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P22

  ..續本文上一頁節等日要去掃墓,但我們是不是照時日去,或是不時都可以?(翁明標)

  答:似宜從俗,如有時思慕,隨時禮祭,亦未嘗不可也。

  問:身體時常生病,有何方法祛除病根?(翁明標)

  答:清心寡欲,每日定時運動,飲食起居,要有規律,此爲外治;一心念佛,戒殺放生,莫作諸惡,奉行衆善,此爲潛轉。但須持之有恒,不可以少作爲足也。

  問:有人說大部分的出家人都受了世上萬般的刺激而對世生起厭恨,遂身入空門者,所以是生存競爭的淘汰者,故不足以爲人師;又出家人皆以往生極樂世界爲目的,這樣的欲念論真過甚于俗人,如何答之?(陳武吉)

  答:此問有數意,須分別答:一、“受刺激入空門”。(空門改佛字好明白,空之一字,世人多所錯解,余嘗有學佛十年,不解一空字之語。)試問世上一切事,何種是不受刺激去做的?刺激就是感觸,若有無感而做的事,就是無目標的盲動,何以但加到學佛的身上?二、“生存競爭的淘汰者”,此大別有兩種,甲是不求不義富貴,不妨安貧樂道,席不暇暖,黾不暇黔,老吾老,幼吾幼,博施濟衆,天下爲公,不使少背此等原則,這是君子的生存競爭。乙是寡廉鮮恥,強取豪奪,犧牲大衆。奉養自己,這是小人的生存競爭。出家人自是乙種生存的淘汰者,不然佛門不少青年僧,憑其年富力強,若專爲衣食謀,只求不擇手段,何患不得些許耶。叁、“不足爲人師”,人有人的界格,備足仁義禮智信,不犯殺盜淫(指邪淫)妄酒,是爲完整之人。令不能如是者,向他看齊,這就是人師。某人莫非以二段乙種之競存者,方足爲人師乎?四、“往生極樂”,這是佛度衆生八萬四千法門之一,此名淨土法門。出家人所修,各隨其機而擇其法,並不皆以極樂爲目的。五、“極樂欲念真過,甚于俗人”,這全是外行話,淨土之理,八面玲珑,普契群機。實則極樂種種莊嚴,皆是說法,此必精研淨土經典,方解其理。佛以娑婆衆生,欲愛太濃,故先以欲方便牽引,使借此轉入正法,獲得究竟。

  問:佛教教理博廣深邃,經典頗多,經句文字多是翻梵音譯梵語,使一般人無法研究。有對佛教羨慕的人,即想研究教理,未知從何經典次第研讀?又無師授何能研通?(潘玉泉)

  答:梵語不翻者,數量有限,但初讀經典大是難題,因臺省經典甚缺也,敝意宜先看入門小冊子,待少知門徑,再看經典不遲,佛經並非文深,實義理深耳,臺中成功路瑞成書局及本刊讀者服務部,均有流通之“歧路指歸”,“學佛淺說”,“佛法導論”,“佛學常識課本”等,可購讀之。

  問:敝人看經雖然不能徹底了解,中心亦覺得十分趣味,但是看不多數頭腦昏散睡魔擾亂,欲看不能自主,此是如何?是否業障深重?(潘玉泉)

  答:固爲有障,然理深難解,不起興趣,亦原因之一也。

  問:現爲減劫時期,人壽每百年減一歲,每百年矮一寸(安士全書),現在人類壽命就七十歲而論,身長就五、五尺而論,則五千年後壽只二十歲,身長只五寸,則不成其爲人矣。日本人民身體短小,明治維新以來,提倡體育,身長較前人且有增長,此理應作何解釋?(宗瑞錫)

  答:事有通常及其例外,安士全書所言乃是通常;日人身體加高,乃是例外。此亦因緣關系,是名爲增上緣,喻如冬令嚴寒,室中裝置暖器,可受溫和,然仍得謂之冬;夏令酷熱,裝置冷器,可受清涼,亦仍得謂之夏。

  問:在信箋上加印自檢勸世,亦會犯不恭敬罪否?(謝普揚)

  答:信箋宜取藝術化,尤宜注意雅俗共賞;如采加勸世詩歌,錄印古人之淺顯作品爲佳。

  問:亞裏士多德所雲“人”是感情的動物。照佛教的看法,“人”是什麼?(林國棟)

  答:中國世間聖哲,對人的看法,是有禮有義的動物,書上說過:鹦鹉猩猩都會說話,但仍然是禽獸,因他不懂得“禮”。書上又說:懂得“義”的就是人,不懂義,只圖利的就是禽。佛的看法,人身是最易解脫的衆生,因著「天”貪樂,“畜”太愚癡,“鬼”“獄”被苦逼的太緊,皆不易解脫故。

  問:若有魔外輕視佛子,佛子雖不因此而有所嗔損,此魔外之人,自是罪有應得,佛子視此遭遇,系業感所致當否?(林國棟)

  答:彼因愚迷而如此,宜存悲憫之心而婉化之。

  問:依書所言,世界以須彌山爲中心,未知須彌山在何地何山?如世界如佛理所講,即日月運行如何解釋?(許再興)

  答:須彌爲世界中心,是指一個單位世界而言,此單位世界,環山爲四個大星球,八個中星球,數萬小星球等,下至空輪際,上至初禅天,是其範疇,我居之地,乃四大球之一,可知此須彌山非指此土矣。佛典所講日月繞須彌山,若明此山不在此球,則日月運行,已無疑問。蓋科學家以此地球屬太陽系,佛典以此地球(南瞻部洲)屬須彌山,中心目標雖異,其理與事則相通也。

