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义

  六祖坛经讲义

  

  时间:公元一九六一年春

  地点:美国旧金山

  

   六祖本来姓卢,法名慧能,他的历史常见经里头的序,不必多叙,现在将经中精华略略点睛一下就得了 。

  

   六祖大师实是古佛乘愿再来的,也可说是达摩祖师再来,示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完全不立,所以示现不识字之相。

  

   六祖在少时,听人讲经,已经有多少开悟,后来参见五祖之后,就已作修心养性工夫。直至五祖点睛,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后即刻悟道。当时五祖见时候到了,预备传祖位,请各和尚献偈。神秀大师献偈曰:“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身是菩提树之根,心是明镜台,时时将明镜台抹干净,莫使尘埃污染心。心是指自性。此偈陀本来亦可以,不过是慢慢渐修顿证,不能直指人心,所以五祖认此偈未见性,只可使根器小之人慢慢渐修就可以得,如果顿证就不可能。至于六祖诵的偈是:“菩提木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是从法身立场讲,神秀的偈是从应身立场讲。讲法有应身的立场、报身的立场、法身的立场三个讲法。从应身的立场可以讲得通,但无法子到达法身的境界。现在六祖所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是大觉悟,若能觉悟,那里还有直觉呢?一切法空,哪里有树?明镜亦如梦如幻,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幻泡影,哪里有台?本来无一物,法性里头常清净,哪里惹尘埃?“本来”当“法性”讲,法性中时常清净,一样东西都无,法性时常清净,是不会惹尘埃的。这个偈已讲到将近入门,将近见性,已经到了门槛,所以后来五祖一点就成功了。

  

   五祖曾对徒弟讲:“若迷自性,福何可救?”因徒弟各各求福,不知修行,若迷不知返自性,最多得人天福报,不能跳脱轮回。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一切天人师,为天人师表。

  

   当时本师释迦牟尼佛传法,最初在灵山开个法会,世尊拈花,人天百万参加法会,无人懂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只有头陀迦叶尊者微笑。他体会之后,释迦牟尼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传授”。传授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传给阿难,一代代传了廿八代,第廿八代分达摩祖师,还有两师兄弟。由第一代传至二十七代,一代传一人,到了二十八代传了两个人,一位是达摩祖师来震旦,一位在印度。由达摩祖师传来,一路传至二祖慧可,慧可传道信,道信传僧璨,僧璨传宏忍,宏忍传慧能,都是一代传一个。由六祖一开,四十几人得法,中国算是大乘果初初成熟。

  

   关于成佛的法,六祖坛经所讲与金刚经实在一样,都是由修心养性圭明心见性,所讲的是一心三观之法。坛经所讲有两个法门,一个中道法门,一个心印要门两个法门。

   什么是中道法门?即是不二法门。六祖大师对印宗讲:“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惠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当时印宗还未闻如何是“佛法是不二之法”,即未明不二法门,什么是不二法门?就是要离二边:相与无相、高与矮、肥与瘦、黑与白,种种相对就是二边,离二边直达中道实相,即是不二法门。

   六祖坛经第一讲不二法门,第二讲一心三观。这个中道法门就是属直觉的。直觉现前,离开二边,直达中道实相。 此外还有三个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念三昧。何谓“一行三昧”?集中精神一点,专修一个法,直达真如本性,谓之“一行三昧”。三昧者,正定也。何谓“一相三昧”?摄一切相而离一切相,谓之“一相三昧”。“一念三昧”呢?不著有念,不着无念,直达真如本念,谓之“一念三昧”。有三个三昧即三个正定,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念三昧。

   何谓一心三观,若就天台宗,第一讲止观。一个即“奢靡他”。“奢摩他”即“止”,息一切妄念。“观”指假观、空观、中观,共三个。“奢靡他”属止,亦称净观。“三摩钵提”属观,亦即假观。“禅那”即中观。三个观在圆兑经、楞严经中讲得清清楚楚,天台宗取之,实际禅宗也是一样,只是名称不同,同是一个方法,改了名字罢了。

