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 (禅观第九)▪P2

  ..续本文上一页见语无一定,居士若求明白,须从禅学上,下一番功夫方得,不可于注解讲章处求之,此答第二疑。至于第三疑之“参见”二字,参乃用心去研究,见乃豁然有所发现。再者,学佛初步,不可骤看金刚,躐等而进,恐难领悟,莫若先看蕅益所注三经,得一轮廊,再阅方等般若,必进门登堂入室,依次第学,方不茫然。

  问: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以此观法观五蕴诸欲,心得解脱,吾人临深渊,履薄冰时,未识应以何法观之?(胡正临)

  答:渊与冰,亦缘起假相,既无实体,自是虚妄。此是三观中之空观法。细玩此问,似有含意未发,不明言故亦不悬测饶舌也。

  问:定中看到五欲六尘,固不能谓正定,倘看到佛相,可称正定乎?(许炎墩)

  答:在净家则可,是为相应;在禅家则不可,是为不相应。

  问:学人之思想因倾向相宗及净宗,所以过去在内地颇爱读范古农、王恩洋等大德之著作,而对于某一部分禅宗大德之言论,常觉格格不入,即如××等人学人亦视之若魔。看了某一部分人的言论,反而使我退失信心,奈何奈何!尚乞大德有以教我耶!(尧泽)

  答:禅语有声东击西之类,学者亦有野狐口头之徒,假若龙蛇不辨,自然临歧徘徊。尊意恶禅,亦是执著,要知禅与净都是寻求一事。不过禅如烧烛寻路,净如乘车登程,惟末法钝根真能寻出路者,究有几人?多有大事未明,偏去与人斗嘴,错搬出祖师临时契众之机锋,硬向一般人身上乱戮,不会祖师意,也学呵骂,此等人斥其为魔,并不为过。若对禅学一律视之为魔,是魔已先坐在自己心中。

  问:静坐时是否需要合眼后,即以眼观鼻观口观心观至丹田,而胸中默念佛号心唯而耳听?(潘思旭)

  答:亦可如此。

  问:静坐时或四威仪时,间有小腹发热,未悉正当否?(庞干善)

  答:静坐有观注丹田者,便有小腹发热之象,行住卧如不注念,何能有之。恐此而有他故,但敬奉一言,果学佛则按佛家之法,或禅或净,采一而专。千万不可搀杂外道错谬之说,若误信之,不但定慧不成,即此假身,现时亦将出毛病也。

  问:佛法一切缘生,请问静坐时静中忽生一念,此生起之缘是从何而来?(钟观靖)

  答:第七识不断恒思量,乱时不觉,静则知耳。

  问:上次邮呈问题十则,内有一问“静坐时静中忽然念起此是何缘”一节,想是四缘中之亲因缘未审妥否?(钟观靖)

  答:亲因缘系染种子起现行,当然念起,而外境入根时,亦起妄念也。

  问:静坐双盘比单盘是否功德大一点,收摄妄念较易;与及身体健康效力大些,两式有何别处?乞示。(黄涵)

  答:若论功德,只在定力如何,而与双单盘腿无与焉。定能深入,而妄念自息,妄念常息,则心神宁静,身体因之亦健,定属于内,盘属于外也。若论生理气血,则双盘较单盘匀停而已。

  问:学人极好静坐且甚感兴趣,欲求精微之善法,但看书愈多愈觉难懂,如甚么“照顾话头”甚么“念佛是谁”?则如堕五里雾中,所谓夜长梦多,其焦点不外收拾杂念,拟不管一切专向妄魔进攻,务达灭妄为止,如此一切难题料必迎刃而解,是否有当乞示?(黄涵)

  答:先生自有方法向妄魔进攻,灭妄为止耶?“照顾话头”,“念佛是谁”?皆是禅宗断妄之法,无人指点,当堕五里雾中。如欲研究,希先拣佛学小册看之,略得门径,再实用功,方有受用。

  问:六祖坛经机缘品中载:“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什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六祖为什么说:“我不会佛法呢?”(陈炳林)

  答:宗门下教人,多重逗机,令其自悟,不予解释。缘闻讲有会不会之别,心悟方是真自己者。故宗下语录,不许注解。而其所言,皆是观人观事观时,契机而发。有一种问而多种答,有数种问而一种答,有问东而答西,有不答之答,或棒或喝,种种奇特,无非善巧。所谓以心传心,局外人未大悟者,自是如聋如哑。今问“师云,我不会佛法”,便是一种启示。当时六祖既不解释,今日如何叫我解释?

