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大道▪P2

  ..续本文上一页净化烦恼业,是指自性法身。又可分为二:祛除原始污垢的自性法身,及祛除暂时污垢的自性法身;当然须先祛除原始污垢的自性法身,纔能成办祛除暂时污垢的自性法身。二、由何而菩堤。是由智慧法身而觉悟获得菩提。因为由祛除原始污垢的自性法身,可了知一切事、境、物等的究竟性质,本体并无具有原始的、真实的污垢,本就清净的性质,这称为自性涅槃。因为一切事、境、物均有究竟性质,由于无始来对事、境、物的错误认识,以为一切均有自性的颠倒执着,这是可以破除的;由正面的认识祛除负面的颠倒执着。因为有自性涅槃,故能成立有余和无住涅槃,就是诸法的究竟性质是无真实。由于同一事物的认知有错误及正确;所执的境与事实不符合,是属于错误的,与事实相符合,即是正确的认识。我们时常产生错误的认识,而引生苦恼。所以无论做任何事,应该以正直的角度观察事物实际的性质,之后再着手较为妥切。

  三、法和法相

  法和法相存在的究竟性质,我们是否见到?共同所见是取名安立为有,假相唯名而已;若能审慎思惟和观察,对事相的寻思而获得法性,我们称为胜义谛,是诸法的究竟性质;前者存在的现象,有目共睹的称为世俗谛。外道也说世俗谛及胜义谛名词,毕竟与佛教不同。

  龙树菩萨在中论说真正的胜义谛就是空性;空是由于一切法皆是缘起,一切法必须依赖于他,观待于他才显现存在。所谓自性,是不依赖他、不观待他独立存在的性质。假使事物是自性有,就不必观待。一切有为法都随着因缘不断变化,由因而缘产生的一切果,它的存在必须依他而现,其性质是无真实无自主的,完全是观待缘起法则,由于依他或观待而形成千变万化的法,如我们

  内心的感受,时而快乐,时而痛苦。

  由因缘而生,所以相违的法相就随着生起。我们所见到可分为二:一、它的续流不间断的,虽是无常法,但永恒无间的流着。如意识,并无其他因缘使意识续流完全间断,唯明唯知的性质,不会变为其他性质,没有其他因缘使它消失,所以意识是永恒的流着。二、其他法相,如可见的一切实体事物,它有违缘存在无法永恒的,续流会间断。以上二种也是由因缘相互观待,造成二种不同性质。由此观察,所以佛陀说了四谛*轮。

  由于因缘所生的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种:一、色法。有形色形体可触碰。二、不相应行法。如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无固定基础和形色,但必须依另一基础,如有二十四小时称为一日等。三、心法。意识,内心有苦乐的感受或思想,是唯明唯知的体性。这三种都是无常法。

  对于四谛,也是因缘所生,一切有情都想离苦得乐,佛陀说四圣谛,让人们了知如何离苦得乐;虽然我们都不想痛苦,但不寻找痛苦的因何在,因不断除,痛苦自然会产生。如释量论说:「只要因缘聚合时,就无法遮挡其果」。无论内心是快乐或痛苦的感受,因缘聚合时,即使不想要也会产生。它不像外在的物质,可以破坏或远离。因此,四谛先说痛苦,再说痛苦的因——集谛。

  至于我们想追求的快乐,只是一种感受而巳,是不坚固的;假使过于沉缅快乐的感受,一旦遇到极微的苦,就不能忍受。所以追求世间的快乐感受,很容易带来更多痛苦,更多烦恼,是不究竟的。要澈底断除痛苦,才是真正所追求的永恒安乐。断除痛苦之因——集谛,称为灭谛;要达到灭谛功德,是由道谛获得。以有离苦之心,说苦集二谛,以有得乐之心,说灭道二谛。

  痛苦的因缘是集谛,可分为烦恼集谛及业集谛。痛苦虽由业生,但业的根源由烦恼带来的,因而首先要了知烦恼的性质。烦恼的根源,经由寻求观察得到答案,颠倒执着,所认知的与实际是完全不符合。当我们明确了知究竟的性质时,就是证空智慧;有了证空智慧,知道烦恼可以断除,则断烦恼的灭谛,就是灭功德。假如我们获得灭谛和道谛,称为法宝。这个「法」能使我们从痛苦得到拯救的方法,不再堕入三恶道的痛苦。具有法宝的补特伽罗,称他为僧宝。灭道功德究竟圆满时,称为佛宝。

  对三宝的认识,先要了解法宝,进而相信三宝,生起极大的信心;不了解法宝,无从体会僧宝的功德,更不了解佛宝的究竟功德,也就不想发起成佛之心。经由这些理由,证实法宝是存在,确有不可思议、非常殊胜的功德,是可以成办的,就会想成为僧宝,进而想成佛了。

  经由对四谛的认识,生起对三宝的信心。生起三宝的次第,是获得灭谛道谛之后,得到法宝;由法宝得灭功德时,具有灭谛及道谛,称为僧宝;经由慢慢修行,增上内心的灭、道功德,达到究竟时,称为佛宝。以个人的次第是法宝、僧宝、佛宝;以圣教法脉次第,佛宝先,导师释迦世尊成道转*轮,成了法宝,由法宝形成僧团的僧宝。

