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停課,出而排解,若常打架,只有隨他去,各幹各事而已。
問:日課誦讀地藏經,因經文太長,不能一時全部讀完。可否以分卷讀誦?(因地藏經分上中下叁卷。)(陳聖音)
答:大部經典,原有分誦之法,此經既分叁卷,分而敬誦,未嘗不可。若身實忙,只可如是,倘無事拖懶,則不如一日誦竟爲佳也。
問:欲信佛而想皈依叁寶,向誰去皈依,于何處皈依,其費用幾何?其申請皈依手續程式如何?(柯文雄)
答:此事若有人介紹,較爲容易,如平素對某法師有緣,或與所住之地,近處寺廟,請求皈依似乎省事。但須認清是否爲真出家比丘,若誤投外道,則求出反墜矣。倘一切皆不了解,敝社可代辦理。實則並無費用,如願供養皈依之師,量力表情而已。倘無財力,只具誠心,雖不供養,亦無不可。其手續不過向法師頂禮,敬聽開示,與起法名,發給證書。若身不自由,路途遙遠,寫信請求皈依,也能方便允許。
問:皈依後是否日日須到教堂,其到教堂的時間若何?(柯文雄)
答:有閑可去親近,無閑在家自修,一切方便,並無拘束。俗雲“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此之謂也。
問:皈依的佛徒,可否住在家裏(一切佛規在家遵守)?(柯文雄)
答:佛之弟子,分出家在家之別,出家者,不許蓄妻子財産,以戒相而論,有沙彌及比丘之不同,必住寺廟。在家者,不妨有妻子財産,名爲居士,准許居家,各有定製,不相混淆。
問:最初皈依信者是要素食爲先或是修行爲先?(莊慶賢)
答:修持與素食俱進者爲上,如或不能,先取修持,漸至素食。蓋修持者,必求解理,果明佛理矣,未有再敢啖食衆生之肉,招結冤債者。話雖如此,不可拘泥,亦應視皈依人根性如何,自定先後。但二者俱不爲,則是虛皈依矣。
問:佛化家庭要用什麼方法造成呢?(莊慶賢)
答:以身作則,並無他法。不但拜佛念佛,即爲能事,更須以身口意叁業表現,使家人心誠悅服已,而佛化家庭,潛移而成焉。
問:信仰在于心虔,如果虔心信仰佛法,而未受叁皈依五戒儀式,是否算爲教徒?受佛庇護如受叁皈五戒而又未能心虔,又是如何?(紀禹)
答:信仰只可謂私淑,依教奉行,方稱教徒。奉行者,雖尚未舉行皈戒等儀式,亦可稱教徒,可蒙佛庇。如雖經皈戒等儀,而不虔誠,是虛有其表,內中無有,乃是自欺欺人,且亦欺佛欺祖,恐不獲益。然信有真假之別,果已真信矣,焉有不心誠悅服,皈依受戒者乎?
問:以環境支配,鬥室分出供佛與食宿,佛位與置床只一布蔽隔,力薄心淨而供養,是否對佛有過失?祈示(顔佛兆)
答:力不及也,非故亵慢,不得爲過。至于供養亦不以物質爲貴,經訓以法爲上,又何傷乎力薄也。
問:學佛的人到了臨終,火化時沒有得舍利,要如何斷定有否往西呢?(黃奉明)
答:爲答此問,先明界線,學佛者必修淨,方有生西之望,修他法者,另有他果,不盡生西。茲就修淨而論,終後焚出舍利,乃瑞相一端,其余測驗,不一而足。如自見他見,自聞他聞,佛相蓮花,香光音樂,或最後舍暖之處等,不必拘泥于舍利也。廬山蓮社,慧遠祖師,劉逸民大士,皆大成就 ,俱未言火化舍利。昙鸾大師,只記僧俗同聞絲竹之聲,少康祖師,只記念佛一聲,口出一佛,亦未言及舍利。
問:人之欲,在正淫無斷,可否往西?此指居士而言。(黃奉明)
答:欲境當前,發大慚愧,欲境已過,心如死灰,常思離境,力戒生心,能如是者,不礙往生。
問:不能持長齋(但持早齋及十齋)每日禮佛誦經是否有功德?(陳聖音)
答:持齋一日,天下殺生無我分,況持六齋,而又每日禮佛誦經,焉能說無功德。但功德不可得少便足,總宜越多越廣,方是智者。因我輩無始以來,所積罪業,不知如幾多須彌,作少功德,力恐不敵罪業,故應勇猛精進,摧倒罪山。
問:既是一個佛門弟子,每朝夕做功課時,燃香不照佛教儀式或規定,隨自己的意思,二四枝是否對?(衡钰)
答:各宗所修之法,曆代祖師所定者,自當遵守,若是香燈多少,須視各人之力而行,但取其誠不必泥其迹也。
問:所謂道者不可須臾也,又如雞抱卵一失暖氣便無生意,而我自皈叁寶已經兩年,曾習參禅,間亦念佛,又因工作環境之阻礙,以致懈怠曠廢,如此是否已與佛法無份?(鄭長林)
答:與佛法無份,則無緣皈依,此是生死心不切,確爲懈怠之過。果于教理明白而加深信,自會善巧方便,忙裏抽暇運用時間作課也。
問:我本喜參禅,但此法門乃是利根人事,魯鈍如我恐無緣份,且所處環境又很雜亂,此種情形應抉擇何門?(鄭長林)
答:佛法雖雲多門,而善性修心,不外禅淨,禅不但鈍根難契,利根亦須參訪宗匠,非可閉門造車而致也。即淨亦須理路清楚,否則恐生歧誤,入手宜看指津之小冊,和“歧路指歸”“初機淨業指南”等,少明門徑,再看經典,方不隔閡。
問:發菩提心願及回向作所功德,如何方合儀規?(鄭長林)
