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二)▪P14

  ..續本文上一頁度他之想,更爲大善,居士所遇所行,甚爲合法。

  問:地藏本願經,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時,未見雙方應有禮貌,及對佛母言語之事?(賴棟梁)

  答:經題爲一經之主,故有七例之定,此經以地藏本願爲主,非是佛爲母說法專經,不載佛與佛母問答,有何可疑。不過佛說此經,不在人間,而在忉利,必敘至彼因緣。開首曰,“在忉利天爲母說法”句,只爲敘時敘衆引子,說何種法,當已說了,來聽衆中,皆是地藏所化,接入下文,乃是一法會畢,又接一法會也,禮貌語言,當在前會中。

  問:無間地獄,與阿鼻地獄,兩獄是同是異?(賴棟梁)

  答:各經譯法不同,有譯是一,有言是二,此經即譯爲二。雖則雲二,古德注者,仍雲二而一也,其意如一大院,升其堂尚有其室也。

  問:地藏經雲“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佛尚能知天上下雨點多少,何以不知集在忉利天宮大家之數耶?(賴棟梁)

  答:此有二義,一集衆或較某地落雨之多,二佛爲贊歎而故爲遜辭。

  問:四宏誓願中,佛道無上誓願成。爲要足夠力量,以度衆生,才發成佛之願,既曰無上,是任何大願所不能及,若然,地藏菩薩何不先發成佛之願耶?(賴棟梁)

  答:佛者,覺行圓滿,誓願度盡衆生,非發佛願而何?菩薩早證佛果,亦如觀音之倒駕慈航是,十力已備,力量自足。

  問:佛入涅槃是指回歸什麼佛土?(王清漢)

  答:方便言之,華嚴世界,真實言之,遍虛空皆是其土耳。

  問:有舍利珠可證已生極樂?(王清漢)

  答:此不一定,自是瑞象耳。修淨者往生極樂,修他法者,別有成就。

  問:若有人深信佛法,自知障深業重根器劣鈍難以度衆,于日常生活中但行一直心,而于一切時中念念不離阿彌陀佛,將度無邊衆生之宏願,期諸乘願再來,是人之見爲正確否?(李蓮階)

  答:念念阿彌陀佛,是淨念相繼也,度衆期諸再來,是預約發心也,知見尚得稱正,不過心量不大耳。古人雲自己未度,先願度他,是菩薩發心。又雲不解泅水,入水拯溺,無有是處。兩者各有其理,而在各人根性,契此者從此,契彼得從彼。若求行解相應,不度衆則解力微矣,若論福慧雙修,不度衆則福德亦微矣。

  問:念佛求生極樂國,這是有法可得否?以六祖壇經雲夫所謂禅宗者,非六度第五度之坐禅乃第六度之般若波羅蜜也,若照這樣法,豈不是最上乘否?但淨土宗到處寺廟都是淨土宗,未知寺廟的禅宗有幾處否?禅師有幾位否?(葉特華)

  答:求生極樂之法,原有多種,但必依教奉行,不如其法,則無有效。阿彌陀經有持名法,十六觀經有觀想法,無量壽經即等六度萬行法,此中以持名較易,宜先物色“初機淨業指南”,黃慶瀾居士“阿彌陀經白話解”,讀閱兩遍,便知門徑矣。壇經及禅宗,無師指授,恐不了然,宜待後來,少明教相時再說。至于禅寺若幹,禅師幾位,天下之大,未去調查。

  問:誦經在佛前,其實所誦的經典,並無一人聽有了解,而且誦經的人,佛說的妙理全不知,照這樣的誦經,是有功德否?假使誦經人是佛教徒,對本身有益否?衆生有益否?愚迷想是唱歌一樣嗎?請指示疑慮。(葉特華)

  答:若解文義,誦之思維其理,以求開慧,不解文義,誦之收其散心,以求成定,能如此者,何人而無功德。雖無人聽,卻有天龍八部來聽,且修道在于己之證不證,而不在人之聽不聽。若說與唱歌一樣,是口誦而心不誦者之流,此輩心雖無道,但于誦經,口業卻善。

  問:喜怒哀樂未發時是空,是無住,發而皆中節是生心,此可作無住生心或真空妙有解否?(鍾鈞梁)

  答:未發是空無住,發是生心,如是解釋,未嘗不可。但下二句,乃是二義,則不必與發未發文強合。蓋無住生心,是隨緣而不著相,真空妙有,是言色空相即不二也。

  問: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與金剛經之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其同異如何?(鍾鈞梁)

  答:金剛經之旨,在攝相歸性,亦即破妄顯真,真者如來法身,此出世之要道也。心不在焉二句,是指作何事務,意念必集中其事務,不可散馳,如是其事務方有成績,是教人念茲在茲也。其用不同,其義自異也。

  問:有些人,但信有神不信因果,故一意媚神,恣意爲惡,甚至于說:“人若爲惡,鬼神尚且懼之。”有何法藥,可愈彼病?(王志賢)

  答:凡夫俗子,既未聞道,又不讀書,自不免于邪知邪見。此系病態,必有良藥,方能愈之,良藥者,博學辯才之人也。運用辯論,須在觀機善巧,左之右之,實無定法,隨機應變,非能代擬。

  問:鬼神有他心通,何以我等知淨土法門,彼尚且不知?(王志賢)

  答:得他心通者,其通力亦有限度,下智不能知上智,世間智不能知出世間智。淨土法門,乃系普被叁根之門余大道,我輩雖學,實亦未解,鬼列叁途,更屬昏昧,縱有小通,亦不能通大道也。

