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类编 (禅观第九)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九、禅观
问:参禅何解?(郑敦)
答:禅是静虑之义,须从参究入手,故曰参禅。此必有明师传授,非可以己意为之。
问:禅宗如何著手研读?据何书典?(许再兴)
答:初步看书,宜永嘉禅宗集、证道歌、小止观,再进六祖坛经。
问:精神统一与禅定何异?(林柳淋)
答:凡专心一事,不问正邪,皆可曰精神统一。禅定华译曰静虑,乃放下万缘,不思善,不思恶,寂寂惺惺之一种境界。
问:坐禅与静坐(因是子静坐法续编,实行十年)有何不同,功效各如何?(周慧前)
答:坐禅即坐而参禅,实则参不一定限于坐,坐而不参不观,亦不得谓之禅也。至因是子之静坐,前后不同处,前系执著身见,以延年益寿为目标,外道之功也。后闻佛法,乃改断妄证真为归趣,佛家之功也。
问:坐禅是否无念无想为妙,或抑心中要思虑什么情事?(李永茂)
答:禅虽可坐,却不一定坐即是禅。以下所问笼统,“无念无想”居士作不到,纵勉强作,亦是失念与顽空。“思虑计事”居士永不停,再加故作,益增掉举与散乱。区区与交有年,略测根器,必欲学禅,可以随顺与说。有一话头,就是六字洪名,只许持念,不许看参,不起疑情,直下承当,二六时中,一口咬定,悟与不悟,死不放松,不难冷灰爆豆,讨个分晓。若遇人说,这是净不是禅,切莫信他,妄自更张!要知此人,是个担板的徐六,既不会禅,也不会净。
问:坐禅想佛会不会有著魔的危险?(信慧)
答:禅法入手,亦有多种,此须问自己所修何种,何种传授,修与所授,境与所修,若有背者,不论佛与不佛,俱能著魔发病。再者禅亦不止于坐也,此事必须求知识指导较为妥善,不宜暗中摸索。
问:禅坐真难坐得久,可不可用其他方法代之,如坐在椅子上背靠墙,或睡著定等?(杨天元)
答:坐是坐,禅是禅,坐禅是坐禅,必皆求名师指示,非可闭门造车,如自妄为,恐遭魔境。“睡著定”,睡便是魔一种,安得称定。
问:参禅如未能了脱生死时,是否能生生增上?(钟观靖)
答:固为生生增上,但入胎便有隔阴之迷,遇缘方可生起夙慧再行起修。
问:参禅与静坐是否两样不同?(黄涵)
答:参禅有时静坐,然只静坐并非是禅,况坐而不能静耶?禅法古时注重观心,现在多取参话头,此必名师指点,非可瞎炼盲修。
问:有云:禅净原是一法,惟下手工夫不同,方便多门,归元无二,但参禅系直指心源,刳心见性,比念佛得到三昧为速,然否?(钟观靖)
答:禅昔观心,今参话头,已与净法略似矣,其不同者,行持参与念之分。再则一求断惑明心见性,一愿带业往生证果。至云孰得三昧为速,仍属功夫问题。
问:天台止观及六妙门是否禅宗的修持法?各宗的修禅定与禅宗的坐禅是异是同?(黄槐庭)
答:一“天台至持法”,禅法既有种种,岂能概以止观六妙绳之,不过理有相通处。二“各宗至是异是同”,开首是不同,同则何必分宗,归结并无岐异,异则不称了义。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附】时当末法,明师难求,如自修习,尚是按诸次第,由浅而深,方有个入处。至教相明白大概,自己根器如何,便能体验矣,再向圆顿之门问津不迟。若躐等而进,恐无所获也,谨贡区区。
问:读方伦居士著的禅话,知道“宗门禅”是“惟一心法,一彻百了”,不讲什么“炼精化气”,至于坐时身体上所现“轻安”,“气血流动”,“脊背上有一道热气,直冲顶门”“亦都不理”,但宗门禅是如此,不知有没有其他禅,专门是修气脉的?(常魁生)
答:禅译华文,为静虑之意,旨在断惑证真。虽有趺坐调息,不过使之轻安入定耳,决无炼精炼气等事。禅法虽多,其出世间禅,旨皆一如也。
问:方伦居士著禅话上说到如来禅,重在摒除俗务打坐观心,“如调心调息”“呼吸长短等,皆有一定规矩”,不知这如来禅就是修炼气脉的吗?(常魁生)
答:若详会前一答,此问亦解决矣。惟“摒除俗务,打坐观心,”等语,非可望文生义。居士如欲知之,有“永嘉禅宗集”及“小止观”等书,宜先研读,方有些许认识。
问:禅宗大德所说:“佛之一字,我不喜闻”。此种说法,与顽空或“损灭执”有何不同?即使说者原意并非顽空,但后学者不解其意而误入顽空之途,岂非极为危险吗?(尧泽)
答:此对宗门行者之针砭,禅家注重单刀直入,指出心性,然此须悟须证,不能言说。真如二字,亦是文字名相,如说火非火也。行者存一佛字,自是向名相上乱碰,谬之毫厘,差以千里矣。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若将此语向一般人说,是莽大夫错用了药也。
问:禅宗重疑,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修净则要求深信切愿,如禅净双修时,要如何用心?(钟钧梁)
答:禅求开悟,悟赖参究,不疑何能参?净求往生,生在念一,不信何肯念?若夫禅兼净者,心开惑断,生必上品。知生则决定生,是用信处。但如何心开?则正东西碰壁,以求摸著鼻孔,此处便是用疑。各异其用,并不矛盾。
问:关于禅方面的顽空,著相,不落边际(即不著有亦不无),这三项请赐示指详!(谢元甫)
