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習,它的功德可伸延到無限,內心的功德是永無止境的。對心法作整個诠釋,這同密教有密切關系。我們內心本是個唯明唯知的體性,如來藏經中也說到。龍樹菩薩的中觀理聚六論與般若經有關,法界贊與如來藏經有關。
「如實觀見盡所知」。全部清楚的以現量觀見到,如所有性(勝義)及盡所有性(世俗)萬法。因爲斷了所知障(佛的智功德),以現量見到一切法性。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頂禮慈尊菩薩及文殊師利菩薩,頂禮本尊相,不是凡夫的肉身,是清淨光明的本尊之相,以這樣觀修頂禮。慈尊和文殊菩薩是代表方便及智慧,是二車軌的開派師。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瞻部嚴 名稱遍揚于叁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燃燈智
頂禮龍樹菩薩,是深見(智慧)的開派師;無著菩薩是廣行(方便)的開派師。龍樹菩薩是佛陀涅槃後四百年誕生,無著菩薩是佛涅槃後九百年誕生;佛涅槃後龍樹菩薩未生之前,這四百年間是誰接了智慧之棒?有很多人疑惑;以共同的說法,繼承佛陀傳承有七尊阿羅漢,代代相傳。以不共的說法,佛陀涅槃之後,這二大車軌的傳承,個別傳予彌勒菩薩及文殊菩薩,再傳無著及龍樹。如以佛陀傳記來說,佛陀降生成爲王子悉達多,最後在菩提伽耶成佛,未成佛前是菩薩。如以相續本母所說,佛陀在兜率天時已成佛,在無動搖的法身中,現起了報身、化身,此說是佛陀十二相示現(八相成道,加上習藝、成婚出遊、苦行、坐菩提樹下)從兜率天一直到涅槃,不是一部份歸類于菩薩,一部份歸類于佛,原本已成佛。說法是佛的化身,化身由報身變化的,報身由法身的法性中現起,法身是由祛除俱生原始清淨的汙垢的清淨法身而來的。佛陀的四身:報身、化身、智慧法身、自性法身。
一般人以曆史來看,似乎佛陀未說大乘經典;在龍樹菩薩時代,很多人就提大乘非佛說的疑問,爲了反駁此說,龍樹菩薩曾在寶鬘論(寶行王正論)中提到;而且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內也反駁此說。很多人在原始教典中未看到大乘的內涵,就否定的說:大乘非佛說。假使我們了知佛陀的四身功德,可知第二次轉*輪,是針對業清淨者說。佛陀說密續時,是現示比丘相,說無上瑜伽時,示現的是壇城本尊的相,爲業非常清淨者說。佛陀可顯示壇城本尊的清淨相,爲少數業清淨說法,涅槃之後當然也有這種相存在。要了解詳細的含意,首先要好好的學習佛陀四身的性質。
宗大師是阿底峽尊者涅槃後叁百年誕生,他在修行時,可以親眼見到尊者聽聞教授。這表示我們凡夫所見到,是極有限的,這種情形實無法解釋的。凡夫看到人死了之後,一切都不存在。別說宗大師,在這一代我所認識精進修習的朋友,確實見到奇異的清淨法相,例如本尊或釋迦世尊等。那我們又何必懷疑釋迦世尊與龍樹菩薩等之間的如何銜接呢?假使我們了解佛陀確有四身,即使佛陀在我們凡夫中示現涅槃,但他的智慧法身是永遠存在的,只有與他有緣業清淨的衆生一定可以見到。
阿底峽尊者誕生在孟加拉,在西藏的史料中記載,他坐了十八月的船到蘇門答臘,依止金洲大師,而得到修持菩提心廣行派的傳承。在佛教中研究空性的論師,稱爲深見派;有些主要講求修行,講求戒律,稱爲廣行派。當初的傳承是分開的,尊者得到二種傳承,融合一體。也就是阿底峽尊者之後,所傳承的都以深見與廣行教授的。阿底峽尊者弟子獲得傳承有叁:一是依大論典研究學習的,稱迦當學論者。二是以修行爲主的,稱爲迦當修行者。叁是針對一部論修學,稱爲迦當口訣者。其實傳承是一致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精進的態度不同。這叁種尊者傳給他的心子仲登巴,仲登巴後纔行這叁種傳承。迦當學論者的繼承者是博多瓦,再傳給霞若瓦;霞若瓦大師確是位不只學問淵博,而且很有成就;他把口訣傳給巴曹大譯師,就是第一次翻譯月稱的入中論;這部論非常深奧,內容很廣泛,巴曹譯後給霞若瓦大師看,他非常歡喜、贊歎,同時指點許多缺漏地方,當時根本未有藏文入中論,後來巴曹譯師核對梵文版,確有缺漏了重要地方,正如霞若瓦所說,因此巴曹對霞若瓦刻骨銘心,從心深處生起極大的信心及敬心。有次霞若瓦在講經,有人供養甘蔗等,他將甘蔗擲向空中說:把這些供養給巴曹大譯師。後來的學者非常贊歎這些大譯師,具有極大勇氣及成就,這不是輕易的文字上翻譯而巳。西藏許多專家學者,寫了很多論典及佛學的诠釋,非常豐富。宗大師曾在金鬘疏中贊歎的說:「印度大師未曾著作的論典,西藏人寫出來。」
