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信二氣,又注“至誠如神”句,曰神謂鬼神,此皆人後有之事也。所謂夾岸桃花新雨後,馬蹄無處避殘紅也。
問:“叁輪體空”布施不著相,每有作善事,有無必要一一作回向?(王清漢)
答:叁輪空否,以心有無印象爲斷,我輩初機,求心無相,雖知其理,但能真不著相,卻非一日之功。每作善事,念存回向,亦是有相,何得雲空,但回向不爲自己,向與衆生,亦是漸離我相之善巧,不問空與不空,已勝爲我者多矣。
問:彌勒菩薩系已證果之菩薩,何以仍居欲界天第四層之兜率天乎?(何玉貞)
答:叁界諸天,有二特處,一色界之五不還,二欲界之兜率內院也。此二處不受叁災,乃聖人暫居之所,不還多爲聲緣解脫之地,內院乃佛降娑婆之行宮,實不同凡夫業牽之依報而不得自在者也。
問:衆生是原有或緣生?如系原有不合緣生之原則,如系緣生,先有會造業之衆生乎?先感業果報而成爲衆生乎?如系前者清淨之衆生爲何會造業?如系後者已先無自己爲何造業,豈能別人之業我們會感果報?是則太冤枉,如系自生他生共生緣生,那麼衆生不斷被創造出來乎,似均不是,可能會被老師罵爲世間見,但被蓮友問,無法解答。(蔡明谷)
答:所問多出誤會,故界線不清,致有張冠李戴,堪分四段答之。一、“衆生是原有”,至“先感業果報而成爲衆生乎”。所謂衆生者,是雲衆多緣集而有生命也。萬物之生,皆屬于緣,此其公例,不獨人爲然也。茲就人言,乃五蘊四大,十二因緣等,多緣而成爲人。更須知真空即妙有,妙有仍真空,而此空有如靜則無所生,如動則變現萬物矣。動則諸有相互和合,故生幻相,此一動即是造作,不必問其善惡也。人之識蘊,即本性不覺而動所變,色蘊即父母媾精而化,識色合則諸緣畢集,此衆生先期之大概,故不必言善惡之類也。二、“如系前者之清淨衆生”一段,既緣集變衆生矣,則五陰熾盛,是衆生非清淨,清淨自不成衆生,蓋緣集是夾雜混染,不雜不染方爲清淨,五陰熾盛,則攀緣造業,從此善惡始分,業有善惡,報有樂苦,皆自作自受,與他無關。叁、“衆生不斷被創造出來”一段,無人創造衆生,緣生前已言之,始則無相之本性不覺而動,而與諸有混合,繼則迷染愈深,顛倒六道難出矣。如能自覺,求返本性,先止薰染,繼求斷惑,靜止諸緣,衆生何有哉。四、“蓮友問無法解答”一段,此理甚深,不能多讀佛經者,難以領會,即與說恐亦聽不了了。
問:釋迦世尊二千多年前應化來此世界,後分四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滅法。世尊未降生以前,叫什麼時期,衆生有佛法可聞乎?(張寬心)
答:每尊佛現,其法皆有此四期,不獨釋迦爲然。一個世界,同時並無二佛,然一佛滅一佛現,其間相距,須經百千萬億年,前佛法運,亦分“正像末滅”,後佛法運,亦分正像未滅,是知滅後起正,正前是滅也。據上推斷,釋尊未降以前,便是前佛滅法時期,時既滅法,衆生安得有法可聞耶。
問:忉利天是欲界第二層天,有男女飲食之欲,摩耶夫人生佛七日後,即升天上,不知佛母生到天宮,是男子身或天女身。(張寬心)
答:第二層天,雖屬欲界,並非欲界必行其欲,以此界有如是事耳,如我居之南閻浮提,豈非欲界耶?而一生之清淨行者,何止千萬,人間如此,天上可知。摩耶夫人,譯爲大幻,各經雲是大權法身,以大願幻爲千佛之母,在忉利天身相,經中未言男女,縱現女身,亦如觀音之應化,不必如凡情執著,男爲男女爲女也。
問:目前因環境關系,未能受五戒,然欲利用暑期休假時,研誦(研其義,誦其文)淨宗經典,未知可否?(劉自任)
答:皈依與受戒,固爲學佛者必行,然先期明理起信,而後爲此,方曰有根,不致東西流動也。利用暑假,誦文研義,今正是時,大佳大佳。
問:若遇經中有難念字,查字典讀法有數種,是否可采取最常用者?萬一誤讀成誦,是否罪過?(劉自任)
答:佛經生字之音,有與普通念法不同者,除真言外,卻亦不多。宜先詳考字典切注,取一讀音,倘再疑惑,可向老學佛之人請詢。縱或有錯,但已盡心學思,並非粗疏,心既誠矣,自無過咎。
問:據說初發心學佛者,先讀佛經,而後觀各論著爲宜,此言然乎?現今可請到之淨宗叁要經注解,以何者最優?請詳舉出書名作者。(劉自任)
答:原則如此,但有例外,如初機看經不了,先看概論等小冊,作爲入門梯航,亦是方便之法。尊問淨宗叁要經,是否爲“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經”等,若如是則無優劣,所謂治病者即良藥也。但此叁經行持,各有不同,彌陀經提倡“持名”,觀經指導觀想,無量壽經,則說西方之本迹,及六度萬行,並善惡因果。今修淨者,大抵多采持名,故阿彌陀經宜先讀也。
問:觀世音菩薩凡人有求必感應,求之在我,應之在彼,而求者雖懇卻,感應卻有颢冥快慢之異,其故安在。頃日,心向觀音菩薩祈夢請示研經之法,了不可得,反得是夜難眠且心有戚戚然之苦。甚惑請開示。(劉自任)
