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 (心性第十)

  佛学问答类编 (心性第十)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十、心性

  问:一切世界为心所造,心何所造?(支世荣)

  答:心是真空,非可造作。

  问: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意义请示!(慧香)

  答:汝得“觅心不可得”时,自能了然,若我说,便去题万里矣。

  问:怎样叫做心罗万象?(王锡锜)

  答:心如虚空(此心非指肉团心)。所有山河大地,一切一切,尽包其中。

  问:回光返照及光奕奕,圆陀陀作何解释?(戴添丁)

  答:回光返照四字,世俗常用之语也。今未言明读何书而见此,又未叙出文句,自无从解。惟见下列两句,联想到此句或是形容心性,只有按是解说而已。光指心光,照喻起攀缘,凡夫之心,常向外驰,回返两字,是把它收回来,安住本位的意思。下两句亦当系形容性状,谓性体本是光明圆融的意思。

  问:真如与无明同一身,何以真如敌不过无明,随其轮回呢?(李鋡荣)

  答:无明与真如,无始以来,纠缠一处,各有力量。染分生染,从染入染,即迷乱不觉,常住轮回,净分生净,从净入净,即彻悟大觉,成佛作祖。既能成佛作祖,便不宜全称肯定,说真如敌不住无明。

  问:六祖慧能大师云:“烦恼即菩提”。当如何解?(智梁)

  答:佛与众生,皆是性体,烦恼菩提,皆是性用。

  问:金刚经之要义是否即在“离一切相”?(沙壬)

  答:可云如是。

  问:十方无量佛共同一法身,何以又分无量数名乎?(智梁)

  答:法身指性,佛名诠相。

  问:吾人如何境地,才可谓明心见性,学到明心见性,是证到什么果位?(智梁)

  答:见几分、证几分。

  问:“反闻闻自性”如何解?(林梦丁)

  答:耳识不向外驰,离绝声尘,再反转来观照自性,以耳识之用在能闻,但以此识时起观照,即是闻矣。

  问: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其中,实居何处?(林梦丁)

  答:说小可入芥子,说大尽包虚空,不能执著一定方所。

  问: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皆不可得,以何心可得”念佛心可得否?(林梦丁)

  答:若到念而无念,亦觅他不得。

  问:“情与无情”以何种因缘“同圆种智”?(金仁孚)

  答:此圆教之主张,谓色与心法,正与依报,此四者无非是一佛之色心正依(色包有情无情,依只无情),并无差别,是谓“中道佛性”。若起差别,是情迷故,有一成就 ,余均成就。如人身皮肉有知觉,爪发无知觉,然皮肉爪发总为一个人体,一个人得到官,或是得到罪,乃指一全人而言。并不能分此官罪是指皮肉,而不指爪发,同圆种智之义,大抵如此。

  问:唯心无境与观想为空,是否同义?是否了义之说?(林火寿)

  答:唯心无境,是性德之实相;观空是修德之一端。了义两字甚难言也,有比较之了义,有阶段之了义,居士所言,乃空谛之了义。尚有假谛与中谛,如中谛之亦空亦假,非空非假,即空即假,能说非了义乎?

  问:佛教讲境由心变,心能转境,又云心即是境,境即是心,心境一如,所以才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那样心境都是一体,譬如有人坐在棹子面前,另外再来一个人,打棹子一下,棹子不疼,打人一下,人就感觉疼,既然心境一体,为什么人挨打就觉著疼,棹子挨打,就觉著不疼,这样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心境一如,能讲得通吗?

  答:此问语意何在,少欠明显,只有分说,“心境一如”是从理说,心为真空之体,境为分别幻相,体喻空气,相喻万物,万物虽多,皆不离空气变化(含有乙太),此心境之理。但万物分有情与无情,正说有情被打知疼,无情被打不知疼,别说情与无情,既云同圆种智,便能人知疼棹亦知疼。“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此亦是理论,明前说自解此理,若从事讲,虽云“唯心净土”,不能谓无极乐净土,如只讲心土,不能谓无欧美各国。虽云“自性弥陀”,不能谓无西方弥陀,如只讲性佛,不能谓无释迦世尊。

  问:佛经既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又云即心是佛,即心作佛,那又何必修呢?不需要智慧功德庄严,因为当下即是的原故,然又说“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岂不是多此一举吗?(施无畏)

  答:众生有佛性,譬如矿中有金,金被尘沙包裹,似性被无明覆盖。金不淘汰尘沙,金虽仍是金,然不能成器,性不修断无明,佛性虽仍佛性,然不能证佛,淘汰乃对尘沙,非淘汰其金,金显方能成器,修断乃对无明,非修断本性,性见方能证佛。

  问:法华经上说:“是法住法住,世间常相住”。又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既说常住,又说火宅,不相违否?(施无畏)

  答:迷者惑乱颠倒,被业牵引受报,如在梦中现种种之像,恐怖苦恼,故曰三界火宅,觉者心明性见,照破诸妄,神通自在,无来无去,故曰常住。

  问:佛说万法唯心,又说非青非红,无形无相,又说觅心不可得,这是不是矛盾,究竟心有没有?(沉子良)

  答:此非矛盾,实则此事难以形容,故有时说有,是说本性;有时说无,恐著迹相,语皆真实。凡夫多数,泥迹迷本,若再误会此解,则易颠倒矣。万法唯心,是显本性,非青非红,是扫迹相,明乎此,有与没有,岂得漫无分限,贸然执一。

  问:洪自诚云“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根据此四句话,有无佛学的意义?(顾赓彤)

  答:有近似处,但只理论而已。闲处心如何清,生事如何看得破,岂笼统数语,所能作得彻底耶?

