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義▪P2

  ..續本文上一頁嫉妒等罪,悉皆盡忏,永不複起,是名爲忏。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是名爲悔,故稱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前罪既不滅,後過複又生,何名忏悔?”忏悔最重要的是將前念、今念、後念,即過去、現在、末來的念都要止。心要先入定,清淨了,將貪、嗔、癡、慢、妒的以前的念、現在的念、末來的念都止息住,以後不再做。這樣由忏悔入手,即可見性。來來去去不斷地息這個心,將前念、今念、後念,過去、現在、末來忏悔這個念,使不再起,不再作那個念。

  

   現在講四弘誓願。“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什麼是“自心衆生”呢?大家要知道一念清淨即佛,一念煩惱即輪回;所以一念心起即入叁界,一念心滅即出叁界。妄念一起,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故先要將妄念的衆生度盡,我息止妄念,心不起,我自心的衆生自然息滅,自然可以度。因爲由禅宗、密宗講,一個念一起即犯戒,顯教則殺生還要做出才是犯戒。好像殺生,殺只雞,有這個事實,這樣才是犯戒。禅宗和密宗則不是,若心一想即犯戒,一動念即犯戒。所以戒律有“毗尼”與“屍羅”二種:“屍羅”是條文,要先做出來才是犯戒;“毗尼”則不是,你一動念即是犯戒,所以這個無相密宗,動一個念都不得。心不動念, 久而久之,心清淨了,好像湛如止水。因爲凡夫的腦海打妄念,妄念是永不停的。色受想行識的“行”就是打妄念,不斷地來來去去,妄念像長流汙濁的溝渠水。修法要將妄念止息,就好比將溝渠水止住;止住之後還要使溝渠水澄清,變成清水,不動的清水。心不動,自心衆生不起了,即自心煩惱不起,這是“前念不生”。“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以前屬于“寂寂”,寂寂的心是不動的。以下屬于“惺惺”,惺惺的心明了,有靜有定,而心不迷,不迷謂之“惺”。寂寂屬“前念不生”,惺惺屬“後念不滅”。所以寂寂裏頭不許有無記,惺惺裏頭不許有妄想。寂寂而無記,完全無想,就像是木頭。寂寂中不 可有無記,惺惺中不可有妄念。故心時常要保持佛心,一面寂寂,一面惺惺。寂寂是不動的,惺惺是動的。一個動,一個靜。成佛是靜的,度衆生是動的。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中離無記,惺中離妄想。

  

   再講皈依自性叁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佛者覺悟,性也;法者正也,智慧也;僧者淨也,即妙用也,此是勝意皈依。什麼是妙用呢?假借四大幻化的和合僧來用,來普度衆生。僧者,俗義當和尚解;若依勝義解,修行人借四大和合之身來入世普度衆生,利用四大和合體入世來普度衆生,乃佛的八萬四千種妙用。“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販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家中尊。”這就是叁皈依。所以皈依怎樣解呢?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一切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兩足尊即是福智俱足,福慧雙修,此即兩足意,這就是皈依佛。皈依法是自心皈依正,皈依智慧,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就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一切欲,此是皈依法的意思。皈依僧是自心皈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衆中尊。明白了叁皈依,才是真皈依,不明白了解則是盲皈依。

  

   一切的四身五智皆由心出的,分爲法報化叁身。法身猶如樹之根,報身猶如樹之幹,化身猶如樹之枝葉,實際是叁身一體的,猶如一棵樹。所以法報應叁身,法身是體性,報身是智慧,應身是妙用,都是我的菩提心裏頭流露出來的。

  

   再講“機緣品”最後一個偈,即無上大涅槃的偈,有幾句很重要的:“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常應諸根用”六根一起用而不起用想。眼所見,耳所聞,種種用處,不要著相。分別一切法,不要有憎愛取舍。“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劫火指天崩地裂之時,我性不動,劫火將叁千大千世界全部燒毀,我法性不動。但凡夫識動,然其法性亦不動,到了法性不動即涅槃境界。識動性不動。凡夫六識動,一有感覺就動,但法性不動。就是叁千大千世界化爲微塵,自住動都不動,這是講“識動性不動”,這個境界就是涅槃了。將識撇掉,歸返覺性,即使叁千大千世界燒掉,于我法身都無損。

