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P12

  ..續本文上一頁

  答:外道者,佛教以外之教也,佛法深了真心,故稱內道,彼等不解心法,故曰外道。外道所誦之經,其理淺薄,于萬法真相,多所錯解,爲不了義之語。所拜之神,乃系來往六趣,未見道之生死凡夫。所作之善,皆系有漏之善,非屬真純。其結果,途正者不過人天福報,不了生死;途邪者則報在叁惡,苦厄無窮,故曰徒勞無益。不同佛處,如上所雲,仔細體味,即能了解矣。

  問:我國內地有少林寺,寺內所奉自然是大慈大悲佛菩薩,爲何寺中設有武館,教練拳術劍術,名振天下,若論佛菩薩既講慈悲,又教打人,這是佛經中有的嗎?實是令人難解。(王芳)

  答:佛經之中,並無教人練武之文,倘得神通,武術亦無所用之,雖無其文,然佛文武實俱超群,佛門不舍一法,亦不必非之。按習武術之人,自必具強健之身體,其所用內功,有易筋與洗髓兩法,其書名曰,易筋經洗髓經,傳系達摩祖師所著。祖師曾在少林面壁九年,寺僧或初習此,以期卻病非爲打人。再說到菩薩度衆利行同事,方便多門,博弈戲處,淫舍酒肆,尚可涉足,權巧攝化,況乎武術之人,性多俠義,藉作同事之攝,正是平等慈悲。

  問:“四大毒蛇,五陰怨賊,六入空聚”,四大五蘊,皆是自是,非是外來,何以稱是毒蛇怨賊,六入既空,空何有聚?(顧鳳英)

  答:身本幻化,並非自有,四大紛爭,各不相和,猶如毒蛇。五陰熾盛,劫諸功德,等同怨賊。四蛇紛爭則身病。五賊猖獗則心惑,所以生前死後,皆是苦境,此爲蛇與賊所害也。身本不有,名曰空身,根亦非實,可曰空根,然根有幻相,故可曰聚。

  問:家伯母近年古稀,平生以賢孝持家,鄰裏老少無不同聲贊美。尤其吾繦褓時迄今,伯終愛護備至,視如己出,恩同日月,伯母吾母也,吾雖愚猶未敢一日稍忘之耳。以吾尚年少,出中學校門未久,入世未深,除每于探望伯母時,送些禮物聊表寸衷外,未知如何報恩于萬一,而吾猶恐自己氣短夭折,崇恩未得以報,則吾含愧九泉矣,朝暮思及,無不黯然神傷,吾願以己心圖報,敬請老居士賜教是幸。(呂小愚)

  答:存心報恩,善之大者。惟報有大小之別,呈獻臨時物品,此其小者,不過僅使其精神喜悅而已。令伯母既已古稀,將來壽盡,神往何處,是大問題!真知報恩者,當以大者報之,即教以佛法,預備往生極樂,證成佛果,不生不滅,可謂最徹底矣。不但此也,教人念佛,而自己亦增功德,正是自利利他。至雲恐自夭折,據何所雲?此層不必著相,但能竭力爲善,無不化否爲泰也。

  問:佛法上對在家人居士有何條文說明只准皈依一位法師?(張國選)

  答:皈依一師多師,並無明文規定,按皈依叁寶之義,乃指十方叁世一切佛,叁藏十二部一切法,不限空間時間一切僧。是皈依一法師,即是皈依衆法師,實非一人之私眷屬也。不過今日習俗,有景仰某法師之道德學問,而欲親近;又有結緣皈依之說,亦有不作皈依,而拜業師者。前舉者爲皈依原則,後舉者乃隨順達變。

  問:佛八十歲上忉利天宮說地藏經,通通是說拜地藏菩薩念地藏經,就得脫離叁惡道苦,生人道天道,人天豈非小果,再輪回投胎,佛爲何不在天宮當時介紹大衆直接說出淨土法門方爲究竟乎?(朱幼)

