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二)▪P19

  ..續本文上一頁斷。然經上加一“真”字,便似他教及乩壇所出,佛經中除陀羅尼用“真”字外,凡經之題,多無是字,故言疑也。

  問:曼陀羅室主人著之觀音傳,可靠不可靠?(林金)

  答:傳乃後人之稱述,並非經文,自不妨加贊幾分,但內容須于佛經有據爲准。此著乃系別名,區區亦未寓目,不敢說是說非。倘系佛教徒著者,自可假作宣傳之品,如系他教及乩壇誤寫者,何處來,則仍還何處爲佳。

  問:中陰身是在哪個世界?(林金)

  答:哪個世界有衆生,哪個世界便有中陰身。

  問:佛,是不是另有一個佛世界?(林金)

  答:可以如是說,但另一者,可遠可近,可在目有。蓋世界本無,乃心幻化,衆生穢土,乃衆生心現,衆生見之。佛居淨土,乃佛心現,佛眼見之。如人居室作夢,夢醒本見兩種境界,然此兩種境界,俱在此室。

  問:金剛經雲:“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又雲:“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但諸恒河尚多無數”。足知空間之大不可思議,存于太空間中如恒河者,其數不知有多少,亦不可思議。凡佛所言,與現今科學家所證者相符。真不可思議大之空間,不可思議多之萬物,何自而來耶?太陽之熱量無量大(科學家之估計爲另一事)地球若是其大,而浮遊空中,日夜運轉,胡爲其然耶?不知佛經中有解釋否?敬請開示,甚感甚謝!(馬執中)

  答:菩薩破塵沙惑盡,方證佛果,任何問題,經中皆有原則。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因無明即是晦暗空,由明再生暗見相,既生妄見,自現妄境。經論中無明爲因生叁細,生者來也。又般若心經,多人所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謂萬物之相,空謂萬物之性,相依性有,共業使然,“何來,胡然”,大略如是。

  問:“佛言,受欲莫甚于色,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爲道者矣”。作何解?敬請詳爲開示。(王平郎)

  答:欲顯者有五,財色名食睡也,魔力大者,以色獨最。財色同時,可舍財而取色;名食睡與色同時,亦必取色而舍余。是色乃惟一之大魔,他皆不能與旅。考諸古今中外史書,載貪色者累累,有以重色而棄王位者,有以色荒亡國而不悔者,有爲色移而忘君父之難者,有死在刹那猶戀色不舍者。他欲無此大力,故曰“賴有一矣”。

  問:佛教初學課本注解楊仁山居士著述地獄在兩極,在我們南閻浮提地球否?(戴添丁)

  答:有情世間,以及器世間,一切皆是名相,唯心所現,自作自縛,是真實說。既現大洲山海,便有地獄天堂,本無定處,隨處而現,義奧理微,凡不易知,必說方便一處,求易通俗。既無方所,任說一處,即爲某處,理事始臻無礙。如是自當依照聖量,信其所言,若必辯東辯西,便是癡人說夢矣,古德解世界安立,皆此原則。楊老居士,所指兩極,即南閻浮提即此地球。

  問:四大部洲在須彌山四面大鹹水海中,外有鐵圍山圍之,而此四大部洲皆有地獄否?本願經說:鐵圍山之內,地獄在中,又叁海之內是大地獄,叁海是指身語意?(戴添丁)

  答:娑婆大千世界,有無量之四大洲,皆有六道,何止一個小單位之幾部分。地藏經說叁海,就是叁海,忽又說指身口意,是喻叁業所造使然,前答曾說事理融合,謂之無礙,融會說未嘗不可,偏執說則非宜。

  問:本願經說南方清潔之地,作其龛室及回首向南而不說向東、西、北,意思如何?(戴添丁)

  答:茫茫虛空,實無四方上下,爲便于言說,假名方向。經指一方,不過使人心定一處,于佛菩薩,即有感應,按理法身遍虛空,論事須依教奉行。如君之問,則無事不有疑者,古人曾說,此是戲論。設推廣之,極樂世界爲何指西,琉璃世界爲何說東,豈非皆有問題。

  問:觀世音菩薩乃是劫前古佛,名正法明如來,並非娑婆世界的凡人,爲什麼還有生日、出家日、成道日?(孫正修)

  答:古今中外曆法,本各不同,本國古人之生辰,尚不准確,何況有史以前,以及其他世界乎?此不過後人紀念菩薩,假定之一日耳。再以出家成道論,亦欲多親近幾次而已。

  問:人類是物質的奴隸,人身是畚尿的工廠。此語是積極或是消極?修淨行人常憶念此語,是否有益或無益?(鍾雲昌)

  答:佛經有“觀受是苦”“觀身不淨”此是求開正慧之法,勝似說物質奴隸,畚尿工廠。存此念,對于“懲忿室欲”“砥礦廉隅”是積極,對于“爭權奪利”“弱肉強食”是消極。修淨行人,有個人常念之法,或禅之話頭或淨之佛號,貴在相繼不斷,打成一片,更不必別起一念,攀緣物質畚尿,致使正念掉舉,或趨散亂。倘遇物欲誘惑時,不妨作苦空不淨觀也。

  問:法師大德講經時,後學常在講堂內打瞌睡,自知根淺福薄,意識湣暗,尊貴的佛法不能親得,自佑有過,未知如何調伏貪睡之欲?(鍾雲昌)

  答:輕則擦耳、挺胸,或用力掐拳、張目。若仍不能驅此睡魔,宜預二枚鎳幣,遇瞌睡時,以二鎳幣合夾大腿內方,用力扣住一擰,痛極睡覺即去矣。不能下此決心,則到外面走走,回去再聽,可能清醒。

