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一、通問

  問: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大事是何等事?(余萍)

  答:大事者,生死也。請細思想,人間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惟此事獨佛能了之,所以應世,來爲衆生解決此事也。

  問:人生究竟爲什麼活著?佛教如何說法?(施無畏)

  答:此名人生觀,各個觀點不同,佛法謂是善惡業力牽引。一度來受果報。悟者借此尋求解脫,迷者再造新殃,再受後報。

  問:世上宇宙真理是否有一個?誰(哪一個宗教)是唯一真理?(黃聖吼)

  答:此問題頗籠統,宇宙之大,事物之多,要從何處說起。茲可說,各事物各有真理,若歸納之,有一個總真理,所謂“萬法歸一”。此“萬法歸一”,名“一真法界”,而不與萬物俱,萬物生滅無常,“一真法界”,如如不動,所以名爲真也。何種宗教悟得此理,且有把握辦得到,便是真理宗教。

  問:佛與聖人有何區別?(李中心)

  答:聖人種種不一,有世間及出世間兩大類,此兩類又分若幹種,世間聖人,僅以我國而論,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伯夷柳下惠等皆是也。出世間聖人,十地菩薩降而至緣覺聲聞等皆是也。佛則與此兩類皆不同,即上兩類聖,所知所能者,佛皆知能,佛所知所能者,上兩類聖,有所不知不能。

  問:佛教救世有出世的獨立人權,爲何摻雜世間的善惡是此非彼?(陳問耘)

  答: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說煩惱,何顯菩提。

  問:佛前供養之香、花、茶、餅、果,各項有何意義?(莊慶賢)

  答:此有事理之別。事者,依俗禮常用之品供養表示誠敬而已;理者,因諸供養中,以法爲最,故取物以代法也。香表精進,燭表智慧,花表忍辱,茶水表布施,餅果表禅定。尚有塗香一種,顯教多不用之,乃系持戒之意,合此爲六波羅密也。

  問:有人說佛教不燒金紙銀紙,但用果、香、花、燭、茶、供養佛菩薩什麼意思?(王計)

  答:金銀紙箔,皆是給鬼之物,佛故無用。供佛亦不過表我誠敬,佛豈真享,惟佛陀慈悲戒殺,製限素食,故供獻亦只用果茶等類。

  問:有人問,佛家供佛用,果、香、花、燭、茶,什麼意義,請老師明白開示。(阿桃)

  答:供具本有多種,總以不殺物命爲原則,然細論之,所供之品,亦有取義,即以所舉者而言,果爲食物表顯禅定,香表精進,花表忍辱,燭表智慧,茶者水也,表顯布施。

  問:每尊佛像胸前,皆雕上一個卍字型大小,不知它的來源爲何?(謝智遠)

  答:佛身有叁十二種瑞相,不同常人,此字即瑞相之一也。

  問:中國第一代出家是什麼法師?(釋心川)

  答:佛教入華之始,周秦漢魏,尚無定論,何能言漢土出家之第一人。假承認始自漢明帝,據漢法本內傳,略雲“時司空劉峻德及道士呂惠通等,共千人,請求出家,帝皆許之”;便可謂劉等爲始。又據梁高僧傳及費長房叁寶記,雲曹魏高貴鄉公甘露年間,穎川人朱士行爲漢土出家之始。代遠年湮,古事難得確證者,非止此也,在未發現他說時,暫存其兩說,聊作參考資料可耳,亦不必定泥之。

  問:要具備哪幾個條件,才爲僧寶?(陳心願)

  答:爲獻身救度衆生,先舍離眷屬田産,入寺求比丘剃度,此謂出家。(從俗言)再經受沙彌以至比丘具足等戒,方稱僧寶。佛家律製如是,凡少明戒律者,無不知之。

  問:在家居士爲何不能收皈依弟子?(陳心願)

  答:僧者衆也,乃指一切比丘之集團,皈依僧,實皈依其集團。在家人不過近事男女耳,並非比丘,無資入此僧團,何能僭分,妄受皈依。

  問:信佛之人,未知可以深信命蔔相士所判斷之命運否?(善因)

  答:命由心造,相命之士豈能支配我心?沙彌救蟻延命之事,是其前鑒也。

  問:做善事,種善因,將來可得善果,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念經念咒爲什麼會種福,則頗令人費解?(黃冠中)

  答:既信種善因得福果,當知種惡因得苦果。請細體察衆生日日所作:身多殺盜淫,口多妄語惡口兩舌绮語,真正善事,渺乎渺矣。推其造作之本,惟在于“意”,意善則身口現善,意惡則身口現惡。誦佛經咒,惡意不生,惡不生之時間,即是種福之時間。

  問:佛說人們終日在苦海愁波中掙紮殘喘,可是爲什麼又說人身難得呢?(黃冠中)

  答:人身愁苦,能啓生厭出離之心,苦而不極,能得如法修行機會。若天則享樂忘憂,修羅嗔恨不釋,畜愚癡,鬼饑渴,地獄受苦無間,皆無解脫之緣,所以貴乎人道也。

  問:觀音菩薩據說久已成佛,其佛號爲何?(周慧前)

  答:據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雲,號正法明如來。乃過去無量劫之事,安能說何年月。

  問:無數恒河沙佛國是不是即是叁千大千世界?(蔡世芳)

  答:叁千大千,有能算之數位,悟河沙是難算之數位。

  問:大乘之“六度”與小乘之“五戒十善”有何異處?(蔡世芳)

  答:五戒十善,修己之義多,六度益他之義多,此其異處。

  問:在路上遇見出家僧寶,不知可在路上頂禮或如何?(陳林洲)

