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一)▪P13

  ..续本文上一页生死之根,佛所呵斥,有时尚采以摄众,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可想其八面玲珑矣。3.迷信彩色,本有时间性,有先不为迷信,近视为迷信,后或又变为不迷信,以现在论,自如视为迷信,则避而不谈,亦未为不可。4.明史五行志:“隆庆五年二月,唐山民妇,生儿从左胁出”。更有奇者,明史五行志:“嘉靖四年,横泾农孔方,胁下产肉块,剖视之,一儿宛然”。此皆载在正史,事若虚无,何入史笔,谓之奇异可,谓之迷信,是经史都加否认矣。

  问:平生心软,虽对微小动物不爱看其惊惶飞走轻加摧害,但自小害怕蟑螂,在台湾最苦,此虫特多,起居之间常劈空飞来,当头如轰原子弹,使你魂落胆碎,一种无比威胁力量,自然还手扑杀,家人知道杀业可怕,遇蟑螂时现辄争先驱走,然每当黄昏之际,主人未举筷,小动物亟待不及时分残羹,毛毛脚沿餐桌爬行,其骚扰情形使人寝食难安,或谓屋里洒扫清洁虫类自少,此法施于蟑螂独无效,宿世冤业狭路相遇,不知亦有禳解方法否?(郭如男)

  答:蟑螂终是怕人,室中清洁,不蓄食物,此虫自远。若见之生畏,以帚轻扫自去,实无何等威力可言。先生思想既甚超迈,但不著相,畏习便渐除耳,求禳于外,何如求禳于心?

  问:各教各用何法证明人有灵魂?而此灵魂又有何不同说法?(黄圣吼)

  答:教有邪正,理有深浅,深者正者,尚有几分相似,浅者邪者,大都盲人谈星,聋子讲乐,不过戏论而已,哪有闲时间,与他磕牙。儒书易经上有“游魂为变”,佛学只言神识,不曰灵魂,然神识与灵魂,所指者同,但命名有异耳。佛家追求之原本,名之曰性,此性迷时为神识,即他教所称之灵魂,魂既是迷,所以生死投胎,轮转六道,性既是智,所以不生不灭,万劫常净。

  问:各教对于人死后去路有何不同看法?(黄圣吼)

  答:有谓人死为鬼者,有谓作善成神者,有谓作善生天者,有谓作善成仙者,且谓鬼神天仙等,皆永恒存在。有谓人死再为人,畜死再变畜等。在佛法指此类言说,名曰“常见”,非宗教家,不信有灵魂者,名曰“断见”,总是隔靴搔痒。佛法虽亦说作善者转人天,作恶者转三途,然皆有时间性,决无永恒。惟修无漏法者,转识成智,(即是转魂返成本性)方得不生不灭。

  问:迦叶佛之应世,是否亦在此地球上?如是,则与历史上的考证不相符合。因为当时还没有人类的存在?(郭家宁)

  答:考古学家,发现地下之动物骨,或其他矿质及器皿,曾有推断皆系几十万年前之物,何敢便云前无人类,居士所云之历史系何代之史,此史共记若干年事?国家有盛衰存亡,世界有成住坏空,迦叶佛乃远古若干万年前之事,至此几经沧桑,而查近四千余年之史,焉能有载,此如唐代有千秋节,而查一九六○年之日历,自然无此记载。

  问:求问三步一拜,是否行三步合双掌行一揖拜,抑或行三步跪落地下叩一个头,起来再行一揖拜?(林秀艳)

  答:此于佛门礼仪中,未闻有此硬性规定。果欲发愿行之,三步一拜,甚或一步一拜,皆无不可。但此拜之式,亦可量力,合掌鞠躬可,跪而叩首亦可。

  问:普贤行愿品言:“恒顺众生”,但众生染恶易,习善者难,若一味顺乎众生。则易趋下,而有同流合污之虞,不知在“恒顺众生”的原则下,如何教化众生,引入佛门?(陈金泉)

  答:同流合污是凡夫,若菩萨者,和而不流,随顺者和也,不流者为转他也,读经须会其义,如四摄法,亦有利行同事二种,岂为同流合污耶?世书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佛经曰:“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明此义,则知非是助纣为虐也。

  问:“波罗奈国”在何处?(城阳)

  答:在中印度,即佛说四谛于鹿野苑之国也。

  问:人寿岁数是否即指当时全人类的平均寿命?(城阳)

  答:一个时劫,人类有一种寿数,一个世界,人类有一种寿数,而是空间时间,俱有不同,经上所言人寿,须按上说分别。

  问:“娑婆世界”是包括哪些地方?(城阳)

  答:娑婆世界,包括三千大千世界之多,有名者区区仅知其四,实践者只有其一,即此地球也。

  问:无始以来,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业,所造之诸罪障,今端坐念实相忏悔,是真忏悔。若念佛时,且念佛且起忏悔何如?起此念头,是否为妄想妄念,有无影响?(陈灶)

  答:忏悔有事忏理忏之别,坐念实相,属于理忏,以妄心灭亡,罪性亦无住处,故此忏悔真实有力。念佛之时,倘能三业集中,便是不乱,妄心亦不致起,亦是理忏,念念相应念念佛,此时哪有罪业之立脚处!若再起忏悔念,便是头上安头,反成二心矣。

  问:某翁七十寿辰举行宴会,此种杀生宴客,于某翁言,系为亲友馈赠庆贺表示谢忱,在亲友言,系以某翁年高德劭表达崇敬,杀生之罪过,究应由某翁承当?抑归罪于诸亲友?或双方均负有罪过?(素食自当别论)(桂向元)