  問:每次參加法會時,法師唱念消災延壽、大智、大行、大悲、大願等之洪名,可見佛菩薩也各有特殊悲世愍人之宏願。至于當來下生,是不是贊他願他應當再來下凡人世度衆生?誠如斯言則吾們肉眼凡夫豈能悉其變身?(楊開慶)

  答:何等法會,何種儀規,並非任何法會,呆板一式。推測居士所問,或系佛前大供,供者供齋也,義取其普,必十方叁世俱

  無所遣,方爲普也。當來下生,乃謂彌勒菩薩,將來釋迦世尊法滅之後,即來娑婆,成佛度衆,固應獻供示敬也。再者凡設供養,或加贊歎,乃表自心之誠敬,非必眼見後始供與贊。例如每年教師節,贊歎孔子,清明掃墓,祭祀祖先,試問有誰,眼見孔子及其祖先?心誠神來享矣。

  問:佛經經文的解釋,每見有歧異者,比如,對某個名詞的诠釋,某人以爲如此,某人以爲如彼,然皆從漢字字面之意義去解釋它,生甚感奇怪,爲什麼不直接去察照梵文原本?若單在漢字字面用工夫,則成訓诂,雖理論高妙,然梵文若無這種意義,豈非“離經”于不佑不覺中乎?(簡宗修)

  答:此即翻譯之難處,必先精某一國之文字,而後始能運用某一國之文字。翻經困難,讀經解經,亦先須文理精通,始不解錯,歧異者,不解真實義耳。然亦有兩解皆對者,或一解其體,或一解其相,雖異未傷也。

  問:弟子自揣可能壽命不長,但悲憫衆生之心亦極切,此短暫之時光,應偏重于自度或度他。(王志賢)

  答:此不一定,壽有天賦,修得報得,種種不同,史書各有記載,袁了凡即共知一例也。然學佛人,不必著壽者相。至于兩度問題,人各有願,爲居士之計自度爲急,度他隨緣。

  問:弟子之根器如何,若謂較一般人遲鈍,何以一聞佛法,便能依稀解悟,若謂較一般人銳利何以煩惱習氣,如此之重?(王志賢)

  答:學佛要在行解相應,有聞必修,居士根器,莫非宿緣,大概過去重聞,而輕于修,故今聞可悟,惑感難伏。

  問:弟子缺乏人緣與法緣,應如何培植?弟子弘法之機緣,何時才成熟?(王志賢)

  答:弘法首在求學通達,次在廣行叁施,求學方知法,廣施則結緣。在求諸己,行諸己,厚培久養,非可躁進。

  問:弟子涉世未深,如何增長閱曆?抑或應專心潛修,不問世事?(王志賢)

  答:出家在家,環境不同,出家者,可以不問世事,在家者,既內有眷屬,外處社交,爲謀生計,何能不問世事。至問如何增長閱曆,處眷屬,處社會,飽受一切順逆,閱曆資格自深。

  問:弟子是否弘法之材?如堪弘法,如何學著述或講經,或是勿作此打算,專心念佛名號?(王志賢)

  答:所問諸端,皆不一定,金出于礦,玉出于璞。礦冶可成精金,璞琢方成美玉,不冶不琢,礦璞依然。古語並無天生釋迦,義猶是耳。

  問:弟子面貌醜,口才笨,較適合於潛修,較不適合出現于道場,然否?(王志賢)

  答:佛法在道不在貌,阿緐樓馱目盲,禅宗六祖貌寢,俱是聖人,世法晏嬰裴度,身短貌陋,俱爲良相。果能道有所寄,貌何妨礙。況居士眉目端正,六根不缺,不過略覺清瘦而已,何可自卑。至于口才,在慧未開,一旦充于中,自能發辯才也。

  問:弟子患神經衰弱,影響于學業和道業弘法與利生至巨,不知如何克製此障礙?祈示。(王志賢)

  答:此卻關于修養,而不知樂道,道果充沛,精神自發。希將“身見”“我相”,一齊抛開,專心于道,自然障除。

  問:宗教不能離開儀式,然觀今日佛法之衰,大皆出于自身教內由儀式而演成之形式流弊,致與神道者混雜無異,諸如法會瞎湊熱鬧,遊街求福等,而爲有識者之垢病,雖曰其亦爲有所結緣功德,然壞佛法者,大皆盡在此事,是乃末法衆生根器如此,今欲弘佛法,又恐誤佛法,是儀式既不可廢,又厭其壞正法之流弊,于此敬請師尊詳爲開示。(黃宏介)

  答:自必先通佛法,始有所弘,所弘者法,無法何由弘。生所舉者,只儀式與形式,是弘法範圍之一節目。如商店之廣告,戲劇開首之鑼鼓。廣告背後須有貨品,鑼鼓以後須有歌舞。如無貨品而發廣告,無歌舞空敲鑼鼓,乃是欺人,而又破壞自己。是故兩者,今日有相需必要,惟人才高低不一,如手與足,有工作者,有走路者,要量才自取一途而已,果有真法矣,不宣傳亦自興盛。

  問:今日學佛青年,亦每見有以佛法爲招牌,自欺欺人者,對彼若以“默擯”之,則感彼或年輕尚有回首之日,則不忍以擯之,然又不能忍見其眼前之胡作非爲,欺世盜名,而誤未學佛者之慧命,如此,則將若何?(黃宏介)

  答:以才教不才,以能教不能,乃賢哲之義務。菩薩之悲心。盡其在我,聽其在他,盡其在我是菩提,聽其在他是隨緣。設非怙惡不悛之大憝,不必默擯,設是怙惡大憝,自必默擯,擯與不擯,皆是慈悲。倘一直苦勸,彼或益起煩惱,擯…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