  問:佛力六神通是否真實?現今有如此高僧否?而科學上其所以然又如何解釋?有專門書籍否?與禅理有何關系?(許再興)

  答:豈必佛有神通,其他外道亦有神通,不過無漏盡通耳。此有因報所得及因修所得二種,修得者乃得定以後之境界,然佛家注重漏盡一通,此通不得,若現他通尚有招魔之虞,今未必無是高人,但有通者多養晦韬光,決不顯示。科學當分精神與物質兩系,只迷信物質者,自然不明其理。

  問:世尊在世的時候去海底龍宮說法。海是全水境界,雲何能入?甚且數千弟子皆能帶去,何以能去?魚是水族皆來聞法,何以能聞?海龍王有生死輪回否?(寬珠)

  答:有神足通者,穿山無阻,入海不溺。諸大弟子,皆阿羅漢,俱有神通,故可同往。佛語說法,能出一音,使多類衆生聞之,皆與本類之語相同,有此奇妙,故水族亦皆能聞。經雲“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者是也。海龍王未出六道,自然輪回。

  問:在最近的朝代,有哪一朝代的國王皇帝,最笃信佛教的?最好有曆史根據的,請例舉幾位。(愚居士)

  答:最近朝代,便是前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無不笃信。此四帝之文藝中談佛理者甚多,而雍正禦選語錄,尤爲脍炙人口者。既言曆史,又限最近,範圍狹矣,實則我國過去之帝王信者,無代無之,而顯著曆史,或散見文集者,備舉則太繁矣。

  問:吾所居住地球,若行壞時,六道靈性要寄托何界?(陳明哲)

  答:一個地球,乃大千世界中所有星球的幾萬分之一。一個大千世界,又爲盡虛空大千世界的幾萬分之一。一個地球壞,尚有無量星球,何悉無有生處。

  問:憐憫衆苦,不覺油然而生,而己身顧不得,且人緣稀薄,要怎樣修養才能達到憫救衆苦,以免自誤誤人?(翁德和)

  答:身雖殘病,眼與舌尚無恙。除自修外多讀佛典,以求開智,多勸人念佛,多講因果,以求利他,自是憫救衆生。若徒發心而不實行,或于佛法,不求深解,而不正說,便自誤誤人矣。

  問:佛法的教義包羅萬象,其真理高于一切,我們何須以神通宣顯,致使世人誤疑佛教爲迷信?(黃槐庭)

  答:佛法宣揚,或演說,多系闡述義理,並未聞有宣耀神通者,惟經中有言及神通處,只得照文述說,然有者亦不能諱而不言也。

  問:俗學“唯心論”是否由佛學唯識論變出來的?兩論有何差異?有何特征?(黃槐庭)

  答:唯心論者,亦非一人,是否有人從唯識演變而出,此是考據問題,必有一番深切工作,方可以言是否,我未從事于此也。論其異同,可說大體相近,惟精粗及相似徹底有別耳。如帛菜“實在論之心觀”,霍爾脫“論心”皆主心外有境,而亞裏士多德亦主外境存在,此皆粗而相似也。唯識則主心外無境,此兩派之特征處。

  問:十二因緣頭一支的“無明”是過去的果,“行”是過去的因,無始前何來的因?渺茫不解請賜示!(黃槐庭)

  答:去今來如環無端,故曰無始,然實亦無古今來,不過爲便言說,以當前刹那作“今”,此刹那“今”之前後,曰“去來”耳。向前推有不盡之過去,只可曰無始,向後推有不盡之未來,只可曰無終,此無始之真理也。而居士則問無始前,無始者如上說義,是無能得其開始,何雲再有開始前耶?必細思之,方能有悟。十二因緣前二支雲過去之因者,亦以當前之“識”爲假定“今”位,既有假定今,則假定今前,即名過去,更不必泥求遠近,定過去也。

  問:欲修六度,是否須讀完叁藏十二部經典,或各宗派主要經典,內有包含六度教義?(黃槐庭)

  答:求學之道,聞一分行一分,佛家重行解相應,儒家重溫故知新,是即知即行明矣。六度是大乘整個教義,不分任何宗派,散見各經。

  問:世尊普度衆生,是主張一律平等的慈悲,使其自修自覺自證,何以獨修淨土一門得以臨終時受佛接引?(黃槐庭)

  答:平等普度是原則,能度之方法,所度之願力,則有各別。願自力成就者,則說斷惑之法,願他力出要者,則說接引之門,與平等之義無乖。

  問:有人問地藏菩薩誓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是此娑婆世界地球到了成住壞空,空的時候,“衆生即能盡,地獄即能空”。是不是?以上意義,甚不明白。(朱幼)

  答:娑婆世界,大千之內,地球不知若幹萬千,此球壞,彼球成,如水中浮泡,聚散無常,安有盡時。有界即有叁惡道,是地獄永無空時,衆生永無盡時,而菩薩永無成佛之緣,此願所以爲大也。

  問:經是佛所說真理,教人趨向解脫的方法,依之而修方能有益。何以讀誦就能拔度亡靈,消災解厄。不知讀誦有什麼功德?各經何以多贊讀誦?(洪榮保)

  答:災厄,乃身口意所造惡業之果報,誠敬誦經,能淨此叁業,故可轉變。萬法唯心,念經者如能心想亡者,得其交感,亦能消亡者之業。蓋能念爲心,所想爲境,心境一如,心清淨時,境亦清淨,故可超亡。

  問:出家的男女衆和在家的男女衆有什麼差別?(廬淑珍)

  答:出家衆應遠離欲塵,專心修持。在家衆未脫塵勞,隨…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