  答:犯罪行为,分主犯从犯共犯等,凡参与其事者,皆负责任。按佛法论,更为详细,除主助而外,随喜赞叹,皆分其咎,况某翁为主动,亲友为教唆者乎。

  问:妄语为不由衷欺骗,或捏造之言词,但现时社会每逢会议,由于某种关系所控制,每为不由衷之发言,某本人固为欺骗,在座人员亦明知其为捏造,然均彼此心照不宣,盖不如此则记录上无以表达其功绩,上级亦希求有此种“纸上谈兵”作为其领导所属宣扬功德之依据,如此发言人迫不得已之妄语,似对某本人并无多大罪过,但其罪过究属为谁?因万事兴起均有源,总须要有一个人负责,不然,做错了即无从惩戒,如果只痛恨人心之不古,那就太渺茫无稽?(桂向元)

  答:论道与论时尚,截然两途,道主不变,时尚权宜。假若妄语与社会国家有益,不妨从权,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乎?孔子对以知礼是也。与社会国家无益,则不枉屈,乐正子不对谗鼎是也。妄语自过也,利他公益也,此为舍己而从人,如为欺他而益己,实已损他而害己矣。再者一人吃饭一人饱,众人吃饭众人饱,于此思之,何渺茫之有!

  问:先兜率天天福尽时,还下坠否?(高添丁)

  答:兜率有内院外界之别,内院为圣者所居,系下生作佛之预备室。清净庄严,与欲天之享乐不同,只有成就,随缘下生,并非坠落。院外则凡天所处,自然报尽轮回。

  问:有人说末法之期也就是大劫将临之期,为什么呢?(杨天元)

  答:末法之期,正智昏迷,嗜欲益甚,不明佛法敢背因果,多造罪业,以速成其恶果,自然劫祸来临。或有欲为善者,此时又有许多恶魔,混入世间,假托佛教,妄造邪说,设立黑教,诳惑愚人,使之误入歧途,以谤佛为信佛,求善反恶,求升反堕,平时则骗财,有机则造乱,自然劫祸来临。

  问:有些人专欢喜用大道理来训他人,可是自己行为并不检点,他有罪?会受到不良的后果吧?(杨天元)

  答:大道理训人是口业善,自有其功德,自己行为不检点,是身业恶,自有其罪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问:据说命薄体弱多病的人,皈依佛门或出家,即可转变命运,身体壮实,此语是传教机锋语,抑或确有此道理?(纪禹)

  答:虽不如是简单,惟确有其理由,寺庙之中起居饮料,皆有次序,劳动休息,皆时分,生活纪律,自然少病。再真懂教理,至诚修持者,更应别论。戒染五欲六尘,内精不摇,妄念不起,自然心安,不造杀盗淫妄,免造新殃,可远恶报,自然身泰。少病心安身泰矣,体即转弱为强也。

  问:这个娑婆世界,是杀盗淫妄,弱肉强食,随处见是,但学佛的人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未成佛前,现实环境与内心起矛盾,如何克制及摆脱的办法?(纪禹)

  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是在娑婆世界才适用。若到极乐世界,或是兜率内院,皆是清净庄严之地,诸上善人所居,本无恶缘,还谈甚么诸恶莫作,纯是善业,还谈甚么众善奉行。再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二句,正是未成佛前之科律,如既成佛,无明已尽,尚有何恶未曾断而莫作,觉至究竟,尚有何善未具足而奉行。心起矛盾,乃是信仰不坚,意志薄弱,学佛者,不去同流合污,要看穿一切幻妄,难断能断,难行能行,此即克制之法,亦即摆脱之法。

  问:皈依一切僧,是不是对一切法师求授皈依,也是尊敬之义?(尤彩华)

  答:三宝道同,不分畛惑,十方三宝,皆一三宝。皈依僧者,乃普皈依十方之僧,非为一人之私弟子,故曰皈依一切之僧,不过敬向一僧,权作代表全僧受皈依耳,并非向无量无边之法师前,皆去一一求皈依戒也。

  问:三藏经典,是玄奘大师一人所译,或有其他高僧合同翻译而成?(唐桂兰)

  答:三藏浩浩,译非一人,更非一时,且一经亦有多人翻译。唐代之玄奘法师,不过较他译师数多且精,其求经行径尤较为苦也。

  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否简称“法华经”?(唐桂兰)

  答:亦未尝不可如是简称,但欠圆满。盖法华内容,共分二十八品,普门品乃是其中之一,若指一品,呼全体名,犹三十六峰之嵩襔,只指一峰呼为嵩山,非不可也。义不圆耳。

  问:佛教徒供养纸印的佛像因经济未有镜框加护,日久陈旧不堪,而且破烂有碍及尊严,另换新的,而旧的如何处理?用火化可否?(林锦生)

  答:佛像陈旧,可以火化,但火化时须择净处。火后之灰,有净河之流送入最佳,否则亦须择山林清净之地埋之,总以预防或被污秽为是。

  问:儒家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是出了家,不是无后吗?请问有三,是何三种?借作参考也好。(朱幼)

  答:世间法与出世法,趋向不同,观点自然各异,世法以祭祀蒸尝等,而报先人恩德为孝,所谓慎终追远也,无后则血食断矣。出世以证道得通等,而度先人超拔为孝,所谓九祖超升也,有道较有后重矣。且出家者,亦未必皆无后,无后者,仅童真出家之人耳。至儒家所云,不孝有三者,查系“…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