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二)▪P18

  ..續本文上一頁升沈沈。現在者,未必尚是昔時人;得解脫者,恐亦恒沙難算矣。

  問:每日擬用二小時研讀“金剛經講義”,應如何讀法及筆記?(陳鼎元)

  答:先誦經文,次看注解,一字一句,不許空過。不必貪快,不必求多,有契悟處,將其記出,如是讀誦,得一是一,貪多貪快,囫囵吞棗。

  問:卷首“科判”二字何義?“科分二”表是否即系目錄,抑有其他意義?(陳鼎元)

  答:科者等類之意,判者分析之謂。即將全經文理脈絡分析,讀者聽者,有其次第。亦可曰每段之小題,此即從整分細,合多歸一也。

  問:如先將經文念熟,是否更有幫助?(陳鼎元)

  答:熟能生巧,幫助甚大,但滑口讀過,有助亦微。

  問:如有事到外教寺廟爲表示恭敬,有無須要行合掌問訊之禮?(王清漢)

  答:衆生平等,皆有佛性,前輩後生,例有禮貌。了知信奉,必擇其善,禮貌是自己美德,應一律施行。佛家常不輕以身作則,儒家“毋不敬”以經爲訓。

  問:在家居士爲人師表,可受世間之禮報酬嗎?對修行人有障礙嗎?雖爲人師表,盡師之職,成就弟子,除主官獎賞外,可接受弟子家人禮物報酬嗎?(蔡麟定)

  答:道理不明,不能妄爲人師,而在家人道雖通達,仍以不受報酬爲佳,以免啓其貪心,道亦失之。

  問:枉死之冤魂,往往數十年不散,尚能作祟,其死時,何以不被業力牽引而去者?(賴棟梁)

  答:此屬鬼道,非中陰身,既是鬼道,即是牽引去者。

  問:心地觀經雲:“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難遇。”我等幸遇真善知識,但是菩提妙果未得成。是不是老師有什麼秘密未傳?(周慧德)

  答:菩提妙果,乃真如故鄉,真善知識,乃識路之人。識路之人,只能指示路徑,不能代人行路,且指路不能離路。佛經者,真如之路也,經欲流通,安有秘密,定問秘密,亦非無之。吾聞諸十叁祖印公曰,所謂秘密者,“恭敬”而已。

  問:六祖壇經雲:“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請老師解釋。(周慧德)

  答:佛者名也,心者實也,佛爲心之名,心爲佛之實。或謂心者自性也,佛者諸佛也。求諸佛只是多聞,求自心方顯真如,調心者除妄念也,調身者靜坐諸儀也,知調心,運水搬柴皆是道,但調身,妄念飛騰總是魔也。

  問:壇經又雲:“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爲大,此一輩之人,不可與語,爲邪見故。”今欲請問:空心靜坐,百無所思,此境界是一般人不容易作到,爲何不可與語,而又是邪見呢?(周慧德)

  答:此固非常人作到,然與證真無幹。充其量不過無想定,所證只是無想天耳,饒爾八萬劫,終究落空亡,何雲不是邪見。

  問:在某刊物上看見,行者早晚課時,先向佛菩薩問訊,不知應用何種詞句問訊?請爲舉例,俾照行。(趙蓮)

  答:早晚課時,當然有所供佛像,向其問訊,心中自有對相,不必再念詞句。如欲口念,是爲身、口、意叁業恭敬。即禮何佛菩薩,心想何佛菩薩,口念何佛菩薩名號。

  問:敝人認爲在地獄受苦應當已夠了,比如一件殺人未遂案,殺人者,如已被法律處以應得之刑罰,被害者當不必再因不甘心而尋仇報複,如再尋仇報複法律亦可予被害者適當之處罰,同理,我聽聞“佛”及“菩薩”皆有神通,難道他們不能阻擋及處罰尋仇報複者(他們的法力可比爲世間之法律),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爲什麼不在獄中受盡應得之刑就完畢了?(蔡祖天)

  答:此問分四段答之。一、“在地獄受苦,應當已夠了”是意于上次已詳答矣。如“余慶”“余殃”“褫奪公權”“春寒秋熱”種種古訓,及種種比喻,先生未見之耶?可查看之。如不以古訓比喻爲然,應就古訓比喻不是處問,不宜置之不理,仍說前語。二、“被害者當不必再因不甘心而尋仇報複”。彼之“余殃”,實非被害者尋仇所致,乃其自己“余殃”牽引,如炭火雖燼,灰仍有熱,熱灰遇機,還能燒物,灰之燒物,仍炭余熱,非初次燒炭人,又來燒灰也。叁、“佛”、“菩薩”,“難道他們不能阻擋處罰尋仇報複者”無人尋仇,余殃所致,有誰阻擋,等于無的放矢,錯怪他人。四、“爲甚不在地獄中受盡應得之刑?”請反問一句,法院判處徒刑十年,受刑若是叁年死了,可問他爲甚不受滿十年再死,可再問受了叁年,就算完耶?

