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大佳,纵未消尽夙业,亦可仗佛愿力,带业往生。
问:定、梦境界,合目坐定,诵大悲咒,观想在眼前,有许多的大和尚站在身前,如何请指示!又睡眠间梦见多位老先生,内中有两位坐在左右,口说演戏,第一幕二幕,最后一幕,观音地藏,说完时大家各自散去。梦已清醒,好坏如何请指示?(战觉力)
答:此皆妄境,宜急排而去之。念佛注重一心不乱,宜取加注之弥陀经详研为妥。盖是经为持名之根本教典,不可不知也。
问:每日早晚各念佛二百声,并弥陀经大悲咒心经各一遍(因家务及小孩太多不能多念),工作时外加散念可否往生?(郑兰荪)
答:只能诚敬,无不往生,所云规定大致尚可。
问:未皈依佛教的人,有实行八德,不犯十恶,像这样人临终有可能去到西方吗?(柯仙江)
答:此等善人,只能升天,享受有限度之假乐,决不能往西方。不种如是因,希结如是果,何能讲得通?
问:学佛念经之人,若未修身口意之十善业道,不知念佛有效否?(魏柏勋)
答:念佛是正行,清修三业是助行,正助双修,如鸟之两翼,方能翱翔前进。据此义而论,尚是加修十善为妥。倘念佛者念到万缘放下一心不乱,即不必另修十善,盖既得一心,三业俱臻清净矣。
问:学佛以后,受了世俗人讥诮话,不免起嗔恨心,也知这心是地狱种子,但是功夫不到,听了闲言,就要管不住自己,请师指示最好办法!(周慧德)
答:对己著想,我是菩萨,应起觉照,当行忍辱。对他著想,尔乃痴汉,应起悲心,与以原谅!再急用一句洪名,当作金盾,绵绵念去,压住嗔心,不然他痴我嗔,同一坠落。
问:念佛是愿见佛的,这不是抵触著:“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之世尊金言呢?(李永茂)
答:此禅净功夫修法之不同,禅在明心见性,得见心性,即是见佛,但心性无相,若以相求,自是邪错。净依经教,以心作佛,不妨相求,然佛有三身,境有四土,法身及寂土,亦皆无相,是则根本上又无不同也。
问:念佛往生与否,尽在临命终时之一念如何,但彻悟禅师念佛法语云“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问人矣”。未知哪个为实?(李永茂)
答:临终所起之念,全系平素积习所成,事不两歧。
问:上品上生是带业往生吗?如果能够把一切的罪业都消灭得干干净净的时候,证得什么果位呢?(李永茂)
答:极乐四土,各分九品,如常寂光土上品上生,并不带业。古德云:未断二惑,生凡圣同居土;二惑若断,生方便有余土;尘沙无明若断,生实报庄严土;生相无明若断,生常寂光土。
问:记得十六观经中云:除了上品能即时花开见佛,中品及下品都要坐在莲花中,经过相当时间,甚至要十二大劫,莲花才开。何以弥陀经中讲已生彼国之众生,能听空鸟等演法,能看极乐世界之各种庄严,能盛众妙华供他方佛,这些众生,如是花开,已证圣人,为何还有凡圣同居土之名称呢?(舒淑婉)
答:小本略,观经详。略详虽殊,其理无二。小本所云见者闻者,皆是花开见佛以后之事。其花开后,并非尽是圣人,此圣字是指证有果者而言。如上品中生之经经过七日,得无上正正觉,下品上生之经十二劫得入初地,正等觉初地,皆是证果,其在七日及未得十二小劫以前,则仍是凡夫。至下品中下两生,只云发无上道心及菩提心,更是证果有待矣,所以有凡圣同居土也。
问:佛不妄语,经说极乐国土庄严美妙绘声绘色,宛尔具在。该土楼台地榭,花树禽羽,是否全为精神活动,而非色尘境界,如庄周梦蝶,非实有耶?(瑞锡)
答:所疑极乐,谓非色尘,而是梦境非实,此对佛学名相,未知其义,凡是目取之相,皆名色尘,空则万法皆然,岂独庄生蝶梦,即此根身器界,亦是众缘和合,幻出之相,并无实体,然有相即起用耳,望先辨明界说,自减误会。极乐世界,土分四类。有真实,有方便,须凭学者功夫分证,向人讲解,亦须观察对方,应机与说,否则错下一语,两无所益,居士既知佛不妄语,又奚疑极乐非实耶。
问:佛说阿弥陀经时,文殊、弥勒诸大菩萨皆列席参听。盖菩萨之身相殊胜庄严,而凡夫之身形短小粗陋,乃迥然不同也。但未知当时菩萨是现凡夫身而列席听法?或本以菩萨身相?又当时大众(凡夫众)是否均睹菩萨圣相,或有缘者方能睹之?或唯凭世尊金口说示即知者也。又天人与世人不同,未知现我人之身量(七八尺高)?或本以天人之身量(数由旬)?而在座之大众,是否知是天人或不知者?(邱炳辉)
答:佛菩萨天人等身之胜劣,随众生缘各异其相,如一溪水,天视为琉璃,人视为水,龙鱼视为云烟,饿鬼视为焰火,其理正同。倘有现凡夫身者,则凡夫自得见之,否则开天眼者方能见之耳。
问:不度众生,闭门自修者,是自了汉,出来度众,多惹是非,然即两不全一,不如学老太婆规矩念佛,比较可否?(萧慧心)
答:不宜如此消极,可参看二九六页答周慧德之问,无烦恼何有菩提?两者只在一转移间。