「敬禮持彼燃燈智」。燃燈智是阿底峽尊者,他的道炬論文字雖不多,但內涵非常廣,主要依據現觀莊嚴論所說:資糧道需五種條件,一、信心,是信叁寶(皈依)、深信業果、信上師(依止善知識)。二、精進。叁、思惟。四、止觀。五、智慧,是性空的道理,在道炬論最後部份。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趨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瞻部善巧盡頂岩 遍衆稱美勝妙幢 龍猛無著二法流 菩提道次善傳承
宗大敬禮迦當派叁種傳承上師,他們的智慧如同佛的智慧眼,遍知一切,以方便的悲心爲衆生開導。迦當派有位上師開玩笑地說:當我說道炬論時,所有經典都顫抖著,年老長者之心亦同。此表示他說得太好之意。宗大師所作菩提道次第論典,最主要是菩提道次笫廣論,他在作此論時說:遍攝佛語扼要,以及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尊者阿底峽道炬論的涵義,心意非常勇猛的寫,希望具善根者好好用功。
無論是格魯、噶舉、甯瑪、薩迦,取名爲菩提道次笫廣論,或是菩提道次第等等,修持的內容都是一致的,依據印度大論典而來的;如甯瑪的有些口訣,主要依據噶瑪的顯教的基礎。
六、正法殊勝
成滿群生希願語 教授伏藏如權王 無數經續彙歸流 吉祥教乘大海藏
說到法的殊勝,菩提道次笫的教授,依衆生的根器,滿足衆生所希求的心願。教授如同寶藏中的國王,無數顯密經典也含蓋在道次笫中,吉祥的教授如同大海一樣,具有以下四種殊勝。
證知諸聖教無違 經典無余爲教授 易獲聖者深密意 劇愚惡崖獲救免
了解菩提道次笫,才知聖教無違。所有的經典都如口訣,應用于日常生活及修行上。
聖教無違殊勝。讀大小乘經典,似是有些不同之處,如顯密經典也有些不同。因爲衆生根器是無邊的,爲了圓滿他們的根器,爲了圓滿叁士道相應的衆生,須有他們相應的法,才能圓滿他們的願,所以說法爲衆生而說。縱然文字些差別,但修行時並不沖突,而且是相輔相成的。假使我們了解整個叁士道的次第,需要修行的內涵,了解文字雖不同,其實不相違。不知聖教無違,就有诤議。當初西藏有持律清淨的戒師們,輕視密教的瑜伽行者;學習密教的瑜伽行者,輕視持律清淨的戒師,互相輕蔑。
了解聖教無違,進而了解經典無余爲教授的意義。一位上根者,他能了解整個佛法的架構,自然會應用佛所說的每句話,每種教授,不會想這個教授可用,那個不能用;不了解佛法的內含,可能認爲那些無法用在修行上,如同世間知識,不能用之修學。
易獲聖者深密意,了知佛所說的教授,都可以應用,自然見到這些教授能獲得功德,進而想努力學習,走上增上生和決定勝的道路時,從經驗體會到佛所說的一切最究竟的內涵,此時已産生了覺受。
了知這點,就不會輕易謗法,不會說這法可以學,那法不能學。假使不了解深奧的經義,很易造謗法的業。藏系四派,每派用詞語雖不同,其主要內涵是一致的。當我們了解聖教無違,不會造謗法之罪。如大乘輕視小乘,小乘纔說大乘非佛說;很明顯的,四聖谛、戒律、叁十七道品,這是學佛者的基礎;
有了這些,再加上波羅蜜多;有了六波羅蜜多的修持,才加上密乘的修行。依由基礎而增添修持,是合理圓滿的。
是以印藏善巧士 恒常信依勝教授 厥唯叁士道次第 誰人心不踴躍喜
印藏的大成就者,都恒常依止菩提道次笫的教授而修行,那位聖者對此不喜歡呢?
今天是第叁天,時間分秒的飛逝,人生的轉變,都無法阻擋的。但如何應用時間,是操控在自己手中,把它用在好或壞的地方,我們有權力。時間一樣在走,人一樣是人,在時空內變化的人,同樣隨著時間變化中。有些人圓滿功德,有些人不能,其實皆由自己掌控,是否勇猛精進。淨化內心,改善思想,並非容易事。只知善心惡心二者的差別,是無法改善內心;要善巧的精進,纔能獲得美好的成果;不懂精進方法,造成自己的痛苦。如同建築物動工之先要有設計圖,建築材料等諸多因緣纔能完成。內心要得到美好的改變,讓自己圓滿功德,也要經由勇猛精進及審細的思惟,具衆多因緣,才能令內心建立圓滿果報,因此只了解一個方法或是道理是不夠的;必須知道更多方法,更多的道理,衆緣聚合之後,才能滿足我們的願望。藏傳佛教已譯經典一百多卷,龍樹無著菩薩等論典已譯的有二百多卷。假使我們修行時,閱讀這些經論,纔能了解整個佛法,應用這些道理修行,會更堅固更圓滿。如果該學的大論典不學,尋求另一種修行方式,就不會如同前說堅固圓滿。
七、如何講聽正法
一切經藏心精要 此道一座作持念 演說正法聞勝德 該集義大正當思
如何依此殊勝正法,作爲聽聞及講授,是偈頌內容。
說明講法者在傳法時,原有動機不能滲有名聞利養的汙染,這是不清淨,唯有爲利他的清淨動機而傳法。西藏的先賢說:傳法時不能像老年人咬食物,牙齒不好專挑易咬的,放棄硬的。同樣的傳法時只傳容易的,較難的不傳。第二不能像鳥鴉築巢,亂造一通。說法者法是說了,不知到底說些什麼?沒有頭緒。第叁句我不記得就不說了,也像老年人吃東西。傳法時,最好本…
《菩提大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