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應絕對實現,如果不實現,又系何故?(郝傳森)
答:細玩上期所答水月之喻,當解感應之理。有感斯應,無感不應。凡不得應,皆是感力不足,水能滅火,日能消冰,若杯水車薪,其火不滅。叁冬之冰,半日難消,水非不能滅,冰非不能消,水與日之力,少而不足也。
問:一個人一次皈依法師後,有無再次或多次皈依其他法師之限?(郝傳森)
答:皈依法師,須出家僧,僧者衆之謂,皈依師僧團之代表也。皈依僧之義,乃皈依佛教之一切僧衆,只皈依一人,即是僧皆我師矣。然今人不明此義,亦有皈依多人者,名曰結緣,乃一時之風尚。此不必泥,各隨各人之心願而已。
問:嘗閱“高僧傳”(選讀)竟未見列有比丘尼者,難道說尼師就不能修成正果嗎?(幻愚)
答:君自讀高僧傳耳,此傳專載者比丘。再所雲正果,請問何等正果,成佛乎,羅漢乎,往生淨土乎?暫不言尼師,君見到高僧,正果是何等?倘能指得出,對尼師便不懷疑。
問:“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是金剛經內中扼要之處,衆生因處處著相,故馳相逐迷,此是出世法,然若有其子罵(或打)其父,若以不取于相,任其打罵,似乎乖倫常,若責之,則生嗔已取于相,與法不合,乞長者釋疑。(鄭朝信)
答:功夫由勉強而進自然,由著相而進無相,此乃任何人修行,先淺入深之次第。若明乎此理,自然處理得法,因不明佛理,一切動作,不免顛倒,明情達理以後,應付環境,皆能善巧。子行忤逆,是惡衆生,生受花報,死墮叁途。父既學佛明道,當加憐憫,外則攝折二法,與以調伏,內則因緣空觀,不起嗔念!若不如是,自起煩惱,增他罪業,乃是著相。
問:學佛人不著能行所行,能忍所忍,一味心中無事,則念佛似不必回向,以有回向,則已著,不知然否?(鄭朝信)
答:衆生根性,有利與鈍,利者能以頓悟,鈍者必須漸修。利根心有妄念,處處著相,經知識開示,能知自己之妄念與著相。鈍根妄念著相,而不自知,是以長迷也。念佛法門,本有不回向之名,乃對利根言之,鈍根者不足語此。今日多鈍根,對于佛法在初信之時,不妨暫取著相,方有個入處。試思念佛拜佛,參禅、持戒、修福等,何一莫非著相,若盡廢之,學者起修,無入手處矣。利根一聞千悟,或直超竿頭,有此秉賦,許汝承當。
問:人死後靈魂往何處去?(郭明堂)
答:我國儒經中,多有記載,最顯明者,易之“遊魂爲變”,魂既曰遊,是飄蕩于大空之中,無有定所。大空之中,分九類衆生,歸納六道,即天人修畜鬼獄也。此魂機緣合時,投入六道之一,再受其生,再受其死。
問:菩薩行願“無緣大慈”無緣二字,究竟是怨親平等,無所不緣乎?抑或無所緣乎?(梁子斡)
答:菩薩行願,無非六度萬行,茲悲喜舍。所謂無緣者,乃自行化他,心不著相,外無攀緣,故曰“無緣”。
問:昔日世尊于菩提樹下,臘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叁歎奇哉“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這樣說來,成佛很容易嗎?(趙麗亮)
答:佛言“若離妄想”,祖師說“但去凡情”何能欺人,但談之容易,作之困難,果能離妄想,去凡情,即成就矣。只是百千萬劫之習氣作祟,不肯離,不肯去,故愈迷愈深,毫無抖擻之力,故沈淪于六道耳。
問:凡夫被業牽引流轉,故有六道輪回,菩薩被悲心牽引流轉,悲心所到處,就是菩薩所到之處,如悲心驅使你到地獄去度生,你就情不能自己的,非去地獄度生不可。否則,你將感到自心有所不安,菩薩有隔陰之迷,以何法保持來生再修行乎,抑或再變成凡夫,若然入六道輪回乎?(梁子斡)
答:菩薩品位甚多,有迷不迷,不迷者無論矣,迷者但有其願,遇緣則覺,不失繼續重修之機。願力之大,不可思議,曆代祖師,多是乘願人也。若往地獄,須量自己修功,是否能在地獄同事,是否苦中尚能自在度他?倘心有余而力不足,等于不谙泅水,入海拯溺,兩敗無益。
問:近來之用功者無論出家或在家人,往往有被魔困,甚至于不知進食,亂犯妄言,一般色身有毛病有醫師可治,但是對此類之者應如何治?(本如)
答:用功並無師承,或是不明經義,枉走邪路,方有此病。或是不守戒律,夾雜外道,叁毒熾盛,邪知邪見,亦有此病。病非一日所成,醫亦不能一療而愈,自必棄其所修,日久忏悔,再盡人事,延請醫生,方法變其思想,藥石治其經絡,或有效焉。
問:佛度衆生否?現有叁十二相及度衆生,何得言無?(吳商生)
答:佛動靜語默,皆是度衆,而空盡度衆之相,故曰佛不度衆生。衆生性德皆佛,修德以顯之,自顯自性,故曰佛不度衆生。講說有理有事,此從理上立言也。
問:身體與我固屬兩回事,何以老師言:我是清清潔潔,不染汙點,身體是不淨不垢,兩者莫不相關,那麼依第七識“我”不是無明嗎?(吳商生)
答:身指四大假合之物,自屬不淨。我指四淨德之真我,即真如本性,所謂無物何染,故曰清淨妙心。第七識之我,乃四顛倒之我執,非本性之真我,切莫相混。
問:如何在無念中避免掉舉?(陳淑英)
答:既無念矣,安有掉舉,既無掉舉,所避者何?
