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義

  六祖壇經講義

  

  時間:公元一九六一年春

  地點:美國舊金山

  

   六祖本來姓盧,法名慧能,他的曆史常見經裏頭的序,不必多敘,現在將經中精華略略點睛一下就得了 。

  

   六祖大師實是古佛乘願再來的,也可說是達摩祖師再來,示現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完全不立,所以示現不識字之相。

  

   六祖在少時,聽人講經,已經有多少開悟,後來參見五祖之後,就已作修心養性工夫。直至五祖點睛,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後即刻悟道。當時五祖見時候到了,預備傳祖位,請各和尚獻偈。神秀大師獻偈曰:“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此偈身是菩提樹之根,心是明鏡臺,時時將明鏡臺抹幹淨,莫使塵埃汙染心。心是指自性。此偈陀本來亦可以,不過是慢慢漸修頓證,不能直指人心,所以五祖認此偈未見性,只可使根器小之人慢慢漸修就可以得,如果頓證就不可能。至于六祖誦的偈是:“菩提木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偈是從法身立場講,神秀的偈是從應身立場講。講法有應身的立場、報身的立場、法身的立場叁個講法。從應身的立場可以講得通,但無法子到達法身的境界。現在六祖所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菩提是大覺悟,若能覺悟,那裏還有直覺呢?一切法空,哪裏有樹?明鏡亦如夢如幻,一切有爲法都是如夢幻泡影,哪裏有臺?本來無一物,法性裏頭常清淨,哪裏惹塵埃?“本來”當“法性”講,法性中時常清淨,一樣東西都無,法性時常清淨,是不會惹塵埃的。這個偈已講到將近入門,將近見性,已經到了門檻,所以後來五祖一點就成功了。

  

   五祖曾對徒弟講:“若迷自性,福何可救?”因徒弟各各求福,不知修行,若迷不知返自性,最多得人天福報,不能跳脫輪回。若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是一切天人師,爲天人師表。

  

   當時本師釋迦牟尼佛傳法,最初在靈山開個法會,世尊拈花,人天百萬參加法會,無人懂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意思,只有頭陀迦葉尊者微笑。他體會之後,釋迦牟尼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傳授”。傳授給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傳給阿難,一代代傳了廿八代,第廿八代分達摩祖師,還有兩師兄弟。由第一代傳至二十七代,一代傳一人,到了二十八代傳了兩個人,一位是達摩祖師來震旦,一位在印度。由達摩祖師傳來,一路傳至二祖慧可,慧可傳道信,道信傳僧璨,僧璨傳宏忍,宏忍傳慧能,都是一代傳一個。由六祖一開,四十幾人得法,中國算是大乘果初初成熟。

  

   關于成佛的法,六祖壇經所講與金剛經實在一樣,都是由修心養性圭明心見性,所講的是一心叁觀之法。壇經所講有兩個法門,一個中道法門,一個心印要門兩個法門。

   什麼是中道法門?即是不二法門。六祖大師對印宗講:“不論禅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禅定解脫?”惠曰:“爲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當時印宗還未聞如何是“佛法是不二之法”,即未明不二法門,什麼是不二法門?就是要離二邊:相與無相、高與矮、肥與瘦、黑與白,種種相對就是二邊,離二邊直達中道實相,即是不二法門。

   六祖壇經第一講不二法門,第二講一心叁觀。這個中道法門就是屬直覺的。直覺現前,離開二邊,直達中道實相。 此外還有叁個叁昧─一行叁昧、一相叁昧、一念叁昧。何謂“一行叁昧”?集中精神一點,專修一個法,直達真如本性,謂之“一行叁昧”。叁昧者,正定也。何謂“一相叁昧”?攝一切相而離一切相,謂之“一相叁昧”。“一念叁昧”呢?不著有念,不著無念,直達真如本念,謂之“一念叁昧”。有叁個叁昧即叁個正定,一行叁昧、一相叁昧、一念叁昧。

   何謂一心叁觀,若就天臺宗,第一講止觀。一個即“奢靡他”。“奢摩他”即“止”,息一切妄念。“觀”指假觀、空觀、中觀,共叁個。“奢靡他”屬止,亦稱淨觀。“叁摩缽提”屬觀,亦即假觀。“禅那”即中觀。叁個觀在圓兌經、楞嚴經中講得清清楚楚,天臺宗取之,實際禅宗也是一樣,只是名稱不同,同是一個方法,改了名字罷了。

