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真如之理,及涅槃之体,忍是真智安住不动,偈云花开见佛句,即指此也。一生西方皆是阿鞞跋致,居士尚不以菩萨见许生西之人乎?请详细研净土三经,疑自涣然。
问:“活佛”称呼意义甚不明白,蒙古人谁都可以称活佛是不是?(慧敏)
答:活佛者,乃呼图克图之俗称。按呼图克图,译成汉文,大略为不昧本性,乘愿再来之义,系为古德应世之专号,何得蒙古人皆称活佛,大错,大错!
问:无量寿经中“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何解?(杨德荣)
答:一切种智,大圆镜智,皆为佛智。如以华严所称,佛具十智,繁不赘述。无量寿经所称之佛智,即上举各类也。以下四句,不过对佛智之赞叹语耳。
问:何谓“贤劫”?(罗德彰)
答:此劫出佛千尊,故以云贤。
问:六欲天所穿铢衣,由忉利之六铢,递至他化之半铢,其“铢”相如何?未知可得闻否?(罗德彰)
答:铢系衡数之名,古钱有三铢四铢五铢等之别,但一铢之重,古说各异。有谓十黍之重为一铢者,有谓重二十黍者,荀子则谓十二粟为分,十二分为铢,淮南子又谓六豆重为一铢。衣以轻为贵,此言天人之衣,若是之轻也。
问:请问“无生法忍”四字,应作何解说?于无生法三字以后,何必要加一忍字?是否即得成于忍之意,二者有何显明联带关系?学者不明?(仲志英)
答:“无生法”谓真如不生不灭之体理,“忍”谓安住不动之义。合言之,即得悟此理后,将心智安住于此,得不动退。
问:“九品莲花为父母及华开见佛悟无生”之意义怎样解释?(王阿盏)
答:净土往生者,托胎莲胞,故称莲花为父母。然念佛之功夫有深浅,故彼池所生之莲。亦有高下九品。悟无生者,谓证“无生法忍”。此句浅解,即是证得不生不灭之法,将心安定于此道耳。
问:“吠陀种姓”思想是什么?“娑婆诃”怎么解释?(廖玉娇)
答:未见记载,以其环境推之,初当信仰婆罗门,而后同化于佛也。娑婆诃乃梵语,译为疾成就之义。
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之偈有曰:“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请教是何开示?(香远)
答:首二句说或有恶人,用恶咒或毒药,想要加害于人。后二句说而被加害者,借念观音之力,能不受其加害,而害人者不过自害自己而已。
问:什么叫做“八忍八智”,我们能知其大意吗?(许玉霞)
答:于三界中,断欲界“苦集灭道”四谛“见惑”之智,谓“四法忍”;断此见惑已,而证得此理之智,谓“四法智”。断色空界四谛“见惑”之智,谓“四类忍”;断此“见惑”已,而证得此理之智,谓“四类智”。合欲界断证之“四类忍”“四法智”,及色空二界,所断证之“四类忍”“四类智”,故曰八忍八智。亦即见道之十六心也。
问: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七页第九行有“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一节。未知其意如何?(李永茂)
答:此段乃云越供养德高道隆者,其功德亦越大耳。佛亦有藏通别圆四种,云十方,云三世,皆指于三十四心断见思惑之三藏佛也。无修无证者,即法性无作无为之意,指别教或圆教之佛也,亦有解为指自性者。此段蕅益大师之注,最为简赅,祈参考之。惜区区手中无是书,不能录献。
问:“一念十法界”四圣六凡容易知道;“一念三千性相”,甚不明白?(宽心)
答:十法界各具十界则成百界;此百界,又各有如是性,如是相,如是体,及如是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百界乘十如,则得千如。此千如复分众生、国土、五阴之别,合之数为三千。至其十如解释,可参考听法华时之“如是”笔记。
问:“兹悲”怎么分别?(魏庆志)
答:与人以安乐,就是慈,救度他之困苦,就是悲。
问:“娑婆世界教主”是不是指现在宣道之人?或是宣扬佛经之佛?(柯阿明)
答:娑婆教主专指释迦牟尼佛而言,以三千大千之娑婆世界统归释尊教化也。
问:何谓“九界导师”,教主与导师有什么分别?又诸佛皆可以称本尊吗?(柯阿明)
答:菩萨、缘觉、声闻三圣,天、人、修罗、畜、鬼、地狱六凡,谓之九界。均须赖佛以开其迷,故称佛曰九界导师。教主乃佛教之主,为当然之导师。又显教各宗所崇之佛菩萨,为各宗之本尊。密教所传之各佛菩萨金刚等法,其佛菩萨金刚等,为各法之本尊。
问:“八教、五宗、三界、四土”作怎么讲?(柯阿明)
答:天台宗所立之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及化仪四教(顿、渐、密、不定),谓之八教。天台、华严、法相、三论、律,谓之五宗。然今尚有净、禅、密、成实、俱舍等。其此总称,若细分之,更有多名。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谓三界。天台宗析佛土为四,即凡圣杂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此即四土。