  答:說法貴乎契機,淨土法門,是從離苦得樂上接引,試看人間富貴之人,尚且于此聽不入耳,不覺有苦,況乎天上大樂,能驟信之乎?經雲“人身難得”,可以深長思矣。

  問:外道謗我大乘非佛說,未知應以何語破之?(蔡世芳)

  答:外道者,佛教以外之道也。俗名“門外漢”。此類人根本不懂佛法,若強與辯論,等于對牛彈琴,過反在我不知趣也。孔子有雲:“不可與言,而與之言,謂之失言”。此等大問題,豈是叁言五語所能解決,亦不是下等根器,一聽即能了悟者也。居士遇此等人,但問其學比永嘉祖師何如?即舉祖師證道歌:“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輪”之句,用以勸之,便是不破而破之矣。

  問:佛菩薩像最尊貴的,因久了破壞沒有用,換過新的佛像,但破舊的佛像要如何處理才好,恐有罪過求大德指示。(孫妙松)

  答:此事古德曾有主張,一、可重裝之,二、如不能重裝矣,宜埋之淨地,然必擇無人傾倒汙穢處埋爲佳。如是木像朽爛已極者,亦不妨擇地焚化,然後將灰埋于淨土,或送淨水流中,總以不失恭敬,求心所安爲是。

  問:按照佛製規定在家與出家弟子所皈依(或受戒師剃度師)師父是否有輩份之區分,即師父、師叔、師公、祖……等的稱呼?(劉保國)

  答:本身之皈戒師等,其倫次之間,既有輩數,而對之呼師祖,師伯師叔,自無不可,乃尊之親之意也。如皈戒師之下輩等,卻不可以兄弟侄晚等呼之,因出家者,已入僧團,爲叁寶之一,例爲人天之師,不能與白衣按俗禮論輩數也。

  問:有關佛學佛經上之專門名詞的解釋,我國有否此類書籍或辭典,以供一般初習佛學者之參考,使不易懂的梵語由譯成中文,而得知其意義?(黎錦輝、李漢波、邵益清。)

  答:佛學之書,汗牛充棟,豈無辭典。已出版者,有佛學小辭典,佛學大辭典,佛學實用辭典,法相辭典等。初機學人備“佛學實用辭典”即佳。

  問:濟公活佛一般人的根據傳說,知其事略,然在佛界之正宗果位上,屬何階級?其當初修道之經過與後來成佛之情形如何?請詳示之?(黎錦輝、李漢波、邵益清)

  答:濟公在高僧傳,實有其人而已。若乩壇及電影小說一切宣傳,皆系捕風捉影,胡造謠言。

  問:忏悔分爲理忏事忏兩種,何謂理忏?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實相即無相無不相)如何念法?(林寬修)

  答:事忏者,是在佛前,或延高僧代爲,或自己依照種種忏法,如大悲忏、淨土忏、梁皇忏、水忏等,恭敬自作。倘俱不能,但具真誠,向叁寶發露己罪,立誓後不再作,亦無不可,此名事忏。理忏者,向心觀察,因罪從心起,觀到妄念皆空時,即是實相現前,心罪兩空,此名理忏。念實相即是觀照實相,非是用口念誦也。

  問:聞雲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候補佛,是等待阿彌陀佛入涅槃後接續其佛位的。因弟子愚昧不明其理。回家思維了好久,佛已是證得不生不死,永不退轉的極果位了。爲何還要入涅槃?是退席之意否?又未知在西方入涅槃是何狀況?(江寬玉)

  答:佛有叁身,彌陀豈獨例外,甲、“自性身”即法身,無始無終,無生滅之相。乙、“受用身”,此分爲二,一自受用即報身,亦無生滅相,二他受用,即勝應身。丙、“變化身”,即劣應身,皆系隨緣現隱。言彌陀入涅槃者,乃指他受用之勝應身。

