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識課本▪P2

  ..續本文上一頁死,不生不滅,這樣名曰“界外聖人”。共分四類:證小乘果的是聲聞、緣覺,證大乘果的是菩薩、佛。

  第九課 大小乘

  “乘”是運載的意思,如船車等,坐在上面,就能載到目的地。佛法稱乘,原是比喻,是說希求的道果,依著佛法就可達到。

  菩薩上求下化,圓成佛果爲究竟。這果是具足叁德:一、圓一切種智,名曰“般若”。二、出叁障,具一切功德,名曰“法身”。叁、滅盡一切苦,脫離了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名曰“解脫”。這樣廣大成就,普遍度衆,所以稱是“大乘”。

  聲聞、緣覺證到阿羅漢果,便爲滿足,只不過脫了分段生死,得了一半解脫。其余的般若、法身,尚未思證,對于度衆,還未發心,這樣成果,比佛狹隘,所以稱是“小乘”。

  第十課 五乘說法

  凡夫有善道兩種成就,聖人有界外叁種成就,合起來看,共分五類,皆稱證果;不過有“究竟”、“不究竟”的分別,所以統叫作“乘”。

  只守五戒不失人身,能行十善可得天身,這是不究竟的“凡果”。明四谛證聲聞果,觀十二因緣證緣覺果,這比凡果得稱究竟。修六度固然是菩薩,必由這個階段才能證得佛果,這是最究竟的“聖果”。

  爲什麼還說不究竟的法,這是爲衆生根器不同,不得已的方便。一、利根的聽到聖果教義,固能開悟,鈍根的就不了解,只好爲說方便,免他再墮叁途。二、有的聽了能解,卻沒勇氣承當,也只得先說方便,引他前進。叁、聖果義既不了解,或是不肯承當,這等衆生自是很多的,若不別開方便,那就把衆生爲善的路塞絕了。

  這五乘有一比喻:人乘比幼稚園,天乘比小學,聲聞乘比初中,緣覺乘比高中,菩薩乘比大學。這是夠什麼程度,方能入什麼學校,佛法更是要觀察根器而說,不然就不契機了。

  第十一課 因緣果

  “萬法因緣生”,這是說一切事的發生,先必有因,再遇見緣,他就發生結果。

  “因”是事的本原,“緣”是一種助力,“果”是後來的結局。由因得果,全是緣的力量,這是值得注意的。

  緣有四種:一、親因緣,二、無間緣,叁、所緣緣,四、增上緣。茲舉一喻:“因”比一粒種子;“親因緣”比種子本身的生機;“無間緣”比使種子的生機不斷;“所緣緣”比這粒種子的希望;“增上緣”比風日水雨等;“果”比這粒種子生成結的果實。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與果是不會錯的。這就是說作善定得善果,作惡定得惡果;因果定率,最合科學。不種善因,專去信命運,或是禱天求神,希望得福,皆是枉然。

  第十二課 因果通叁世

  因結成果,是有時間性的,分爲“現果、來果、後果”。當生成熟的稱“現果”;再生成熟的稱“來果”;多生成熟的稱“後果”。

  這是什麼道理?一是因的遲早力量。譬如一粒瓜種與一粒桃核,同時種在地裏,瓜種是當年生成,可以結瓜的;桃核生出,須經叁、四年才能結桃。二是緣的強弱力量。四種助緣,次第推進,自然成熟的就早些;或是幾種緣不充足,譬如土壤不良,以及風日雨水短了成分,自然成熟的就遲些。

  因果定率,尚有應當知的兩個要點:一是因果永不消滅,遇緣便起現行。要想不受惡報,必須斷盡煩惱,證得界外聖果,方能免除。二是善惡不相抵銷,分受其報。但是多增善緣,可使惡報由重轉輕;勤杜惡緣,能使善果疾速成就。

  第十叁課 本性

  真性是衆生本有具足的萬德萬能,所以叫做“本性”。但是從無始以來,染了虛妄,蓋住本體,具足的德能,就不能顯現了。

  虛妄名曰“無明”,這是比喻。性如鏡子,本來光明,染了塵垢,就掩蔽了光。塵垢就是鏡子的無明,虛妄就是真性的無明。

  爲什麼真性無始就有虛妄?這還得另舉一喻:金是從礦裏出的,卻是無始就與塵沙混雜;真性染虛妄,也是這個道理。

  鏡子去一分塵垢,放一分光明;去十分塵垢,放十分光明。真性去一分虛妄,顯一分德能;去十分虛妄,顯十分德能。可知爲善爲惡,是真性染淨的關系;超升墮落,也是真性染淨的關系。

  礦金經過熔煉,汰去塵沙,以後自不再爲塵沙混雜;真性經過修持,斷絕虛妄,以後自不再被虛妄染汙。

  第十四課 煩惱

  本性光明名“覺”,無明蓋住名“迷”。無明愈蓋愈厚,本性愈迷愈深,這樣就失了自在,稱作“煩惱”。其實無明與煩惱不是二事,無明是說因,煩惱是說果。

  煩惱有“根本”與“隨起”的分別。若按《百法明門論》來說,根本煩惱,共有六種,這是應該先知道的。一名“貪”,就是貪愛五欲六塵,不肯暫舍。二名“嗔”,就是有不如意的事,便發怒氣,或是憎惡。叁名“癡”,就是昏昏迷迷,不明事理。四名“慢”,就是自高自大,輕慢他人。五名“疑”,就是對于實事實理,猶豫不定,似信非信。六名“邪見”,就是顛倒邪正,謗無因果。