问:“佛母”是什么人之称呼?(李鋡荣)
答:此有数解:佛身之生养诸母,此最普通之说。诸法亦称佛母,以佛从法生故。又能生诸佛神变功德之菩萨,多以佛母见称,如密宗之金刚度母,廿一尊度母,准提佛母,孔雀佛母,佛眼佛母等,皆是也。
问:佛教既分“律、教、禅、密、净”五宗,前四宗指些什么?(沈翰初)
答:佛典分经律论三大类,名曰三藏。律是戒律,专研修此类学问者,即名律宗。教指一切教法,专研讨经教之义理者,即名教宗。禅翻静虑,不立文字,专参心性。密亦曰真言宗,口持咒语,手结印,心观想,成就本尊(即修某一法之佛菩萨)。此为四宗大体分别。
问:“佛陀”及“如来佛”各是哪位佛?(刘定炽)
答:佛有十号,即是一佛有十种称呼也。“佛陀”“如来”乃十号中之二种名词。如今之称人,呼某人之号,或加称曰某老、某翁、某公、某先生等之类
问:“塔”与“浮图”有何分别,有何作用及功德?(刘定炽)
答:此二者名异实同,其作用有供佛者,有供舍利者,有藏经典者,有藏骨灰者,本音为“堓堵波”,华译为供养处。
问:“娑婆”“三根”“六根”“四大”“安婆”“龙华”“伽”“三皈”“荼毗”“醍醐”各是何意义?(刘定炽)
答:“娑婆”译为堪忍,即此世界之名,谓此土众生安于十恶,忍受三毒。“三根”谓人有上中下三等根器。“六根”谓眼耳鼻舌身意。“四大”谓地水火风四大种。“安婆”上一字不清,不能解答。“龙华”是树名,弥勒菩萨坐此树下成道说法,然今日有所谓龙华派,原是外道,借名冒充佛教者。“伽”此一字必须配合他字,方易讲解。“三皈”皈与归同,三指佛法僧三宝,谓皈依此三宝为师。“荼毗”译云焚烧,即佛子死后,焚化其遗体也。“醍醐”是牛乳经过四番提炼,得最后精华体之名。
问:“庙”“刹”“寺”“院”“观”“宫”“庵”“沙门”“堂”各有何分别?(刘定炽)
答:“沙门”此译为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乃出家人自称之专名。余八字皆寺庙之称呼,严格讲自有区别;但今日除佛家庙不称“宫观”,道家庙不称“寺刹”外,大概多混用之。
【附注】前四问各条所答,不过略讲名相,然各名词均含有若干义意,本栏因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详解,并表歉忱。
问:无量寿经第四十一段内有“邪见业王”,请问什么叫做业王?自己要舍离而被人束缚,业王作用否?(周慧德)
答:邪见属于意业,若达于最高潮,即不为一切正说所能破解,如国家之王,凛然不可侵犯矣。又此种意义,支配身口,造作种种邪事邪语,亦犹王之宰制一切也。自己要脱离,乃是正见,被人束缚,乃是外障,于邪见业王无干。
问:普贤行愿品偈中:“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该句应作如何解?(甘镇芬)
答:“俱胝”唐译为千万,此言菩萨有无数量百千万之变化身也。
问:“痴”字除解释“愚痴”外,是否含有“昏迷”意思?(张廷荣)
答:“痴”是无明,烦恼之根本;昏与迷皆痴之一部分。
问:“金刚那罗延身”其义如何?(大宽)
答:那罗延乃天上之力士,力大无穷。金刚乃金中之精,经百炼而不销者,合言之,即体坚如金刚,力大如那罗延也。
问:“白法隐没”之义为何?(双木)
答:白者即洁净不染之义,喻一切之善法也。末法之期,斗争坚固,人多不顺善法,故云隐没。
问: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龙女成等正觉,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六反震动”,无垢世界是在哪儿?有什么佛教化?六反是什么东西?(释普净)
答:无垢世界,经云在南,便是此娑婆之南,另一星球。龙女献珠,立往成佛,即归教化。若问龙女以前之事,经未明言,自无从说。震动指地现相,六反原有数说,此处所云乃动涌震三种变形,击吼爆三种发声耳。
问:楞严经云:有十种仙与六道众生同名七趣。他是修什么行?在哪一法界?七趣是什么和什么?是以拜问,求一示知!(释普净)
答:楞严十仙,多属外道修长生术者。印度之梵志,中国之道教,皆习此也。所修方法繁多,不胜枚举。梵志之咒术变幻苦行,道士之鼎炉吐纳符箓,为荦荦大者。趣者往义,与称某道略同。道教证仙,闻有鬼地天等区别,分说七趣,归仍六道。如修罗有天人鬼畜诸类,经中有时归纳,只云五道,其义相同。彼等未出三界,自当分属六凡天人鬼趣而已。佛以不生不灭,亦可称仙,实是界外大圣,与仙境界迥异。
问:根有浮尘净色之别,浮尘指形体,净色指能起作用,怎样解?请示之!(胡远志)
答:净色根系指在内能发识取境作用之物体。此物体在医学界之学佛同人,谓系神经系。窃谓虽不妥当,亦无可再深追求。是根乃无见有对色,既云无见,是不可以眼见也;有对是有质碍也。八识规矩颂云:“愚者难分识与根”,愚指已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之声闻。彼等于此犹不能知,可…
《佛学问答类编 (名相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