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升沉沉。现在者,未必尚是昔时人;得解脱者,恐亦恒沙难算矣。
问:每日拟用二小时研读“金刚经讲义”,应如何读法及笔记?(陈鼎元)
答:先诵经文,次看注解,一字一句,不许空过。不必贪快,不必求多,有契悟处,将其记出,如是读诵,得一是一,贪多贪快,囫囵吞枣。
问:卷首“科判”二字何义?“科分二”表是否即系目录,抑有其他意义?(陈鼎元)
答:科者等类之意,判者分析之谓。即将全经文理脉络分析,读者听者,有其次第。亦可曰每段之小题,此即从整分细,合多归一也。
问:如先将经文念熟,是否更有帮助?(陈鼎元)
答:熟能生巧,帮助甚大,但滑口读过,有助亦微。
问:如有事到外教寺庙为表示恭敬,有无须要行合掌问讯之礼?(王清汉)
答:众生平等,皆有佛性,前辈后生,例有礼貌。了知信奉,必择其善,礼貌是自己美德,应一律施行。佛家常不轻以身作则,儒家“毋不敬”以经为训。
问:在家居士为人师表,可受世间之礼报酬吗?对修行人有障碍吗?虽为人师表,尽师之职,成就弟子,除主官奖赏外,可接受弟子家人礼物报酬吗?(蔡麟定)
答:道理不明,不能妄为人师,而在家人道虽通达,仍以不受报酬为佳,以免启其贪心,道亦失之。
问:枉死之冤魂,往往数十年不散,尚能作祟,其死时,何以不被业力牵引而去者?(赖栋梁)
答:此属鬼道,非中阴身,既是鬼道,即是牵引去者。
问:心地观经云:“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难遇。”我等幸遇真善知识,但是菩提妙果未得成。是不是老师有什么秘密未传?(周慧德)
答:菩提妙果,乃真如故乡,真善知识,乃识路之人。识路之人,只能指示路径,不能代人行路,且指路不能离路。佛经者,真如之路也,经欲流通,安有秘密,定问秘密,亦非无之。吾闻诸十三祖印公曰,所谓秘密者,“恭敬”而已。
问:六祖坛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请老师解释。(周慧德)
答:佛者名也,心者实也,佛为心之名,心为佛之实。或谓心者自性也,佛者诸佛也。求诸佛只是多闻,求自心方显真如,调心者除妄念也,调身者静坐诸仪也,知调心,运水搬柴皆是道,但调身,妄念飞腾总是魔也。
问:坛经又云:“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之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今欲请问:空心静坐,百无所思,此境界是一般人不容易作到,为何不可与语,而又是邪见呢?(周慧德)
答:此固非常人作到,然与证真无干。充其量不过无想定,所证只是无想天耳,饶尔八万劫,终究落空亡,何云不是邪见。
问:在某刊物上看见,行者早晚课时,先向佛菩萨问讯,不知应用何种词句问讯?请为举例,俾照行。(赵莲)
答:早晚课时,当然有所供佛像,向其问讯,心中自有对相,不必再念词句。如欲口念,是为身、口、意三业恭敬。即礼何佛菩萨,心想何佛菩萨,口念何佛菩萨名号。
问:敝人认为在地狱受苦应当已够了,比如一件杀人未遂案,杀人者,如已被法律处以应得之刑罚,被害者当不必再因不甘心而寻仇报复,如再寻仇报复法律亦可予被害者适当之处罚,同理,我听闻“佛”及“菩萨”皆有神通,难道他们不能阻挡及处罚寻仇报复者(他们的法力可比为世间之法律),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为什么不在狱中受尽应得之刑就完毕了?(蔡祖天)
答:此问分四段答之。一、“在地狱受苦,应当已够了”是意于上次已详答矣。如“余庆”“余殃”“褫夺公权”“春寒秋热”种种古训,及种种比喻,先生未见之耶?可查看之。如不以古训比喻为然,应就古训比喻不是处问,不宜置之不理,仍说前语。二、“被害者当不必再因不甘心而寻仇报复”。彼之“余殃”,实非被害者寻仇所致,乃其自己“余殃”牵引,如炭火虽烬,灰仍有热,热灰遇机,还能烧物,灰之烧物,仍炭余热,非初次烧炭人,又来烧灰也。三、“佛”、“菩萨”,“难道他们不能阻挡处罚寻仇报复者”无人寻仇,余殃所致,有谁阻挡,等于无的放矢,错怪他人。四、“为甚不在地狱中受尽应得之刑?”请反问一句,法院判处徒刑十年,受刑若是三年死了,可问他为甚不受满十年再死,可再问受了三年,就算完耶?
