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一)▪P10

  ..续本文上一页罪报,而无量贼寇,多盗财宝,当得罪报,莫非佛教徒,为慈悲此两种人类,后受罪报,便群起而当屠户,而为贼寇乎?果为是矣,而人又将谓佛教何?

  问:六道中人,畜生道可以目见外,其余四道的正依报皆隐而不见,何故?若皆与人类同居这一世界,他们的器界及排泄物等置于何处?(陈平章)

  答:六道有可见,有不可见,乃生理及业报种种关系,但在某种条件之下,天鬼狱亦可得见,儒家经史亦有记载,非止佛典,而现在欧美研灵学者,更时在新闻上发表,岂属尽虚。然不可见,亦不能断定是无,如甲有梦境,而乙不能见,乙有想像,而甲不能知,复次排泄物自较身小,身当不见,何问排泄,试思空中有无量小动物,人体有无量小虫,未见空中纷纷落粪,身孔涔涔撒尿。

  问:报载慈航法师肉身菩萨坐缸五年全身未坏,照佛理言是何缘故?(王一鸣)

  答:居士既嘱照佛理言,只有遵此范围答之。闻大师生前遣嘱云云,是愿留此幻躯,以示众生,使生信仰,心真者,有愿必成,经载古圣体被割分,尚能复原,况使完整之皮肉不腐乎。此为愿力使然一也。修行人日有功行,定力深者,精气内敛,而不浮越,气血久成自然,其收敛之功,守而不散,故枯而不腐二也。

  问: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为何不留肉身后世?(王一鸣)

  答:各各愿力不同,不得借此指有轩轾,肉身一尊,舍利多颗,多颗者能普及世间供养,而不能瞻金容,一尊者可睹慈相,而不能普及世间供养,互有因缘,互具善巧。

  问:佛教教义说四大皆空,慈航法师肉身应属四大之一的地大,何以违常独存?(王一鸣)

  答:四大者,地水火风也,为诸色相归纳之代名耳。空中众缘和合,而现假相,并无实体,居士意为我辈憧憧往来,为不空乎?又死后四大分离,始谓为空乎?如是见解,乃世俗之顽空,非佛家之空义。纵以顽空随顺说之,慈师遗体亦不过久暂问题,譬如蜉蝣朝生暮死,玄鹤千年,能说玄鹤为常,蜉蝣为无常乎?明乎久暂之理,何违常之有。

  问:人死神识已离肉体,不久应即腐坏,今慈航法师肉身不坏,且生长须发指甲,是否神识尚未离身?否则人死何能再生须发?(王一鸣)

  答:死为神识已去之名辞,不去不得谓之死。前条不云乎,修行人精气内敛,内敛者余气一时不散,须发血之余气,爪甲骨之余气,内敛之气,向外发泄,自然形成发爪。如伐倒之树,虽根断叶萎,逾时尚能生芽,此又属于生理关系,观他物体,可以悟此。

  问:众生应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福寿呢?真正的福寿是否有尽?(长星)

  答:万法无常,有相皆妄,居士所云“真正福寿是否有尽?”以法无常相皆妄原则论之,何有真正,何有不尽,无常计常,不真计真,是颠倒也。惟其无常不真,人感缺憾,佛家遂有“真常”之道出焉。不生不灭,寿真常也,万德具足,神通自在,福真常也。此必修到佛果,二者始能足备,故曰两足尊也。然众生皆有佛性,有志者,曷不急起直追耶!”

  问:若有居士正信三宝但因工作关系,常穿污浊之工作服礼佛,有失恭敬否?(翟孟秋)

  答:虽未言明,何事污浊,但以工作二字推之,或系洗除不净之物,果此则无妨也。佛世曾有除粪之人,度成比丘,众生皆有佛性,佛法平等普度,虽嬖女群盗,犹不轻之,任污浊工作,又何伤于礼佛哉。惟礼佛之时,外濯其身,内净其意,便不为亵渎,而有功德矣。

  问:芳邻某年已老迈无有工作,多年以来全靠聚赌为生,常于夜梦之中四肢失灵喊叫有鬼,四邻每惊起呼其名震其壁,神智始复清醒,是何业感?(翟孟秋)

  答:心地光明,则神清梦稳,聚赌之人,三毒炽盛,焉得无梦,有梦闹鬼,正是感召,何足论他。

  问:普门品载观世菩萨能度佛身,菩萨何能度佛?(江宽玉)

  答:所谓度佛身,非谓度已成之佛,乃谓应某众发大道心者,观世音即现佛身,为说一乘之法,使此众直趋佛乘也,此其一义。再则十地以上之圣众,尚未断无明者,观世音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使其悟证,速成等觉也。此又一义。

  问:佛是人依著佛法修成的,但是最先佛是从哪儿来的呢?(隐名)

  答: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迷为众,心觉为佛。有闻教义佛法而起觉者,此类名曰声闻;有见飞花落叶而悟道者,此类名曰独觉。君问最先,当指佛法以前,既有独觉之事,是悟道亦有不赖声教者矣。

  问:有说世间多一个人,而阴间少了一个鬼,可证明佛家所说的神识(普通人称灵魂)是有一定数目的,到底神识有多少?(隐名)

  答:世间多一人,未必阴间少一鬼,盖五道中皆可来投人胎,不限于鬼,故不肯定言鬼少,此其一。佛经并未言神识有一定之数,此其二。若问神识有多少,请察有形相者,天上之星,海中之沤,二者究有若干?无形相者,心中念头,空中电子,二者究有多少?能知此则能知神识之数量,此其三。