  問:在世尊住世的史績中,提婆達多是佛的死對頭,照經論來說,他是一個出佛身血的大罪人,罪當墮落阿鼻地獄,爲何佛還稱他爲善知識?是不是有善惡的物件,才能顯出佛的神通力否?(江寬玉)

  答:提婆達多,于釋尊之世,曾造逆罪,生墮地獄。但此業盡時,仍乘昔修功德而成佛,號天王如來。按法華經載,世尊多劫以前,爲求法華大經,得遇阿私仙人,始獲授受,昔之阿私仙人,即今之提婆達多,故佛稱其曰善知識也。

  問:靜坐與命終時,如遇地藏經所雲,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引接亡人令落惡道,到時不辨真僞,更或有佛菩薩現前,如作其真則恐誤前程,如作其僞又失大機會,究竟以何方法應付之乞示!(黃涵)

  答:命終接引,其事非一;有接引往佛國者,來接者爲佛及菩薩。有接引往天道者,來接者則爲天衆,有接往神鬼道任職者,來接者定屬神鬼。各人父母來接,須先曉父母現在何道,方能定其升墮。然父母來接,可決其非佛國,既如是矣,何必問其真僞,因真僞總是墮落也。後段之間,修淨業者,如是因,如是果,則真者十之八九,僞者或偶有之耳。修他法者,果非其因,則真僞大須辨矣。

  問:從前之儀式喜事爲賀儀,或菲儀,對師長爲贽儀,但皈依法師之後,寫何儀?對示式遵辦。(黃涵)

  答:此未聞有“成文法”,只可隨俗講得通可矣。對于皈依奉呈禮物,亦須視何事而定名,方爲切合。如只普通送禮,但稱“供養”,“果儀”,似乎便妥。

  問:將來當彌勒下生娑婆世界時,而此世界是否可同時稱爲釋迦牟尼佛國與彌勒佛國?(蔡世芳)

  答:某佛當世,即名某佛之國,猶世間帝王之國,新換一帝王,則朝代之名,即隨之改稱也。

  問:初次聽經,遇大善知識演佛理十分高妙圓澈,一時深植信心,漸來涉獵佛典,乃感佛教中尚保留不少迷信色彩,雖然佛理完美並不因之減損,如人食米,去米中稗糠沙石並不減米食之營養價值,然此迷信色彩,此稗糠沙石在當體事物作用價值之外便屬贅余,例如說釋迦佛從脅下生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等雲雲。度時光如流,二千五百多年不能算很久遠,當時如許奇迹,現在人心便成問題,佛示世人以四大之身,從平凡中行證不平凡道理,此是佛之所以爲佛,若論出身征異,顯化奇談,于佛德量固無關增減,顧亦非佛所計較,今世佛徒每好引佛玄奇異迹爲得力宣傳,衆生中較俱善根者自能食米去糠稗,若執妄識便可因稗糠而憎厭食米,則此迷信色彩且將爲一般向佛之絆腳石,自己淺學寡聞,對此色彩之沿用不能索解,諒亦有適當之解釋乎?(郭如男)

  答:先生以傳載釋尊從脅降生,指爲迷信色彩,此問題頗爲複雜,非簡言能盡,略舉數端如下:1.大乘經典每不如是,小乘經典尚有甚者,所以然者,佛陀說法,有對菩薩者,有對聲緣者,有對人天者,有對利根鈍根者,有對愚夫愚婦者,衆生萬類,佛法多門,猶一藥醫治一病,若執一藥,但取其珍貴,如中藥之人參,不問何病,概以與之,其不殺人者幾希。2.玄奇異迹,無關佛德增減,尊論自是堂堂正正,然亦有權。但說法者不觀對相,純說正或純說權,皆爲不契機,夫如是則等閑言語矣。然衆生千差萬別,有喜此者,有喜彼者,法則不能舉一廢百,且五欲雖爲…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