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死之根,佛所呵斥,有時尚采以攝衆,所謂“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可想其八面玲珑矣。3.迷信彩色,本有時間性,有先不爲迷信,近視爲迷信,後或又變爲不迷信,以現在論,自如視爲迷信,則避而不談,亦未爲不可。4.明史五行志:“隆慶五年二月,唐山民婦,生兒從左脅出”。更有奇者,明史五行志:“嘉靖四年,橫泾農孔方,脅下産肉塊,剖視之,一兒宛然”。此皆載在正史,事若虛無,何入史筆,謂之奇異可,謂之迷信,是經史都加否認矣。
問:平生心軟,雖對微小動物不愛看其驚惶飛走輕加摧害,但自小害怕蟑螂,在臺灣最苦,此蟲特多,起居之間常劈空飛來,當頭如轟原子彈,使你魂落膽碎,一種無比威脅力量,自然還手撲殺,家人知道殺業可怕,遇蟑螂時現辄爭先驅走,然每當黃昏之際,主人未舉筷,小動物亟待不及時分殘羹,毛毛腳沿餐桌爬行,其騷擾情形使人寢食難安,或謂屋裏灑掃清潔蟲類自少,此法施于蟑螂獨無效,宿世冤業狹路相遇,不知亦有禳解方法否?(郭如男)
答:蟑螂終是怕人,室中清潔,不蓄食物,此蟲自遠。若見之生畏,以帚輕掃自去,實無何等威力可言。先生思想既甚超邁,但不著相,畏習便漸除耳,求禳于外,何如求禳于心?
問:各教各用何法證明人有靈魂?而此靈魂又有何不同說法?(黃聖吼)
答:教有邪正,理有深淺,深者正者,尚有幾分相似,淺者邪者,大都盲人談星,聾子講樂,不過戲論而已,哪有閑時間,與他磕牙。儒書易經上有“遊魂爲變”,佛學只言神識,不曰靈魂,然神識與靈魂,所指者同,但命名有異耳。佛家追求之原本,名之曰性,此性迷時爲神識,即他教所稱之靈魂,魂既是迷,所以生死投胎,輪轉六道,性既是智,所以不生不滅,萬劫常淨。
問:各教對于人死後去路有何不同看法?(黃聖吼)
答:有謂人死爲鬼者,有謂作善成神者,有謂作善生天者,有謂作善成仙者,且謂鬼神天仙等,皆永恒存在。有謂人死再爲人,畜死再變畜等。在佛法指此類言說,名曰“常見”,非宗教家,不信有靈魂者,名曰“斷見”,總是隔靴搔癢。佛法雖亦說作善者轉人天,作惡者轉叁途,然皆有時間性,決無永恒。惟修無漏法者,轉識成智,(即是轉魂返成本性)方得不生不滅。
問:迦葉佛之應世,是否亦在此地球上?如是,則與曆史上的考證不相符合。因爲當時還沒有人類的存在?(郭家甯)
答:考古學家,發現地下之動物骨,或其他礦質及器皿,曾有推斷皆系幾十萬年前之物,何敢便雲前無人類,居士所雲之曆史系何代之史,此史共記若幹年事?國家有盛衰存亡,世界有成住壞空,迦葉佛乃遠古若幹萬年前之事,至此幾經滄桑,而查近四千余年之史,焉能有載,此如唐代有千秋節,而查一九六○年之日曆,自然無此記載。
問:求問叁步一拜,是否行叁步合雙掌行一揖拜,抑或行叁步跪落地下叩一個頭,起來再行一揖拜?(林秀豔)
答:此于佛門禮儀中,未聞有此硬性規定。果欲發願行之,叁步一拜,甚或一步一拜,皆無不可。但此拜之式,亦可量力,合掌鞠躬可,跪而叩首亦可。
問:普賢行願品言:“恒順衆生”,但衆生染惡易,習善者難,若一味順乎衆生。則易趨下,而有同流合汙之虞,不知在“恒順衆生”的原則下,如何教化衆生,引入佛門?(陳金泉)
答:同流合汙是凡夫,若菩薩者,和而不流,隨順者和也,不流者爲轉他也,讀經須會其義,如四攝法,亦有利行同事二種,豈爲同流合汙耶?世書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佛經曰:“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明此義,則知非是助纣爲虐也。
問:“波羅奈國”在何處?(城陽)
答:在中印度,即佛說四谛于鹿野苑之國也。
問:人壽歲數是否即指當時全人類的平均壽命?(城陽)
答:一個時劫,人類有一種壽數,一個世界,人類有一種壽數,而是空間時間,俱有不同,經上所言人壽,須按上說分別。
問:“娑婆世界”是包括哪些地方?(城陽)
答:娑婆世界,包括叁千大千世界之多,有名者區區僅知其四,實踐者只有其一,即此地球也。
問:無始以來,由貪嗔癡,發身口意業,所造之諸罪障,今端坐念實相忏悔,是真忏悔。若念佛時,且念佛且起忏悔何如?起此念頭,是否爲妄想妄念,有無影響?(陳竈)
答:忏悔有事忏理忏之別,坐念實相,屬于理忏,以妄心滅亡,罪性亦無住處,故此忏悔真實有力。念佛之時,倘能叁業集中,便是不亂,妄心亦不致起,亦是理忏,念念相應念念佛,此時哪有罪業之立腳處!若再起忏悔念,便是頭上安頭,反成二心矣。
問:某翁七十壽辰舉行宴會,此種殺生宴客,于某翁言,系爲親友饋贈慶賀表示謝忱,在親友言,系以某翁年高德劭表達崇敬,殺生之罪過,究應由某翁承當?抑歸罪于諸親友?或雙方均負有罪過?(素食自當別論)(桂向元)
答:犯罪行爲,分主犯從犯共犯等,凡參與其事者,皆負責任。按佛法論,更爲詳細,除主助而外,隨喜贊歎,皆分其咎,況某翁爲主動,親友爲教唆者乎。
問:妄語爲不由衷欺騙,或捏造之言詞,但現時社會每逢會議,由于某種關系所控製,每爲不由衷之發言,某本人固爲欺騙,在座人員亦明知其爲捏造,然均彼此心照不宣,蓋不如此則記錄上無以表達其功績,上級亦希求有此種“紙上談兵”作爲其領導所屬宣揚功德之依據,如此發言人迫不得已之妄語,似對某本人並無多大罪過,但其罪過究屬爲誰?因萬事興起均有源,總須要有一個人負責,不然,做錯了即無從懲戒,如果只痛恨人心之不古,那就太渺茫無稽?(桂向元)
答:論道與論時尚,截然兩途,道主不變,時尚權宜。假若妄語與社會國家有益,不妨從權,陳司敗問魯昭公知禮乎?孔子對以知禮是也。與社會國家無益,則不枉屈,樂正子不對讒鼎是也。妄語自過也,利他公益也,此爲舍己而從人,如爲欺他而益己,實已損他而害己矣。再者一人吃飯一人飽,衆人吃飯衆人飽,于此思之,何渺茫之有!
