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二)▪P13

  ..续本文上一页信二气,又注“至诚如神”句,曰神谓鬼神,此皆人后有之事也。所谓夹岸桃花新雨后,马蹄无处避残红也。

  问:“三轮体空”布施不著相,每有作善事,有无必要一一作回向?(王清汉)

  答:三轮空否,以心有无印象为断,我辈初机,求心无相,虽知其理,但能真不著相,却非一日之功。每作善事,念存回向,亦是有相,何得云空,但回向不为自己,向与众生,亦是渐离我相之善巧,不问空与不空,已胜为我者多矣。

  问:弥勒菩萨系已证果之菩萨,何以仍居欲界天第四层之兜率天乎?(何玉贞)

  答:三界诸天,有二特处,一色界之五不还,二欲界之兜率内院也。此二处不受三灾,乃圣人暂居之所,不还多为声缘解脱之地,内院乃佛降娑婆之行宫,实不同凡夫业牵之依报而不得自在者也。

  问:众生是原有或缘生?如系原有不合缘生之原则,如系缘生,先有会造业之众生乎?先感业果报而成为众生乎?如系前者清净之众生为何会造业?如系后者已先无自己为何造业,岂能别人之业我们会感果报?是则太冤枉,如系自生他生共生缘生,那么众生不断被创造出来乎,似均不是,可能会被老师骂为世间见,但被莲友问,无法解答。(蔡明谷)

  答:所问多出误会,故界线不清,致有张冠李戴,堪分四段答之。一、“众生是原有”,至“先感业果报而成为众生乎”。所谓众生者,是云众多缘集而有生命也。万物之生,皆属于缘,此其公例,不独人为然也。兹就人言,乃五蕴四大,十二因缘等,多缘而成为人。更须知真空即妙有,妙有仍真空,而此空有如静则无所生,如动则变现万物矣。动则诸有相互和合,故生幻相,此一动即是造作,不必问其善恶也。人之识蕴,即本性不觉而动所变,色蕴即父母媾精而化,识色合则诸缘毕集,此众生先期之大概,故不必言善恶之类也。二、“如系前者之清净众生”一段,既缘集变众生矣,则五阴炽盛,是众生非清净,清净自不成众生,盖缘集是夹杂混染,不杂不染方为清净,五阴炽盛,则攀缘造业,从此善恶始分,业有善恶,报有乐苦,皆自作自受,与他无关。三、“众生不断被创造出来”一段,无人创造众生,缘生前已言之,始则无相之本性不觉而动,而与诸有混合,继则迷染愈深,颠倒六道难出矣。如能自觉,求返本性,先止薰染,继求断惑,静止诸缘,众生何有哉。四、“莲友问无法解答”一段,此理甚深,不能多读佛经者,难以领会,即与说恐亦听不了了。

  问:释迦世尊二千多年前应化来此世界,后分四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灭法。世尊未降生以前,叫什么时期,众生有佛法可闻乎?(张宽心)

  答:每尊佛现,其法皆有此四期,不独释迦为然。一个世界,同时并无二佛,然一佛灭一佛现,其间相距,须经百千万亿年,前佛法运,亦分“正像末灭”,后佛法运,亦分正像未灭,是知灭后起正,正前是灭也。据上推断,释尊未降以前,便是前佛灭法时期,时既灭法,众生安得有法可闻耶。

  问:忉利天是欲界第二层天,有男女饮食之欲,摩耶夫人生佛七日后,即升天上,不知佛母生到天宫,是男子身或天女身。(张宽心)

  答:第二层天,虽属欲界,并非欲界必行其欲,以此界有如是事耳,如我居之南阎浮提,岂非欲界耶?而一生之清净行者,何止千万,人间如此,天上可知。摩耶夫人,译为大幻,各经云是大权法身,以大愿幻为千佛之母,在忉利天身相,经中未言男女,纵现女身,亦如观音之应化,不必如凡情执著,男为男女为女也。

  问:目前因环境关系,未能受五戒,然欲利用暑期休假时,研诵(研其义,诵其文)净宗经典,未知可否?(刘自任)

  答:皈依与受戒,固为学佛者必行,然先期明理起信,而后为此,方曰有根,不致东西流动也。利用暑假,诵文研义,今正是时,大佳大佳。

  问:若遇经中有难念字,查字典读法有数种,是否可采取最常用者?万一误读成诵,是否罪过?(刘自任)

  答:佛经生字之音,有与普通念法不同者,除真言外,却亦不多。宜先详考字典切注,取一读音,倘再疑惑,可向老学佛之人请询。纵或有错,但已尽心学思,并非粗疏,心既诚矣,自无过咎。

  问:据说初发心学佛者,先读佛经,而后观各论著为宜,此言然乎?现今可请到之净宗三要经注解,以何者最优?请详举出书名作者。(刘自任)

  答:原则如此,但有例外,如初机看经不了,先看概论等小册,作为入门梯航,亦是方便之法。尊问净宗三要经,是否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等,若如是则无优劣,所谓治病者即良药也。但此三经行持,各有不同,弥陀经提倡“持名”,观经指导观想,无量寿经,则说西方之本迹,及六度万行,并善恶因果。今修净者,大抵多采持名,故阿弥陀经宜先读也。

  问:观世音菩萨凡人有求必感应,求之在我,应之在彼,而求者虽恳却,感应却有颢冥快慢之异,其故安在。顷日,心向观音菩萨祈梦请示研经之法,了不可得,反得是夜难眠且心有戚戚然之苦。甚惑请开示。(刘自任)