   六祖坛经怎样讲呢?第一无念三昧,第二无相三昧,第三无住三昧。无念三昧即是法华宗的奢靡他,即止,是净观,无相是假观,无住是中观。也就是空、假、中三个观。什么是空观?观一切皆空,无常。什么是假观?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什么是中观?观一切法非空亦非有,这是三个观。这三个观本来在千年多以前由佛传出来,他是要人止静,怎样打坐,自己将妄念止息。因为到唐以后人心复杂,没法从止观开始修。南宋以后,修止观,禅定方法,如老鼠拉龟,九百年间几乎无人识入门之法。所以宋以后,改为参话头愈扩愈大,扩成一千六百多公案,搞来搞去皆是一样的,参来参去,都是最初方便,不能到究竟的地方。关于这点,我现在略略讲几句话,大众就可明白了。

   什么是无念三昧、无相三昧、无住三昧呢?先讲无相三昧,无相三昧即对外境一切不动,是对境的。要你守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守六根不动,对外境一切不动。举个例说:如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好,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也好,一面念佛,一面守六根,对外境我不起心,这样就是无相三昧。一面念佛,一面修心,使六根不动,对外境不起心,即是不起憎爱取舍,一面念阿弥陀佛,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不动于衷,这个境界修成就是无相三昧。大众明白吗?这就是讲不动心。什么是无念三昧呢?念阿弥陀佛时,过去的念头、现在的念头、未来的念头,都置之不理,由他起,一直念阿弥陀佛,若打妄念,不好理妄念。知而莫随,知念妄,心不要随他走,即是你集中精神念佛,久而久之,不给妄念束缚住,你就脱离了妄念。英文叫做:Free From Illusion。念阿弥陀佛时,过去、现在、未来的妄念知道,但不好跟他走,也不好给他牵住,也不好压制它。你一心念佛,将过去、现在、未来置之不理。置之不理,也就是诺那师父所云:“奉持无著”。这是文言讲法,因为师父是西藏人。若用国语讲就是“拿住不管”。怎样拿住不管呢?“拿住”就是文言“奉持”之意。拿住、抓住,而实不是抓住,是要你受持。念阿弥陀佛,一心受持,不管一切,拿住“不管”。奉持阿弥陀佛佛号,对过去、现在、未来无著,不管不理,这里明白吗?久而久之,经相当时候,无念三昧成功,将过去、现在、末来妄念消除了,你也恢复你的心性。我们的法性等于月光明亮,妄念等于乌云。乌云将月亮遮住,永远出不了头,犹如金藏沙中,被沙盖住不出,现在将妄念消除,法性就现前。无念三昧属一切智,无相三昧属道种智,无住三昧属一切种智。

   最后讲无住三昧,分两个门,一个住世,一个出世。住世,念阿弥陀佛要离开相对二边,最紧要的是要离开是非,离开成败、得失、胜负。因为念佛要集中精神念,念经修行时要将得失心撇开;不修行时,行住坐卧亦要将胜负成败得失心撇开,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将得失是非相对心脱离,这样无住三昧才成功。所以一心三观配合三个智,无念三昧配合一切智,无相三昧属道种智,无住三昧属一切种智,三个智。无念三昧属于小二乘之方法,无相三昧、道种智属菩萨境界,无住三昧、一切种智属一乘佛的境界。尤其是修一行三昧,这是讲最重要须直心。“直心”怎么讲?据丁福保所讲是俗义解法:心不曲,心即心。这是俗义解法,并不是胜义解法。胜义解法是一心念佛,不著有念,不着无念,有无二边不着,直达真如本性,这就是直心。“直心是道场”是说念佛不著有,不着空,直达真如本性,这就是菩提道场。

  

  

   现在讲“般若品”之般若三昧──“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无念即一切处无心,无念即“于心无事,于事无心”,此是内境。先要将外境修好,“于心无境,于境无心”,心不为外境所夺,这是外境。现在无念是心不为内妄念所夺,无念是一切处无心,无一切境界,无意念事,对于六根六尘不动念,六根不动,不为六尘所污染。“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无无念知一切法心不染,见一切法心不动,不为外境所染,此是无念。“知见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最重要是这几句)使六识出六门,放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融无碍,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三昧清净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动,使六识出六门,来去自由。六识一出去,对六尘不染,不取不舍,守住六根。六识一出,从六门出去,对于外境不取不舍,不破外境所污染,久而久之,六根清净,般若三昧就渐渐成了。修般若三昧最重要的就是这几句话。

  

   现在讲“忏悔品”。有句很紧要的地方:“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称自己名)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称名)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

《六祖坛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发菩提心义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