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度他之想,更为大善,居士所遇所行,甚为合法。
问:地藏本愿经,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时,未见双方应有礼貌,及对佛母言语之事?(赖栋梁)
答:经题为一经之主,故有七例之定,此经以地藏本愿为主,非是佛为母说法专经,不载佛与佛母问答,有何可疑。不过佛说此经,不在人间,而在忉利,必叙至彼因缘。开首曰,“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句,只为叙时叙众引子,说何种法,当已说了,来听众中,皆是地藏所化,接入下文,乃是一法会毕,又接一法会也,礼貌语言,当在前会中。
问:无间地狱,与阿鼻地狱,两狱是同是异?(赖栋梁)
答:各经译法不同,有译是一,有言是二,此经即译为二。虽则云二,古德注者,仍云二而一也,其意如一大院,升其堂尚有其室也。
问:地藏经云“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佛尚能知天上下雨点多少,何以不知集在忉利天宫大家之数耶?(赖栋梁)
答:此有二义,一集众或较某地落雨之多,二佛为赞叹而故为逊辞。
问:四宏誓愿中,佛道无上誓愿成。为要足够力量,以度众生,才发成佛之愿,既曰无上,是任何大愿所不能及,若然,地藏菩萨何不先发成佛之愿耶?(赖栋梁)
答:佛者,觉行圆满,誓愿度尽众生,非发佛愿而何?菩萨早证佛果,亦如观音之倒驾慈航是,十力已备,力量自足。
问:佛入涅槃是指回归什么佛土?(王清汉)
答:方便言之,华严世界,真实言之,遍虚空皆是其土耳。
问:有舍利珠可证已生极乐?(王清汉)
答:此不一定,自是瑞象耳。修净者往生极乐,修他法者,别有成就。
问:若有人深信佛法,自知障深业重根器劣钝难以度众,于日常生活中但行一直心,而于一切时中念念不离阿弥陀佛,将度无边众生之宏愿,期诸乘愿再来,是人之见为正确否?(李莲阶)
答:念念阿弥陀佛,是净念相继也,度众期诸再来,是预约发心也,知见尚得称正,不过心量不大耳。古人云自己未度,先愿度他,是菩萨发心。又云不解泅水,入水拯溺,无有是处。两者各有其理,而在各人根性,契此者从此,契彼得从彼。若求行解相应,不度众则解力微矣,若论福慧双修,不度众则福德亦微矣。
问:念佛求生极乐国,这是有法可得否?以六祖坛经云夫所谓禅宗者,非六度第五度之坐禅乃第六度之般若波罗蜜也,若照这样法,岂不是最上乘否?但净土宗到处寺庙都是净土宗,未知寺庙的禅宗有几处否?禅师有几位否?(叶特华)
答:求生极乐之法,原有多种,但必依教奉行,不如其法,则无有效。阿弥陀经有持名法,十六观经有观想法,无量寿经即等六度万行法,此中以持名较易,宜先物色“初机净业指南”,黄庆澜居士“阿弥陀经白话解”,读阅两遍,便知门径矣。坛经及禅宗,无师指授,恐不了然,宜待后来,少明教相时再说。至于禅寺若干,禅师几位,天下之大,未去调查。
问:诵经在佛前,其实所诵的经典,并无一人听有了解,而且诵经的人,佛说的妙理全不知,照这样的诵经,是有功德否?假使诵经人是佛教徒,对本身有益否?众生有益否?愚迷想是唱歌一样吗?请指示疑虑。(叶特华)
答:若解文义,诵之思维其理,以求开慧,不解文义,诵之收其散心,以求成定,能如此者,何人而无功德。虽无人听,却有天龙八部来听,且修道在于己之证不证,而不在人之听不听。若说与唱歌一样,是口诵而心不诵者之流,此辈心虽无道,但于诵经,口业却善。
问:喜怒哀乐未发时是空,是无住,发而皆中节是生心,此可作无住生心或真空妙有解否?(钟钧梁)
答:未发是空无住,发是生心,如是解释,未尝不可。但下二句,乃是二义,则不必与发未发文强合。盖无住生心,是随缘而不著相,真空妙有,是言色空相即不二也。
问: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与金刚经之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其同异如何?(钟钧梁)
答:金刚经之旨,在摄相归性,亦即破妄显真,真者如来法身,此出世之要道也。心不在焉二句,是指作何事务,意念必集中其事务,不可散驰,如是其事务方有成绩,是教人念兹在兹也。其用不同,其义自异也。
问:有些人,但信有神不信因果,故一意媚神,恣意为恶,甚至于说:“人若为恶,鬼神尚且惧之。”有何法药,可愈彼病?(王志贤)
答:凡夫俗子,既未闻道,又不读书,自不免于邪知邪见。此系病态,必有良药,方能愈之,良药者,博学辩才之人也。运用辩论,须在观机善巧,左之右之,实无定法,随机应变,非能代拟。
问:鬼神有他心通,何以我等知净土法门,彼尚且不知?(王志贤)
答:得他心通者,其通力亦有限度,下智不能知上智,世间智不能知出世间智。净土法门,乃系普被三根之门余大道,我辈虽学,实亦未解,鬼列三途,更属昏昧,纵有小通,亦不能通大道也。
问:佛教徒悟道而得解脱之人,未知与俗人身体相貌有变样否?而且舍利珠愈多者道行愈深否?请解愚迷。(叶特华)