問:廣學多聞好,或是專心念佛好,廣學多聞似乎就不能多念佛,多念佛似乎也不能廣學多聞,是不是?究竟應如何?(陳淑英)
答:廣學屬于求知,念佛屬于實行,在世學曰知行合一,在佛法曰行解相應。所謂專心念佛,及多念者,專到萬緣放下,多到日課十萬,便可不求學聞,與道相應。若一日坐得半支香,念得千聲佛,大有時間在,不去求學聞,要做甚事要做甚事?
問:觀世音菩薩與佛有何差別、關系?(聞觀世音是覺位大菩薩,彼非已成佛乎?(簡宗修)
答:佛在果位,菩薩修位,以月喻之,光有盈虧,佛如十五之月,光明圓滿。菩薩在修地,步步前進,由住行向地,而至等覺,如朔弦魄望,逐漸增明,無明斷盡,佛果即成。然觀音菩薩,則當別論,此菩薩早證佛果,名“正法明如來”,以悲心過重故,化菩薩身,協助各土之佛度衆,此差別與關系也。
問:彌勒菩薩尚未成佛(因爲“他”還要聽釋迦說法),爲什麼就知道要繼釋迦後到此世界立教說法?(簡宗修)
答:此世尊之懸記,載諸經典,據聖言量而言,非隨便雲雲。
問:佛教有十殿閻羅殿,而且有十殿閻羅王等等,這記載是依人間的事來表顯理之方便說,或者人間以外實有所在?(周怡君)
答:閻羅之名,散見各經,十王之名,則系中國及日本所撰。爲人世之外,確有之境,此是對初學之人,不明教理之真實語,幾時學人悟徹真如,則叁千大千皆空,必證無相叁昧,始能言此而是方便,否則惑業牽纏,自討其苦。臺端既有心學佛,須看佛經爲根據,深信因果入正見。
問:六祖壇經行由品有一段,惠能擲衣缽于石上,惠明追至提掇不動,請解疑,衣缽不多重,如何提不動?(周怡君)
答:證道及得定之人,皆有神通,即能以心體支配事相。六祖證道人也,衣缽事相。此乃小事一端,何足大驚小怪。經雲“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僅使衣缽不動,故曰小事一端。
問:請解疑一體不二的定慧在時間上可以說明何者爲先否?(周怡君)
答:佛法有事有理,若從事上簡單講,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如是則時間上,定先慧後。若以理論,則又有他說。
問:一般人士認爲佛教是迷信,消極,又外道種種邪說之破壞佛法,佛教論藏中有否辟斥之論?祈細示明。(呂理由)
答:古無斥佛教“迷信、消極”名詞,大概今日 言者,多系半中半西之時髦,此等人道聽途說,人雲亦雲,何必計較。如有悲心度之,亦須揀時潮流行之事與說,若考據文獻,恐不契機,無論其文字難明,彼目中亦無古人也。居士必欲知之,如漢蒼梧太守之牟子,梁僧佑大師之弘明集,唐道宣律師之廣弘明集,宋相張商英之護法論等皆是也。
問:在家人志願要出家研究佛學爲佛弘化,後來因爲家中環境關系不能出家是否犯戒請示明。(呂理由)
答:此爲志願不遂而已,未受之,何有犯之可言。
問:佛法不許辄顯神通,況神通自神通,因果自因果,業力自業力,有了神通,消除不了因果與業力,謹聞命矣,近年來學密宗者,喜言得神通,反令無知之人生謗,轉不如修淨土宗帶業往生爲穩妥,然否?(王超一)
答: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學佛者,第一義谛在了生死,非僅爲得通,即爲畢事。所謂神通者,不過是一種技能,求了生死爲本,神通是末,若能得了生死,神通自然具足。居士所見,是正法眼。
問:明心見性是否可了脫生死,金剛經言,聲聞乘一爲“入流”一爲“一往來”,以未脫離輪回,即未了脫生死,然否?(王超一)
答:明心見性,亦分次第,如晦月生光,初二叁爲纖月,初七八爲上弦,十四五爲滿月。聲聞乘之一二叁果,見性未徹,如纖光之月,未脫生死。四果羅漢,見性叁德解脫一半,如上弦之月,已斷分段生死矣。
問:在第十四講(乙)項上說:人身難得,猶如“高山垂線穿針,盲龜浮木伸頭”,這和耶稣說“富人進天國,比駱駝進入針孔更難”,是同樣的比喻,這恐怕是全爲鼓勵人向善而說的吧?如果說是事實,那就是說修淨土的人,只要一誠,則萬修萬人去,極其容易;而不信佛的人,均要墜入叁途,不再作人。如此,則那些乘願再來度世的佛,將無人可度了?再說,臺灣正患人多,這些人身,是由各天國墮落下來的呢?還是因爲惡道罪滿又變而爲了人呢?殊難自解,請賜教。(金亞铎)
答:線本能穿入針孔,龜頭亦能伸出板洞,所難能者,乃遇緣不易耳,此僅言人身難得,有如此者,並非言信佛,爲求人身,亦未言不信佛者,均入叁途,範圍劃清,方易講話此其一。駱駝大而針孔小,本…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