  問:嘗見同事欲害生物(如蟻、蟑螂等),勸之弗聽,以財或物贖之則悅,後竟有故意捕捉示吾欲博利者,請問,如此是否該再以利贖之而放生?若不以利贖之,則當面害死,吾見之又不忍。請教恩師明示方法。則衆生幸甚。(塗貞光)

  答:佛法“慈悲爲本,方便爲門,”此二語誰不聞乎?惜囫囵吞棗過去,即生惡果,居士以財贖命“慈悲”也,而無杜塞其惡因之法,無“方便”也。過去者不談,將來者安有定法,或贖或不贖,贖能使其知恥而止。不贖能使知罪攸歸,人情事物幻變無常,臨時酌定。縱初學無此智慧,求自心安便佳。古人放生,無定時,無定處,即防狡猾之徒,網利要挾也。

  問:地藏經第七利益存亡品“營齋之次,米泔菜葉不棄于地”之利害?(劉仁福)

  答:愛惜人力物力之意,亦惜福之義也。

  問:金剛經“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偈,此觀是指對平常事物應作此想抑另有別種觀法?(潔園)

  答:經言“一切”,又言“有爲法”,即概括有爲而言,除無爲者,並無例外。

  問:金剛經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今聞唱贊與念佛聲而生愛好,是否亦算住塵生心?(潔園)

  答:世間萬法,皆是佛法,智者照破,愚者迷執,金剛所破除者,除其我法二執,非除法與事也。呗贊聲塵,是屬淨者,北裏聲塵,是屬垢者,以淨易垢,自是方便,功夫到時,不垢不淨,自無所住。

  問:上古人類食物多系生食不像現代人那麼講究營養,壽命有幾萬歲幾千歲,現代人類熟食舉箸動筷都講究營養,壽命少有上百,此不知有何原因?(鍾雲昌)

  答:時劫有增減之別,增劫壽命增長,氣候物質,一切適合生長,如春之趨夏。減劫壽命遞減,氣候物質,一切漸合退減,如秋之趨冬。再延年卻病,物質營養,不過條件之一,起居動止,精神修養,實居其要,而人反忽之。內經雲:“以酒爲漿,以妄爲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宋儒雲:“百憂感其心,萬事營其形。”以上所舉,皆自戕者也。周秦而後之帝王,東西各國之富家豈少物質之奉,乃不知心神之養耳。

  問:人在這世上都爲著財色名食睡,佛說這五欲是生地獄之根,用何方法避免才不致墮入地獄去?(鍾雲昌)

  答:彼五者明言禍根,何用他求,只用利斧,將此五根斬斷,則是人天路上人,便無墮落之虞矣。佛法戒定慧,即是斬此之利斧。

  問: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大居士要怎樣才能拔除這五條地獄之根?(鍾雲昌)

  答:佛法所修者,戒定慧叁者而已,戒則勉強控製,諸惡莫作。定則心地甯靜,浩然正氣顯現,私欲邪念不起。慧則照破幻妄,不爲所迷,不迷即是拔除。但此叁者,雖有前後,然必融而爲一,所謂定慧平均,拔除幻妄,始有力耳。

  問:中論爲龍樹菩薩造,青目菩薩釋,惟讀其文氣,一脈相承,學生實不能分何者爲龍樹,何者爲青目?(李應南)

  答:論中之文,有偈式文,有散行式文。偈式者論,散行式者釋也。

  問:老師曾說破除二障除自己去做,時時省察外,另無他法,既只能自行,化他不是不見效果了嗎?亦即自行外,借助他人之力化我,並無用處嗎?(謝有昆)

  答:萬法因緣生,必合和而成,但一事之成,力有主客之別,自者主力,他者助力。因緣合和之理,固是二力,然必自動,他力方能爲助,自如不動,他力枉然。我去化他,即自行,借他化我,亦是自行。

  問:學佛的目的在離苦得樂,這個樂永遠存在嗎?若永遠存在,如何得到?(謝有昆)

  答:佛學說樂,有真實與方便之別,乃隨順衆生根器而善巧假定。永遠樂者,按涅槃不生滅而言,有種種修持之法,依之信持,功夫圓滿,自然得到。俗言:“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此之謂也。

  問:嘗聽李居士言:“苦之所以産生即因內在願望與外在環境不相配合,故感有苦”,今師言“苦僅不覺而已”,是否有沖突?(謝有昆)

  答:李居士所言,與在下所言,並無沖突,一言部分,一言原則,合觀則一。究竟無苦,惟有涅槃,此必起修,必覺始肯修持。所謂不覺、始覺、隨分覺、究竟覺,究竟覺者,涅槃也。不覺不證涅槃,故離苦自覺始。

  問:請問所有的“果”既都由“因”“緣”而來,即使我們的思想也都有其“因緣”,那麼我們還有什麼“自由意志”?(隱名氏)

  答:意志隨個人自由而起,此名之曰因,其所起意志,必有希望,所希者成,名之爲果,所希不成,即是空有意志而已。其思想之起,又必因何而起,自必有其事物牽引,其事物即因緣也。

  問:學佛旨在離苦樂,而苦樂皆爲煩惱障,則何舍此障而求彼障?(隱名氏)

  答:樂有世間樂,與出世間樂,世間樂,五欲六塵是,出世間樂,清淨寂滅是。世間樂名曰壞苦,自是煩惱障。出世間樂,名曰涅槃,以無苦名樂,非著諸相之樂,乃是解脫之德,大自在也。

  問:生在天上,有如人間之懷胎嗎,是怎樣出生法?(吳旺安)

  答:衆生出生,分“卵胎濕化”四類,天上系化生,然仍在生死輪回中,不及極樂世界不生不滅好。

  問:佛菩薩聖像,爲何都光著足?(吳旺安)

  答: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示現于印度,印俗古多赤腳,實則我國古時,入門亦以脫履爲敬。再佛陀慈悲,赤足可免踏死生物。此界之人,所見此界佛裝,故造佛菩薩之像,依此爲准。

  問:觀音濟度本願真經,這本經書可靠不可靠?(林金)

  答:此經區區未曾見聞,如非耳目狹隘,恐有疑問。因只言經名,未見內容,故不敢遽…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