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一)▪P11

  ..续本文上一页

  问:儒道两教,乃我中国固有之宗教,为固有文化,民族精神,国民道德之根源。故在我中国,儒教如小学,道教如中学,佛教如大学也。有上等资格之人,则能进入中学,若只下等资格之人,则只进入小学。而拜仙拜神,若对人道上无背道德犯法律,而能养成高尚之道德人格者,亦属堂堂之国民也。倘背道德,犯法律,而受法律之制裁,致破坏人道规格者,即属迷信邪信者,应当排斥也。近来之佛教徒,对于拜神拜仙之人,多有排斥其为旁门外道,邪门外教者,不知有违背民族精神,国民道德之根本否?此乃对民族精神,国民道德,有重大关系也。(林得模)

  答:外有二解,一者,佛法假名心法为内,非心法为外,凡不修心法者,概曰外道,谓其仅知外法也。二者,本教以外之道,此则各教对他教,皆可称之,实非骂人语也。旁邪则有别,旁者非正,邪者不端,如迷信造谣谓释迦退位,弥勒代掌天盘,玉皇已改关帝,某佛降临等。甚则拆卸佛经,政治夹杂伪语,自欺欺他,谬称三教合一。凡此之类,大都黄巾白莲天理八卦等门支派,无知妄作,害人慧命,邪不息,正不崇,故斥之耳。若夫儒教纯正,佛徒何尝不并尊重!至于道教,今已是张道陵之天师教,非复汉时之黄老矣。闻先生乃读书之人,详考历史,自知其由!若言民族精神与道德,惟儒教有之,其他乱七糟八之杂教,何得称焉!

  问:僧团内所用的袈裟,有五衣,七衣,九衣,廿五衣之别。此数种限于何种比丘穿用?又此廿五衣必须限于受具足戒的比丘穿用,或未受具足戒的沙弥亦可穿用?在家居士在做佛事,是否亦可穿用?(颜宽文)

  答:在家居士受满分五戒,只许搭缦衣。其他皆是出家人所用。

  问:世间不离佛法,佛法不离世间,可是刀兵战乱,邪恶日甚,道德日退,种种不正当的事,佛法可在邪恶其中否?(颜宽文)

  答:菩提是佛法,烦恼亦是佛法,无烦恼何有菩提,无菩提何显烦恼?

  问:初发心学写有关佛教因果等等劝善的作品,因学问浅深恐有的虚构不实,或者擅造主角姓名和时代以及形容等,这可说打妄语之罪么?(颜宽文)

  答:果有其事,宜照实写,如设譬喻,则可方便,无拘束也。

  问:学人在山上做工,时常发现蜈蚣毒蛇,有许多同事要打死,但是学人都把他放掉,有人说不打死它你要有罪?(聂云)

  答:各人立场不同,故观点各异,彼等如孙叔敖之存心,以人为重,仁慈范围狭小。居士受释尊之教,以众生平等,仁慈范围广大。此尚以事而言,若以理论,未造罪者,即不得处之以列。倘以此物有加害于人之能力,遽加以罪,世上一切男子,自应尽施宫刑,以其具此器体,有行淫之可能也。

  问: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叛徒:但法华经有提婆达多品,佛许其为善知识,当得成佛,号天王如来。是提婆达多善知识者,是否即叛徒提婆达多?抑或佛说法华时,提婆达多尚无背叛之迹象?何以珯译先贤于一善一恶同译名之人,并无分别消息?(黄宝实)

  答:各经提婆达多,俱是一人,法华所载,是记本事曾授世尊法华,他经所载,多是示迹恼害背叛。按提婆原是大菩萨权现,授经是顺摄,恼害是逆折,皆成就释尊极果,故曰善知识。

  问:闻一切舛动咸宁皆有佛性,譬我人身中虫类,若皆有佛性,岂非一身全佛?不解请指教!(张启明)

  答:只可云一身全是佛子,因尚欠修,现不是佛,如金在矿,须待冶提。

  问:鄙人有时为道友之请求,参加人家丧事之超度,做经忏或念佛,但欲为亡者回向之时,用何种回向文请指示几种!(王炳人)

  答:为亡者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一文即可。但居士为道友助念超度,同谊关系,自无不可,若一味向社会去做经忏,则损道损名。

  问:替道友念经或念咒消灾后须用何种回向文?(王炳人)

  答:念“愿消三障诸烦恼”一偈即可。

  问:居士见比丘尼用何种礼?(王炳人)

  答:普通而论,居士见出家二众,皆是顶礼。为合仪规,须详询研律专家,方有根据。区区以为比丘尼既披五衣,便是福田相,向之顶礼,是益在我也。

  问:佛教有分十宗。其中净土宗与禅宗较为普通,净土宗教人念佛使之一心不乱,证佛果,并且说念佛能得佛菩萨的保佑,拚命的跪拜,拜一回可以消灾消业障,但禅宗的较没有一点迷信色彩,如楞严经里有一句话,“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当然佛陀的说这种种方法(即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都是说心一个字,即“佛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但佛说的都是真的,难道他一方面说有佛存在,一方面又说不能迷信,到底是如何,摸不著头绪?(谢碧玉)

