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二)▪P21

  ..续本文上一页即应绝对实现,如果不实现,又系何故?(郝传森)

  答:细玩上期所答水月之喻,当解感应之理。有感斯应,无感不应。凡不得应,皆是感力不足,水能灭火,日能消冰,若杯水车薪,其火不灭。三冬之冰,半日难消,水非不能灭,冰非不能消,水与日之力,少而不足也。

  问:一个人一次皈依法师后,有无再次或多次皈依其他法师之限?(郝传森)

  答:皈依法师,须出家僧,僧者众之谓,皈依师僧团之代表也。皈依僧之义,乃皈依佛教之一切僧众,只皈依一人,即是僧皆我师矣。然今人不明此义,亦有皈依多人者,名曰结缘,乃一时之风尚。此不必泥,各随各人之心愿而已。

  问:尝阅“高僧传”(选读)竟未见列有比丘尼者,难道说尼师就不能修成正果吗?(幻愚)

  答:君自读高僧传耳,此传专载者比丘。再所云正果,请问何等正果,成佛乎,罗汉乎,往生净土乎?暂不言尼师,君见到高僧,正果是何等?倘能指得出,对尼师便不怀疑。

  问:“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金刚经内中扼要之处,众生因处处著相,故驰相逐迷,此是出世法,然若有其子骂(或打)其父,若以不取于相,任其打骂,似乎乖伦常,若责之,则生嗔已取于相,与法不合,乞长者释疑。(郑朝信)

  答:功夫由勉强而进自然,由著相而进无相,此乃任何人修行,先浅入深之次第。若明乎此理,自然处理得法,因不明佛理,一切动作,不免颠倒,明情达理以后,应付环境,皆能善巧。子行忤逆,是恶众生,生受花报,死堕三途。父既学佛明道,当加怜悯,外则摄折二法,与以调伏,内则因缘空观,不起嗔念!若不如是,自起烦恼,增他罪业,乃是著相。

  问:学佛人不著能行所行,能忍所忍,一味心中无事,则念佛似不必回向,以有回向,则已著,不知然否?(郑朝信)

  答:众生根性,有利与钝,利者能以顿悟,钝者必须渐修。利根心有妄念,处处著相,经知识开示,能知自己之妄念与著相。钝根妄念著相,而不自知,是以长迷也。念佛法门,本有不回向之名,乃对利根言之,钝根者不足语此。今日多钝根,对于佛法在初信之时,不妨暂取著相,方有个入处。试思念佛拜佛,参禅、持戒、修福等,何一莫非著相,若尽废之,学者起修,无入手处矣。利根一闻千悟,或直超竿头,有此秉赋,许汝承当。

  问:人死后灵魂往何处去?(郭明堂)

  答:我国儒经中,多有记载,最显明者,易之“游魂为变”,魂既曰游,是飘荡于大空之中,无有定所。大空之中,分九类众生,归纳六道,即天人修畜鬼狱也。此魂机缘合时,投入六道之一,再受其生,再受其死。

  问:菩萨行愿“无缘大慈”无缘二字,究竟是怨亲平等,无所不缘乎?抑或无所缘乎?(梁子斡)

  答:菩萨行愿,无非六度万行,兹悲喜舍。所谓无缘者,乃自行化他,心不著相,外无攀缘,故曰“无缘”。

  问:昔日世尊于菩提树下,腊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这样说来,成佛很容易吗?(赵丽亮)

  答:佛言“若离妄想”,祖师说“但去凡情”何能欺人,但谈之容易,作之困难,果能离妄想,去凡情,即成就矣。只是百千万劫之习气作祟,不肯离,不肯去,故愈迷愈深,毫无抖擞之力,故沉沦于六道耳。

  问:凡夫被业牵引流转,故有六道轮回,菩萨被悲心牵引流转,悲心所到处,就是菩萨所到之处,如悲心驱使你到地狱去度生,你就情不能自己的,非去地狱度生不可。否则,你将感到自心有所不安,菩萨有隔阴之迷,以何法保持来生再修行乎,抑或再变成凡夫,若然入六道轮回乎?(梁子斡)

  答:菩萨品位甚多,有迷不迷,不迷者无论矣,迷者但有其愿,遇缘则觉,不失继续重修之机。愿力之大,不可思议,历代祖师,多是乘愿人也。若往地狱,须量自己修功,是否能在地狱同事,是否苦中尚能自在度他?倘心有余而力不足,等于不谙泅水,入海拯溺,两败无益。

  问:近来之用功者无论出家或在家人,往往有被魔困,甚至于不知进食,乱犯妄言,一般色身有毛病有医师可治,但是对此类之者应如何治?(本如)

  答:用功并无师承,或是不明经义,枉走邪路,方有此病。或是不守戒律,夹杂外道,三毒炽盛,邪知邪见,亦有此病。病非一日所成,医亦不能一疗而愈,自必弃其所修,日久忏悔,再尽人事,延请医生,方法变其思想,药石治其经络,或有效焉。

  问:佛度众生否?现有三十二相及度众生,何得言无?(吴商生)

  答:佛动静语默,皆是度众,而空尽度众之相,故曰佛不度众生。众生性德皆佛,修德以显之,自显自性,故曰佛不度众生。讲说有理有事,此从理上立言也。

  问:身体与我固属两回事,何以老师言:我是清清洁洁,不染污点,身体是不净不垢,两者莫不相关,那么依第七识“我”不是无明吗?(吴商生)

  答:身指四大假合之物,自属不净。我指四净德之真我,即真如本性,所谓无物何染,故曰清净妙心。第七识之我,乃四颠倒之我执,非本性之真我,切莫相混。

  问:如何在无念中避免掉举?(陈淑英)

  答:既无念矣,安有掉举,既无掉举,所避者何?