  问:云门山志里面说参明话头是随便提出,一个话头使学人用心此种使其一念止百念之法,与净宗念佛使一心不乱之法同否?(许智纯)

  答:禅宗初本观心,因其难行,后来演为参话头,今人多行此法矣。其意与念佛止妄,大体相同,惟一参一念,一起信求生,一起疑断惑,是小异处,故古德云,禅与净如同—手,不过手掌与手背而已。

  问:六祖坛经曰:“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下文并未再说办法,请问西方人造罪,尚有何法?(翟生)

  答:坛经为祖师教人单刀直入指心见性之诀,必须连其上下读之,方明其语气。祖师宗门,教人见性,他偏念佛求生,是脚踏两船,不如其法,故以方便语呵斥,使学人依法专一。若真认极乐人造罪,则不免徐六担板矣。如曰“吃茶去”,你即真吃茶去,曰“驴年开悟”,你便真待驴年,那简直是逼著祖师去面壁。

  问:禅宗开悟行者即证何果位,是否依发心大小而定?(李明扬)

  答:一人一功夫,各有各境界,岂能一语而概之。

  问:道钟警明题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何解释?(陈灯逢)

  答:此偈非初学所宜问,稍一误会,则落顽空。尤其今日崇尚物质之时,若不会圆解,益增他人断见之邪也。

  问:坐禅是否观想,而入定是否由观想而来,观想而幻想有何不同?(蔡世芳)

  答:禅曰静虑,可坐可不坐,不是专坐即为禅也。观想为另一法门,禅有时亦观,然非观想即禅也。至言定与观之由来,更属臆度,观想之法,有借于定,入定之功,亦借助观,总是二法,有互助之用而已。观想幻想,名辞不同,实则皆出于“想”,不过一为方便,一为妄念;方便者依圣言量,有一定之法则,名曰正观,能由权而证实。妄念者出自希求,由业识之贪境,名曰邪观,能由惑而招魔。

  问:禅家诸祖,多教人离心意识参,未见性人,如何能离心意识?能离心意识参,岂非已见性了?(洁园)

  答:禅家单刀直入,并不寻枝摘叶,离心意识,乃是正途,参是用功,此是因地。若觉是心,快快离去,觉是意识,亦复离去,毕到离无可离,亦是参无可参,到此地步,还说甚么?何尝教人心意识离后,来学初参。

  问:在坛经云“而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若不禅定不能解脱者,应该佛教对禅宗,特别大奖励的需要吗?愚迷请释疑,道在心悟岂在坐也,这也是指使禅定需要否?(叶特华)

  答:佛法大纲,由戒生定,由定开慧,此是三无漏学,解脱之道。禅译静虑,不问禅净律密,其修法皆是求定,统可名禅定。不定何由静,不静何由慧,不定不慧,何由解脱。居士以禅当坐解,大是错误,然求静固以坐为易入,并非凡坐者,即是禅也。

  问:金刚经云: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请烦注解。(叶特华)

  答:请问居士口中说火,能烧物否?说水,能解渴否?若不能,则说火非火,说水非水矣。且经文句,都有承前启后,若注解得体,必说其连贯处,与金刚无研究者,决非片言可喻。

  问: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与空假中三观之关系,古言:“小疑则小悟,中疑则中悟,大疑则大悟,若不疑则不悟”之道理相似吗?(张瑞良)

  答:空观深可断见思,假观深可断尘沙,中观深可断根本无明。有疑则参,起参则悟,悟赖于参,参起于疑,故有是言。佛法原则,法法互通,为清晰计,多各别立科。如人之身,外有五官四肢,内有五脏六腑,虽外内不相似,然却彼此有关。

  问: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此妄念是什么?如起善念是否也是妄念。(邓志西)

  答:妙明觉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如不动。动即是妄,念皆是妄,不过恶者为邪念,善者为正念而已。但善又分有漏无漏之别,以无漏正念,除代邪念,久而邪去正存,便是藉善巧而进步,再能作到无念而明,即是寂照真心矣。

  问:坐禅“入定”在生理上是否先要打通阴阳二脉,即道家谓任督二脉,能“入定”,是否为“初禅”境界?(王超一)

  答:禅法静虑观心,今多改参话头,然皆不有我,况乃色身。任督二脉,是色身中物,若著相于此,求其打通,便是我人四相,禅不取此。能“入定”是修因,“于禅”是修果。

  问:关于六祖坛经云“惠能为逃避至四会与猎人同居一十五载,但是猎人所赶来之兽类他尽放生”,猎人哪肯使六祖如此做法,住一十五年呢?(本如)

  答:按坛经中云:“时与猎人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此段文理,须善解之,张网捕兽,是以空网按于地上,待兽来投,守网是猎人外出之时,此时正是空网,猎人去后,有兽触网则放之,非猎人已得者,而与尽放也。且时与猎人说法,猎人出而不获兽,亦不深责六祖不尽心也。

  

  

《佛学问答类编 (禅观第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