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义▪P2

  ..续本文上一页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忏悔最重要的是将前念、今念、后念,即过去、现在、末来的念都要止。心要先入定,清净了,将贪、嗔、痴、慢、妒的以前的念、现在的念、末来的念都止息住,以后不再做。这样由忏悔入手,即可见性。来来去去不断地息这个心,将前念、今念、后念,过去、现在、末来忏悔这个念,使不再起,不再作那个念。

  

   现在讲四弘誓愿。“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什么是“自心众生”呢?大家要知道一念清净即佛,一念烦恼即轮回;所以一念心起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妄念一起,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故先要将妄念的众生度尽,我息止妄念,心不起,我自心的众生自然息灭,自然可以度。因为由禅宗、密宗讲,一个念一起即犯戒,显教则杀生还要做出才是犯戒。好像杀生,杀只鸡,有这个事实,这样才是犯戒。禅宗和密宗则不是,若心一想即犯戒,一动念即犯戒。所以戒律有“毗尼”与“尸罗”二种:“尸罗”是条文,要先做出来才是犯戒;“毗尼”则不是,你一动念即是犯戒,所以这个无相密宗,动一个念都不得。心不动念, 久而久之,心清净了,好像湛如止水。因为凡夫的脑海打妄念,妄念是永不停的。色受想行识的“行”就是打妄念,不断地来来去去,妄念像长流污浊的沟渠水。修法要将妄念止息,就好比将沟渠水止住;止住之后还要使沟渠水澄清,变成清水,不动的清水。心不动,自心众生不起了,即自心烦恼不起,这是“前念不生”。“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以前属于“寂寂”,寂寂的心是不动的。以下属于“惺惺”,惺惺的心明了,有静有定,而心不迷,不迷谓之“惺”。寂寂属“前念不生”,惺惺属“后念不灭”。所以寂寂里头不许有无记,惺惺里头不许有妄想。寂寂而无记,完全无想,就像是木头。寂寂中不 可有无记,惺惺中不可有妄念。故心时常要保持佛心,一面寂寂,一面惺惺。寂寂是不动的,惺惺是动的。一个动,一个静。成佛是静的,度众生是动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中离无记,惺中离妄想。

  

   再讲皈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佛者觉悟,性也;法者正也,智慧也;僧者净也,即妙用也,此是胜意皈依。什么是妙用呢?假借四大幻化的和合僧来用,来普度众生。僧者,俗义当和尚解;若依胜义解,修行人借四大和合之身来入世普度众生,利用四大和合体入世来普度众生,乃佛的八万四千种妙用。“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贩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家中尊。”这就是三皈依。所以皈依怎样解呢?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一切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两足尊即是福智俱足,福慧双修,此即两足意,这就是皈依佛。皈依法是自心皈依正,皈依智慧,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就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一切欲,此是皈依法的意思。皈依僧是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明白了三皈依,才是真皈依,不明白了解则是盲皈依。

  

   一切的四身五智皆由心出的,分为法报化三身。法身犹如树之根,报身犹如树之干,化身犹如树之枝叶,实际是三身一体的,犹如一棵树。所以法报应三身,法身是体性,报身是智慧,应身是妙用,都是我的菩提心里头流露出来的。

  

   再讲“机缘品”最后一个偈,即无上大涅槃的偈,有几句很重要的:“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常应诸根用”六根一起用而不起用想。眼所见,耳所闻,种种用处,不要着相。分别一切法,不要有憎爱取舍。“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劫火指天崩地裂之时,我性不动,劫火将三千大千世界全部烧毁,我法性不动。但凡夫识动,然其法性亦不动,到了法性不动即涅槃境界。识动性不动。凡夫六识动,一有感觉就动,但法性不动。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化为微尘,自住动都不动,这是讲“识动性不动”,这个境界就是涅槃了。将识撇掉,归返觉性,即使三千大千世界烧掉,于我法身都无损。

  