  问:广学多闻好,或是专心念佛好,广学多闻似乎就不能多念佛,多念佛似乎也不能广学多闻,是不是?究竟应如何?(陈淑英)

  答:广学属于求知,念佛属于实行,在世学曰知行合一,在佛法曰行解相应。所谓专心念佛,及多念者,专到万缘放下,多到日课十万,便可不求学闻,与道相应。若一日坐得半支香,念得千声佛,大有时间在,不去求学闻,要做甚事要做甚事?

  问:观世音菩萨与佛有何差别、关系?(闻观世音是觉位大菩萨,彼非已成佛乎?(简宗修)

  答:佛在果位,菩萨修位,以月喻之,光有盈亏,佛如十五之月,光明圆满。菩萨在修地,步步前进,由住行向地,而至等觉,如朔弦魄望,逐渐增明,无明断尽,佛果即成。然观音菩萨,则当别论,此菩萨早证佛果,名“正法明如来”,以悲心过重故,化菩萨身,协助各土之佛度众,此差别与关系也。

  问:弥勒菩萨尚未成佛(因为“他”还要听释迦说法),为什么就知道要继释迦后到此世界立教说法?(简宗修)

  答:此世尊之悬记,载诸经典,据圣言量而言,非随便云云。

  问:佛教有十殿阎罗殿,而且有十殿阎罗王等等,这记载是依人间的事来表显理之方便说,或者人间以外实有所在?(周怡君)

  答:阎罗之名,散见各经,十王之名,则系中国及日本所撰。为人世之外,确有之境,此是对初学之人,不明教理之真实语,几时学人悟彻真如,则三千大千皆空,必证无相三昧,始能言此而是方便,否则惑业牵缠,自讨其苦。台端既有心学佛,须看佛经为根据,深信因果入正见。

  问:六祖坛经行由品有一段,惠能掷衣钵于石上,惠明追至提掇不动,请解疑,衣钵不多重,如何提不动?(周怡君)

  答:证道及得定之人,皆有神通,即能以心体支配事相。六祖证道人也,衣钵事相。此乃小事一端,何足大惊小怪。经云“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仅使衣钵不动,故曰小事一端。

  问:请解疑一体不二的定慧在时间上可以说明何者为先否?(周怡君)

  答:佛法有事有理,若从事上简单讲,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如是则时间上,定先慧后。若以理论,则又有他说。

  问:一般人士认为佛教是迷信,消极,又外道种种邪说之破坏佛法,佛教论藏中有否辟斥之论?祈细示明。(吕理由)

  答:古无斥佛教“迷信、消极”名词,大概今日 言者,多系半中半西之时髦,此等人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何必计较。如有悲心度之,亦须拣时潮流行之事与说,若考据文献,恐不契机,无论其文字难明,彼目中亦无古人也。居士必欲知之,如汉苍梧太守之牟子,梁僧佑大师之弘明集,唐道宣律师之广弘明集,宋相张商英之护法论等皆是也。

  问:在家人志愿要出家研究佛学为佛弘化,后来因为家中环境关系不能出家是否犯戒请示明。(吕理由)

  答:此为志愿不遂而已,未受之,何有犯之可言。

  问:佛法不许辄显神通,况神通自神通,因果自因果,业力自业力,有了神通,消除不了因果与业力,谨闻命矣,近年来学密宗者,喜言得神通,反令无知之人生谤,转不如修净土宗带业往生为稳妥,然否?(王超一)

  答: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学佛者,第一义谛在了生死,非仅为得通,即为毕事。所谓神通者,不过是一种技能,求了生死为本,神通是末,若能得了生死,神通自然具足。居士所见,是正法眼。

  问:明心见性是否可了脱生死,金刚经言,声闻乘一为“入流”一为“一往来”,以未脱离轮回,即未了脱生死,然否?(王超一)

  答:明心见性,亦分次第,如晦月生光,初二三为纤月,初七八为上弦,十四五为满月。声闻乘之一二三果,见性未彻,如纤光之月,未脱生死。四果罗汉,见性三德解脱一半,如上弦之月,已断分段生死矣。

  问:在第十四讲(乙)项上说:人身难得,犹如“高山垂线穿针,盲龟浮木伸头”,这和耶稣说“富人进天国,比骆驼进入针孔更难”,是同样的比喻,这恐怕是全为鼓励人向善而说的吧?如果说是事实,那就是说修净土的人,只要一诚,则万修万人去,极其容易;而不信佛的人,均要坠入三途,不再作人。如此,则那些乘愿再来度世的佛,将无人可度了?再说,台湾正患人多,这些人身,是由各天国堕落下来的呢?还是因为恶道罪满又变而为了人呢?殊难自解,请赐教。(金亚铎)

  答:线本能穿入针孔,龟头亦能伸出板洞,所难能者,乃遇缘不易耳,此仅言人身难得,有如此者,并非言信佛,为求人身,亦未言不信佛者,均入三途,范围划清,方易讲话此其一。骆驼大而针孔小,本…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