答:事凡有求于佛,有可許則許之原則,如求悖現爲非,即不感應,亦有求必合法方許可,如不修持而求證果,亦不感應,蓋必合符理智,否則涉于怪誕也。研經之法,自有途徑,在佛家有“聞思修”叁種,在儒家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等五級,事理昭然,何必祈夢,開悟與否,在乎功夫。
問:昔有一婦人懷孕叁年,待圓澤禅師來作她的兒子,後禅師果一見不能回避,不作她兒子而竟無辦法,夫靈隱寺無上師,尚知要往生西方,而不願投胎,夫圓澤禅師之智,既能知過未,何以竟不知有西方可往生乎?(賴棟梁)
答:凡事之成熟,在乎衆緣合和時機具備,衆緣雖有,而時機不備,是尚不到合和,故事尚不能成。圓澤禅師遇懷孕婦人,已是時機當前,所謂緣合和矣,故不能避。無上師僅是夢境一素,而無他緣合和,爲時機尚未當前,故可不即入胎也。無上師未見投胎之處,願求西方,則可緩一相當時間,而改修淨土,圓澤師既已面對將産之婦人,而再改修淨土,其淨土能當時成乎,若緩豈不殺此二命矣。況母子緣分,皆有前因,欲避極難。所謂因果定律也,李源之強牽圓澤來者,即是業緣牽引耳。
問:又該婦人既懷孕叁年,胞內原有神識才能生長,孕十個月自然可能出生,又何必再待圓澤神識而出生乎?(賴棟梁)
答:有福德之人,及有特別因緣者,有不自處胎十月之事,而有受他因支配來代處者,古事甚多,圓澤禅師,乃其一也。
問:又禅師既奪胎而生,致胎內原神識無所附,等于被殺,禅師何故多此一舉,豈非有犯殺戒乎?(賴棟梁)
答:禅師非來奪胎,乃避之而不得者,前條雲有代者,可作參考。主人既來,代者自去,胎未經死,何得雲殺。原一神識,業緣孔多,不到七七,自有入處,倘無所附,即無生死矣,不斷二惑,哪有此等便宜?又雲,禅師何故多此一舉,前不雲,避之不能耶?既知是欲避不得,便非故來多事矣。
問:又雲人上佛飯,佛施餓狗,其功德無異,此又何說耶?(賴棟梁)
答:佛與餓狗,是外色相,凡夫之眼,有此分別。見餓起悲,是內心相,佛心無緣慈悲,一律平等,既雲平等,安得尚有異耶。
問:聞說諸菩薩爲上求下化,降生出現于世,在未遇明師時,本自靈明,或是由求明師悟道,再複明本覺呢?師前師後,敬請示證。(黃米田)
答:菩薩級次五十二位,又有藏通別圓之異,說來極爲複雜,恐非初機易解。茲爲簡言大概,分爲功深功淺之別,功深者乘願應化,無隔陰之迷,降生以後,本自靈明,不過示相求師,如釋尊出家求道者然。功淺者雖亦乘願,而有隔陰之昏,一遇機緣,即能覺照,必遇明師,方能進臻極果,如曆代祖師,各地參訪頓悟是也。
問:在收音機收聽之僧尼誦經有無功德,收聽者播音者,誦經者如何,乞示。(黃居士)
答:獲益與否,在于心之感想,極樂世界,鳥鳴樹響,聞之皆演道品妙法,入耳能證道果。此地定功深者,聞市聲水響,亦能開悟,是心爲道本,聲爲助緣也。收音機所收經贊,勝于樹鳥水市聲之抽象,法音印心,甯無功德,亦惟有聞後欣厭,視其心感如何耳。
問:佛當時說法,無量天龍鬼神皆來參加聽法是現各類本相,是不是當時一切聽衆皆看得見否?(林看治)
答:是各以本類之相而來,聽衆之中,有通者能見,無通者則否。
問:天龍八部是各類各類的語言是不是。佛說法他們皆能聽懂否?(林看治)
答:八部所發之言語,以本類之言爲通常,其中亦有能作他語者。但無論何種言語,佛一律能懂,否則是謂未盡塵沙之惑,且于聲明之學,亦不通矣。然佛發言則微妙難思,對衆說法,不必分類分言,但用一音,能變多種,凡聽者皆爲是己類之語,個個能懂。經雲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也。
問:關于佛教傳入我國宗派嬗衍的曆史看哪一本佛教曆史書籍比較好,請賜予介紹(劉家富)
答:詳有佛祖統紀,略有佛教叁字經。欲知人之行業,則有高僧傳等。
問:某地在家二衆向法師學習唱念蔚爲風氣,此種贊歎如來功德無量,但末學以爲專事唱念,難了生死,對後學之人,易生我慢,更是自障,老居士以爲然否?(翟孟秋)
答:了生死之法,一是斷惑證真,一是帶業往生,會此者有分,昧之者無分。若專事唱念,不與戒定慧相應,只是有漏功德,倘能以唱念之法,做到斷惑,或是得到一心,自可了生死,不能者僅得福報而已。
問:山居獨處入夜靜寂每有異類侵擾即而轉念大悲咒,魔自退離,不是宿業使然,當系苦趣求拔,末學爲彼等,佛前發願,施經念佛焚疏以告,果不見來,此事行之如法否?(翟孟秋)
答:佛法慈悲,原爲度衆,雖有降伏之法,總屬方便,縱行降伏,仍在攝受。我輩學人,應體斯義,不問遇何異怪,是否宿業,念誦經咒,求佛加被,再能作…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