  四、修学次第

  菩提道次第摄颂,藏文是菩提道次第修行歌颂,作者宗喀巴大师;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的论,分为广、中、略,这是略的部份。前面已讲菩提二字及成办菩提之道,次笫是我们在成佛之道中,每个人程度不同,为了使我们了解现有的程度,以及未来要走的道路,宗大师扼要的说整个成佛之道,一层层像阶梯,拾级而上,称为次第。

  菩提道次第摄颂是宗大师在学习整个成佛之道后,将个人修行经验以歌颂唱出。修学菩提道次第:一、修行的性质无有错误。二、道的数目不能缺少。三、道的次第不能错谬。第一、如果所修道的定义不清楚,绝对无法获得所求目标。例如修菩提心,如果不了解定义,不能知道有无菩提心,以及如何成办菩提心。必须有利他及得菩提的希求,有了之后,蓄意令他生起,纔能成办。而菩提心不只是认识定义,生起菩提心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必须任运成就,纔知原来我能生起菩提心,所以道的性质非常重要。第二、道的数目。因内心负面情绪,对无常苦无我不净,四种行相颠倒认识为常乐我净。我们烦恼及错误认知非常多,要断除这些,必须更多证量对治错误的认识。断除烦恼成办灭谛,不是少数因可以成办的,所以修行道的数目,必须了解。第三、道次第。数目了解,性质没有错误,还须次第。道次笫先由粗分证量生起,纔会生起细微的觉受。这些次笫如实认识,先学习较容易的,生起觉受之后,再渐次学习更深一点觉受。这种次第无谬,纔能走上整个道的阶梯。我们最究竟目标是决定胜,如要达到决定胜,先要成办增上生,在人道才有机会学法,纔能一生一生的走上解脱道。

  五、法源清净

  阿底峡尊者所作的菩提道次笫论颂,名菩提道炬论,宗大师及其大弟子写很多有关于菩提道次第的诠释。任何道次笫的论颂,最究竟的依据来自印度的大成就者。当初印度的那烂陀佛教大学,讲授佛法是非常严格的:一、法必须有清净的根源,不可随便写书就讲授。二、为了讲法正确,说者本身必须无错误,不可以自己的经验为弟子传授佛法,所以严格要求上师自相续清净,具足修行的经验以及渊博的学问。三、严格要求听者专注、无慢心、无嫉姤心,听摩拉室拉弘扬正法,如日中天似光大,要求说法者所需内涵:法源清净,正法殊胜,讲闻正法相应殊胜,如何善巧引导学徒之次第。阿底峡尊者严格依此四条件写道炬论。

  那烂陀是所戒律非常清净的佛教大学,在校内不只是学习显密经论而已,还必须严格遵守任一戒律,所以他们举止非常谨慎。如一位上座大师,主要是学习唯识宗义,他的密教证量很高,有次在法会时,以三昧进入密乘学习,现起了本尊相,四周空行母围绕,被纠察见到,把他赶走,于是他到深山修持。最后成为萨迦派道次第主要依据。

  我的菩提道次第摄颂传承,是从大札仁波切获得,又从伶仁波切听闻一次,另从天仓仁波切等得到菩提道次第的传承。至于道炬论的传承,是从仁钦登巴仁波切获得。之后色昂生咖仁波切获得整个道炬的传承,他传授时以背诵方式为我作详细解释,不需论典。总之,当初道炬论的传承是非常珍贵的。

  先讲法源清净。西藏的传承上师,为使我们明了法脉清净,最究竟的依据,必须远溯自释迦世尊,才演算法源清净。

  (摄颂)

  俱祇圆妙所生身 满无边众希愿语 如实观见尽所知 释迦尊前稽首礼

  礼敬导师释迦牟尼佛。以导师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因,礼敬佛的身功德;以成佛之果的果功德礼敬佛的语功德;佛的意性质,尽一切遍知,是佛的智慧。以佛的身语意,因、果、性质三种功德礼敬。「圆妙所生身」,必须同类的因说明佛陀身功德,并非无因生,而且要圆妙的同类因,经过无量劫的积聚成就。

  「满无边众希愿语」,成佛的原因是为一切有情,能够得到永恒的安乐,解除一切痛苦。众生的痛苦要断除,必须对事物的实际认识,才能祛除错误颠倒的执着。佛陀以慈悲心开导众生,何者是实际情况,何者是事物的真正性质,让众生了知,断除了颠倒执着。因为众生根器不同,佛随顺众生和希求而说。佛陀度众有时亦显现神通:以身所变化的神通,以语变化的神通,以意所变化神通三种。佛陀身可变亿万相度众,但主要的以语业,满足无量众生的愿望。以方便说众生根器可分声闻、缘觉、大乘三类;以见解(宗见)来说,可分为毗婆沙、经部、唯识、中观。

  释迦世尊说法,从历史上来看,主要是三转*轮:笫一次在鹿野苑转四谛*轮,是整个佛法的基础,非常重要的。第二次在灵鹫山转无性*轮,是针对灭谛为使众生澈底了知灭谛的性质,再次说明无自性的内涵,说了般若经,这是显示而已。般若经分直接明显的深义空性,以及间接暗示的整个道次笫。无论是资量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每个道次笫的增长,必须具空性的智慧。慈尊所着现观庄严论,最主要阐明般若经中未明显的、间接暗示的涵义,即成佛之道。第三次在鹿母堂说的如来藏经,这是慈尊所着的相续本母最主要依据经典。相续本母最主要说明了解空性的意识的心法,假使好好串习它,善的方面熏…

《菩提大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