答:真空之体,因众缘而起有相,有相如幻,仍是体空,此空有不二之中谛也。不达此义,谓一切皆无,如拨无因果无涅槃之类,即是冥顽之空见,若执著一切实有,不了性空,即是著假相之有见,此二皆谓之落边际,言虽如此,不下一番功夫,不能领此境界也。
问:禅宗的修证是不经阶次,直透如来地,为什么坐禅还有四禅的阶段?(黄槐庭)
答:禅分世间禅与出世间禅,出世间禅,又分如来禅与祖师禅,有按次第者,有不按次第者,缘众生根机,有大小利钝之别。故教有小大渐顿偏圆之殊,应机说法,犹良医应病与药,药不可乱投,法岂可乱授。居士所云“不从阶次直透如来地”者,是利根人顿超之事,并非人人学禅,便可一例如是也。
问:入禅定中初禅是离生喜乐定,二禅是定生喜乐定,三禅是离喜妙乐定,敢冲击离哪儿定生哪儿,求一详解!(叶天护)
答:欲色空三界共二十八天,又将此二十八天分为九地。即欲界六天为一地,色界四禅为四地,空界为四地。初禅离生喜乐定,离是离开欲界之苦,生系生到初禅之地,喜乐系得到此二种受用。二禅定生喜乐,谓系由禅定生心识之喜乐。三禅离喜妙乐,谓此地离开二禅之粗喜,而住于胜妙之乐受。
问:我佛教讲“闻慧,思慧,修慧”。——请问一字不识(文盲)之行者,如由老实修行(念佛、参禅等法门)得修慧后,亦能广说要否?未曾读过书的六祖惠能大师,其开悟后之境界,究竟如何?按六祖坛经虽然悟性很高,但未谈及教典……名相……。他的文字般若如何?(真惭愧)
答:居士疑识字人与不识人,同开悟后,境界不同,此须视所觉程度如何。若程度等矣,试问一斤棉花,与一斤铁,孰重孰轻?禅家之法,乃直指人心,不尚寻行数墨,非真不知文字也。若知六祖文字般若,坛经各偈,我辈能易其一字否?
问:每读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七页,五祖传付衣钵偈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总觉茫无头绪,诸多请问,所答各自不同。素仰圆音普赐法雨,故特恳请诸希不弃下愚,赐予详解以开茅塞!(吴著)
答:这不是按字解释之事,居士不会,我也不会,我若讲解,定被祖师呵斥,即便去问五祖,五祖定不我说,这等事不是呆板的高头讲章。请看菩提明镜一偈,五祖对神秀上座所作者,赞曰:依此偈修,免堕恶道,有大利益。对六祖所作者,反曰:亦未见性。大众皆以为然。这事只问会不会,决不是讲的问题。奉劝居士先物色一本“佛法导论”看,要学“禅”必求明师,不是自己暗中摸索的。要看书先看永嘉禅宗集,证道歌等。要修“净”无师亦可,宜先看龙舒净土文。登高自卑,行远自迩,若躐等者,多是费力无功。
问:见到两句话,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后又看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话,查佛学辞典,也没有见到,究竟怎么讲?(刘学忠)
答:此皆禅语,可参不可讲,且贵随机应变,不能拘执一端。兹为随顺,勉为解释“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即相离相,“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是不即不离,此不过如乡塾训蒙而已。居士如习此道,宜先参访善知识,方有个入处,若暗中摸索,寻章摘句,恐怕无益有害。
问:顷读蓬莱王泽泩先生所注金刚经句易知,他在序后附偈二首。第二首中间五六两句,不明奥义。今将全偈抄奉:“欲悟真如此最真,何烦别路出迷津,三心除后无生灭,四相空时泯爱嗔,翠竹黄花参净理,溪声山色见禅身,须知纸上皆糟粕,独耀灵光始脱尘。”研究数时,这一联终不得解。后翻辞源,在黄字条文下载有黄花翠竹一条注:指月录华严座主问大珠和尚曰:禅师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珠?曰: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花而显相,非彼黄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但“翠竹黄花”典故,载指月录,而“溪声山色”四字,找不到出处,不知此四字有无典故?这是一疑。翠竹黄花,虽载明指月录,而华严座主之所问,大珠和尚之所答,意义均不明白。这是二疑。至于“翠竹黄花参净理,溪声山色见禅身”,这十四字究竟是一个什么讲解?这是三疑。并请将参见两字特别指明!
答:苏东坡有句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此第一疑之出处。般若法身,即是真如,甚深微妙,只许自参方知,非可他人代讲。翠竹黄花,无非眼前一时举喻,若泥之则去题万里。大珠和尚不许此是般若法身,正是解粘去缚,若再执著此语,又是麻缠纸裹。亦有人问大珠和尚,何处是般若?珠答云:何者不是般若?可…
《佛学问答类编 (禅观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