  问:为祖先超度,而他已入鬼狱道,能望佛力超拔出苦,此尚易明,假使入人道而为屠夫,代其超度可感应否?(慧霖)

  答:各道如旅舍,身形似衣裳,心识若主人,佛法喻礼品,礼品是送主人,非送与旅舍及衣裳,明乎此理,则知心识任在何道,超度皆能得益,惟彼又当屠夫,是更造新殃,佛法超度,是超其既造者,其将造者,则不在此例,恐旧业虽灭,而新殃仍须受耳。

  问:佛徒持斋者在入伍中可以方便乎?(庄庆贤)

  答:斋之一字,讲法甚多,不先声明,恐人误会,相沿以来,佛家则专训为斋时,世俗则专指为吃素,今观居士之间,大概亦系专指吃素,若然,只可以此事答之。入伍系团体生活,全不由己作主,可食肉边菜,取其心净,即是方便也。

  问: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庄庆贤)

  答:佛法无量,门类繁多,如天有日月风云,似地有山海草木。人无绝世之资,何能遍学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择类专一之举,如世学之设专科然,于是而宗派出焉。此为求学之方便,实非树立门户,党同伐异,末法时期,斗诤坚固,是丹非素,良可慨也。天竺中华日本,佛法皆盛,宗派各有不同,即中华古今亦异,以前尚有涅槃地论等论多名,今只余常言之十宗,而俱舍成实,实亦少人弘扬矣。

  问:佛的法身遍满虚空,是指世尊的,抑或无量无边每尊佛的法身,都是遍满虚空,假若都遍虚空不知怎么样排列法?什么程度人即可见到?(余萍)

  答:佛佛道同,法身皆遍,假若怀疑,举一古人之喻,一灯之光,照耀满室,二灯三灯之光,加之以后,同照满室,各不相碍,再加百千,亦复如之,明乎此喻,疑可解释。法身本属无相,能明心见性者,即可见矣。

  问:佛灭度后,分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那么佛未降生以前,叫甚时期,当时有佛法否?(余萍)

  答:末法以后,便是灭法,论时期正末灭,周而复始,论佛则有过去无量诸佛,且有未来无量诸佛,配合时期,出现灭度,相续不已。此间所言之佛,当系释迦世尊,释尊未降生前之佛,为迦叶如来,时为迦叶佛之灭法时期。

  问:万事一场空,自古皆然,若要说破,人之进取心,岂不失掉,世界还有繁荣之望乎?佛教专提倡空,这等消极主义,恐怕于现代国家生存条件不合,可不可加以改良?(吴才忱)

  答:万事一场空,是乡村流行土话,非佛家教义之空,佛学固研空,岂知更说有,所言空之义,迥非世俗误解之空有,祈勿错解!至于积极消极,进取颓废,諯在人之智慧善恶,智人悟佛家之我空法空,自肯为众积极牺牲,不惜头目脑髓,知因有果有,自肯为道精进修持,不限空间时间,世界赖更庄严,愚者误于顽空,故对进德修业,视为迂阔,俱抱消极,迷于假有,故对声色货利,陷溺其中,自甘颓废,时风所以颠倒。空有义如霖雨,智人如茂木,愚者如朽木,同一霖雨,茂木遇之则愈茂,朽木遇之则愈朽,优劣之机仍在乎人也。改良者改人心之迷悟,大道能改,则非道也。

  问:为祖先作佛事,若在鬼道,能离苦得乐,佛经不是说人死四十九日以内,即另投胎吗?假若升天或生人道超度有何用处?(顾凤英)

  答:欲天有修罗战争,五衰三灾,人道有八苦诸难,前生眷属为作佛事,均能减消,且增福报。

  问:佛弟子处于多神教的家庭中,受父母之命,作违背教理之事,如受命向外道之神坛礼拜,或烧纸箔供养牲礼等,而经劝喻不接受时当如何待之?(陈协和)

  答:此必平素存心,向父母身行口劝,浸灌薰陶,自有成熟机缘,非可生硬促成。现在父母尚未正信时,不妨善巧方便,随顺其心,勿过违拗,以杂神作我父母之友朋观,向之礼供,是看亲之面而敬客,未始不可,但不信奉,则于皈依之戒不背。

  问:诸佛菩萨悲悯众生,应化世间,阐教利生,然而何以不皆年永寿百,多作弘化之事?又诸佛菩萨应化人间,何以多遍于东亚而未及欧美诸国,致欧西诸土二千年来,其人民之宗教信仰均为耶回诸教所囿?(陈协和)

  答:“人情重难而轻易,厌故而喜新”,谚语亦云“学佛一年,佛在眼前,二年佛在青天,三年佛化云烟”。佛若永世,众反更加懈怠,且百年与八十,所差无几,亦不能称是永寿,此一也。此地球以此劫而论,东方开化最早,又以地域同在东亚,自然先得接受。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再以各有因缘,各有感召,如舍卫城人民若干,有奉,有闻,有不见不闻,此二也。

  问:文字乃文明之根源,故凡有用文字之人,应当皆须敬惜字画字纸,以报答文字之恩为是。但近来亦有学佛之人不肯敬惜字纸,将字纸乱使用,乱污秽,乱废弃,不知对学佛修养上,有关碍否?(林得模)

  答:文字开智慧增道德,诸端赖以进化,厥功至伟。集而成辞,可表圣贤名字,或其训谟,散之亦可作圣名圣训之分体观。我国古俗主敬,故对字纸不忍践污,今俗薄敬衰,即对古圣先贤,尚存蔑视之心,况字纸乎。此时风使然,非学佛者单独如是也…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