  答:众生妄念如病,佛陀法门如药,说有原非迷信,说空亦非真实,契机而说,并无一定。如热药可与治寒,凉药可与解温,泻药去实,补药填虚。良医运用,著手成春,庸医与不明医理之病人乱用,则药药可杀人,岂止摸不著头绪而已。

  问:依据佛经所讲的皈依三宝品的皈依僧是皈依第一义僧,为何如××法师等说是皈依他们,并自称为僧团代表,他们是第三义僧是未证果的修行僧,怎么能让众生皈依呢?他今生是××法师,难道来世还是叫做××法师?根本就无能让众生依靠,这是否违背皈依三宝品的教理?(谢碧玉)

  答:僧团是说“事”,乃仪规制度问题;第一义僧是说“理”,为心性修持问题;二者不可偏废。无“事”则不合仪规,无“理”则徒有其表,应入门依仪规,修持依心性。所谓皈依,乃是皈依十方三宝,并非为一人之私徒。某一人虽有轮回,三宝自有常住性。再则如对某一人心不欢喜,另寻一能代表僧团者,往受皈依,未始不可,切不可因噎而废食也。

  问:提婆达多,瞿伽梨比丘,战遮婆罗门女等,因害佛谤佛故,生陷地狱(大唐西域记第七九页)。魔王魔眷等亦为三界内之众生,何以扰佛嫌佛怖愧,而竟安然未陷地狱乎?(真惭愧)

  答:波旬扰乱,在释尊未成正觉以前,可算扰乱菩萨,达多行害在释尊既成正觉以后,便是杀佛,自属轻重不同。再因果当须论三世迟早,消长乘除,事理极为复杂,未可执一。

  问:又佛制有可食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但敝舍住近屠宰场,每日早晨闻猪声惨叫,而敝处是团体饮食,不能避免腥荤,未知此是闻杀之肉否”(颜文曝)

  答:闻此处之哀声,不食他处之肉,是大慈悲心;闻此处之哀声,而食他处之肉,是小通融;闻此处之哀声,仍食此处之肉则不净矣。

  问:读经功德,金刚经中有明文,而弥陀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等但言持名及神咒之利,并未明说读经之事,则今人每日读此等经是何所据?(赵泽宇)

  答:受经有读诵、书写、讲解、修持,种种不同,不必泥于一端,若必执读诵,亦未始不可。弥陀普门品心经等,亦皆言其持诵功德矣,何得云无?“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赞持弥陀经之功德。“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是赞持普门圣号之功德。“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是赞持心经般若之功德。以上所举,经文昭昭,何得云无?

  问:各地语音不同(如阿,佛等字),或译名各异(如观世音,观自在等),若众生所持不同而皆能得感应,则持名之果在“心”而不在“名”?又佛菩萨圣号有音译,义译等种 种不同之译法,而皆能感应,此是佛说,抑后人所订,以何为据?(赵泽宇)

  答:虽云在心而不在名,然必借信名,方能转心。更应知佛神通能力,不与我等,能以一音说法,而使无量类言语不同之众生,皆能得解,此无量类不同言语,佛闻之亦并晓了。念经持名,只重心信,仗此心音,使能感应。如必求音确,不但百里而外,即有不同,纵在一区,古往今来,亦不知变更几百千次矣。此问题为求敬重起见,宜访求于佛经有实学者,亲口相授,依之而诵即可矣。

  问:昔佛祖因机施教,故易引弟子入道,今世众生如何能了悟己身性之所近?若不契机则难入道也,是否?(赵泽宇)

  答:此在施教之人,能观众生根器,因机说法耳。非谓众生自知契合何种法门,而能自选法门也。然众生倘能与诸法门得一轮廓,必有其一合乎心理,是时亦可自选也。

  问:若世界人类各皆修行成道,此后世界将何似?是否如圣经内云变成极乐呢?(谭洪斌)

  答:居士所问,不过假设之言耳,兹就姑问姑答。须知万法心造,若全世界众生俱证佛道,此界即是清净佛土。但与极乐有别,因彼土乃弥陀因地,四八宏愿所成,种种殊胜,皆与其愿合也,倘此土修众之愿与弥陀合者,亦能如西方所现也。

  问:生抱著慈悲方便心理处世,想当为世人所欢迎,倘遇小部分者不谅,讥为假慈悲,应抱如何态度对待?(谭洪斌)

  答:俗人笑道,自古不免,各行其是,不去理他。

  问:阿罗汉何以不能至十方世界利益群生呢?是彼心不愿或彼力不足?(李明扬)

  答:定性声闻,乐涅槃,厌生死,是其不愿。未破尘沙,学限偏小,亦力不足。

  问:“提婆达多”过去世,曾为佛的师父(法华经)。何故这一世,反为佛的弟子(因缘经),且专要害佛,无异仇人,于因果不符,其故何在?(赵锬铨)

  答:尝闻行证,分有五类,一、圣行,二乘声缘行之。二、梵行,大乘菩萨行之。三、第一义行,佛乘行之。四者婴儿行,已证佛果,乘愿倒驾慈航,应现而来之行也。五者病行,故现恶作身示苦报之行也。后二之行,皆系大慈大悲善巧度众,方便为此,世尊之来,是现婴儿行,提婆达多之事,现病行也。

  问:什么道叫做外道?常听人讲经说,外道所修法,徒劳无益。外道也是诵经拜神,或做善事,这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叶柳)…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