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P14

  ..續本文上一頁亦大佳,縱未消盡夙業,亦可仗佛願力,帶業往生。

  問:定、夢境界,合目坐定,誦大悲咒,觀想在眼前,有許多的大和尚站在身前,如何請指示!又睡眠間夢見多位老先生,內中有兩位坐在左右,口說演戲,第一幕二幕,最後一幕,觀音地藏,說完時大家各自散去。夢已清醒,好壞如何請指示?(戰覺力)

  答:此皆妄境,宜急排而去之。念佛注重一心不亂,宜取加注之彌陀經詳研爲妥。蓋是經爲持名之根本教典,不可不知也。

  問:每日早晚各念佛二百聲,並彌陀經大悲咒心經各一遍(因家務及小孩太多不能多念),工作時外加散念可否往生?(鄭蘭荪)

  答:只能誠敬,無不往生,所雲規定大致尚可。

  問:未皈依佛教的人,有實行八德,不犯十惡,像這樣人臨終有可能去到西方嗎?(柯仙江)

  答:此等善人,只能升天,享受有限度之假樂,決不能往西方。不種如是因,希結如是果,何能講得通?

  問:學佛念經之人,若未修身口意之十善業道,不知念佛有效否?(魏柏勳)

  答:念佛是正行,清修叁業是助行,正助雙修,如鳥之兩翼,方能翺翔前進。據此義而論,尚是加修十善爲妥。倘念佛者念到萬緣放下一心不亂,即不必另修十善,蓋既得一心,叁業俱臻清淨矣。

  問:學佛以後,受了世俗人譏诮話,不免起嗔恨心,也知這心是地獄種子,但是功夫不到,聽了閑言,就要管不住自己,請師指示最好辦法!(周慧德)

  答:對己著想,我是菩薩,應起覺照,當行忍辱。對他著想,爾乃癡漢,應起悲心,與以原諒!再急用一句洪名,當作金盾,綿綿念去,壓住嗔心,不然他癡我嗔,同一墜落。

  問:念佛是願見佛的,這不是抵觸著:“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之世尊金言呢?(李永茂)

  答:此禅淨功夫修法之不同,禅在明心見性,得見心性,即是見佛,但心性無相,若以相求,自是邪錯。淨依經教,以心作佛,不妨相求,然佛有叁身,境有四土,法身及寂土,亦皆無相,是則根本上又無不同也。

  問:念佛往生與否,盡在臨命終時之一念如何,但徹悟禅師念佛法語雲“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問人矣”。未知哪個爲實?(李永茂)

  答:臨終所起之念,全系平素積習所成,事不兩歧。

  問:上品上生是帶業往生嗎?如果能夠把一切的罪業都消滅得幹幹淨淨的時候,證得什麼果位呢?(李永茂)

  答:極樂四土,各分九品,如常寂光土上品上生,並不帶業。古德雲:未斷二惑,生凡聖同居土;二惑若斷,生方便有余土;塵沙無明若斷,生實報莊嚴土;生相無明若斷,生常寂光土。

  問:記得十六觀經中雲:除了上品能即時花開見佛,中品及下品都要坐在蓮花中,經過相當時間,甚至要十二大劫,蓮花才開。何以彌陀經中講已生彼國之衆生,能聽空鳥等演法,能看極樂世界之各種莊嚴,能盛衆妙華供他方佛,這些衆生,如是花開,已證聖人,爲何還有凡聖同居土之名稱呢?(舒淑婉)

  答:小本略,觀經詳。略詳雖殊,其理無二。小本所雲見者聞者,皆是花開見佛以後之事。其花開後,並非盡是聖人,此聖字是指證有果者而言。如上品中生之經經過七日,得無上正正覺,下品上生之經十二劫得入初地,正等覺初地,皆是證果,其在七日及未得十二小劫以前,則仍是凡夫。至下品中下兩生,只雲發無上道心及菩提心,更是證果有待矣,所以有凡聖同居土也。

  問:佛不妄語,經說極樂國土莊嚴美妙繪聲繪色,宛爾具在。該土樓臺地榭,花樹禽羽,是否全爲精神活動,而非色塵境界,如莊周夢蝶,非實有耶?(瑞錫)

  答:所疑極樂,謂非色塵,而是夢境非實,此對佛學名相,未知其義,凡是目取之相,皆名色塵,空則萬法皆然,豈獨莊生蝶夢,即此根身器界,亦是衆緣和合,幻出之相,並無實體,然有相即起用耳,望先辨明界說,自減誤會。極樂世界,土分四類。有真實,有方便,須憑學者功夫分證,向人講解,亦須觀察對方,應機與說,否則錯下一語,兩無所益,居士既知佛不妄語,又奚疑極樂非實耶。

  問:佛說阿彌陀經時,文殊、彌勒諸大菩薩皆列席參聽。蓋菩薩之身相殊勝莊嚴,而凡夫之身形短小粗陋,乃迥然不同也。但未知當時菩薩是現凡夫身而列席聽法?或本以菩薩身相?又當時大衆(凡夫衆)是否均睹菩薩聖相,或有緣者方能睹之?或唯憑世尊金口說示即知者也。又天人與世人不同,未知現我人之身量(七八尺高)?或本以天人之身量(數由旬)?而在座之大衆,是否知是天人或不知者?(邱炳輝)

  答:佛菩薩天人等身之勝劣,隨衆生緣各異其相,如一溪水,天視爲琉璃,人視爲水,龍魚視爲雲煙,餓鬼視爲焰火,其理正同。倘有現凡夫身者,則凡夫自得見之,否則開天眼者方能見之耳。