答:身体相貌,属于外表,他人观之,亦无特殊。但其神态气质,便有静躁之同。再细察其言语行动,善恶道俗,益见其别,英雄识英雄,所谓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问:维摩诘经云“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上面二句偈烦请注解。(叶特华)
答:大经一部,谁能句句记得。问此类事,必须指出卷数章品,依之检出,校对上下之文,方好答覆,否则便成解字矣。兹为偷懒,只好就句解之。上句说万法之生出,名曰结果,此果乃由原因及助缘而成之。下句说万法之相,皆系众缘合和而有,众缘离散而灭,并无主体存在,故曰无我,既为缘合而有,知是并无造者,即是灭而无主,知无受者。但无受不可误会,莫作有身凡夫所造无报讲,如此便是拨无因果,其罪大矣。特再赘言如下:(一)无造便无受,有造便有受。(二)修到法身无相,则无所受。
问:观世音菩萨是男人还是女人?而且观世音菩萨也在净土,阿弥陀佛也是净土,如来佛也是净土,未知何位是真正净土?(叶特华)
答:以胜义论,无男女相,以俗谛言,观音是男子。但观音神像,长发披璎珞者,是在家相,莫作女人观。有纯是女像者,乃其化作女身,为度女人也。再佛菩萨之报身,皆居净土,净土之大,胜过娑婆三千之广,一净土自有无数圣贤居之,弥陀观音同在极乐,此有何奇。
问: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听说净业已成者,身虽未亡而神现于净土,恶业深障重者,人卧病而神已罚于幽冥,命虽未尽,已去投胎尔,此理未知云何。(周慧德)
答:心神如大海,身形如一沤。水有动静,静则全海,动或数沤。神有游守,守则一身,游可两处。
问:佛教徒有在家出家,无论是否有分别,若修道未知有在家出家的分别否?假使有分别的话,未知佛性有在家出家的分别否?(叶特华)
答:一切众生,佛性一如,在家出家,性岂有二。修道者,修去染性之无明,明显本来之真性,修道亦无二致。但佛法八万四千,有难有易,不论在家出家,宜择自己能办者修之,方好成就耳。
问:如来佛也是佛,阿弥陀也是佛,未知何位大何位小?(吴敬人)
答:佛佛道位皆同,并无高低大小,如不了然,试思唐宋元明等朝,何朝之皇帝位大,何朝之皇帝位小,便明白矣。
问:金刚经云,佛陀受七燃灯佛受记者未知七燃灯佛是前世众生开悟,成佛果否?(吴敬人)
答:凡佛皆是众生修成者,并无天生佛,自然佛之理,燃灯古佛,亦不外其例。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也。
问:佛经论中之偈文,通常为何事而作?是否像五言律诗一样,有一定之规格和押韵之限制?若读诵佛经论,有心得以作偈文表心意可以吗?(刘自任)
答:经中之偈,原有数种,有为重述前文,有为补前文之不足,此为最普通者,此外亦可单作偈语。句限字数,不必一定押韵,四字五字,以至六七八九不等,五七字者似近体诗,余者类古体矣。余者乃文字之一种,并非称经,凡有感想,可以挥毫寄意。
问:地藏菩萨本愿经地神护法品第十一中说:“我观未来及现在众生,于所住处,于南方清洁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龛室,是中能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形像……,是人居处,即得十种利益。”请解释“龛室”是什么?(刘自任)
答:各寺殿中,正中供佛,有以佛像外周,安置木格小屋,或镶玻璃,或只栏杆檐柱,此种装置之器,而名曰“龛室”。再台省家供祖宗牌位,外有类屋木具一所,甚为普遍,亦曰神龛。
问:儒家大人之学与佛教大人之觉,在根本上之异同。(张瑞良)
答:儒家大人之学,在明明德,在新民;佛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明德与自觉一也,新民与觉他一也。二家之理则无不同,二家之事则无不异,异者佛出世间,儒在世间。
问:真俗二谛与天台圆融三谛是思想上之发展所形成的理论吗?或同理异说?(张瑞良)
答:真俗是分言,三谛是合观,参第一答,可类推之。
问:戒定慧与止观三昧之关系何在?(张瑞良)
答:戒定慧是所求之成绩,止观是所修之方法。
问:各宗判教何以不同呢?是原则同而所见各异吗?(张瑞良)
答:若按时期论,则无不同。若按半满字酥醍醐诸喻论,则各宗自重自宗,不免少有方便。
问:关公,他也未曾证何果位,何封他为护法神?(杨长山)
答:公曾受智者大师之戒,故后人尊之,非封也。然各有各之因缘,事已千年,其神识如何修,如何证,我辈凡夫不知矣。
问:佛法与儒道修行之等次在根本上之异同。人皆可为尧舜,或人皆有善性,与人皆有佛性之关联安在?(张瑞良)
答:三家修行之法,皆以身心为本,此其所同,而其前程目标不无各异,然亦仅就所表形式而言,至各家所说真蕴,有非数言可了。儒道贯通人天,佛家旨在超世。
问:六朝时佛学之传入,与明…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