  答:事凡有求于佛,有可许则许之原则,如求悖现为非,即不感应,亦有求必合法方许可,如不修持而求证果,亦不感应,盖必合符理智,否则涉于怪诞也。研经之法,自有途径,在佛家有“闻思修”三种,在儒家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五级,事理昭然,何必祈梦,开悟与否,在乎功夫。

  问:昔有一妇人怀孕三年,待圆泽禅师来作她的儿子,后禅师果一见不能回避,不作她儿子而竟无办法,夫灵隐寺无上师,尚知要往生西方,而不愿投胎,夫圆泽禅师之智,既能知过未,何以竟不知有西方可往生乎?(赖栋梁)

  答:凡事之成熟,在乎众缘合和时机具备,众缘虽有,而时机不备,是尚不到合和,故事尚不能成。圆泽禅师遇怀孕妇人,已是时机当前,所谓缘合和矣,故不能避。无上师仅是梦境一素,而无他缘合和,为时机尚未当前,故可不即入胎也。无上师未见投胎之处,愿求西方,则可缓一相当时间,而改修净土,圆泽师既已面对将产之妇人,而再改修净土,其净土能当时成乎,若缓岂不杀此二命矣。况母子缘分,皆有前因,欲避极难。所谓因果定律也,李源之强牵圆泽来者,即是业缘牵引耳。

  问:又该妇人既怀孕三年,胞内原有神识才能生长,孕十个月自然可能出生,又何必再待圆泽神识而出生乎?(赖栋梁)

  答:有福德之人,及有特别因缘者,有不自处胎十月之事,而有受他因支配来代处者,古事甚多,圆泽禅师,乃其一也。

  问:又禅师既夺胎而生,致胎内原神识无所附,等于被杀,禅师何故多此一举,岂非有犯杀戒乎?(赖栋梁)

  答:禅师非来夺胎,乃避之而不得者,前条云有代者,可作参考。主人既来,代者自去,胎未经死,何得云杀。原一神识,业缘孔多,不到七七,自有入处,倘无所附,即无生死矣,不断二惑,哪有此等便宜?又云,禅师何故多此一举,前不云,避之不能耶?既知是欲避不得,便非故来多事矣。

  问:又云人上佛饭,佛施饿狗,其功德无异,此又何说耶?(赖栋梁)

  答:佛与饿狗,是外色相,凡夫之眼,有此分别。见饿起悲,是内心相,佛心无缘慈悲,一律平等,既云平等,安得尚有异耶。

  问:闻说诸菩萨为上求下化,降生出现于世,在未遇明师时,本自灵明,或是由求明师悟道,再复明本觉呢?师前师后,敬请示证。(黄米田)

  答:菩萨级次五十二位,又有藏通别圆之异,说来极为复杂,恐非初机易解。兹为简言大概,分为功深功浅之别,功深者乘愿应化,无隔阴之迷,降生以后,本自灵明,不过示相求师,如释尊出家求道者然。功浅者虽亦乘愿,而有隔阴之昏,一遇机缘,即能觉照,必遇明师,方能进臻极果,如历代祖师,各地参访顿悟是也。

  问:在收音机收听之僧尼诵经有无功德,收听者播音者,诵经者如何,乞示。(黄居士)

  答:获益与否,在于心之感想,极乐世界,鸟鸣树响,闻之皆演道品妙法,入耳能证道果。此地定功深者,闻市声水响,亦能开悟,是心为道本,声为助缘也。收音机所收经赞,胜于树鸟水市声之抽象,法音印心,宁无功德,亦惟有闻后欣厌,视其心感如何耳。

  问:佛当时说法,无量天龙鬼神皆来参加听法是现各类本相,是不是当时一切听众皆看得见否?(林看治)

  答:是各以本类之相而来,听众之中,有通者能见,无通者则否。

  问:天龙八部是各类各类的语言是不是。佛说法他们皆能听懂否?(林看治)

  答:八部所发之言语,以本类之言为通常,其中亦有能作他语者。但无论何种言语,佛一律能懂,否则是谓未尽尘沙之惑,且于声明之学,亦不通矣。然佛发言则微妙难思,对众说法,不必分类分言,但用一音,能变多种,凡听者皆为是己类之语,个个能懂。经云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也。

  问:关于佛教传入我国宗派嬗衍的历史看哪一本佛教历史书籍比较好,请赐予介绍(刘家富)

  答:详有佛祖统纪,略有佛教三字经。欲知人之行业,则有高僧传等。

  问:某地在家二众向法师学习唱念蔚为风气,此种赞叹如来功德无量,但末学以为专事唱念,难了生死,对后学之人,易生我慢,更是自障,老居士以为然否?(翟孟秋)

  答:了生死之法,一是断惑证真,一是带业往生,会此者有分,昧之者无分。若专事唱念,不与戒定慧相应,只是有漏功德,倘能以唱念之法,做到断惑,或是得到一心,自可了生死,不能者仅得福报而已。

  问:山居独处入夜静寂每有异类侵扰即而转念大悲咒,魔自退离,不是宿业使然,当系苦趣求拔,末学为彼等,佛前发愿,施经念佛焚疏以告,果不见来,此事行之如法否?(翟孟秋)

  答:佛法慈悲,原为度众,虽有降伏之法,总属方便,纵行降伏,仍在摄受。我辈学人,应体斯义,不问遇何异怪,是否宿业,念诵经咒,求佛加被,再能作…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