答:有古人所訂之文及儀規,但具誠心依行可也。
問:每日功課須定時恒行,不可間斷,而我擔任不定時之工作,在二十四小時之中,不知何時攤到勤務,在此種情形之下,應如何訂定功課?(鄭長林)
答:定課以朝暮爲佳,散課則行住坐臥,皆可行之。某一日朝暮攤到勤務,或勤務前後時作,亦未嘗不可。然不能每朝有勤務,若果有之,是且定之時,更易相機而改訂也。
問:忏悔罪惡,除在內心忏悔外,是否還須在叁寶座前陳曰,若屬需要敬請將函內所附之忏悔文章草稿批改賜覆。(鄭長林)
答:在叁寶前行之爲合法,忏悔注重真實心誠,不在文字藻麗。繁文多儀,不如質野誠懇,大稿付郵。
問:初研究佛學,從何方入門,比較迅速?有幾種經典使初學佛者能夠容易懂得,請舉出可否?(蕭金榮)
答:此向甚善,但尊意如何,尚有請教?因佛學與學佛,少有不同,佛學者學問也。學佛者行持也。如研究學問,區區淺陋,不敢妄談,若問行持,知有淨土法門,最爲捷要。若系初學,宜先看入門小冊,如“初機淨業指南”“歧路指歸”“龍舒淨土文”“勸修念佛法門”等,印象既深,再進而看淨土叁經。
問:屠宰業者以及生物販賣業者(以及其家族)可以信佛嗎?一旦皈依以後須要轉業嗎?(莊慶賢)
答:佛陀大慈大悲,普度衆生,越是惡人越要度,屠戶皈依,有何不可。惟皈佛必遵佛製,自必放下屠刀。
問:我們衆生的心意都染汙的,要怎樣去修養才能變成清淨的心呢?(盧淑珍)
答: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皆爲清淨其心,居士修之淨土法門,即是最要者。不常聞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乎!
問:悉達多太子睹明星而悟道與大迦葉尊者見拈花而微笑其理同乎?否乎?(賴員)
答:理無不同,惟動機與悟境,各不同耳。
問:後學讀出苦飛航謂“在家人習靜坐時若單趺則右腿在左腿上右手在左手上”,是否錯誤抑或左右腿任一在上均可?(趙澤宇)
答:右上降魔坐,左上爲吉祥坐,左右 上下並可通融。
問:末學身肢冗弱,每夜多繁夢,這有何方法克服眠夢,請老師指示。(翁明道)
答:平素修何功夫,還將功夫加勤,尤其臨眠,提起正念,可使夢少。
問:末學每早晨頭部暈沈,如酒醉者,睡眠不足亦如是,自覺會斷腦筋,不知有何方法解救重眠和頭暈?(翁明道)
答:此是生理關系,倘于所修功夫上,做得合宜,亦能去病。
問:生因家庭環境不便,未能懸佛像禱拜誦經,只顧早晨在床(未洗刷前)盤足默念阿彌陀佛數十聲,似此態度有辱及佛祖否?(譚洪斌)
答:佛法圓滿,無所不可,但取誠心,便無亵慢。
問:無法持素而每日早晚二課如常。但近來不知爲何,若見腥葷心生恐怖。難以下喉,所以近日若見腥葷,只食肉邊菜或有時全無菜蔬即默念佛號數十聲,觀想佛陀來接引此衆生之神識往生西方,如是行之未知妥否?(顔文曝)
答:慈悲,方便力甚爲得宜。
問:生一信佛虔誠者,無奈國學根基淺薄,所翻經典不知所雲,又何能學佛呢?從何下手,請老師指示爲禱也。(譚洪斌)
答:學佛重行解相應,解爲了其義理,行謂修其方法。倘一時不能了解,亦當實行其法,果能行有成就,自能心開得解。居士宜專從念佛法門入手,再看有注解之淨土叁經,久久自有用也。
問:修大乘者,其分段生死是否至初地方告解脫?(羅德彰)
答:按臺家教義,別教菩薩在七住以上,圓教在第七信上初住下,均已斷之。
問:我們每日課誦念一次彌陀經,叁皈依後再念普門品以後,是否再念香贊?(寬觀)
答:家庭自修,如工夫短少,不必這樣麻煩。如行之已久,區區亦不便與之減去,但將次序略爲變更可耳。起首念香贊,接念彌陀經普門品,再加入念佛,後念回向文,最後念叁皈依。
問:平時做功課我們都回向六道衆生,不知從哪一條念起?(寬觀)
答:八句回向文中:有“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兩句,盡包括矣。
問:後學拙荊有時到寺,一聽到有人念經,或是自己學念,皆內心一陣一陣心酸欲淚,是何緣故?(顔寬文)
答:令正夙有善根,一聞佛音,便有深感。觸動至性,不覺流淚耳。此如異鄉遊子,忽聞父母之名,親慕之極,往往垂涕。
問:一念十法界,起何念頭,合何法界?(朱幼)
答:分答甚繁,可約而言也。念十惡則合叁途界,念十善合天界,四谛聲聞界,十二因緣緣覺界,六度萬行菩薩界,無緣慈悲佛法界。淨家念佛,含義甚多,內有念佛實相一義,是知念佛法門,乃一超直上之法門也。
問:學佛者須怎樣受魔考呢?(何永丁)
答:尊意或系學佛之人,遇魔障時,如何處置耳。若如所測,可于禅淨密律諸法中,素修何法,即以何法求定,定力即可卻魔。
問:六…
《佛學問答類編 (修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