  答:居士見僧寶,自應頂禮。但在通衢馬路,方便合掌問訊可矣。緣路上車馬往來,若匐匍頂禮,則礙交通也。

  問:凡遇初面大德,向其頂禮,因何內心反覺悲感,如遇久離至親一樣,雙眼欲淚,是何因緣?(顔佛兆)

  答:此乃至誠懇切之心,親近恭敬之極,而有之表現也。

  問:具有神通之和尚,如何僅見于文字,今日是否仍有實例,臺灣有否?(張弓)

  答:真有神通者,皆秘而不宣,凡自炫者,皆無道也。夫如是,其真有道者,人何能知。

  問:“觀音得道”一書,爲一佛教民間暢讀小說,請問,此書內容,觀音得道經過,是否正確?(香遠)

  答:齊東野語,信口捏造。只是夕陽西下時,一般閑散漢,在丘隴樹根邊,向村翁鄉婆之取笑誠耳。

  問:佛經甚多,遍閱爲難,祈選擇若幹部有注解有買處之佛經名稱,並指示閱讀先後之次序!(沈鍾五)

  答:爲答此問題,先敬奉一語,在初機求學時,只宜照前人所修者去作,暫不可講求考據,是此非彼!研究次第,不妨由簡入繁,首從《八大人覺經》起,接研《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梵網經》,此爲應有常識。《淨土叁經》,此屬求定之行門。《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叁十唯識頌》,《金剛經》,《般若心經》,《永嘉禅宗及證道歌》,此性相兩學,多主于慧解。《大乘起信論》,此融會性相,可以調和偏執。經過此一階段,然後再研大套典籍,比較易入矣。以上各書,諒臺省流通佛經之店或皆有之。

  問:佛教以虛寂爲宗,無來無去,並不相信輪回之說,只因佛教對于印度婆羅門教的輪回一說未予破壞,該“未予破壞”是否有同情迷信之意?(張鴻聲)

  答:衆生大夢未醒之時,即有輪回。現相宛然,便非迷信。此不能說同情婆羅門,喻如中國人有口吃飯,外國人也有口吃飯,甚至各種動物,皆有口吃飯,此是現實問題。不能說誰同情誰,至雲無來無去,那是說的法身,與無明識神,小有分別。

  問:佛教所謂“因果輪回”與“極樂世界”是否僅在“正心養性”使人易信而一而已,抑是真有其事?(張椿萱)

  答:初學之人,何能明了心性,越詳說,越不懂,倘能精進不退,五六年後,再提此一問題,並不爲遲。所詢“因果輪回極樂”等,皆真實不虛,切勿疑而謬解,漭漭蕩蕩招殃禍也。

  問:不識多文之乩童,坐壇時則能詩能畫,下壇後則無所知,何以故?(楊慈晞)

  答:或有通文之鬼狐憑依之耳,此等怪誕事,修道人宜遠避之。

  問:有人問,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阿羅漢能現種種神通。現今有阿羅漢否?假若證四果阿羅漢臨終後神識到何處去?(耀耕)

  答:我輩凡夫,不識聖者,不敢言現世有無。若至圓證四果,是已斷分段生死,任運自在,不能言神識到何處矣。

  問:魔王能驅群魅擾亂正法,佛陀于金剛座下成道前,魔王亦曾威逼利誘企圖破壞;魔王是否超脫業報之外?否則應即身墮入地獄矣。或雲魔系代表自性無明及情欲之詞,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確指有物對立?法身遍一切,如義魔是否亦即佛?(黎明時)

  答:魔既擾亂正法,便是起惑造業,報盡因熟,自食其果。世尊被魔,乃系八相成道,善巧說法,非真實也。魔表無明,語亦不虛,蓋萬法唯心,覺時是佛,迷時即魔耳。

  問:人畜之間的阿修羅是指何物?(黎明時)

  答:有福無德,似天似神之一種衆生耳。

  問:“夢”在佛學作何解釋?夢境是否預告人的吉凶禍福或其他?(黃槐庭)

  答:夢系心識或業所幻之境,故有時與吉凶相應耳。

  問:相命學有關于佛學嗎?或是另外一種的秘法?(莊慶賢)

  答:業占相吉凶之事,而維持生命者,佛家謂之邪命。四衆弟子,皆不應爲,以其涉迷途而背正覺也。

  問:佛徒食前合十恭敬當作何觀想?(翟孟秋)

  答:盡虛空俱是叁寶,遍法界無量衆生,作如是觀,如是供養。

  問:單獨誦經,不解其中的意思有沒有利益?(蕭金榮)

  答:誦經與研經,均有利益,研經能開智慧,誦經能得定也。

  問:蟻身如是之小。本性與九界衆生一樣乎,或有減少?(王慧香)

  答:一勺水與一池水之濕性,並無有異。惟勺與池之水,各如其量而已。

  問:立身處世能對各方面圓滿是聰明乎抑智慧乎?(楊素月)

  答:在世法上說,無甚區別,勉強說智慧似體,聰明似用而已。

  問:洞明因果,無妄想可生,無煩惱可起,是否爲智慧之證?(楊素月)

  答:在出世法上說,可說是智慧作用。

  問:聰明與智慧之界限爲何?(楊素月)

  答:前二字在世法上,常並稱不分,後二字在出世法上,亦常用不分。若必求其界限,則耳聽能察而不謬,謂之聰;眼看能察而不錯,謂之明。通達有爲之事項,能以決斷,謂之智;通達無爲之空理,安忍于法,謂之慧。

  問:如…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