  

   至于“咐囑品”講了叁十幾個相對,是要顯中道實相的。此品有個偈:“心地含諸種,普兩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這是講心地含一切種智。“普雨悉皆萌”是以菩提甘露來灌注,一切種智就顯現出來了。“頓悟花情已”,花開,菩提心開,菩提果就成了。 最後一個偈:“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這是講四個門,第一個空門,第二個有門,第叁個亦空亦有門,第四個非空非有門。“兀兀不修善”是講空門,自性不動。“兀兀”是不動意。不動,我出世成佛自性不動。“不修善”,即是說修善而不著相,心不動。雖然人在肉眼中所見是善,但我不當他是善,即是修福不望報,不住于善相,心不動,這是空門。做一切善相,離開一切善相,不要住于有相,這是空門,走出世法。“騰騰不造惡”是入世法,屬有門。入世度衆生亦不作惡事。“兀兀不修善”是任運,“騰騰不造惡”是騰騰。任運騰騰,騰騰任運,這個出世入世、入世出世,是佛的神通,一種遊戲神通的定,要來也自由,要去也自由,這是空門和有門。“寂寂斷見聞”這是亦空亦有門,是大菩薩境界。“寂寂”是一切法空,“斷見聞”是雖然見聞覺知樣樣有,但我不著相。我六根所感雖樣樣有,然我不著相,寂然不動。不動,見聞覺知都不動,這是亦空亦有門。“蕩蕩心無著”乃非空非有門,這是彙歸毗盧性海的境界。所以是四個門,一個空門,一個有門,一個亦空亦有門,一個非空非有門,這已將佛法的門徑完全講完。

  

   最後講講結論:六祖壇經最初講的是中道法門,最後也講的是中道法門,中道法門即中觀法門,亦是不二法門。最初至最後,都要你的心離開是非,離開相對,無勝負成敗得失之心來念佛,這樣修心,就是這個法的要門。第二是一心叁觀法門,無念、無相、無住。無念是對內的,是內覺。無相是外覺,無住是直覺。一個內覺,一個外覺,一個直覺。現在先講外覺。念佛時對外境不動于心,六根不動,色聲香味觸法現前,不動于衷,對六塵起滅不理,此是外覺不動心。第二無念叁昧,是內覺不起妄。我一心念佛,妄念起時,不要被妄念奪了我的心,知道妄念是個壞東西,知道妄念,不要跟妄念走,集中精神念佛。念佛時提起正念,將一切妄念消除,這是無念叁昧。無住叁昧是對一切過去、現在、未來之妄念不著,對二邊的不著,這是住世叁昧。至于出世叁昧連空有是非皆跳出、雙超。無住叁昧分兩個境界,住世叁昧和出世叁昧。住世空有圓融,色空圓融,是非圓融,樣樣圓融。出世叁昧則兩樣雙超,超出二邊,這是第二段。

  

   第叁段是一行、一相、一念叁昧。一行者是集中精神修一個法門,直達真如境界,這是直心。不住有念,不著無念,直達直念,這是一念叁昧。一個叁昧得了,一切叁昧都成就。一即一切。一法通,則萬法通。一行叁昧通,行行都通;一不通,一切皆不通。你若通禅宗,則密宗一切宗都通;你不通禅宗,一切宗都不通。淨土也一樣,你通淨土,一切宗都通;你不通,一切不通。所以禅宗可以說是佛最嫡傳的,是正宗的。因爲佛住世時,只有禅宗同小乘,小乘還未曾有分開爲俱舍、成實二宗。小乘分兩宗,是哪兩宗?第一是俱舍宗,俱舍講我是空,法是有,法有我空。小乘借個法來修,但無我,這是俱舍的境界。成實宗則是法也空,我也空,又比較高些。當時佛住世只有大乘、小乘二宗。直至龍樹菩薩出世,多了法相宗、般若宗及密宗叁宗。整個印度,只有五宗,沒有六宗。印度大乘只有四宗,大衆要知道:第一禅宗;第二般若宗,即法性宗;第叁是法相宗,即唯識宗;第四是密宗,只有四宗。加上小乘,只有五宗。直至中國則開出十叁宗,多了八宗。

  

