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停课,出而排解,若常打架,只有随他去,各干各事而已。
问:日课诵读地藏经,因经文太长,不能一时全部读完。可否以分卷读诵?(因地藏经分上中下三卷。)(陈圣音)
答:大部经典,原有分诵之法,此经既分三卷,分而敬诵,未尝不可。若身实忙,只可如是,倘无事拖懒,则不如一日诵竟为佳也。
问:欲信佛而想皈依三宝,向谁去皈依,于何处皈依,其费用几何?其申请皈依手续程式如何?(柯文雄)
答:此事若有人介绍,较为容易,如平素对某法师有缘,或与所住之地,近处寺庙,请求皈依似乎省事。但须认清是否为真出家比丘,若误投外道,则求出反坠矣。倘一切皆不了解,敝社可代办理。实则并无费用,如愿供养皈依之师,量力表情而已。倘无财力,只具诚心,虽不供养,亦无不可。其手续不过向法师顶礼,敬听开示,与起法名,发给证书。若身不自由,路途遥远,写信请求皈依,也能方便允许。
问:皈依后是否日日须到教堂,其到教堂的时间若何?(柯文雄)
答:有闲可去亲近,无闲在家自修,一切方便,并无拘束。俗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此之谓也。
问:皈依的佛徒,可否住在家里(一切佛规在家遵守)?(柯文雄)
答:佛之弟子,分出家在家之别,出家者,不许蓄妻子财产,以戒相而论,有沙弥及比丘之不同,必住寺庙。在家者,不妨有妻子财产,名为居士,准许居家,各有定制,不相混淆。
问:最初皈依信者是要素食为先或是修行为先?(庄庆贤)
答:修持与素食俱进者为上,如或不能,先取修持,渐至素食。盖修持者,必求解理,果明佛理矣,未有再敢啖食众生之肉,招结冤债者。话虽如此,不可拘泥,亦应视皈依人根性如何,自定先后。但二者俱不为,则是虚皈依矣。
问:佛化家庭要用什么方法造成呢?(庄庆贤)
答:以身作则,并无他法。不但拜佛念佛,即为能事,更须以身口意三业表现,使家人心诚悦服已,而佛化家庭,潜移而成焉。
问:信仰在于心虔,如果虔心信仰佛法,而未受三皈依五戒仪式,是否算为教徒?受佛庇护如受三皈五戒而又未能心虔,又是如何?(纪禹)
答:信仰只可谓私淑,依教奉行,方称教徒。奉行者,虽尚未举行皈戒等仪式,亦可称教徒,可蒙佛庇。如虽经皈戒等仪,而不虔诚,是虚有其表,内中无有,乃是自欺欺人,且亦欺佛欺祖,恐不获益。然信有真假之别,果已真信矣,焉有不心诚悦服,皈依受戒者乎?
问:以环境支配,斗室分出供佛与食宿,佛位与置床只一布蔽隔,力薄心净而供养,是否对佛有过失?祈示(颜佛兆)
答:力不及也,非故亵慢,不得为过。至于供养亦不以物质为贵,经训以法为上,又何伤乎力薄也。
问:学佛的人到了临终,火化时没有得舍利,要如何断定有否往西呢?(黄奉明)
答:为答此问,先明界线,学佛者必修净,方有生西之望,修他法者,另有他果,不尽生西。兹就修净而论,终后焚出舍利,乃瑞相一端,其余测验,不一而足。如自见他见,自闻他闻,佛相莲花,香光音乐,或最后舍暖之处等,不必拘泥于舍利也。庐山莲社,慧远祖师,刘逸民大士,皆大成就 ,俱未言火化舍利。昙鸾大师,只记僧俗同闻丝竹之声,少康祖师,只记念佛一声,口出一佛,亦未言及舍利。
问:人之欲,在正淫无断,可否往西?此指居士而言。(黄奉明)
答:欲境当前,发大惭愧,欲境已过,心如死灰,常思离境,力戒生心,能如是者,不碍往生。
问:不能持长斋(但持早斋及十斋)每日礼佛诵经是否有功德?(陈圣音)
答:持斋一日,天下杀生无我分,况持六斋,而又每日礼佛诵经,焉能说无功德。但功德不可得少便足,总宜越多越广,方是智者。因我辈无始以来,所积罪业,不知如几多须弥,作少功德,力恐不敌罪业,故应勇猛精进,摧倒罪山。
问:既是一个佛门弟子,每朝夕做功课时,燃香不照佛教仪式或规定,随自己的意思,二四枝是否对?(衡钰)
答:各宗所修之法,历代祖师所定者,自当遵守,若是香灯多少,须视各人之力而行,但取其诚不必泥其迹也。
问:所谓道者不可须臾也,又如鸡抱卵一失暖气便无生意,而我自皈三宝已经两年,曾习参禅,间亦念佛,又因工作环境之阻碍,以致懈怠旷废,如此是否已与佛法无份?(郑长林)
答:与佛法无份,则无缘皈依,此是生死心不切,确为懈怠之过。果于教理明白而加深信,自会善巧方便,忙里抽暇运用时间作课也。
问:我本喜参禅,但此法门乃是利根人事,鲁钝如我恐无缘份,且所处环境又很杂乱,此种情形应抉择何门?(郑长林)
答:佛法虽云多门,而善性修心,不外禅净,禅不但钝根难契,利根亦须参访宗匠,非可闭门造车而致也。即净亦须理路清楚,否则恐生歧误,入手宜看指津之小册,和“歧路指归”“初机净业指南”等,少明门径,再看经典,方不隔阂。
问:发菩提心愿及回向作所功德,如何方合仪规?(郑长林)
答:有古人所订之文及仪规,但具诚心依行可也。