问:尝见同事欲害生物(如蚁、蟑螂等),劝之弗听,以财或物赎之则悦,后竟有故意捕捉示吾欲博利者,请问,如此是否该再以利赎之而放生?若不以利赎之,则当面害死,吾见之又不忍。请教恩师明示方法。则众生幸甚。(涂贞光)
答:佛法“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此二语谁不闻乎?惜囫囵吞枣过去,即生恶果,居士以财赎命“慈悲”也,而无杜塞其恶因之法,无“方便”也。过去者不谈,将来者安有定法,或赎或不赎,赎能使其知耻而止。不赎能使知罪攸归,人情事物幻变无常,临时酌定。纵初学无此智慧,求自心安便佳。古人放生,无定时,无定处,即防狡猾之徒,网利要挟也。
问:地藏经第七利益存亡品“营斋之次,米泔菜叶不弃于地”之利害?(刘仁福)
答:爱惜人力物力之意,亦惜福之义也。
问: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偈,此观是指对平常事物应作此想抑另有别种观法?(洁园)
答:经言“一切”,又言“有为法”,即概括有为而言,除无为者,并无例外。
问:金刚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今闻唱赞与念佛声而生爱好,是否亦算住尘生心?(洁园)
答:世间万法,皆是佛法,智者照破,愚者迷执,金刚所破除者,除其我法二执,非除法与事也。呗赞声尘,是属净者,北里声尘,是属垢者,以净易垢,自是方便,功夫到时,不垢不净,自无所住。
问:上古人类食物多系生食不像现代人那么讲究营养,寿命有几万岁几千岁,现代人类熟食举箸动筷都讲究营养,寿命少有上百,此不知有何原因?(钟云昌)
答:时劫有增减之别,增劫寿命增长,气候物质,一切适合生长,如春之趋夏。减劫寿命递减,气候物质,一切渐合退减,如秋之趋冬。再延年却病,物质营养,不过条件之一,起居动止,精神修养,实居其要,而人反忽之。内经云:“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宋儒云:“百忧感其心,万事营其形。”以上所举,皆自戕者也。周秦而后之帝王,东西各国之富家岂少物质之奉,乃不知心神之养耳。
问:人在这世上都为著财色名食睡,佛说这五欲是生地狱之根,用何方法避免才不致堕入地狱去?(钟云昌)
答:彼五者明言祸根,何用他求,只用利斧,将此五根斩断,则是人天路上人,便无堕落之虞矣。佛法戒定慧,即是斩此之利斧。
问: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大居士要怎样才能拔除这五条地狱之根?(钟云昌)
答:佛法所修者,戒定慧三者而已,戒则勉强控制,诸恶莫作。定则心地宁静,浩然正气显现,私欲邪念不起。慧则照破幻妄,不为所迷,不迷即是拔除。但此三者,虽有前后,然必融而为一,所谓定慧平均,拔除幻妄,始有力耳。
问:中论为龙树菩萨造,青目菩萨释,惟读其文气,一脉相承,学生实不能分何者为龙树,何者为青目?(李应南)
答:论中之文,有偈式文,有散行式文。偈式者论,散行式者释也。
问:老师曾说破除二障除自己去做,时时省察外,另无他法,既只能自行,化他不是不见效果了吗?亦即自行外,借助他人之力化我,并无用处吗?(谢有昆)
答:万法因缘生,必合和而成,但一事之成,力有主客之别,自者主力,他者助力。因缘合和之理,固是二力,然必自动,他力方能为助,自如不动,他力枉然。我去化他,即自行,借他化我,亦是自行。
问:学佛的目的在离苦得乐,这个乐永远存在吗?若永远存在,如何得到?(谢有昆)
答:佛学说乐,有真实与方便之别,乃随顺众生根器而善巧假定。永远乐者,按涅槃不生灭而言,有种种修持之法,依之信持,功夫圆满,自然得到。俗言:“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此之谓也。
问:尝听李居士言:“苦之所以产生即因内在愿望与外在环境不相配合,故感有苦”,今师言“苦仅不觉而已”,是否有冲突?(谢有昆)
答:李居士所言,与在下所言,并无冲突,一言部分,一言原则,合观则一。究竟无苦,惟有涅槃,此必起修,必觉始肯修持。所谓不觉、始觉、随分觉、究竟觉,究竟觉者,涅槃也。不觉不证涅槃,故离苦自觉始。
问:请问所有的“果”既都由“因”“缘”而来,即使我们的思想也都有其“因缘”,那么我们还有什么“自由意志”?(隐名氏)
答:意志随个人自由而起,此名之曰因,其所起意志,必有希望,所希者成,名之为果,所希不成,即是空有意志而已。其思想之起,又必因何而起,自必有其事物牵引,其事物即因缘也。
问:学佛旨在离苦乐,而苦乐皆为烦恼障,则何舍此障而求彼障?(隐名氏)
答:乐有世间乐,与出世间乐,世间乐,五欲六尘是,出世间乐,清净寂灭是。世间乐名曰坏苦,自是烦恼障。出世间乐,名曰涅槃,以无苦名乐,非著诸相之乐,乃是解脱之德,大自在也。
问:生在天上,有如人间之怀胎吗,是怎样出生法?(吴旺安)
答:众生出生,分“卵胎湿化”四类,天上系化生,然仍在生死轮回中,不及极乐世界不生不灭好。
问:佛菩萨圣像,为何都光著足?(吴旺安)
答: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示现于印度,印俗古多赤脚,实则我国古时,入门亦以脱履为敬。再佛陀慈悲,赤足可免踏死生物。此界之人,所见此界佛装,故造佛菩萨之像,依此为准。
问:观音济度本愿真经,这本经书可靠不可靠?(林金)
答:此经区区未曾见闻,如非耳目狭隘,恐有疑问。因只言经名,未见内容,故不敢遽…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