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罪報,而無量賊寇,多盜財寶,當得罪報,莫非佛教徒,爲慈悲此兩種人類,後受罪報,便群起而當屠戶,而爲賊寇乎?果爲是矣,而人又將謂佛教何?
問:六道中人,畜生道可以目見外,其余四道的正依報皆隱而不見,何故?若皆與人類同居這一世界,他們的器界及排泄物等置于何處?(陳平章)
答:六道有可見,有不可見,乃生理及業報種種關系,但在某種條件之下,天鬼獄亦可得見,儒家經史亦有記載,非止佛典,而現在歐美研靈學者,更時在新聞上發表,豈屬盡虛。然不可見,亦不能斷定是無,如甲有夢境,而乙不能見,乙有想像,而甲不能知,複次排泄物自較身小,身當不見,何問排泄,試思空中有無量小動物,人體有無量小蟲,未見空中紛紛落糞,身孔涔涔撒尿。
問:報載慈航法師肉身菩薩坐缸五年全身未壞,照佛理言是何緣故?(王一鳴)
答:居士既囑照佛理言,只有遵此範圍答之。聞大師生前遣囑雲雲,是願留此幻軀,以示衆生,使生信仰,心真者,有願必成,經載古聖體被割分,尚能複原,況使完整之皮肉不腐乎。此爲願力使然一也。修行人日有功行,定力深者,精氣內斂,而不浮越,氣血久成自然,其收斂之功,守而不散,故枯而不腐二也。
問: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爲何不留肉身後世?(王一鳴)
答:各各願力不同,不得借此指有軒轾,肉身一尊,舍利多顆,多顆者能普及世間供養,而不能瞻金容,一尊者可睹慈相,而不能普及世間供養,互有因緣,互具善巧。
問:佛教教義說四大皆空,慈航法師肉身應屬四大之一的地大,何以違常獨存?(王一鳴)
答:四大者,地水火風也,爲諸色相歸納之代名耳。空中衆緣和合,而現假相,並無實體,居士意爲我輩憧憧往來,爲不空乎?又死後四大分離,始謂爲空乎?如是見解,乃世俗之頑空,非佛家之空義。縱以頑空隨順說之,慈師遺體亦不過久暫問題,譬如蜉蝣朝生暮死,玄鶴千年,能說玄鶴爲常,蜉蝣爲無常乎?明乎久暫之理,何違常之有。
問:人死神識已離肉體,不久應即腐壞,今慈航法師肉身不壞,且生長須發指甲,是否神識尚未離身?否則人死何能再生須發?(王一鳴)
答:死爲神識已去之名辭,不去不得謂之死。前條不雲乎,修行人精氣內斂,內斂者余氣一時不散,須發血之余氣,爪甲骨之余氣,內斂之氣,向外發泄,自然形成發爪。如伐倒之樹,雖根斷葉萎,逾時尚能生芽,此又屬于生理關系,觀他物體,可以悟此。
問:衆生應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福壽呢?真正的福壽是否有盡?(長星)
答:萬法無常,有相皆妄,居士所雲“真正福壽是否有盡?”以法無常相皆妄原則論之,何有真正,何有不盡,無常計常,不真計真,是顛倒也。惟其無常不真,人感缺憾,佛家遂有“真常”之道出焉。不生不滅,壽真常也,萬德具足,神通自在,福真常也。此必修到佛果,二者始能足備,故曰兩足尊也。然衆生皆有佛性,有志者,曷不急起直追耶!”
問:若有居士正信叁寶但因工作關系,常穿汙濁之工作服禮佛,有失恭敬否?(翟孟秋)
答:雖未言明,何事汙濁,但以工作二字推之,或系洗除不淨之物,果此則無妨也。佛世曾有除糞之人,度成比丘,衆生皆有佛性,佛法平等普度,雖嬖女群盜,猶不輕之,任汙濁工作,又何傷于禮佛哉。惟禮佛之時,外濯其身,內淨其意,便不爲亵渎,而有功德矣。
問:芳鄰某年已老邁無有工作,多年以來全靠聚賭爲生,常于夜夢之中四肢失靈喊叫有鬼,四鄰每驚起呼其名震其壁,神智始複清醒,是何業感?(翟孟秋)
答:心地光明,則神清夢穩,聚賭之人,叁毒熾盛,焉得無夢,有夢鬧鬼,正是感召,何足論他。
問:普門品載觀世菩薩能度佛身,菩薩何能度佛?(江寬玉)
答:所謂度佛身,非謂度已成之佛,乃謂應某衆發大道心者,觀世音即現佛身,爲說一乘之法,使此衆直趨佛乘也,此其一義。再則十地以上之聖衆,尚未斷無明者,觀世音即現佛身,而爲說法,使其悟證,速成等覺也。此又一義。
問:佛是人依著佛法修成的,但是最先佛是從哪兒來的呢?(隱名)
答: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心迷爲衆,心覺爲佛。有聞教義佛法而起覺者,此類名曰聲聞;有見飛花落葉而悟道者,此類名曰獨覺。君問最先,當指佛法以前,既有獨覺之事,是悟道亦有不賴聲教者矣。
問:有說世間多一個人,而陰間少了一個鬼,可證明佛家所說的神識(普通人稱靈魂)是有一定數目的,到底神識有多少?(隱名)
答:世間多一人,未必陰間少一鬼,蓋五道中皆可來投人胎,不限于鬼,故不肯定言鬼少,此其一。佛經並未言神識有一定之數,此其二。若問神識有多少,請察有形相者,天上之星,海中之漚,二者究有若幹?無形相者,心中念頭,空中電子,二者究有多少?能知此則能知神識之數量,此其叁。