   六祖壇經怎樣講呢?第一無念叁昧,第二無相叁昧,第叁無住叁昧。無念叁昧即是法華宗的奢靡他,即止,是淨觀,無相是假觀,無住是中觀。也就是空、假、中叁個觀。什麼是空觀?觀一切皆空,無常。什麼是假觀?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什麼是中觀?觀一切法非空亦非有,這是叁個觀。這叁個觀本來在千年多以前由佛傳出來,他是要人止靜,怎樣打坐,自己將妄念止息。因爲到唐以後人心複雜,沒法從止觀開始修。南宋以後,修止觀,禅定方法,如老鼠拉龜,九百年間幾乎無人識入門之法。所以宋以後,改爲參話頭愈擴愈大,擴成一千六百多公案,搞來搞去皆是一樣的,參來參去,都是最初方便,不能到究竟的地方。關于這點,我現在略略講幾句話,大衆就可明白了。

   什麼是無念叁昧、無相叁昧、無住叁昧呢?先講無相叁昧,無相叁昧即對外境一切不動,是對境的。要你守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守六根不動,對外境一切不動。舉個例說:如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好,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也好,一面念佛,一面守六根,對外境我不起心,這樣就是無相叁昧。一面念佛,一面修心,使六根不動,對外境不起心,即是不起憎愛取舍,一面念阿彌陀佛,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不動于衷,這個境界修成就是無相叁昧。大衆明白嗎?這就是講不動心。什麼是無念叁昧呢?念阿彌陀佛時,過去的念頭、現在的念頭、未來的念頭,都置之不理,由他起,一直念阿彌陀佛,若打妄念,不好理妄念。知而莫隨,知念妄,心不要隨他走,即是你集中精神念佛,久而久之,不給妄念束縛住,你就脫離了妄念。英文叫做:Free From Illusion。念阿彌陀佛時,過去、現在、未來的妄念知道,但不好跟他走,也不好給他牽住,也不好壓製它。你一心念佛,將過去、現在、未來置之不理。置之不理,也就是諾那師父所雲:“奉持無著”。這是文言講法,因爲師父是西藏人。若用國語講就是“拿住不管”。怎樣拿住不管呢?“拿住”就是文言“奉持”之意。拿住、抓住,而實不是抓住,是要你受持。念阿彌陀佛,一心受持,不管一切,拿住“不管”。奉持阿彌陀佛佛號,對過去、現在、未來無著,不管不理,這裏明白嗎?久而久之,經相當時候,無念叁昧成功,將過去、現在、末來妄念消除了,你也恢複你的心性。我們的法性等于月光明亮,妄念等于烏雲。烏雲將月亮遮住,永遠出不了頭,猶如金藏沙中,被沙蓋住不出,現在將妄念消除,法性就現前。無念叁昧屬一切智,無相叁昧屬道種智,無住叁昧屬一切種智。

   最後講無住叁昧,分兩個門,一個住世,一個出世。住世,念阿彌陀佛要離開相對二邊,最緊要的是要離開是非,離開成敗、得失、勝負。因爲念佛要集中精神念,念經修行時要將得失心撇開;不修行時,行住坐臥亦要將勝負成敗得失心撇開,久而久之,成了習慣,將得失是非相對心脫離,這樣無住叁昧才成功。所以一心叁觀配合叁個智,無念叁昧配合一切智,無相叁昧屬道種智,無住叁昧屬一切種智,叁個智。無念叁昧屬于小二乘之方法,無相叁昧、道種智屬菩薩境界,無住叁昧、一切種智屬一乘佛的境界。尤其是修一行叁昧,這是講最重要須直心。“直心”怎麼講?據丁福保所講是俗義解法:心不曲,心即心。這是俗義解法,並不是勝義解法。勝義解法是一心念佛,不著有念,不著無念,有無二邊不著,直達真如本性,這就是直心。“直心是道場”是說念佛不著有,不著空,直達真如本性,這就是菩提道場。

  

  

   現在講“般若品”之般若叁昧──“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叁昧,般若叁昧即是無念。”無念即一切處無心,無念即“于心無事,于事無心”,此是內境。先要將外境修好,“于心無境,于境無心”,心不爲外境所奪,這是外境。現在無念是心不爲內妄念所奪,無念是一切處無心,無一切境界,無意念事,對于六根六塵不動念,六根不動,不爲六塵所汙染。“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無無念知一切法心不染,見一切法心不動,不爲外境所染,此是無念。“知見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最重要是這幾句)使六識出六門,放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融無礙,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叁昧清淨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動,使六識出六門,來去自由。六識一出去,對六塵不染,不取不舍,守住六根。六識一出,從六門出去,對于外境不取不舍,不破外境所汙染,久而久之,六根清淨,般若叁昧就漸漸成了。修般若叁昧最重要的就是這幾句話。

  

   現在講“忏悔品”。有句很緊要的地方:“今與汝等授無相忏悔,滅叁世罪,令得叁業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稱自己名)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诳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诳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弟子等(稱名)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善知識,以上是無相忏悔。雲何名忏?雲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诳、…

《六祖壇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發菩提心義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