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二)▪P12

  ..续本文上一页某处盼见某鬼,此从何而有?(林秀艳)

  答:这话大错大错,往生二字,是指往极乐世界而言,不但无罪不能去,就是大善大德,亦不能去,惟有常念阿弥陀佛,得到一心,始能前往,在弥陀经中所言甚明,必须相信。说到入地狱,亦不如此简单,此苦世界中,有六种界线,乃是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名曰六道轮回,生生死死,永在苦轮中转。生前念佛之人,不入其中,往生极乐,不知念佛之人,死后随其善恶,而入六道。

  问:我的父母过世后,我思念怀忆他,有时切甚就在他的主位香炉内上香,祷告他给我夜梦见他面,总没有梦见过他面,这样想来无鬼论吗?(林秀艳)

  答:人死之后,六道之中不知入于何道,若在鬼道,或能感召,余则皆不能来也。思想求梦,实无所益,不如念佛,为亲祝福求超升也。

  问:不问烧香拜佛念经,只求研究佛教典籍,及遵行佛教教条,可算是佛教否?(李茂鸿)

  答:学佛程式有四,曰信、曰解、曰行、曰证。如能烧香拜佛念经者,信也。研究教典者,解也。遵教条需实行者,行也。人能如是,乃真佛徒,后必速得成就,成就即是证也。

  问:佛教徒除研究佛教教义外,为何还要烧香拜神及念经?这样不是变成迷信了吗?(李茂鸿)

  答:佛教信徒,并不崇拜鬼神,焚香亦只是对佛表示恭敬,念经则有数种不同:一者教义载在经中,不念何能解;二者佛教修功,曰戒、曰定、曰慧、念经者,求定之一法耳。知此者,烧香念经,而非迷信,不知此希邀福报者,不免迷信也。

  问:窃以为罗汉尚未超三界,只有佛已超三界,太虚大师曾将三界分大小,小三界亦不及色界(见佛法总论),就人天言,可谓超三界之圣者矣。人类所指之天,常为忉利天也。盖三界以上不受火水风劫,自已避大劫,若罗汉已不退转,则是已了轮回。又无色界以上究是何界?后学尚不得知,拟似属佛界,则辟支尚不可及,况罗汉乎?少读经典,疑问已久,故请开示!(门外汉)

  答: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耳。罗汉译曰无生,已断尽见思二惑,是已超出,不有分段生死矣。无色界外,仍有世界,四维上下,重重无尽,此是以质境言。若言佛界,便有“法”“报”之不同,法界寂光无相,并无界限,报界(术语曰报土)随报身而现,乃是化境,专为利众而示耳。佛之报土,既为利益众生,感者即可涉入,声缘菩萨,皆能往游,否则佛现此土胡为乎?

  问:天界之分是佛尊金口所宣乎?详何经典?(门外汉)

  答:大乘经中,多有记载,无法列举。无已,有“法苑珠林”一种,等于佛教类书,虽属震旦之作,皆是根据教典,内有世界安立部分,可窥崖略。

  问:佛法不明体用,色空之义不了,所谓体则曰真如,曰法性,曰法界,曰法体,曰般若,曰心……假名甚多,各宗不同,今欲概知法体之说,请问要看何种佛书?乞示知。(门外汉)

  答:居士既知此名词,各宗不同,欲概知其缘由,自必遍阅各宗经典,方能清楚。如求略知,只在“佛学辞典”上查阅,亦能分别名相,但不能详其义耳。然此动机,为研教乎?为证道耶?如为证道,短者“金刚”,“入楞伽”,长者“华严”,“大般若”,“法华”等,任择一种,专意攻之自能识法性体要。若为研教,便须汇各宗主经,对照异同,方明旨趣耳。

  问:受为五蕴之一,所言“观受是苦”,是否仅指“受”蕴而言,抑普指五蕴?(吴任辉)

  答:五蕴之“色”,是指外在身形,其“受想行识”,是开内在心相,其中受字,乃代表心一部之名词。观受是苦之受,与蕴法之受,义小有异,只单作领受解,并非代词而已。身所受之困厄,是“色”蕴之苦,心所受之忧恼,是“受想行识”四蕴之苦。

  问:“苦”是实在,“乐”是虚伪,事理显然,但心经上对苦之义,亦属于空,乞再释示。(吴任辉)

  答:心经乃是发挥般若玄理之理,言万法色相,为因缘和合假有,而万法实无自性,故曰空。无自性是真空,现色相是妙有,然性是相体,相是性用,是性相体用一如,真空妙有一如,故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二句极为圆通。但心经是言性之经,自然对空详尽演说,不专言性之经,又当观机,或说性空,或说相有。虽然,而心经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二句,而与任何经文,并无矛盾。四谛说苦,心经言空,一就体言,一就用言,切勿误会也。

  问:吾人之命根不断,不能与世间隔绝,当然息息相关,但处此苦苦之世界,而发心学佛,求解脱,应持何种态度为相宜?(吴任辉)

  答:观自所受是苦,应当明了因果,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求解脱。观他所受是苦,应当同体起悲,随缘法施,善巧化导,教他解脱。

  问:如何学习佛法,能使身心健康,古人云山有玉石草木不凋,人有至道形貌不衰,又云富润屋德润身,学佛之人,如多病衰颓,何能奋起精进,任重致远乎?因请指示健康少病之道。(合于佛法者)(黄清荣)