問:爲祖先超度,而他已入鬼獄道,能望佛力超拔出苦,此尚易明,假使入人道而爲屠夫,代其超度可感應否?(慧霖)
答:各道如旅舍,身形似衣裳,心識若主人,佛法喻禮品,禮品是送主人,非送與旅舍及衣裳,明乎此理,則知心識任在何道,超度皆能得益,惟彼又當屠夫,是更造新殃,佛法超度,是超其既造者,其將造者,則不在此例,恐舊業雖滅,而新殃仍須受耳。
問:佛徒持齋者在入伍中可以方便乎?(莊慶賢)
答:齋之一字,講法甚多,不先聲明,恐人誤會,相沿以來,佛家則專訓爲齋時,世俗則專指爲吃素,今觀居士之間,大概亦系專指吃素,若然,只可以此事答之。入伍系團體生活,全不由己作主,可食肉邊菜,取其心淨,即是方便也。
問: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來有分幾宗派?(莊慶賢)
答:佛法無量,門類繁多,如天有日月風雲,似地有山海草木。人無絕世之資,何能遍學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擇類專一之舉,如世學之設專科然,于是而宗派出焉。此爲求學之方便,實非樹立門戶,黨同伐異,末法時期,鬥诤堅固,是丹非素,良可慨也。天竺中華日本,佛法皆盛,宗派各有不同,即中華古今亦異,以前尚有涅槃地論等論多名,今只余常言之十宗,而俱舍成實,實亦少人弘揚矣。
問:佛的法身遍滿虛空,是指世尊的,抑或無量無邊每尊佛的法身,都是遍滿虛空,假若都遍虛空不知怎麼樣排列法?什麼程度人即可見到?(余萍)
答:佛佛道同,法身皆遍,假若懷疑,舉一古人之喻,一燈之光,照耀滿室,二燈叁燈之光,加之以後,同照滿室,各不相礙,再加百千,亦複如之,明乎此喻,疑可解釋。法身本屬無相,能明心見性者,即可見矣。
問:佛滅度後,分正法、像法、末法,叁個時期,那麼佛未降生以前,叫甚時期,當時有佛法否?(余萍)
答:末法以後,便是滅法,論時期正末滅,周而複始,論佛則有過去無量諸佛,且有未來無量諸佛,配合時期,出現滅度,相續不已。此間所言之佛,當系釋迦世尊,釋尊未降生前之佛,爲迦葉如來,時爲迦葉佛之滅法時期。
問:萬事一場空,自古皆然,若要說破,人之進取心,豈不失掉,世界還有繁榮之望乎?佛教專提倡空,這等消極主義,恐怕于現代國家生存條件不合,可不可加以改良?(吳才忱)
答:萬事一場空,是鄉村流行土話,非佛家教義之空,佛學固研空,豈知更說有,所言空之義,迥非世俗誤解之空有,祈勿錯解!至于積極消極,進取頹廢,諯在人之智慧善惡,智人悟佛家之我空法空,自肯爲衆積極犧牲,不惜頭目腦髓,知因有果有,自肯爲道精進修持,不限空間時間,世界賴更莊嚴,愚者誤于頑空,故對進德修業,視爲迂闊,俱抱消極,迷于假有,故對聲色貨利,陷溺其中,自甘頹廢,時風所以顛倒。空有義如霖雨,智人如茂木,愚者如朽木,同一霖雨,茂木遇之則愈茂,朽木遇之則愈朽,優劣之機仍在乎人也。改良者改人心之迷悟,大道能改,則非道也。
問:爲祖先作佛事,若在鬼道,能離苦得樂,佛經不是說人死四十九日以內,即另投胎嗎?假若升天或生人道超度有何用處?(顧鳳英)
答:欲天有修羅戰爭,五衰叁災,人道有八苦諸難,前生眷屬爲作佛事,均能減消,且增福報。
問:佛弟子處于多神教的家庭中,受父母之命,作違背教理之事,如受命向外道之神壇禮拜,或燒紙箔供養牲禮等,而經勸喻不接受時當如何待之?(陳協和)
答:此必平素存心,向父母身行口勸,浸灌薰陶,自有成熟機緣,非可生硬促成。現在父母尚未正信時,不妨善巧方便,隨順其心,勿過違拗,以雜神作我父母之友朋觀,向之禮供,是看親之面而敬客,未始不可,但不信奉,則于皈依之戒不背。
問:諸佛菩薩悲憫衆生,應化世間,闡教利生,然而何以不皆年永壽百,多作弘化之事?又諸佛菩薩應化人間,何以多遍于東亞而未及歐美諸國,致歐西諸土二千年來,其人民之宗教信仰均爲耶回諸教所囿?(陳協和)
答:“人情重難而輕易,厭故而喜新”,諺語亦雲“學佛一年,佛在眼前,二年佛在青天,叁年佛化雲煙”。佛若永世,衆反更加懈怠,且百年與八十,所差無幾,亦不能稱是永壽,此一也。此地球以此劫而論,東方開化最早,又以地域同在東亞,自然先得接受。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再以各有因緣,各有感召,如舍衛城人民若幹,有奉,有聞,有不見不聞,此二也。
問:文字乃文明之根源,故凡有用文字之人,應當皆須敬惜字畫字紙,以報答文字之恩爲是。但近來亦有學佛之人不肯敬惜字紙,將字紙亂使用,亂汙穢,亂廢棄,不知對學佛修養上,有關礙否?(林得模)
答:文字開智慧增道德,諸端賴以進化,厥功至偉。集而成辭,可表聖賢名字,或其訓谟,散之亦可作聖名聖訓之分體觀。我國古俗主敬,故對字紙不忍踐汙,今俗薄敬衰,即對古聖先賢,尚存蔑視之心,況字紙乎。此時風使然,非學佛者單獨如是也…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