  問:佛教徒悟道而得解脫之人,未知與俗人身體相貌有變樣否?而且舍利珠愈多者道行愈深否?請解愚迷。(葉特華)

  答:身體相貌,屬于外表,他人觀之,亦無特殊。但其神態氣質,便有靜躁之同。再細察其言語行動,善惡道俗,益見其別,英雄識英雄,所謂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問:維摩诘經雲“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上面二句偈煩請注解。(葉特華)

  答:大經一部,誰能句句記得。問此類事,必須指出卷數章品,依之檢出,校對上下之文,方好答覆,否則便成解字矣。茲爲偷懶,只好就句解之。上句說萬法之生出,名曰結果,此果乃由原因及助緣而成之。下句說萬法之相,皆系衆緣合和而有,衆緣離散而滅,並無主體存在,故曰無我,既爲緣合而有,知是並無造者,即是滅而無主,知無受者。但無受不可誤會,莫作有身凡夫所造無報講,如此便是撥無因果,其罪大矣。特再贅言如下:(一)無造便無受,有造便有受。(二)修到法身無相,則無所受。

  問:觀世音菩薩是男人還是女人?而且觀世音菩薩也在淨土,阿彌陀佛也是淨土,如來佛也是淨土,未知何位是真正淨土?(葉特華)

  答:以勝義論,無男女相,以俗谛言,觀音是男子。但觀音神像,長發披璎珞者,是在家相,莫作女人觀。有純是女像者,乃其化作女身,爲度女人也。再佛菩薩之報身,皆居淨土,淨土之大,勝過娑婆叁千之廣,一淨土自有無數聖賢居之,彌陀觀音同在極樂,此有何奇。

  問:衆生業力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聽說淨業已成者,身雖未亡而神現于淨土,惡業深障重者,人臥病而神已罰于幽冥,命雖未盡,已去投胎爾,此理未知雲何。(周慧德)

  答:心神如大海,身形如一漚。水有動靜,靜則全海,動或數漚。神有遊守,守則一身,遊可兩處。

  問:佛教徒有在家出家,無論是否有分別,若修道未知有在家出家的分別否?假使有分別的話,未知佛性有在家出家的分別否?(葉特華)

  答:一切衆生,佛性一如,在家出家,性豈有二。修道者,修去染性之無明,明顯本來之真性,修道亦無二致。但佛法八萬四千,有難有易,不論在家出家,宜擇自己能辦者修之,方好成就耳。

  問:如來佛也是佛,阿彌陀也是佛,未知何位大何位小?(吳敬人)

  答:佛佛道位皆同,並無高低大小,如不了然,試思唐宋元明等朝,何朝之皇帝位大,何朝之皇帝位小,便明白矣。

  問:金剛經雲,佛陀受七燃燈佛受記者未知七燃燈佛是前世衆生開悟,成佛果否?(吳敬人)

  答:凡佛皆是衆生修成者,並無天生佛,自然佛之理,燃燈古佛,亦不外其例。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也。

  問:佛經論中之偈文,通常爲何事而作?是否像五言律詩一樣,有一定之規格和押韻之限製?若讀誦佛經論,有心得以作偈文表心意可以嗎?(劉自任)

  答:經中之偈,原有數種,有爲重述前文,有爲補前文之不足,此爲最普通者,此外亦可單作偈語。句限字數,不必一定押韻,四字五字,以至六七八九不等,五七字者似近體詩,余者類古體矣。余者乃文字之一種,並非稱經,凡有感想,可以揮毫寄意。

  問:地藏菩薩本願經地神護法品第十一中說:“我觀未來及現在衆生,于所住處,于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龛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請解釋“龛室”是什麼?(劉自任)

  答:各寺殿中,正中供佛,有以佛像外周,安置木格小屋,或鑲玻璃,或只欄杆檐柱,此種裝置之器,而名曰“龛室”。再臺省家供祖宗牌位,外有類屋木具一所,甚爲普遍,亦曰神龛。

  問:儒家大人之學與佛教大人之覺,在根本上之異同。(張瑞良)

  答:儒家大人之學,在明明德,在新民;佛家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明德與自覺一也,新民與覺他一也。二家之理則無不同,二家之事則無不異,異者佛出世間,儒在世間。

  問:真俗二谛與天臺圓融叁谛是思想上之發展所形成的理論嗎?或同理異說?(張瑞良)

  答:真俗是分言,叁谛是合觀,參第一答,可類推之。

  問:戒定慧與止觀叁昧之關系何在?(張瑞良)

  答:戒定慧是所求之成績,止觀是所修之方法。

  問:各宗判教何以不同呢?是原則同而所見各異嗎?(張瑞良)

  答:若按時期論,則無不同。若按半滿字酥醍醐諸喻論,則各宗自重自宗,不免少有方便。

  問:關公,他也未曾證何果位,何封他爲護法神?(楊長山)

  答:公曾受智者大師之戒,故後人尊之,非封也。然各有各之因緣,事已千年,其神識如何修,如何證,我輩凡夫不知矣。

  問:佛法與儒道修行之等次在根本上之異同。人皆可爲堯舜,或人皆有善性,與人皆有佛性之關聯安在?(張瑞良)

  答:叁家修行之法,皆以身心爲本,此其所同,而其前程目標不無各異,然亦僅就所表形式而言,至各家所說真蘊,有非數言可了。儒道貫通人天,佛家旨在超世。

  問:六朝時佛學之傳入,與明…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