  答:病弱固属秉赋与环境,然按佛理,亦与三世因果有关。明乎此,惟有至心忏悔,诸恶莫作,以绝罪缘,众善奉行,以培福因,使其夙业,无缘不生,造而能转,此其一。进而再深解佛理,应知“身见”,乃见惑之首,“我相”乃菩提之障,有此二者,不但为学佛之碍,而于世法,终日恻恻戚戚,亦失宽和气象,心不旷达,何由健康,此其二。

  问:十善业道经是世尊在海底龙宫说的,当时的听众是什么类的。俗语说四海龙王,那么龙宫也是四个是不是?现世海上大轮船各方面通行,乃至大海战等,对于龙宫能妨碍否?(朱幼)

  答:世尊在龙宫说法,经中明言,皆是水族之类,聚集而听。至云龙宫,受轮船及海战等妨碍与否,可以不劳所虑。所云龙王,系能通灵变化之龙神,而非蠢顽动物之龙畜,其宫亦系福报所化,非人世物质之建筑,故不受人类之妨碍。

  问:我是佛教徒,往往要到佛堂去学理,丈夫见到常常出去,他就大为不满,这个难解的问题,怎么办呢?再佛教是一样的,为什么各个佛寺教的赞声不同?(张修证)

  答:人生学佛,多有障碍,此须善巧方便,不可固执。若真心学佛,心中便是道场,家庭也是道场,何必外出。自己房中,早晚一炉香,百千声佛号,但出至诚,便能得益,似较乱跑惹是生非尚觉清净。若因执著,夫妻吵闹而使家庭不安,反启外人毁谤。至云各寺唱赞不同,此系南北中外口音关系,经典内容,无不一律,应注重其实际,不必在外表上吹求。

  问:万法皆由因缘生,无非是假相,一法不有是否谓缘生性空?(莲云班)

  答:藏通学人,业识未空,应作此观,真实谛故。若到业识转智,平等大觉,则性相不二,万法一如矣。

  问:佛教说三心不可得,若逢乐不喜,逢苦不忧,此心何心,我等因远隔师训听深理实不明了?(莲云班)

  答:三心不可得,且暂不说,果能逢乐不喜,逢苦不忧,便是不起分别,此心渐向平等。但既谓逢乐逢苦,是心内已起分别,而以法排遣,抑制其喜忧,此乃发乎情,止乎礼,为忍之道心也。

  问:佛以慈悲摄化群迷,故有诸法,若迷归悟,即无一法可说,不过是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否?(莲云班)

  答:诸上善人,既明“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自当知众虽在迷,佛亦无法,佛若有法,则是圣解矣。不过契理契机,有不尽之善巧方便而已。

  问:佛法导论里,圆净居士说,佛教是起信非强信,这点我最赞同,一味强信只是自我麻醉而已;但如何使我起信呢?这点我深感烦恼!(陈朝福)

  答:古人有言,“英雄所见大致相同”此言两智平等,方能彼此了解,佛我智慧,大相悬殊,不信其言,无足怪也。起信之法,大别有二,一者重其人,因信其言,二者究其理,因信其言。是皆谓之正信,而非勉强,如不重其人,不究其理,舍之而已,有何烦恼。既因不能起信,而又生烦恼,是重其人矣,而无由得入也,第一之

  路不通,惟有取第二途径,如两皆不取,是惶惑有障也。

  问:已具神通,如何辨别其为佛道或外道?(吴茂雄)

  答:神通大别有六,能了生死,厥惟漏尽一通,而外道无之。余虽相同,然起用正邪有别,大小力量有别,智者自能辨之。

  问:地藏经云“一切智成就如来,未出家时,发愿早成佛道,广度罪辈,令使无余”,地藏菩萨未出家时,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以上二愿皆佳但未审何愿为胜?(赖栋梁)

  答:二愿之期望,是皆为广度罪苦,令使安乐,期果既同,则无有高下。惟其二者之方法有异,此应论果不必论法,如一人用木瓢取水一斤,又一人用金瓢取水一斤,请问两者之水孰多孰少?

  问:三宝弟子买业产(耕地)或参加政治, 否谓再加染深烦恼浊?(梁明象)

  答:在家弟子,不离营生,但须存心平衡,莫讨他人便宜,本分所得,亦不为贪。

  问:朱子以鬼神为阴阳二气之往来伸屈合散,横渠谓鬼神为二气之良能,伊川则谓鬼神为天地之妙用,而皆排斥佛教六道轮回之说,诸氏见理精辟,且尝出入二氏,何以会生出此种断见?(钟钧梁)

  答:诸氏谓鬼神为阴阳二气,天地妙用,自不同西学纯尚物质,尚不得谓是断见。问此阴阳二气,究竟谓何?既认有二气,不过名词不同而已,再问妙用谓何?用必依体,亦是名词之异,实则皆认为有其事也。儒家经书,未尝言无鬼神,诗易传史,各有记载,检阅昭然,孔子并未非之,而未儒非之,是其学派创言,非传承儒宗之学也。诸氏虽曾涉猎梵典,然皆不精,却又阳斥阴取,静坐谈性,观其学案所云,大类禅家语录,或其别有苦衷,对一时风气有所思移乎?

  问:宋儒悟理甚深,行持又多与佛教戒律相符,然不信后有之说,依佛法言,身后应落何道?(钟钧梁)

  答:彼不信后有,却信前有,其注明德之性,而曰:“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实亦信乎后有,鬼神为后有之一,诸氏既…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