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大道▪P2

  ..續本文上一頁淨化煩惱業,是指自性法身。又可分爲二:祛除原始汙垢的自性法身,及祛除暫時汙垢的自性法身;當然須先祛除原始汙垢的自性法身,纔能成辦祛除暫時汙垢的自性法身。二、由何而菩堤。是由智慧法身而覺悟獲得菩提。因爲由祛除原始汙垢的自性法身,可了知一切事、境、物等的究竟性質,本體並無具有原始的、真實的汙垢,本就清淨的性質,這稱爲自性涅槃。因爲一切事、境、物均有究竟性質,由于無始來對事、境、物的錯誤認識,以爲一切均有自性的顛倒執著,這是可以破除的;由正面的認識祛除負面的顛倒執著。因爲有自性涅槃,故能成立有余和無住涅槃,就是諸法的究竟性質是無真實。由于同一事物的認知有錯誤及正確;所執的境與事實不符合,是屬于錯誤的,與事實相符合,即是正確的認識。我們時常産生錯誤的認識,而引生苦惱。所以無論做任何事,應該以正直的角度觀察事物實際的性質,之後再著手較爲妥切。

  叁、法和法相

  法和法相存在的究竟性質,我們是否見到?共同所見是取名安立爲有,假相唯名而已;若能審慎思惟和觀察,對事相的尋思而獲得法性,我們稱爲勝義谛,是諸法的究竟性質;前者存在的現象,有目共睹的稱爲世俗谛。外道也說世俗谛及勝義谛名詞,畢竟與佛教不同。

  龍樹菩薩在中論說真正的勝義谛就是空性;空是由于一切法皆是緣起,一切法必須依賴于他,觀待于他才顯現存在。所謂自性,是不依賴他、不觀待他獨立存在的性質。假使事物是自性有,就不必觀待。一切有爲法都隨著因緣不斷變化,由因而緣産生的一切果,它的存在必須依他而現,其性質是無真實無自主的,完全是觀待緣起法則,由于依他或觀待而形成千變萬化的法,如我們

  內心的感受,時而快樂,時而痛苦。

  由因緣而生,所以相違的法相就隨著生起。我們所見到可分爲二:一、它的續流不間斷的,雖是無常法,但永恒無間的流著。如意識,並無其他因緣使意識續流完全間斷,唯明唯知的性質,不會變爲其他性質,沒有其他因緣使它消失,所以意識是永恒的流著。二、其他法相,如可見的一切實體事物,它有違緣存在無法永恒的,續流會間斷。以上二種也是由因緣相互觀待,造成二種不同性質。由此觀察,所以佛陀說了四谛*輪。

  由于因緣所生的性質不同,可分爲叁種:一、色法。有形色形體可觸碰。二、不相應行法。如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無固定基礎和形色,但必須依另一基礎,如有二十四小時稱爲一日等。叁、心法。意識,內心有苦樂的感受或思想,是唯明唯知的體性。這叁種都是無常法。

  對于四谛,也是因緣所生,一切有情都想離苦得樂,佛陀說四聖谛,讓人們了知如何離苦得樂;雖然我們都不想痛苦,但不尋找痛苦的因何在,因不斷除,痛苦自然會産生。如釋量論說:「只要因緣聚合時,就無法遮擋其果」。無論內心是快樂或痛苦的感受,因緣聚合時,即使不想要也會産生。它不像外在的物質,可以破壞或遠離。因此,四谛先說痛苦,再說痛苦的因——集谛。

  至于我們想追求的快樂,只是一種感受而巳,是不堅固的;假使過于沈緬快樂的感受,一旦遇到極微的苦,就不能忍受。所以追求世間的快樂感受,很容易帶來更多痛苦,更多煩惱,是不究竟的。要澈底斷除痛苦,才是真正所追求的永恒安樂。斷除痛苦之因——集谛,稱爲滅谛;要達到滅谛功德,是由道谛獲得。以有離苦之心,說苦集二谛,以有得樂之心,說滅道二谛。

  痛苦的因緣是集谛,可分爲煩惱集谛及業集谛。痛苦雖由業生,但業的根源由煩惱帶來的,因而首先要了知煩惱的性質。煩惱的根源,經由尋求觀察得到答案,顛倒執著,所認知的與實際是完全不符合。當我們明確了知究竟的性質時,就是證空智慧;有了證空智慧,知道煩惱可以斷除,則斷煩惱的滅谛,就是滅功德。假如我們獲得滅谛和道谛,稱爲法寶。這個「法」能使我們從痛苦得到拯救的方法,不再墮入叁惡道的痛苦。具有法寶的補特伽羅,稱他爲僧寶。滅道功德究竟圓滿時,稱爲佛寶。

  對叁寶的認識,先要了解法寶,進而相信叁寶,生起極大的信心;不了解法寶,無從體會僧寶的功德,更不了解佛寶的究竟功德,也就不想發起成佛之心。經由這些理由,證實法寶是存在,確有不可思議、非常殊勝的功德,是可以成辦的,就會想成爲僧寶,進而想成佛了。

  經由對四谛的認識,生起對叁寶的信心。生起叁寶的次第,是獲得滅谛道谛之後,得到法寶;由法寶得滅功德時,具有滅谛及道谛,稱爲僧寶;經由慢慢修行,增上內心的滅、道功德,達到究竟時,稱爲佛寶。以個人的次第是法寶、僧寶、佛寶;以聖教法脈次第,佛寶先,導師釋迦世尊成道轉*輪,成了法寶,由法寶形成僧團的僧寶。

