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二)▪P12

  ..續本文上一頁某處盼見某鬼,此從何而有?(林秀豔)

  答:這話大錯大錯,往生二字,是指往極樂世界而言,不但無罪不能去,就是大善大德,亦不能去,惟有常念阿彌陀佛,得到一心,始能前往,在彌陀經中所言甚明,必須相信。說到入地獄,亦不如此簡單,此苦世界中,有六種界線,乃是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名曰六道輪回,生生死死,永在苦輪中轉。生前念佛之人,不入其中,往生極樂,不知念佛之人,死後隨其善惡,而入六道。

  問:我的父母過世後,我思念懷憶他,有時切甚就在他的主位香爐內上香,禱告他給我夜夢見他面,總沒有夢見過他面,這樣想來無鬼論嗎?(林秀豔)

  答:人死之後,六道之中不知入于何道,若在鬼道,或能感召,余則皆不能來也。思想求夢,實無所益,不如念佛,爲親祝福求超升也。

  問:不問燒香拜佛念經,只求研究佛教典籍,及遵行佛教教條,可算是佛教否?(李茂鴻)

  答:學佛程式有四,曰信、曰解、曰行、曰證。如能燒香拜佛念經者,信也。研究教典者,解也。遵教條需實行者,行也。人能如是,乃真佛徒,後必速得成就,成就即是證也。

  問:佛教徒除研究佛教教義外,爲何還要燒香拜神及念經?這樣不是變成迷信了嗎?(李茂鴻)

  答:佛教信徒,並不崇拜鬼神,焚香亦只是對佛表示恭敬,念經則有數種不同:一者教義載在經中,不念何能解;二者佛教修功,曰戒、曰定、曰慧、念經者,求定之一法耳。知此者,燒香念經,而非迷信,不知此希邀福報者,不免迷信也。

  問:竊以爲羅漢尚未超叁界,只有佛已超叁界,太虛大師曾將叁界分大小,小叁界亦不及色界(見佛法總論),就人天言,可謂超叁界之聖者矣。人類所指之天,常爲忉利天也。蓋叁界以上不受火水風劫,自已避大劫,若羅漢已不退轉,則是已了輪回。又無色界以上究是何界?後學尚不得知,擬似屬佛界,則辟支尚不可及,況羅漢乎?少讀經典,疑問已久,故請開示!(門外漢)

  答:叁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耳。羅漢譯曰無生,已斷盡見思二惑,是已超出,不有分段生死矣。無色界外,仍有世界,四維上下,重重無盡,此是以質境言。若言佛界,便有“法”“報”之不同,法界寂光無相,並無界限,報界(術語曰報土)隨報身而現,乃是化境,專爲利衆而示耳。佛之報土,既爲利益衆生,感者即可涉入,聲緣菩薩,皆能往遊,否則佛現此土胡爲乎?

  問:天界之分是佛尊金口所宣乎?詳何經典?(門外漢)

  答:大乘經中,多有記載,無法列舉。無已,有“法苑珠林”一種,等于佛教類書,雖屬震旦之作,皆是根據教典,內有世界安立部分,可窺崖略。

  問:佛法不明體用,色空之義不了,所謂體則曰真如,曰法性,曰法界,曰法體,曰般若,曰心……假名甚多,各宗不同,今欲概知法體之說,請問要看何種佛書?乞示知。(門外漢)

  答:居士既知此名詞,各宗不同,欲概知其緣由,自必遍閱各宗經典,方能清楚。如求略知,只在“佛學辭典”上查閱,亦能分別名相,但不能詳其義耳。然此動機,爲研教乎?爲證道耶?如爲證道,短者“金剛”,“入楞伽”,長者“華嚴”,“大般若”,“法華”等,任擇一種,專意攻之自能識法性體要。若爲研教,便須彙各宗主經,對照異同,方明旨趣耳。

  問:受爲五蘊之一,所言“觀受是苦”,是否僅指“受”蘊而言,抑普指五蘊?(吳任輝)

  答:五蘊之“色”,是指外在身形,其“受想行識”,是開內在心相,其中受字,乃代表心一部之名詞。觀受是苦之受,與蘊法之受,義小有異,只單作領受解,並非代詞而已。身所受之困厄,是“色”蘊之苦,心所受之憂惱,是“受想行識”四蘊之苦。

  問:“苦”是實在,“樂”是虛僞,事理顯然,但心經上對苦之義,亦屬于空,乞再釋示。(吳任輝)

  答:心經乃是發揮般若玄理之理,言萬法色相,爲因緣和合假有,而萬法實無自性,故曰空。無自性是真空,現色相是妙有,然性是相體,相是性用,是性相體用一如,真空妙有一如,故經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二句極爲圓通。但心經是言性之經,自然對空詳盡演說,不專言性之經,又當觀機,或說性空,或說相有。雖然,而心經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二句,而與任何經文,並無矛盾。四谛說苦,心經言空,一就體言,一就用言,切勿誤會也。

  問:吾人之命根不斷,不能與世間隔絕,當然息息相關,但處此苦苦之世界,而發心學佛,求解脫,應持何種態度爲相宜?(吳任輝)

  答:觀自所受是苦,應當明了因果,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求解脫。觀他所受是苦,應當同體起悲,隨緣法施,善巧化導,教他解脫。

  問:如何學習佛法,能使身心健康,古人雲山有玉石草木不凋,人有至道形貌不衰,又雲富潤屋德潤身,學佛之人,如多病衰頹,何能奮起精進,任重致遠乎?因請指示健康少病之道。(合于佛法者)(黃清榮)

