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节等日要去扫墓,但我们是不是照时日去,或是不时都可以?(翁明标)
答:似宜从俗,如有时思慕,随时礼祭,亦未尝不可也。
问:身体时常生病,有何方法祛除病根?(翁明标)
答:清心寡欲,每日定时运动,饮食起居,要有规律,此为外治;一心念佛,戒杀放生,莫作诸恶,奉行众善,此为潜转。但须持之有恒,不可以少作为足也。
问:有人说大部分的出家人都受了世上万般的刺激而对世生起厌恨,遂身入空门者,所以是生存竞争的淘汰者,故不足以为人师;又出家人皆以往生极乐世界为目的,这样的欲念论真过甚于俗人,如何答之?(陈武吉)
答:此问有数意,须分别答:一、“受刺激入空门”。(空门改佛字好明白,空之一字,世人多所错解,余尝有学佛十年,不解一空字之语。)试问世上一切事,何种是不受刺激去做的?刺激就是感触,若有无感而做的事,就是无目标的盲动,何以但加到学佛的身上?二、“生存竞争的淘汰者”,此大别有两种,甲是不求不义富贵,不妨安贫乐道,席不暇暖,黾不暇黔,老吾老,幼吾幼,博施济众,天下为公,不使少背此等原则,这是君子的生存竞争。乙是寡廉鲜耻,强取豪夺,牺牲大众。奉养自己,这是小人的生存竞争。出家人自是乙种生存的淘汰者,不然佛门不少青年僧,凭其年富力强,若专为衣食谋,只求不择手段,何患不得些许耶。三、“不足为人师”,人有人的界格,备足仁义礼智信,不犯杀盗淫(指邪淫)妄酒,是为完整之人。令不能如是者,向他看齐,这就是人师。某人莫非以二段乙种之竞存者,方足为人师乎?四、“往生极乐”,这是佛度众生八万四千法门之一,此名净土法门。出家人所修,各随其机而择其法,并不皆以极乐为目的。五、“极乐欲念真过,甚于俗人”,这全是外行话,净土之理,八面玲珑,普契群机。实则极乐种种庄严,皆是说法,此必精研净土经典,方解其理。佛以娑婆众生,欲爱太浓,故先以欲方便牵引,使借此转入正法,获得究竟。
问:佛教教理博广深邃,经典颇多,经句文字多是翻梵音译梵语,使一般人无法研究。有对佛教羡慕的人,即想研究教理,未知从何经典次第研读?又无师授何能研通?(潘玉泉)
答:梵语不翻者,数量有限,但初读经典大是难题,因台省经典甚缺也,敝意宜先看入门小册子,待少知门径,再看经典不迟,佛经并非文深,实义理深耳,台中成功路瑞成书局及本刊读者服务部,均有流通之“歧路指归”,“学佛浅说”,“佛法导论”,“佛学常识课本”等,可购读之。
问:敝人看经虽然不能彻底了解,中心亦觉得十分趣味,但是看不多数头脑昏散睡魔扰乱,欲看不能自主,此是如何?是否业障深重?(潘玉泉)
答:固为有障,然理深难解,不起兴趣,亦原因之一也。
问:现为减劫时期,人寿每百年减一岁,每百年矮一寸(安士全书),现在人类寿命就七十岁而论,身长就五、五尺而论,则五千年后寿只二十岁,身长只五寸,则不成其为人矣。日本人民身体短小,明治维新以来,提倡体育,身长较前人且有增长,此理应作何解释?(宗瑞锡)
答:事有通常及其例外,安士全书所言乃是通常;日人身体加高,乃是例外。此亦因缘关系,是名为增上缘,喻如冬令严寒,室中装置暖器,可受温和,然仍得谓之冬;夏令酷热,装置冷器,可受清凉,亦仍得谓之夏。
问:在信笺上加印自检劝世,亦会犯不恭敬罪否?(谢普扬)
答:信笺宜取艺术化,尤宜注意雅俗共赏;如采加劝世诗歌,录印古人之浅显作品为佳。
问:亚里士多德所云“人”是感情的动物。照佛教的看法,“人”是什么?(林国栋)
答:中国世间圣哲,对人的看法,是有礼有义的动物,书上说过:鹦鹉猩猩都会说话,但仍然是禽兽,因他不懂得“礼”。书上又说:懂得“义”的就是人,不懂义,只图利的就是禽。佛的看法,人身是最易解脱的众生,因著「天”贪乐,“畜”太愚痴,“鬼”“狱”被苦逼的太紧,皆不易解脱故。
问:若有魔外轻视佛子,佛子虽不因此而有所嗔损,此魔外之人,自是罪有应得,佛子视此遭遇,系业感所致当否?(林国栋)
答:彼因愚迷而如此,宜存悲悯之心而婉化之。
问:依书所言,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未知须弥山在何地何山?如世界如佛理所讲,即日月运行如何解释?(许再兴)
答:须弥为世界中心,是指一个单位世界而言,此单位世界,环山为四个大星球,八个中星球,数万小星球等,下至空轮际,上至初禅天,是其范畴,我居之地,乃四大球之一,可知此须弥山非指此土矣。佛典所讲日月绕须弥山,若明此山不在此球,则日月运行,已无疑问。盖科学家以此地球属太阳系,佛典以此地球(南瞻部洲)属须弥山,中心目标虽异,其理与事则相通也。
问:佛力六神通是否真实?现今有如此高僧否?而科学上其所以然又如何解释?有专门书籍否?与禅理有何关系?(许再兴)