  四、修學次第

  菩提道次第攝頌,藏文是菩提道次第修行歌頌,作者宗喀巴大師;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的論,分爲廣、中、略,這是略的部份。前面已講菩提二字及成辦菩提之道,次笫是我們在成佛之道中,每個人程度不同,爲了使我們了解現有的程度,以及未來要走的道路,宗大師扼要的說整個成佛之道,一層層像階梯,拾級而上,稱爲次第。

  菩提道次第攝頌是宗大師在學習整個成佛之道後,將個人修行經驗以歌頌唱出。修學菩提道次第:一、修行的性質無有錯誤。二、道的數目不能缺少。叁、道的次第不能錯謬。第一、如果所修道的定義不清楚,絕對無法獲得所求目標。例如修菩提心,如果不了解定義,不能知道有無菩提心,以及如何成辦菩提心。必須有利他及得菩提的希求,有了之後,蓄意令他生起,纔能成辦。而菩提心不只是認識定義,生起菩提心是一種經驗,這種經驗必須任運成就,纔知原來我能生起菩提心,所以道的性質非常重要。第二、道的數目。因內心負面情緒,對無常苦無我不淨,四種行相顛倒認識爲常樂我淨。我們煩惱及錯誤認知非常多,要斷除這些,必須更多證量對治錯誤的認識。斷除煩惱成辦滅谛,不是少數因可以成辦的,所以修行道的數目,必須了解。第叁、道次第。數目了解,性質沒有錯誤,還須次第。道次笫先由粗分證量生起,纔會生起細微的覺受。這些次笫如實認識,先學習較容易的,生起覺受之後,再漸次學習更深一點覺受。這種次第無謬,纔能走上整個道的階梯。我們最究竟目標是決定勝,如要達到決定勝,先要成辦增上生,在人道才有機會學法,纔能一生一生的走上解脫道。

  五、法源清淨

  阿底峽尊者所作的菩提道次笫論頌,名菩提道炬論,宗大師及其大弟子寫很多有關于菩提道次第的诠釋。任何道次笫的論頌,最究竟的依據來自印度的大成就者。當初印度的那爛陀佛教大學,講授佛法是非常嚴格的:一、法必須有清淨的根源,不可隨便寫書就講授。二、爲了講法正確,說者本身必須無錯誤,不可以自己的經驗爲弟子傳授佛法,所以嚴格要求上師自相續清淨,具足修行的經驗以及淵博的學問。叁、嚴格要求聽者專注、無慢心、無嫉姤心,聽摩拉室拉弘揚正法,如日中天似光大,要求說法者所需內涵:法源清淨,正法殊勝,講聞正法相應殊勝,如何善巧引導學徒之次第。阿底峽尊者嚴格依此四條件寫道炬論。

  那爛陀是所戒律非常清淨的佛教大學,在校內不只是學習顯密經論而已,還必須嚴格遵守任一戒律,所以他們舉止非常謹慎。如一位上座大師,主要是學習唯識宗義,他的密教證量很高,有次在法會時,以叁昧進入密乘學習,現起了本尊相,四周空行母圍繞,被糾察見到,把他趕走,于是他到深山修持。最後成爲薩迦派道次第主要依據。

  我的菩提道次第攝頌傳承,是從大劄仁波切獲得,又從伶仁波切聽聞一次,另從天倉仁波切等得到菩提道次第的傳承。至于道炬論的傳承,是從仁欽登巴仁波切獲得。之後色昂生咖仁波切獲得整個道炬的傳承,他傳授時以背誦方式爲我作詳細解釋,不需論典。總之,當初道炬論的傳承是非常珍貴的。

  先講法源清淨。西藏的傳承上師,爲使我們明了法脈清淨,最究竟的依據,必須遠溯自釋迦世尊,才演算法源清淨。

  (攝頌)

  俱祇圓妙所生身 滿無邊衆希願語 如實觀見盡所知 釋迦尊前稽首禮

  禮敬導師釋迦牟尼佛。以導師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因,禮敬佛的身功德;以成佛之果的果功德禮敬佛的語功德;佛的意性質,盡一切遍知,是佛的智慧。以佛的身語意,因、果、性質叁種功德禮敬。「圓妙所生身」,必須同類的因說明佛陀身功德,並非無因生,而且要圓妙的同類因,經過無量劫的積聚成就。

  「滿無邊衆希願語」,成佛的原因是爲一切有情,能夠得到永恒的安樂,解除一切痛苦。衆生的痛苦要斷除,必須對事物的實際認識,才能祛除錯誤顛倒的執著。佛陀以慈悲心開導衆生,何者是實際情況,何者是事物的真正性質,讓衆生了知,斷除了顛倒執著。因爲衆生根器不同,佛隨順衆生和希求而說。佛陀度衆有時亦顯現神通:以身所變化的神通,以語變化的神通,以意所變化神通叁種。佛陀身可變億萬相度衆,但主要的以語業,滿足無量衆生的願望。以方便說衆生根器可分聲聞、緣覺、大乘叁類;以見解(宗見)來說,可分爲毗婆沙、經部、唯識、中觀。

  釋迦世尊說法,從曆史上來看,主要是叁轉*輪:笫一次在鹿野苑轉四谛*輪,是整個佛法的基礎,非常重要的。第二次在靈鹫山轉無性*輪,是針對滅谛爲使衆生澈底了知滅谛的性質,再次說明無自性的內涵,說了般若經,這是顯示而已。般若經分直接明顯的深義空性,以及間接暗示的整個道次笫。無論是資量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每個道次笫的增長,必須具空性的智慧。慈尊所著現觀莊嚴論,最主要闡明般若經中未明顯的、間接暗示的涵義,即成佛之道。第叁次在鹿母堂說的如來藏經,這是慈尊所著的相續本母最主要依據經典。相續本母最主要說明了解空性的意識的心法,假使好好串習它,善的方面熏…

《菩提大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