   至于“咐嘱品”讲了三十几个相对,是要显中道实相的。此品有个偈:“心地含诸种,普两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这是讲心地含一切种智。“普雨悉皆萌”是以菩提甘露来灌注,一切种智就显现出来了。“顿悟花情已”,花开,菩提心开,菩提果就成了。 最后一个偈:“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这是讲四个门,第一个空门,第二个有门,第三个亦空亦有门,第四个非空非有门。“兀兀不修善”是讲空门,自性不动。“兀兀”是不动意。不动,我出世成佛自性不动。“不修善”,即是说修善而不着相,心不动。虽然人在肉眼中所见是善,但我不当他是善,即是修福不望报,不住于善相,心不动,这是空门。做一切善相,离开一切善相,不要住于有相,这是空门,走出世法。“腾腾不造恶”是入世法,属有门。入世度众生亦不作恶事。“兀兀不修善”是任运,“腾腾不造恶”是腾腾。任运腾腾,腾腾任运,这个出世入世、入世出世,是佛的神通,一种游戏神通的定,要来也自由,要去也自由,这是空门和有门。“寂寂断见闻”这是亦空亦有门,是大菩萨境界。“寂寂”是一切法空,“断见闻”是虽然见闻觉知样样有,但我不着相。我六根所感虽样样有,然我不着相,寂然不动。不动,见闻觉知都不动,这是亦空亦有门。“荡荡心无著”乃非空非有门,这是汇归毗卢性海的境界。所以是四个门,一个空门,一个有门,一个亦空亦有门,一个非空非有门,这已将佛法的门径完全讲完。

  

   最后讲讲结论:六祖坛经最初讲的是中道法门,最后也讲的是中道法门,中道法门即中观法门,亦是不二法门。最初至最后,都要你的心离开是非,离开相对,无胜负成败得失之心来念佛,这样修心,就是这个法的要门。第二是一心三观法门,无念、无相、无住。无念是对内的,是内觉。无相是外觉,无住是直觉。一个内觉,一个外觉,一个直觉。现在先讲外觉。念佛时对外境不动于心,六根不动,色声香味触法现前,不动于衷,对六尘起灭不理,此是外觉不动心。第二无念三昧,是内觉不起妄。我一心念佛,妄念起时,不要被妄念夺了我的心,知道妄念是个坏东西,知道妄念,不要跟妄念走,集中精神念佛。念佛时提起正念,将一切妄念消除,这是无念三昧。无住三昧是对一切过去、现在、未来之妄念不着,对二边的不着,这是住世三昧。至于出世三昧连空有是非皆跳出、双超。无住三昧分两个境界,住世三昧和出世三昧。住世空有圆融,色空圆融,是非圆融,样样圆融。出世三昧则两样双超,超出二边,这是第二段。

  

   第三段是一行、一相、一念三昧。一行者是集中精神修一个法门,直达真如境界,这是直心。不住有念,不着无念,直达直念,这是一念三昧。一个三昧得了,一切三昧都成就。一即一切。一法通,则万法通。一行三昧通,行行都通;一不通,一切皆不通。你若通禅宗,则密宗一切宗都通;你不通禅宗,一切宗都不通。净土也一样,你通净土,一切宗都通;你不通,一切不通。所以禅宗可以说是佛最嫡传的,是正宗的。因为佛住世时,只有禅宗同小乘,小乘还未曾有分开为俱舍、成实二宗。小乘分两宗,是哪两宗?第一是俱舍宗,俱舍讲我是空,法是有,法有我空。小乘借个法来修,但无我,这是俱舍的境界。成实宗则是法也空,我也空,又比较高些。当时佛住世只有大乘、小乘二宗。直至龙树菩萨出世,多了法相宗、般若宗及密宗三宗。整个印度,只有五宗,没有六宗。印度大乘只有四宗,大众要知道:第一禅宗;第二般若宗,即法性宗;第三是法相宗,即唯识宗;第四是密宗,只有四宗。加上小乘,只有五宗。直至中国则开出十三宗,多了八宗。

  