  因爲這些煩惱,迷住本性,以後起心動念,皆是煩惱來用事,自然多造作惡業,長受苦的果報。

  第十五課 菩提

  無明蓋住本性,是由覺入迷,名“起煩惱”,從此就入了生死苦海。本性要求解脫,是由迷轉覺,名“發菩提”,仗此能達到涅槃樂岸。

  了知煩惱是性的賊,必借菩提來充門衛。但是防賊不是偶爾的事,總要隨時加以警覺,稍一疏忽,賊就會沖進來。菩提也須時刻發心,若稍懈怠,煩惱就來纏縛本性。

  煩惱是本性從來的冤家,菩提是本性原有的能力,卻是地位相反,互不相容,各有各的相當力量,雙方交爭的勝敗,全在發展力和相續力。菩提若不住的發展相續,自然能斷除煩惱;煩惱若不住的發展相續,也會挫毀菩提。

  第十六課 涅槃

  “涅槃”譯爲圓寂。“圓”是一切德能圓滿;“寂”是不生不滅,萬緣寂靜。

  本性原自清淨,這名“本覺”;染了無明,變成“不覺”。發菩提心,稱作“始覺”;證得涅槃,是“究竟覺”。

  證涅槃後,即得“常、樂、我、淨”四種淨德。脫了出胎、入胎輪回生死,才是真的常存;既不生死又具德能,才是真的安樂;離開四大和合假相,獲到佛性自在法身,才是真的我體;從後不受欲塵,及一切煩惱的染汙,才是真的清淨。

  得到真我真樂,這就是“圓滿”;得到真常真淨,這就是“寂靜”。

  第十七課 漏無漏法

  “漏”是向外泄漏的意思。這漏是說的煩惱,不過取一比喻。假如一個水瓶,若有孔洞,那水是要向外漏的。

  漏有四種解釋:一、由眼、耳等六根不斷攀緣欲塵,引的生起煩惱,向外泄漏。二、煩惱比瓶破處,心比注水,只有煩惱,就有漏心。叁、因起煩惱,正道就會漏失。四、因有煩惱,就能漏落生死。

  世間諸法,未知煩惱爲害,不思斷除,不問事是善惡,總是有漏的。出世法,就是專斷煩惱,證取涅槃,所以名爲無漏的。

  第十八課 五眼

  眼比鏡子,能照事物,不但能見,並且能察。有形的物體,見須用眼,這名曰看。無形的事理,觀察須用智慧,這也名看。既統曰看,不問見與觀察,就不妨說是眼的能力。

  五眼是“肉、天、慧、法、佛”等。“肉眼”就是只見有形色的,肉體眼睛,遇暗遇阻,就不能見了。“天眼”不問遠近晝夜,都能見到,是無阻礙的。“慧眼”能看破假相,識得真空之理,不致誤假當真,著迷顛倒。“法眼”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門,都已徹了。“佛眼”是兼有前四種眼,能以圓融。

  前兩種眼,卻是實用眼睛來看。叁、四兩種,就是用智慧觀察。後一種用眼用智,圓融無執。

  第十九課 六神通

  “神”是神奇不測,“通”是通達無礙。有了這樣的能力,那就得到自在了。

  一、“神足通”,是自身變化隨意,遠近飛行自在。二、“天眼通”,是遠近晝夜都可看到。叁、“天耳通”,是遠近聲響都能聽到。四、“他心通”,他人心裏的念頭,都能盡知。五、“夙命通”,自己及他人若幹前生的狀況,能以曉了。六、“漏盡通”,就是斷盡煩惱,得了解脫。

  得到神通,大略可分二種原因:一是“報得通”,就是依靠報身自然感得來的,如諸天有前五通,鬼神也有小通等類。二是“修得通”,如阿羅漢證得六通,外道仙人修得前五通等類。

  但是神通也有究竟、不究竟的分別,只有前五通,是不究竟的,若得漏盡通,才是究竟。

  第二十課 叁皈依

  “皈”是歸順投托,“依”是依靠仗賴。衆生在娑婆世界備受諸苦,生死海裏頭出頭沒,這樣的環境中,一切不得自由,不得解脫,是必歸順一種聖教,依靠著尋一個出路。

  這必須仔細審察,真能解決諸苦及生死的聖教,才可皈依;免得走錯了路,反而苦上加苦,越墜越深。

  “佛”是天中天、聖中聖,萬德萬能的。“法”是經典,一切谛理說的無余無欠。“僧”指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是依照教義自修化他的實行者。這名“叁寶一體”,是應當皈依的。

  “皈依”就是以叁寶爲師,要依著叁寶指示的教法去作,求到一個光明的歸宿。

  第二十一課 五戒

  衆生我見太重,一切動作,往往有害對方。現造惡因,將來定受苦果,合起來看,正是損人損己。

  “戒”是“禁止”的意思,就是損害對方的事,不許去作。不造惡因,也沒苦果,合起來看,正是利人利己。

  一、“不殺生” 凡是動物,皆愛生命,若被殺害,皆有恐怖,皆有痛苦。應該發同情心,所以要戒。

  二、“不偷盜” 明搶暗竊,固然是盜,就是對方未曾許可,自動檢取,也稱作盜。使他損失,又傷自己的廉潔,所以要戒。

  叁、“不邪淫” 正式夫婦同居以外,男女須要嚴分界限。奸邪的行爲,最是無恥,又能擾亂社會,破壞風化,所以要戒。

  四、“不妄語” 有的說無,無的說有,皆是欺騙他人。正直人要說真實話,所以要戒。

  五、“不飲酒” 這件事好像不與對方相幹,但是醉了以後,心性就會迷亂,便要妄作非爲,所以要戒。

  第二十二課 十善業

  “業”是衆生造的一切事業。這業有善有惡,凡夫知見不正,卻還辨不清楚。…

《佛學常識課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