答:岂必佛有神通,其他外道亦有神通,不过无漏尽通耳。此有因报所得及因修所得二种,修得者乃得定以后之境界,然佛家注重漏尽一通,此通不得,若现他通尚有招魔之虞,今未必无是高人,但有通者多养晦韬光,决不显示。科学当分精神与物质两系,只迷信物质者,自然不明其理。
问:世尊在世的时候去海底龙宫说法。海是全水境界,云何能入?甚且数千弟子皆能带去,何以能去?鱼是水族皆来闻法,何以能闻?海龙王有生死轮回否?(宽珠)
答:有神足通者,穿山无阻,入海不溺。诸大弟子,皆阿罗汉,俱有神通,故可同往。佛语说法,能出一音,使多类众生闻之,皆与本类之语相同,有此奇妙,故水族亦皆能闻。经云“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者是也。海龙王未出六道,自然轮回。
问:在最近的朝代,有哪一朝代的国王皇帝,最笃信佛教的?最好有历史根据的,请例举几位。(愚居士)
答:最近朝代,便是前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无不笃信。此四帝之文艺中谈佛理者甚多,而雍正御选语录,尤为脍炙人口者。既言历史,又限最近,范围狭矣,实则我国过去之帝王信者,无代无之,而显著历史,或散见文集者,备举则太繁矣。
问:吾所居住地球,若行坏时,六道灵性要寄托何界?(陈明哲)
答:一个地球,乃大千世界中所有星球的几万分之一。一个大千世界,又为尽虚空大千世界的几万分之一。一个地球坏,尚有无量星球,何悉无有生处。
问:怜悯众苦,不觉油然而生,而己身顾不得,且人缘稀薄,要怎样修养才能达到悯救众苦,以免自误误人?(翁德和)
答:身虽残病,眼与舌尚无恙。除自修外多读佛典,以求开智,多劝人念佛,多讲因果,以求利他,自是悯救众生。若徒发心而不实行,或于佛法,不求深解,而不正说,便自误误人矣。
问:佛法的教义包罗万象,其真理高于一切,我们何须以神通宣显,致使世人误疑佛教为迷信?(黄槐庭)
答:佛法宣扬,或演说,多系阐述义理,并未闻有宣耀神通者,惟经中有言及神通处,只得照文述说,然有者亦不能讳而不言也。
问:俗学“唯心论”是否由佛学唯识论变出来的?两论有何差异?有何特征?(黄槐庭)
答:唯心论者,亦非一人,是否有人从唯识演变而出,此是考据问题,必有一番深切工作,方可以言是否,我未从事于此也。论其异同,可说大体相近,惟精粗及相似彻底有别耳。如帛菜“实在论之心观”,霍尔脱“论心”皆主心外有境,而亚里士多德亦主外境存在,此皆粗而相似也。唯识则主心外无境,此两派之特征处。
问:十二因缘头一支的“无明”是过去的果,“行”是过去的因,无始前何来的因?渺茫不解请赐示!(黄槐庭)
答:去今来如环无端,故曰无始,然实亦无古今来,不过为便言说,以当前刹那作“今”,此刹那“今”之前后,曰“去来”耳。向前推有不尽之过去,只可曰无始,向后推有不尽之未来,只可曰无终,此无始之真理也。而居士则问无始前,无始者如上说义,是无能得其开始,何云再有开始前耶?必细思之,方能有悟。十二因缘前二支云过去之因者,亦以当前之“识”为假定“今”位,既有假定今,则假定今前,即名过去,更不必泥求远近,定过去也。
问:欲修六度,是否须读完三藏十二部经典,或各宗派主要经典,内有包含六度教义?(黄槐庭)
答:求学之道,闻一分行一分,佛家重行解相应,儒家重温故知新,是即知即行明矣。六度是大乘整个教义,不分任何宗派,散见各经。
问:世尊普度众生,是主张一律平等的慈悲,使其自修自觉自证,何以独修净土一门得以临终时受佛接引?(黄槐庭)
答:平等普度是原则,能度之方法,所度之愿力,则有各别。愿自力成就者,则说断惑之法,愿他力出要者,则说接引之门,与平等之义无乖。
问:有人问地藏菩萨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是此娑婆世界地球到了成住坏空,空的时候,“众生即能尽,地狱即能空”。是不是?以上意义,甚不明白。(朱幼)
答:娑婆世界,大千之内,地球不知若干万千,此球坏,彼球成,如水中浮泡,聚散无常,安有尽时。有界即有三恶道,是地狱永无空时,众生永无尽时,而菩萨永无成佛之缘,此愿所以为大也。
问:经是佛所说真理,教人趋向解脱的方法,依之而修方能有益。何以读诵就能拔度亡灵,消灾解厄。不知读诵有什么功德?各经何以多赞读诵?(洪荣保)
答:灾厄,乃身口意所造恶业之果报,诚敬诵经,能净此三业,故可转变。万法唯心,念经者如能心想亡者,得其交感,亦能消亡者之业。盖能念为心,所想为境,心境一如,心清净时,境亦清净,故可超亡。
问:出家的男女众和在家的男女众有什么差别?(庐淑珍)
答:出家众应远离欲尘,专心修持。在家众未脱尘劳,随…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