  问: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是空无所有,何以有色?空即是色,色是有形色,何以为空?(池慧霖)

  答:此问题答之屡矣。兹再为居士而说,见色说色见空说空,是就事言,就相言。见色知空,见空知色,就事理言,就体言。兹有浅喻可以得解,梦是空,而有种种色相,是空即色也。虹是色,却无七彩实体,是色即空也

  问:观世音菩萨以广大神通力救苦救难,而众生之苦难,悉为前因业力所招感之果,则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而获解脱时,其本应遭遇之罪报,是否即从此永远消除可不复受报?若是则其理何在?(陈协和)

  答: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万法唯心,是其原理。心持观音圣号,即染净转变关头,持功若浅,则能伏业,而获临时解脱;持功若深,则能断业,可得究竟解脱矣。

  问:心地若然无障碍,高山平地总西方,西方就在自己心里吗?(张鸿声)

  答:西方固在心里,然非是指肉团心,不可误会!此心尽包虚空,其大无外,岂止西方一域在自心内,竖穷横遍,安有出乎心外者。

  问:楞严经说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说了一大套不对,究竟心在何处,为何不说出来?(沉子良)

  答:经上说之清清楚楚,先生不能细心领会,故有此不满。应知尘沙事理,有精有粗,解答必有多法。直说不解,便用反衬,明说不了,便用暗示,或烘云托月,或借物印心,演者无不尽畅其旨,学者或不能尽契其机耳。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借物印心法也,楞严问心,七处不著,烘云托月法也。

  问:庄子化蝶这是怎么一回事?(朝新班)

  答:庄子思想,颇近于佛,此亦是万法心造之意。

  问:心净即佛土,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如何名为心净,其义云何?(潘妙玄)

  答:粗说三毒不起是,深说念而无念是。

  问: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本性,身与心有何殊别?(李清木)

  答:身者四大假合“五官四肢”之一具肉体耳,心者妙明之灵觉,常言之“真如本性”是。

  问:金刚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其义云何?(萧绍馨)

  答:是名说法,法指说真如般若也。此法言语道断,故曰无法可说,其口虽不说,正是暗示真如般若密意,故仍曰说法也。

  问:佛经中谓,本性乃本来清净,那么我们的本性,又怎会变成污秽不清,究竟因何缘故?(萧金荣)

  答:本性清净,名曰本觉,但无始而有无明。譬如金质,便是金质,但在矿中而与沙土混合。虽则相混,但金自金,沙土自沙土也,是故金必炼而纯,性必修方净。

  问:佛说:“天堂地狱唯心造”是怎么解释?那么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所造的,是真的有西方吗?以何为证?(谢碧玉)

  答:解释太费辞,今与说梦境是心造,能悟知则知彼。西方极乐世界如是假,如没有,那便是释迦牟尼佛打妄语,佛打妄语,居士相信乎?

  问:尝闻学佛者言经书内载众生皆有佛性,今为证此说,请老师举一(除人类之外者)能成初果证者可矣?(谭洪斌)

  答:一切动物,总称众生,皆有知觉,此知觉原是性之作用。惟有悟有迷,迷时是众生,悟时即是佛,故曰,众生皆有佛性。鹦鹉念佛,死后簯现莲花,天龙夜叉金翅鸟等,俱作护法,即人类外具佛性之证也。

  问:佛家主张,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用心识来观察一切,均为心识所变,这不是与巴克列的“存在即被知觉”的唯心学说相似吗?(黄冠中)

  答:巴氏之书,区区谫陋,未曾寓目。所谓“存在”究何所指,指境界乎?偶尝阅西国学者,帛莱氏之“心观”,霍尔脱之“论心”,皆主心外有境,今观巴氏之“存在”,似亦说此,果如所揣,则与佛说根本不同,所谓“一切唯心造”者,遮无外境也。

  问:众生皆具佛性,这佛性是从真如涅槃中起惑而来?还是无中生有?如二者皆非又何来缘起?(黎明时)

  答:佛性即是真如,无始无终,不生不灭。

  问:万法唯识,六道轮回亦唯心造,白痴之人不知观想,超慧哲人不信有六道轮回,应无(不入)六道轮回矣?(黎明时)

  答:心造之造字,包括造业及现果而言。当造业时,其心虽不希求六道,但其性质与之契合,自然幻现,不以彼知不知信不信,以定标准。譬如平日三业行动,并非希求睡后作一某梦。或不信与不知某夜有梦,而届时种子起现行,自不作主,忽现忽幻,错综复杂,有身有物,或喜或惧;应知此境,即是…

《佛学问答类编 (心性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