   最後,就佛所講,完全是由修心養性,直至明心見性,這是大乘的講法。千篇一律這樣講,只有一個法門,沒有兩個法門,這是實教。實教是衆生就佛,權教則有無量數多。可由一個法門開至八萬四千法門,由八萬四幹法門開至無量無夫子是儒教的,可用回儒教的方法來度你。依衆生根器,任何根器都可以度得。所以權教可以由一個法門,開到八萬四千法門,甚至無量無數之多,都是佛的依機設教。六祖壇經講得清清楚楚,一切佛經都講得清清楚楚。

  

   現在講講原始佛教是怎麼樣的,是注重精神而不注重形式的。後來中國傳到唐代,一代不如一代,變成注重形式而不注重精神,和古來佛教剛剛相反。古來佛教重精神,不重形式;現在的重形式,不重精神,所以只有得其末,不能得其本。現在若將重形式的毛病撇除,則可以得返其本。若人人只就形式來作,得其末,是永不成功的。所以大家學佛必定要找回最古的佛教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頓宗。漸宗走由修心養性,直至明心見性,這是漸宗。頓、漸兩派都是以最古爲最好,如果就後世的方法就會變到形式去了。所以往往有幾種毛病,如蒙古、西藏一派喇嘛所犯的毛病是注重儀軌,種種壇式,注重外相,注重外而不注重內,所以做十世的喇嘛都是念經而已,要成佛是不可能的。大概蒙康藏都是一樣,都一味注重壇式,擺得壇式這麼漂亮,擺得千燈供啊,什麼供啊,外表做得冠冕堂皇,但是從前做外功的人對修心養性都漠然不知,這個是事相境界的毛病,因此如果只從名相上理解,一味咬文嚼字決不會成功。因爲佛法是注重實行,不重言說;若依文字而能成功,無有是理。所以龐公有個偈:“名相本來無,迷人意欲須。須時權爲說,迷過患須除。般若無是非,無實亦無虛。八萬四千法,總歸同一如。”一切的名相皆從文字講解。本來上根上器的人是不需要的,心中領悟就得,一了就百了,不需文字講解的。但根器低的人需要講解,我也姑且同其 講解;一旦他覺悟了,這個毛病也就可以不要了,所以依古法就是由心悟。六祖的特點在本達摩祖師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見性成佛,因此六祖示現不識字,可以不識字而能明心見性。因爲當時達摩祖師來中國對講解家排斥,一般講解佛經的人把達摩祖師當作仇人一樣,所以達摩祖師來中國並沒有度到幾個人,度到叁幾個人,一個得皮,一個得肉,一個得骨,一個得髓。當時達摩祖師臨走的時候問幾個徒弟:“你的境界如何?”一個和尚講:“我所見的是這樣。”達摩祖師說:“你得我皮。”再一個師姑來說:“我見五蘊本空。”師說:“你得我肉。”第叁個和尚來,他的見解高些,師說:“你得我骨。”最後慧可來了,他先不 講,不出一點聲音,向達摩祖師拜叁拜,達摩祖師說:“你得我髓,得我精華。”實在達摩祖師來中國只度了四個人。所以佛法東來,由西方來到東土,初初度人度不多,只有到了六祖然後才發達。六祖在人間示現不識文字,不識文字都能成佛,這是最大的特點,因此梁任公說:“中國最偉大的人就是六祖慧能,是五千年來中國最偉大的人。”以梁任公的眼光講是絕對無錯誤的。

  

   最後講講全世界佛教的情形。在蒙古西藏一帶,都是向外表形式做工夫。在西康裏頭有一老派(舊派)是向內做工夫,不過現在不多了。中國是在名相、形式做工夫。南洋一帶是在叁十七道品、八正道做工夫。所以各各境界不同,大衆應該循返古來的佛法。古來的佛法分兩種:一種漸法是由修心養性直到明心見性;一種頓法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佛法只可由心悟,要修心。除了修心之外,都是一種方便。如稱名念佛是對初機而設的,並不是對上根而設的,是初步、起點,不是究竟,稱名念佛的人應該發心修實相念佛,由起點到終點,不要誤認起點爲究竟,其實起點與終點相差遠之又遠。今日圓滿。

  

  

《六祖壇經講義》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發菩提心義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