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P11

  ..續本文上一頁

  問:儒道兩教,乃我中國固有之宗教,爲固有文化,民族精神,國民道德之根源。故在我中國,儒教如小學,道教如中學,佛教如大學也。有上等資格之人,則能進入中學,若只下等資格之人,則只進入小學。而拜仙拜神,若對人道上無背道德犯法律,而能養成高尚之道德人格者,亦屬堂堂之國民也。倘背道德,犯法律,而受法律之製裁,致破壞人道規格者,即屬迷信邪信者,應當排斥也。近來之佛教徒,對于拜神拜仙之人,多有排斥其爲旁門外道,邪門外教者,不知有違背民族精神,國民道德之根本否?此乃對民族精神,國民道德,有重大關系也。(林得模)

  答:外有二解,一者,佛法假名心法爲內,非心法爲外,凡不修心法者,概曰外道,謂其僅知外法也。二者,本教以外之道,此則各教對他教,皆可稱之,實非罵人語也。旁邪則有別,旁者非正,邪者不端,如迷信造謠謂釋迦退位,彌勒代掌天盤,玉皇已改關帝,某佛降臨等。甚則拆卸佛經,政治夾雜僞語,自欺欺他,謬稱叁教合一。凡此之類,大都黃巾白蓮天理八卦等門支派,無知妄作,害人慧命,邪不息,正不崇,故斥之耳。若夫儒教純正,佛徒何嘗不並尊重!至于道教,今已是張道陵之天師教,非複漢時之黃老矣。聞先生乃讀書之人,詳考曆史,自知其由!若言民族精神與道德,惟儒教有之,其他亂七糟八之雜教,何得稱焉!

  問:僧團內所用的袈裟,有五衣,七衣,九衣,廿五衣之別。此數種限于何種比丘穿用?又此廿五衣必須限于受具足戒的比丘穿用,或未受具足戒的沙彌亦可穿用?在家居士在做佛事,是否亦可穿用?(顔寬文)

  答:在家居士受滿分五戒,只許搭缦衣。其他皆是出家人所用。

  問:世間不離佛法,佛法不離世間,可是刀兵戰亂,邪惡日甚,道德日退,種種不正當的事,佛法可在邪惡其中否?(顔寬文)

  答:菩提是佛法,煩惱亦是佛法,無煩惱何有菩提,無菩提何顯煩惱?

  問:初發心學寫有關佛教因果等等勸善的作品,因學問淺深恐有的虛構不實,或者擅造主角姓名和時代以及形容等,這可說打妄語之罪麼?(顔寬文)

  答:果有其事,宜照實寫,如設譬喻,則可方便,無拘束也。

  問:學人在山上做工,時常發現蜈蚣毒蛇,有許多同事要打死,但是學人都把他放掉,有人說不打死它你要有罪?(聶雲)

  答:各人立場不同,故觀點各異,彼等如孫叔敖之存心,以人爲重,仁慈範圍狹小。居士受釋尊之教,以衆生平等,仁慈範圍廣大。此尚以事而言,若以理論,未造罪者,即不得處之以列。倘以此物有加害于人之能力,遽加以罪,世上一切男子,自應盡施宮刑,以其具此器體,有行淫之可能也。

  問:提婆達多是佛陀的叛徒:但法華經有提婆達多品,佛許其爲善知識,當得成佛,號天王如來。是提婆達多善知識者,是否即叛徒提婆達多?抑或佛說法華時,提婆達多尚無背叛之迹象?何以珯譯先賢于一善一惡同譯名之人,並無分別消息?(黃寶實)

  答:各經提婆達多,俱是一人,法華所載,是記本事曾授世尊法華,他經所載,多是示迹惱害背叛。按提婆原是大菩薩權現,授經是順攝,惱害是逆折,皆成就釋尊極果,故曰善知識。

  問:聞一切舛動鹹甯皆有佛性,譬我人身中蟲類,若皆有佛性,豈非一身全佛?不解請指教!(張啓明)

  答:只可雲一身全是佛子,因尚欠修,現不是佛,如金在礦,須待冶提。

  問:鄙人有時爲道友之請求,參加人家喪事之超度,做經忏或念佛,但欲爲亡者回向之時,用何種回向文請指示幾種!(王炳人)

  答:爲亡者回向,“願生西方淨土中”一文即可。但居士爲道友助念超度,同誼關系,自無不可,若一味向社會去做經忏,則損道損名。

  問:替道友念經或念咒消災後須用何種回向文?(王炳人)

  答:念“願消叁障諸煩惱”一偈即可。

  問:居士見比丘尼用何種禮?(王炳人)

  答:普通而論,居士見出家二衆,皆是頂禮。爲合儀規,須詳詢研律專家,方有根據。區區以爲比丘尼既披五衣,便是福田相,向之頂禮,是益在我也。

  問:佛教有分十宗。其中淨土宗與禅宗較爲普通,淨土宗教人念佛使之一心不亂,證佛果,並且說念佛能得佛菩薩的保佑,拚命的跪拜,拜一回可以消災消業障,但禅宗的較沒有一點迷信色彩,如楞嚴經裏有一句話,“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當然佛陀的說這種種方法(即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都是說心一個字,即“佛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但佛說的都是真的,難道他一方面說有佛存在,一方面又說不能迷信,到底是如何,摸不著頭緒?(謝碧玉)

