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死,不生不灭,这样名曰“界外圣人”。共分四类:证小乘果的是声闻、缘觉,证大乘果的是菩萨、佛。
第九课 大小乘
“乘”是运载的意思,如船车等,坐在上面,就能载到目的地。佛法称乘,原是比喻,是说希求的道果,依著佛法就可达到。
菩萨上求下化,圆成佛果为究竟。这果是具足三德:一、圆一切种智,名曰“般若”。二、出三障,具一切功德,名曰“法身”。三、灭尽一切苦,脱离了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名曰“解脱”。这样广大成就,普遍度众,所以称是“大乘”。
声闻、缘觉证到阿罗汉果,便为满足,只不过脱了分段生死,得了一半解脱。其余的般若、法身,尚未思证,对于度众,还未发心,这样成果,比佛狭隘,所以称是“小乘”。
第十课 五乘说法
凡夫有善道两种成就,圣人有界外三种成就,合起来看,共分五类,皆称证果;不过有“究竟”、“不究竟”的分别,所以统叫作“乘”。
只守五戒不失人身,能行十善可得天身,这是不究竟的“凡果”。明四谛证声闻果,观十二因缘证缘觉果,这比凡果得称究竟。修六度固然是菩萨,必由这个阶段才能证得佛果,这是最究竟的“圣果”。
为什么还说不究竟的法,这是为众生根器不同,不得已的方便。一、利根的听到圣果教义,固能开悟,钝根的就不了解,只好为说方便,免他再堕三途。二、有的听了能解,却没勇气承当,也只得先说方便,引他前进。三、圣果义既不了解,或是不肯承当,这等众生自是很多的,若不别开方便,那就把众生为善的路塞绝了。
这五乘有一比喻:人乘比幼稚园,天乘比小学,声闻乘比初中,缘觉乘比高中,菩萨乘比大学。这是够什么程度,方能入什么学校,佛法更是要观察根器而说,不然就不契机了。
第十一课 因缘果
“万法因缘生”,这是说一切事的发生,先必有因,再遇见缘,他就发生结果。
“因”是事的本原,“缘”是一种助力,“果”是后来的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这是值得注意的。
缘有四种:一、亲因缘,二、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兹举一喻:“因”比一粒种子;“亲因缘”比种子本身的生机;“无间缘”比使种子的生机不断;“所缘缘”比这粒种子的希望;“增上缘”比风日水雨等;“果”比这粒种子生成结的果实。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与果是不会错的。这就是说作善定得善果,作恶定得恶果;因果定率,最合科学。不种善因,专去信命运,或是祷天求神,希望得福,皆是枉然。
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
因结成果,是有时间性的,分为“现果、来果、后果”。当生成熟的称“现果”;再生成熟的称“来果”;多生成熟的称“后果”。
这是什么道理?一是因的迟早力量。譬如一粒瓜种与一粒桃核,同时种在地里,瓜种是当年生成,可以结瓜的;桃核生出,须经三、四年才能结桃。二是缘的强弱力量。四种助缘,次第推进,自然成熟的就早些;或是几种缘不充足,譬如土壤不良,以及风日雨水短了成分,自然成熟的就迟些。
因果定率,尚有应当知的两个要点:一是因果永不消灭,遇缘便起现行。要想不受恶报,必须断尽烦恼,证得界外圣果,方能免除。二是善恶不相抵销,分受其报。但是多增善缘,可使恶报由重转轻;勤杜恶缘,能使善果疾速成就。
第十三课 本性
真性是众生本有具足的万德万能,所以叫做“本性”。但是从无始以来,染了虚妄,盖住本体,具足的德能,就不能显现了。
虚妄名曰“无明”,这是比喻。性如镜子,本来光明,染了尘垢,就掩蔽了光。尘垢就是镜子的无明,虚妄就是真性的无明。
为什么真性无始就有虚妄?这还得另举一喻:金是从矿里出的,却是无始就与尘沙混杂;真性染虚妄,也是这个道理。
镜子去一分尘垢,放一分光明;去十分尘垢,放十分光明。真性去一分虚妄,显一分德能;去十分虚妄,显十分德能。可知为善为恶,是真性染净的关系;超升堕落,也是真性染净的关系。
矿金经过熔炼,汰去尘沙,以后自不再为尘沙混杂;真性经过修持,断绝虚妄,以后自不再被虚妄染污。
第十四课 烦恼
本性光明名“觉”,无明盖住名“迷”。无明愈盖愈厚,本性愈迷愈深,这样就失了自在,称作“烦恼”。其实无明与烦恼不是二事,无明是说因,烦恼是说果。
烦恼有“根本”与“随起”的分别。若按《百法明门论》来说,根本烦恼,共有六种,这是应该先知道的。一名“贪”,就是贪爱五欲六尘,不肯暂舍。二名“嗔”,就是有不如意的事,便发怒气,或是憎恶。三名“痴”,就是昏昏迷迷,不明事理。四名“慢”,就是自高自大,轻慢他人。五名“疑”,就是对于实事实理,犹豫不定,似信非信。六名“邪见”,就是颠倒邪正,谤无因果。