问:常闻凡圣不同居,又说西方无分凡圣,此意义尚未明白,请示!(萧慧心)
答:带业往生,未断诸惑,得与上善,俱会一处。此即极乐净土殊胜处,此即弥陀威德无极处,但此只是西方四土之一耳。
问:闻天外有天,此指西方是否?地外有地,此指地狱是否?(萧慧心)
答:世界无边,此世界之上,尚有世界,彼自有天,故可曰天外天。此世界之下,又有世界,彼自有地,故可曰地外地。无涉与西方及地狱耳。
问:楼下开赌博或开饭店杀生等为业,但楼上作道场,有所损害于念佛人否?(萧慧心)
答:初学人未能泯相,远之为宜,事实上一时如离不开,只有摄心守意,各干各事,各不相妨,亦无有害。
问:佛说娑婆是苦,西方极乐无胜,众生何以取苦舍乐事究何也?(萧慧心)
答:耽著五欲,以苦为乐,永劫习气,一时难除。彼对佛言,既不起信,极乐胜境,又不曾见,譬如蝇性喜臭,栴檀龙脑等处,总不喜前趋耳。
问:阿弥陀佛,本极乐教主,彼之形像,何以传来此土?而现传之形像,是否真实?(王权)
答: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经均载彼佛德相,此界所传,本有所据。
问:临命终时种种瑞相,可以断定生西无疑,然而遗族或其友人梦中或由巫者之言或由其术看见在阴间地狱受苦,或要其遗族超度,如何一旦到了极乐世界,皆是不退转,哪有再在地狱之理?(王权)
答:噩梦原本无凭,觋巫更是虚妄,不足听信。
问:禅宗皆不著相,净土因初机,从著相入手,为方便故,究应要否破相?抑在何时期学习破相耶?(智恒)
答:初学之人,教相不明,遂有执空执有之病。要知有见须破,空见亦须要破,以二者皆不圆实也。既至学有深造,便知真空不离妙有,妙有即是真空,空有不异,然亦非有非空,若到此境,试问还破什么?
问:念佛人倘无发慈悲喜舍之大愿难于往生,对否?(智恒)
答:念佛为大乘法门,以发菩提心为正因。菩提心者,上求下化是。只求己生,果能正助双修,功夫精进,亦能往生。因净土一法,普摄根也,但品味不高而已。
问:既有正信念佛,念念相继不断,倘有故意犯五戒十恶者,能否往生乎?(智恒)
答:念佛贵心与佛德相合,存心犯戒造恶,净念即不相继矣。往生与否,何能此时预断,哪粒种子先熟,须看临终时遇何因缘而定。黑白二业,遇缘各起现行耳。
问:阿弥陀经中世尊言“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注释言“若只修自己好,不发菩提心度脱众生是为小乘,就是小善根,故要孝养父母,念经拜佛,修六度,十善,受持禁戒等之助行,方得生极乐”。若如此则经云带业往生如何?又鹦鹉及杀猪业者等一时念佛,听念佛,就可消业障带业往生极乐,他是罪业重重之辈,可证无小善,岂能修助行之六度、十善、五戒?弟无明不能理解望为明示!(吴伦炳)
答:系指何人之注,未曾说明,无从查起。且恐来问录此注时,尚有遗漏。净土三经,皆重正助双修,此是通义。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若取法乎下,试问将何得乎?此古人必策励修者努力上乘之苦心也。观无量寿经,往生列有九品,无量寿经,尚说边地。鹦鹉屠户,只有正行,虽得往生,但品不高耳。
问:依歧路指归等书之次序,念佛后念回向偈完了礼毕(课程完了)后,随即念地藏菩萨名号百声,或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百声,而为祈祷病苦或福利,未知可否?(吴伦炳)
答:课外别愿,有何不可。
问:阿弥陀经末之咒语,未知念经后定一要念否、其咒未知有何能得大灵验否?念几回就能应验否?其念不在念经后,另在别处可以念否?(吴伦炳)
答:倘系往生咒,当然须念。其念诵次序,详列歧路指归。按持咒通例,十万遍谓之成就,其后作课时,三遍七遍二十一遍,皆可随忙闲而定。若问应验,是在诚心,又不能以次数作标准也。
问:阿弥陀经之解释云:念第一种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佛土甚多,恐有害怕须要念第二种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为稳当,不知如何?或二种一时同念不知可否?(吴伦炳)
答:心既存西方净土,弥陀自然知之。安有敲钟而鼓忽发声之理?不过此二偈,以前者为最圆满,居士欲统念,亦无不可。
问:念佛的十念佛,闻印光大师有言能可十念而已,不可用十念、二十念、三十念之法未知实否?因用十念未记数,二十念三十念四十念的记数容易,不知可否?(吴伦炳)
答:十念而已者,指念十口气之法,十念记数者,又另是一法,勿得相混。大师之言,岂有不实?可细心读之,不可误会!
问:愿生极乐,必须发度脱众生的大愿则可云云。未知其发大愿是…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