  答:衆生妄念如病,佛陀法門如藥,說有原非迷信,說空亦非真實,契機而說,並無一定。如熱藥可與治寒,涼藥可與解溫,瀉藥去實,補藥填虛。良醫運用,著手成春,庸醫與不明醫理之病人亂用,則藥藥可殺人,豈止摸不著頭緒而已。

  問:依據佛經所講的皈依叁寶品的皈依僧是皈依第一義僧,爲何如××法師等說是皈依他們,並自稱爲僧團代表,他們是第叁義僧是未證果的修行僧,怎麼能讓衆生皈依呢?他今生是××法師,難道來世還是叫做××法師?根本就無能讓衆生依靠,這是否違背皈依叁寶品的教理?(謝碧玉)

  答:僧團是說“事”,乃儀規製度問題;第一義僧是說“理”,爲心性修持問題;二者不可偏廢。無“事”則不合儀規,無“理”則徒有其表,應入門依儀規,修持依心性。所謂皈依,乃是皈依十方叁寶,並非爲一人之私徒。某一人雖有輪回,叁寶自有常住性。再則如對某一人心不歡喜,另尋一能代表僧團者,往受皈依,未始不可,切不可因噎而廢食也。

  問:提婆達多,瞿伽梨比丘,戰遮婆羅門女等,因害佛謗佛故,生陷地獄(大唐西域記第七九頁)。魔王魔眷等亦爲叁界內之衆生,何以擾佛嫌佛怖愧,而竟安然未陷地獄乎?(真慚愧)

  答:波旬擾亂,在釋尊未成正覺以前,可算擾亂菩薩,達多行害在釋尊既成正覺以後,便是殺佛,自屬輕重不同。再因果當須論叁世遲早,消長乘除,事理極爲複雜,未可執一。

  問:又佛製有可食叁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爲我殺。”但敝舍住近屠宰場,每日早晨聞豬聲慘叫,而敝處是團體飲食,不能避免腥葷,未知此是聞殺之肉否”(顔文曝)

  答:聞此處之哀聲,不食他處之肉,是大慈悲心;聞此處之哀聲,而食他處之肉,是小通融;聞此處之哀聲,仍食此處之肉則不淨矣。

  問:讀經功德,金剛經中有明文,而彌陀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心經等但言持名及神咒之利,並未明說讀經之事,則今人每日讀此等經是何所據?(趙澤宇)

  答:受經有讀誦、書寫、講解、修持,種種不同,不必泥于一端,若必執讀誦,亦未始不可。彌陀普門品心經等,亦皆言其持誦功德矣,何得雲無?“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贊持彌陀經之功德。“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是贊持普門聖號之功德。“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是贊持心經般若之功德。以上所舉,經文昭昭,何得雲無?

  問:各地語音不同(如阿,佛等字),或譯名各異(如觀世音,觀自在等),若衆生所持不同而皆能得感應,則持名之果在“心”而不在“名”?又佛菩薩聖號有音譯,義譯等種 種不同之譯法,而皆能感應,此是佛說,抑後人所訂,以何爲據?(趙澤宇)

  答:雖雲在心而不在名,然必借信名,方能轉心。更應知佛神通能力,不與我等,能以一音說法,而使無量類言語不同之衆生,皆能得解,此無量類不同言語,佛聞之亦並曉了。念經持名,只重心信,仗此心音,使能感應。如必求音確,不但百裏而外,即有不同,縱在一區,古往今來,亦不知變更幾百千次矣。此問題爲求敬重起見,宜訪求于佛經有實學者,親口相授,依之而誦即可矣。

  問:昔佛祖因機施教,故易引弟子入道,今世衆生如何能了悟己身性之所近?若不契機則難入道也,是否?(趙澤宇)

  答:此在施教之人,能觀衆生根器,因機說法耳。非謂衆生自知契合何種法門,而能自選法門也。然衆生倘能與諸法門得一輪廓,必有其一合乎心理,是時亦可自選也。

  問:若世界人類各皆修行成道,此後世界將何似?是否如聖經內雲變成極樂呢?(譚洪斌)

  答:居士所問,不過假設之言耳,茲就姑問姑答。須知萬法心造,若全世界衆生俱證佛道,此界即是清淨佛土。但與極樂有別,因彼土乃彌陀因地,四八宏願所成,種種殊勝,皆與其願合也,倘此土修衆之願與彌陀合者,亦能如西方所現也。

  問:生抱著慈悲方便心理處世,想當爲世人所歡迎,倘遇小部分者不諒,譏爲假慈悲,應抱如何態度對待?(譚洪斌)

  答:俗人笑道,自古不免,各行其是,不去理他。

  問:阿羅漢何以不能至十方世界利益群生呢?是彼心不願或彼力不足?(李明揚)

  答:定性聲聞,樂涅槃,厭生死,是其不願。未破塵沙,學限偏小,亦力不足。

  問:“提婆達多”過去世,曾爲佛的師父(法華經)。何故這一世,反爲佛的弟子(因緣經),且專要害佛,無異仇人,于因果不符,其故何在?(趙锬铨)

  答:嘗聞行證,分有五類,一、聖行,二乘聲緣行之。二、梵行,大乘菩薩行之。叁、第一義行,佛乘行之。四者嬰兒行,已證佛果,乘願倒駕慈航,應現而來之行也。五者病行,故現惡作身示苦報之行也。後二之行,皆系大慈大悲善巧度衆,方便爲此,世尊之來,是現嬰兒行,提婆達多之事,現病行也。

  問:什麼道叫做外道?常聽人講經說,外道所修法,徒勞無益。外道也是誦經拜神,或做善事,這與我們有什麼不同?(葉柳)…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