因为这些烦恼,迷住本性,以后起心动念,皆是烦恼来用事,自然多造作恶业,长受苦的果报。
第十五课 菩提
无明盖住本性,是由觉入迷,名“起烦恼”,从此就入了生死苦海。本性要求解脱,是由迷转觉,名“发菩提”,仗此能达到涅槃乐岸。
了知烦恼是性的贼,必借菩提来充门卫。但是防贼不是偶尔的事,总要随时加以警觉,稍一疏忽,贼就会冲进来。菩提也须时刻发心,若稍懈怠,烦恼就来缠缚本性。
烦恼是本性从来的冤家,菩提是本性原有的能力,却是地位相反,互不相容,各有各的相当力量,双方交争的胜败,全在发展力和相续力。菩提若不住的发展相续,自然能断除烦恼;烦恼若不住的发展相续,也会挫毁菩提。
第十六课 涅槃
“涅槃”译为圆寂。“圆”是一切德能圆满;“寂”是不生不灭,万缘寂静。
本性原自清净,这名“本觉”;染了无明,变成“不觉”。发菩提心,称作“始觉”;证得涅槃,是“究竟觉”。
证涅槃后,即得“常、乐、我、净”四种净德。脱了出胎、入胎轮回生死,才是真的常存;既不生死又具德能,才是真的安乐;离开四大和合假相,获到佛性自在法身,才是真的我体;从后不受欲尘,及一切烦恼的染污,才是真的清净。
得到真我真乐,这就是“圆满”;得到真常真净,这就是“寂静”。
第十七课 漏无漏法
“漏”是向外泄漏的意思。这漏是说的烦恼,不过取一比喻。假如一个水瓶,若有孔洞,那水是要向外漏的。
漏有四种解释:一、由眼、耳等六根不断攀缘欲尘,引的生起烦恼,向外泄漏。二、烦恼比瓶破处,心比注水,只有烦恼,就有漏心。三、因起烦恼,正道就会漏失。四、因有烦恼,就能漏落生死。
世间诸法,未知烦恼为害,不思断除,不问事是善恶,总是有漏的。出世法,就是专断烦恼,证取涅槃,所以名为无漏的。
第十八课 五眼
眼比镜子,能照事物,不但能见,并且能察。有形的物体,见须用眼,这名曰看。无形的事理,观察须用智慧,这也名看。既统曰看,不问见与观察,就不妨说是眼的能力。
五眼是“肉、天、慧、法、佛”等。“肉眼”就是只见有形色的,肉体眼睛,遇暗遇阻,就不能见了。“天眼”不问远近昼夜,都能见到,是无阻碍的。“慧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之理,不致误假当真,著迷颠倒。“法眼”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门,都已彻了。“佛眼”是兼有前四种眼,能以圆融。
前两种眼,却是实用眼睛来看。三、四两种,就是用智慧观察。后一种用眼用智,圆融无执。
第十九课 六神通
“神”是神奇不测,“通”是通达无碍。有了这样的能力,那就得到自在了。
一、“神足通”,是自身变化随意,远近飞行自在。二、“天眼通”,是远近昼夜都可看到。三、“天耳通”,是远近声响都能听到。四、“他心通”,他人心里的念头,都能尽知。五、“夙命通”,自己及他人若干前生的状况,能以晓了。六、“漏尽通”,就是断尽烦恼,得了解脱。
得到神通,大略可分二种原因:一是“报得通”,就是依靠报身自然感得来的,如诸天有前五通,鬼神也有小通等类。二是“修得通”,如阿罗汉证得六通,外道仙人修得前五通等类。
但是神通也有究竟、不究竟的分别,只有前五通,是不究竟的,若得漏尽通,才是究竟。
第二十课 三皈依
“皈”是归顺投托,“依”是依靠仗赖。众生在娑婆世界备受诸苦,生死海里头出头没,这样的环境中,一切不得自由,不得解脱,是必归顺一种圣教,依靠著寻一个出路。
这必须仔细审察,真能解决诸苦及生死的圣教,才可皈依;免得走错了路,反而苦上加苦,越坠越深。
“佛”是天中天、圣中圣,万德万能的。“法”是经典,一切谛理说的无余无欠。“僧”指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是依照教义自修化他的实行者。这名“三宝一体”,是应当皈依的。
“皈依”就是以三宝为师,要依著三宝指示的教法去作,求到一个光明的归宿。
第二十一课 五戒
众生我见太重,一切动作,往往有害对方。现造恶因,将来定受苦果,合起来看,正是损人损己。
“戒”是“禁止”的意思,就是损害对方的事,不许去作。不造恶因,也没苦果,合起来看,正是利人利己。
一、“不杀生” 凡是动物,皆爱生命,若被杀害,皆有恐怖,皆有痛苦。应该发同情心,所以要戒。
二、“不偷盗” 明抢暗窃,固然是盗,就是对方未曾许可,自动检取,也称作盗。使他损失,又伤自己的廉洁,所以要戒。
三、“不邪淫” 正式夫妇同居以外,男女须要严分界限。奸邪的行为,最是无耻,又能扰乱社会,破坏风化,所以要戒。
四、“不妄语” 有的说无,无的说有,皆是欺骗他人。正直人要说真实话,所以要戒。
五、“不饮酒” 这件事好像不与对方相干,但是醉了以后,心性就会迷乱,便要妄作非为,所以要戒。
第二十二课 十善业
“业”是众生造的一切事业。这业有善有恶,凡夫知见不正,却还辨不清楚。…
《佛学常识课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