問:先兜率天天福盡時,還下墜否?(高添丁)
答:兜率有內院外界之別,內院爲聖者所居,系下生作佛之預備室。清淨莊嚴,與欲天之享樂不同,只有成就,隨緣下生,並非墜落。院外則凡天所處,自然報盡輪回。
問:有人說末法之期也就是大劫將臨之期,爲什麼呢?(楊天元)
答:末法之期,正智昏迷,嗜欲益甚,不明佛法敢背因果,多造罪業,以速成其惡果,自然劫禍來臨。或有欲爲善者,此時又有許多惡魔,混入世間,假托佛教,妄造邪說,設立黑教,诳惑愚人,使之誤入歧途,以謗佛爲信佛,求善反惡,求升反墮,平時則騙財,有機則造亂,自然劫禍來臨。
問:有些人專歡喜用大道理來訓他人,可是自己行爲並不檢點,他有罪?會受到不良的後果吧?(楊天元)
答:大道理訓人是口業善,自有其功德,自己行爲不檢點,是身業惡,自有其罪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問:據說命薄體弱多病的人,皈依佛門或出家,即可轉變命運,身體壯實,此語是傳教機鋒語,抑或確有此道理?(紀禹)
答:雖不如是簡單,惟確有其理由,寺廟之中起居飲料,皆有次序,勞動休息,皆時分,生活紀律,自然少病。再真懂教理,至誠修持者,更應別論。戒染五欲六塵,內精不搖,妄念不起,自然心安,不造殺盜淫妄,免造新殃,可遠惡報,自然身泰。少病心安身泰矣,體即轉弱爲強也。
問:這個娑婆世界,是殺盜淫妄,弱肉強食,隨處見是,但學佛的人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在未成佛前,現實環境與內心起矛盾,如何克製及擺脫的辦法?(紀禹)
答: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即是在娑婆世界才適用。若到極樂世界,或是兜率內院,皆是清淨莊嚴之地,諸上善人所居,本無惡緣,還談甚麼諸惡莫作,純是善業,還談甚麼衆善奉行。再此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二句,正是未成佛前之科律,如既成佛,無明已盡,尚有何惡未曾斷而莫作,覺至究竟,尚有何善未具足而奉行。心起矛盾,乃是信仰不堅,意志薄弱,學佛者,不去同流合汙,要看穿一切幻妄,難斷能斷,難行能行,此即克製之法,亦即擺脫之法。
問:皈依一切僧,是不是對一切法師求授皈依,也是尊敬之義?(尤彩華)
答:叁寶道同,不分畛惑,十方叁寶,皆一叁寶。皈依僧者,乃普皈依十方之僧,非爲一人之私弟子,故曰皈依一切之僧,不過敬向一僧,權作代表全僧受皈依耳,並非向無量無邊之法師前,皆去一一求皈依戒也。
問:叁藏經典,是玄奘大師一人所譯,或有其他高僧合同翻譯而成?(唐桂蘭)
答:叁藏浩浩,譯非一人,更非一時,且一經亦有多人翻譯。唐代之玄奘法師,不過較他譯師數多且精,其求經行徑尤較爲苦也。
問: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否簡稱“法華經”?(唐桂蘭)
答:亦未嘗不可如是簡稱,但欠圓滿。蓋法華內容,共分二十八品,普門品乃是其中之一,若指一品,呼全體名,猶叁十六峰之嵩襔,只指一峰呼爲嵩山,非不可也。義不圓耳。
問:佛教徒供養紙印的佛像因經濟未有鏡框加護,日久陳舊不堪,而且破爛有礙及尊嚴,另換新的,而舊的如何處理?用火化可否?(林錦生)
答:佛像陳舊,可以火化,但火化時須擇淨處。火後之灰,有淨河之流送入最佳,否則亦須擇山林清淨之地埋之,總以預防或被汙穢爲是。
問:儒家一句,不孝有叁,“無後爲大”,若是出了家,不是無後嗎?請問有叁,是何叁種?借作參考也好。(朱幼)
答:世間法與出世法,趨向不同,觀點自然各異,世法以祭祀蒸嘗等,而報先人恩德爲孝,所謂慎終追遠也,無後則血食斷矣。出世以證道得通等,而度先人超拔爲孝,所謂九祖超升也,有道較有後重矣。且出家者,亦未必皆無後,無後者,僅童真出家之人耳。至儒家所雲,不孝有叁者,查系“…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