  答:病弱固屬秉賦與環境,然按佛理,亦與叁世因果有關。明乎此,惟有至心忏悔,諸惡莫作,以絕罪緣,衆善奉行,以培福因,使其夙業,無緣不生,造而能轉,此其一。進而再深解佛理,應知“身見”,乃見惑之首,“我相”乃菩提之障,有此二者,不但爲學佛之礙,而于世法,終日恻恻戚戚,亦失寬和氣象,心不曠達,何由健康,此其二。

  問:十善業道經是世尊在海底龍宮說的,當時的聽衆是什麼類的。俗語說四海龍王,那麼龍宮也是四個是不是?現世海上大輪船各方面通行,乃至大海戰等,對于龍宮能妨礙否?(朱幼)

  答:世尊在龍宮說法,經中明言,皆是水族之類,聚集而聽。至雲龍宮,受輪船及海戰等妨礙與否,可以不勞所慮。所雲龍王,系能通靈變化之龍神,而非蠢頑動物之龍畜,其宮亦系福報所化,非人世物質之建築,故不受人類之妨礙。

  問:我是佛教徒,往往要到佛堂去學理,丈夫見到常常出去,他就大爲不滿,這個難解的問題,怎麼辦呢?再佛教是一樣的,爲什麼各個佛寺教的贊聲不同?(張修證)

  答:人生學佛,多有障礙,此須善巧方便,不可固執。若真心學佛,心中便是道場,家庭也是道場,何必外出。自己房中,早晚一爐香,百千聲佛號,但出至誠,便能得益,似較亂跑惹是生非尚覺清淨。若因執著,夫妻吵鬧而使家庭不安,反啓外人毀謗。至雲各寺唱贊不同,此系南北中外口音關系,經典內容,無不一律,應注重其實際,不必在外表上吹求。

  問:萬法皆由因緣生,無非是假相,一法不有是否謂緣生性空?(蓮雲班)

  答:藏通學人,業識未空,應作此觀,真實谛故。若到業識轉智,平等大覺,則性相不二,萬法一如矣。

  問:佛教說叁心不可得,若逢樂不喜,逢苦不憂,此心何心,我等因遠隔師訓聽深理實不明了?(蓮雲班)

  答:叁心不可得,且暫不說,果能逢樂不喜,逢苦不憂,便是不起分別,此心漸向平等。但既謂逢樂逢苦,是心內已起分別,而以法排遣,抑製其喜憂,此乃發乎情,止乎禮,爲忍之道心也。

  問:佛以慈悲攝化群迷,故有諸法,若迷歸悟,即無一法可說,不過是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否?(蓮雲班)

  答:諸上善人,既明“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自當知衆雖在迷,佛亦無法,佛若有法,則是聖解矣。不過契理契機,有不盡之善巧方便而已。

  問:佛法導論裏,圓淨居士說,佛教是起信非強信,這點我最贊同,一味強信只是自我麻醉而已;但如何使我起信呢?這點我深感煩惱!(陳朝福)

  答:古人有言,“英雄所見大致相同”此言兩智平等,方能彼此了解,佛我智慧,大相懸殊,不信其言,無足怪也。起信之法,大別有二,一者重其人,因信其言,二者究其理,因信其言。是皆謂之正信,而非勉強,如不重其人,不究其理,舍之而已,有何煩惱。既因不能起信,而又生煩惱,是重其人矣,而無由得入也,第一之

  路不通,惟有取第二途徑,如兩皆不取,是惶惑有障也。

  問:已具神通,如何辨別其爲佛道或外道?(吳茂雄)

  答:神通大別有六,能了生死,厥惟漏盡一通,而外道無之。余雖相同,然起用正邪有別,大小力量有別,智者自能辨之。

  問:地藏經雲“一切智成就如來,未出家時,發願早成佛道,廣度罪輩,令使無余”,地藏菩薩未出家時,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以上二願皆佳但未審何願爲勝?(賴棟梁)

  答:二願之期望,是皆爲廣度罪苦,令使安樂,期果既同,則無有高下。惟其二者之方法有異,此應論果不必論法,如一人用木瓢取水一斤,又一人用金瓢取水一斤,請問兩者之水孰多孰少?

  問:叁寶弟子買業産(耕地)或參加政治, 否謂再加染深煩惱濁?(梁明象)

  答:在家弟子,不離營生,但須存心平衡,莫討他人便宜,本分所得,亦不爲貪。

  問:朱子以鬼神爲陰陽二氣之往來伸屈合散,橫渠謂鬼神爲二氣之良能,伊川則謂鬼神爲天地之妙用,而皆排斥佛教六道輪回之說,諸氏見理精辟,且嘗出入二氏,何以會生出此種斷見?(鍾鈞梁)

  答:諸氏謂鬼神爲陰陽二氣,天地妙用,自不同西學純尚物質,尚不得謂是斷見。問此陰陽二氣,究竟謂何?既認有二氣,不過名詞不同而已,再問妙用謂何?用必依體,亦是名詞之異,實則皆認爲有其事也。儒家經書,未嘗言無鬼神,詩易傳史,各有記載,檢閱昭然,孔子並未非之,而未儒非之,是其學派創言,非傳承儒宗之學也。諸氏雖曾涉獵梵典,然皆不精,卻又陽斥陰取,靜坐談性,觀其學案所雲,大類禅家語錄,或其別有苦衷,對一時風氣有所思移乎?

  問:宋儒悟理甚深,行持又多與佛教戒律相符,然不信後有之說,依佛法言,身後應落何道?(鍾鈞梁)

  答:彼不信後有,卻信前有,其注明德之性,而曰:“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實亦信乎後有,鬼神爲後有之一,諸氏既…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