问:每日功课须定时恒行,不可间断,而我担任不定时之工作,在二十四小时之中,不知何时摊到勤务,在此种情形之下,应如何订定功课?(郑长林)
答:定课以朝暮为佳,散课则行住坐卧,皆可行之。某一日朝暮摊到勤务,或勤务前后时作,亦未尝不可。然不能每朝有勤务,若果有之,是且定之时,更易相机而改订也。
问:忏悔罪恶,除在内心忏悔外,是否还须在三宝座前陈曰,若属需要敬请将函内所附之忏悔文章草稿批改赐覆。(郑长林)
答:在三宝前行之为合法,忏悔注重真实心诚,不在文字藻丽。繁文多仪,不如质野诚恳,大稿付邮。
问:初研究佛学,从何方入门,比较迅速?有几种经典使初学佛者能够容易懂得,请举出可否?(萧金荣)
答:此向甚善,但尊意如何,尚有请教?因佛学与学佛,少有不同,佛学者学问也。学佛者行持也。如研究学问,区区浅陋,不敢妄谈,若问行持,知有净土法门,最为捷要。若系初学,宜先看入门小册,如“初机净业指南”“歧路指归”“龙舒净土文”“劝修念佛法门”等,印象既深,再进而看净土三经。
问:屠宰业者以及生物贩卖业者(以及其家族)可以信佛吗?一旦皈依以后须要转业吗?(庄庆贤)
答:佛陀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越是恶人越要度,屠户皈依,有何不可。惟皈佛必遵佛制,自必放下屠刀。
问:我们众生的心意都染污的,要怎样去修养才能变成清净的心呢?(卢淑珍)
答: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皆为清净其心,居士修之净土法门,即是最要者。不常闻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乎!
问:悉达多太子睹明星而悟道与大迦叶尊者见拈花而微笑其理同乎?否乎?(赖员)
答:理无不同,惟动机与悟境,各不同耳。
问:后学读出苦飞航谓“在家人习静坐时若单趺则右腿在左腿上右手在左手上”,是否错误抑或左右腿任一在上均可?(赵泽宇)
答:右上降魔坐,左上为吉祥坐,左右 上下并可通融。
问:末学身肢冗弱,每夜多繁梦,这有何方法克服眠梦,请老师指示。(翁明道)
答:平素修何功夫,还将功夫加勤,尤其临眠,提起正念,可使梦少。
问:末学每早晨头部晕沈,如酒醉者,睡眠不足亦如是,自觉会断脑筋,不知有何方法解救重眠和头晕?(翁明道)
答:此是生理关系,倘于所修功夫上,做得合宜,亦能去病。
问:生因家庭环境不便,未能悬佛像祷拜诵经,只顾早晨在床(未洗刷前)盘足默念阿弥陀佛数十声,似此态度有辱及佛祖否?(谭洪斌)
答:佛法圆满,无所不可,但取诚心,便无亵慢。
问:无法持素而每日早晚二课如常。但近来不知为何,若见腥荤心生恐怖。难以下喉,所以近日若见腥荤,只食肉边菜或有时全无菜蔬即默念佛号数十声,观想佛陀来接引此众生之神识往生西方,如是行之未知妥否?(颜文曝)
答:慈悲,方便力甚为得宜。
问:生一信佛虔诚者,无奈国学根基浅薄,所翻经典不知所云,又何能学佛呢?从何下手,请老师指示为祷也。(谭洪斌)
答:学佛重行解相应,解为了其义理,行谓修其方法。倘一时不能了解,亦当实行其法,果能行有成就,自能心开得解。居士宜专从念佛法门入手,再看有注解之净土三经,久久自有用也。
问:修大乘者,其分段生死是否至初地方告解脱?(罗德彰)
答:按台家教义,别教菩萨在七住以上,圆教在第七信上初住下,均已断之。
问:我们每日课诵念一次弥陀经,三皈依后再念普门品以后,是否再念香赞?(宽观)
答:家庭自修,如工夫短少,不必这样麻烦。如行之已久,区区亦不便与之减去,但将次序略为变更可耳。起首念香赞,接念弥陀经普门品,再加入念佛,后念回向文,最后念三皈依。
问:平时做功课我们都回向六道众生,不知从哪一条念起?(宽观)
答:八句回向文中: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两句,尽包括矣。
问:后学拙荆有时到寺,一听到有人念经,或是自己学念,皆内心一阵一阵心酸欲泪,是何缘故?(颜宽文)
答:令正夙有善根,一闻佛音,便有深感。触动至性,不觉流泪耳。此如异乡游子,忽闻父母之名,亲慕之极,往往垂涕。
问:一念十法界,起何念头,合何法界?(朱幼)
答:分答甚繁,可约而言也。念十恶则合三途界,念十善合天界,四谛声闻界,十二因缘缘觉界,六度万行菩萨界,无缘慈悲佛法界。净家念佛,含义甚多,内有念佛实相一义,是知念佛法门,乃一超直上之法门也。
问:学佛者须怎样受魔考呢?(何永丁)
答:尊意或系学佛之人,遇魔障时,如何处置耳。若如所测,可于禅净密律诸法中,素修何法,即以何法求定,定力即可却魔。
问:六…
《佛学问答类编 (修持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