  問:不度衆生,閉門自修者,是自了漢,出來度衆,多惹是非,然即兩不全一,不如學老太婆規矩念佛,比較可否?(蕭慧心)

  答:不宜如此消極,可參看二九六頁答周慧德之問,無煩惱何有菩提?兩者只在一轉移間。

  問:常聞凡聖不同居,又說西方無分凡聖,此意義尚未明白,請示!(蕭慧心)

  答:帶業往生,未斷諸惑,得與上善,俱會一處。此即極樂淨土殊勝處,此即彌陀威德無極處,但此只是西方四土之一耳。

  問:聞天外有天,此指西方是否?地外有地,此指地獄是否?(蕭慧心)

  答:世界無邊,此世界之上,尚有世界,彼自有天,故可曰天外天。此世界之下,又有世界,彼自有地,故可曰地外地。無涉與西方及地獄耳。

  問:樓下開賭博或開飯店殺生等爲業,但樓上作道場,有所損害于念佛人否?(蕭慧心)

  答:初學人未能泯相,遠之爲宜,事實上一時如離不開,只有攝心守意,各幹各事,各不相妨,亦無有害。

  問:佛說娑婆是苦,西方極樂無勝,衆生何以取苦舍樂事究何也?(蕭慧心)

  答:耽著五欲,以苦爲樂,永劫習氣,一時難除。彼對佛言,既不起信,極樂勝境,又不曾見,譬如蠅性喜臭,栴檀龍腦等處,總不喜前趨耳。

  問:阿彌陀佛,本極樂教主,彼之形像,何以傳來此土?而現傳之形像,是否真實?(王權)

  答: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經均載彼佛德相,此界所傳,本有所據。

  問:臨命終時種種瑞相,可以斷定生西無疑,然而遺族或其友人夢中或由巫者之言或由其術看見在陰間地獄受苦,或要其遺族超度,如何一旦到了極樂世界,皆是不退轉,哪有再在地獄之理?(王權)

  答:噩夢原本無憑,觋巫更是虛妄,不足聽信。

  問:禅宗皆不著相,淨土因初機,從著相入手,爲方便故,究應要否破相?抑在何時期學習破相耶?(智恒)

  答:初學之人,教相不明,遂有執空執有之病。要知有見須破,空見亦須要破,以二者皆不圓實也。既至學有深造,便知真空不離妙有,妙有即是真空,空有不異,然亦非有非空,若到此境,試問還破什麼?

  問:念佛人倘無發慈悲喜舍之大願難于往生,對否?(智恒)

  答:念佛爲大乘法門,以發菩提心爲正因。菩提心者,上求下化是。只求己生,果能正助雙修,功夫精進,亦能往生。因淨土一法,普攝根也,但品味不高而已。

  問:既有正信念佛,念念相繼不斷,倘有故意犯五戒十惡者,能否往生乎?(智恒)

  答:念佛貴心與佛德相合,存心犯戒造惡,淨念即不相繼矣。往生與否,何能此時預斷,哪粒種子先熟,須看臨終時遇何因緣而定。黑白二業,遇緣各起現行耳。

  問:阿彌陀經中世尊言“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注釋言“若只修自己好,不發菩提心度脫衆生是爲小乘,就是小善根,故要孝養父母,念經拜佛,修六度,十善,受持禁戒等之助行,方得生極樂”。若如此則經雲帶業往生如何?又鹦鹉及殺豬業者等一時念佛,聽念佛,就可消業障帶業往生極樂,他是罪業重重之輩,可證無小善,豈能修助行之六度、十善、五戒?弟無明不能理解望爲明示!(吳倫炳)

  答:系指何人之注,未曾說明,無從查起。且恐來問錄此注時,尚有遺漏。淨土叁經,皆重正助雙修,此是通義。取法乎上,僅得乎中;若取法乎下,試問將何得乎?此古人必策勵修者努力上乘之苦心也。觀無量壽經,往生列有九品,無量壽經,尚說邊地。鹦鹉屠戶,只有正行,雖得往生,但品不高耳。

  問:依歧路指歸等書之次序,念佛後念回向偈完了禮畢(課程完了)後,隨即念地藏菩薩名號百聲,或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百聲,而爲祈禱病苦或福利,未知可否?(吳倫炳)

  答:課外別願,有何不可。

  問:阿彌陀經末之咒語,未知念經後定一要念否、其咒未知有何能得大靈驗否?念幾回就能應驗否?其念不在念經後,另在別處可以念否?(吳倫炳)

  答:倘系往生咒,當然須念。其念誦次序,詳列歧路指歸。按持咒通例,十萬遍謂之成就,其後作課時,叁遍七遍二十一遍,皆可隨忙閑而定。若問應驗,是在誠心,又不能以次數作標准也。

  問:阿彌陀經之解釋雲:念第一種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佛土甚多,恐有害怕須要念第二種回向“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爲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爲穩當,不知如何?或二種一時同念不知可否?(吳倫炳)

  答:心既存西方淨土,彌陀自然知之。安有敲鍾而鼓忽發聲之理?不過此二偈,以前者爲最圓滿,居士欲統念,亦無不可。

  問:念佛的十念佛,聞印光大師有言能可十念而已,不可用十念、二十念、叁十念之法未知實否?因用十念未記數,二十念叁十念四十念的記數容易,不知可否?(吳倫炳)

  答:十念而已者,指念十口氣之法,十念記數者,又另是一法,勿得相混。大師之言,豈有不實?可細心讀之,不可誤會!

  問:願生極樂,必須發度脫衆生的大願則可雲雲。未知其發大願是…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