   最后,就佛所讲,完全是由修心养性,直至明心见性,这是大乘的讲法。千篇一律这样讲,只有一个法门,没有两个法门,这是实教。实教是众生就佛,权教则有无量数多。可由一个法门开至八万四千法门,由八万四干法门开至无量无夫子是儒教的,可用回儒教的方法来度你。依众生根器,任何根器都可以度得。所以权教可以由一个法门,开到八万四千法门,甚至无量无数之多,都是佛的依机设教。六祖坛经讲得清清楚楚,一切佛经都讲得清清楚楚。

  

   现在讲讲原始佛教是怎么样的,是注重精神而不注重形式的。后来中国传到唐代,一代不如一代,变成注重形式而不注重精神,和古来佛教刚刚相反。古来佛教重精神,不重形式;现在的重形式,不重精神,所以只有得其末,不能得其本。现在若将重形式的毛病撇除,则可以得返其本。若人人只就形式来作,得其末,是永不成功的。所以大家学佛必定要找回最古的佛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顿宗。渐宗走由修心养性,直至明心见性,这是渐宗。顿、渐两派都是以最古为最好,如果就后世的方法就会变到形式去了。所以往往有几种毛病,如蒙古、西藏一派喇嘛所犯的毛病是注重仪轨,种种坛式,注重外相,注重外而不注重内,所以做十世的喇嘛都是念经而已,要成佛是不可能的。大概蒙康藏都是一样,都一味注重坛式,摆得坛式这么漂亮,摆得千灯供啊,什么供啊,外表做得冠冕堂皇,但是从前做外功的人对修心养性都漠然不知,这个是事相境界的毛病,因此如果只从名相上理解,一味咬文嚼字决不会成功。因为佛法是注重实行,不重言说;若依文字而能成功,无有是理。所以庞公有个偈:“名相本来无,迷人意欲须。须时权为说,迷过患须除。般若无是非,无实亦无虚。八万四千法,总归同一如。”一切的名相皆从文字讲解。本来上根上器的人是不需要的,心中领悟就得,一了就百了,不需文字讲解的。但根器低的人需要讲解,我也姑且同其 讲解;一旦他觉悟了,这个毛病也就可以不要了,所以依古法就是由心悟。六祖的特点在本达摩祖师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因此六祖示现不识字,可以不识字而能明心见性。因为当时达摩祖师来中国对讲解家排斥,一般讲解佛经的人把达摩祖师当作仇人一样,所以达摩祖师来中国并没有度到几个人,度到三几个人,一个得皮,一个得肉,一个得骨,一个得髓。当时达摩祖师临走的时候问几个徒弟:“你的境界如何?”一个和尚讲:“我所见的是这样。”达摩祖师说:“你得我皮。”再一个师姑来说:“我见五蕴本空。”师说:“你得我肉。”第三个和尚来,他的见解高些,师说:“你得我骨。”最后慧可来了,他先不 讲,不出一点声音,向达摩祖师拜三拜,达摩祖师说:“你得我髓,得我精华。”实在达摩祖师来中国只度了四个人。所以佛法东来,由西方来到东土,初初度人度不多,只有到了六祖然后才发达。六祖在人间示现不识文字,不识文字都能成佛,这是最大的特点,因此梁任公说:“中国最伟大的人就是六祖慧能,是五千年来中国最伟大的人。”以梁任公的眼光讲是绝对无错误的。

  

   最后讲讲全世界佛教的情形。在蒙古西藏一带,都是向外表形式做工夫。在西康里头有一老派(旧派)是向内做工夫,不过现在不多了。中国是在名相、形式做工夫。南洋一带是在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做工夫。所以各各境界不同,大众应该循返古来的佛法。古来的佛法分两种:一种渐法是由修心养性直到明心见性;一种顿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法只可由心悟,要修心。除了修心之外,都是一种方便。如称名念佛是对初机而设的,并不是对上根而设的,是初步、起点,不是究竟,称名念佛的人应该发心修实相念佛,由起点到终点,不要误认起点为究竟,其实起点与终点相差远之又远。今日圆满。

  

  

《六祖坛经讲义》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发菩提心义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