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穿海青爲宜。然亦不必過于拘泥,但以不穿絲綢之類即可矣。
問:釋迦牟尼佛入地獄度衆生的時候,知不知本身是佛?(周慧德)
答:覺行圓滿始名爲佛,既雲圓滿,便不再迷,至入各道度生,皆是神通遊戲。法身不動,非如凡夫投胎,有隔陰之迷也。
問:一失人身,萬劫難複,這人身爲何這樣寶貴,若能生到天堂,一切苦惱,減去了大半,要想念佛求生西方,不是幾千萬倍的容易嗎?何以天福享盡,反而墮落呢?(慧德)
答:天上樂多苦少,正不易修,樂多則貪著不舍,苦少則道心不生。試看人世,膏梁之家,有幾個人覺悟生死無常,生發道心?差不多但知朝歡暮樂,過一天算一天,短短一星半點的小富貴,尚且迷住,何況天上大樂乎?奉勸居士:天上卻去不得!卻去不得!
問:各寺院以及各家庭現在所供奉之諸佛菩薩之畫刻諸像,以凡眼觀瞻似多是婦女身,但是依據經典分明在西方佛土無女性者,其畫刻婦女身之由來如何?(黃廣心)
答:菩薩有在家像及出家像,垂發披挂璎珞者是在家菩薩像,並非女身,亦有故示女身者,觀音之隨類化身是也。
問:對佛像必須恭敬,但佛像染著塵埃,用何方法除去,免受不恭之罪矣?(林夢丁)
答:專備淨帚淨巾,爲佛像拂拭灰塵,便是恭敬。
問:人生既有家室,不得不爲最低條件之衣食住行而勞心力,既服務社會,更不能不求全大我以及小我而劬勞神形,可謂無時無地,無不在牽動根塵意識之中,更兼晚生性耿直,遇不平事,若無法拔刀相助,則忿懑于心者久之。遇可憫事則恻然于心者久之。明知爲求解脫之大礙,然積習太深,往往不期然而明知故犯,敬祈賜示解脫方便!(蔣南海)
答:此節須分叁節奉答:一、人生之一切利養,名曰依報,皆有定分,盡其在我,聽其在他,得失作因果觀,則減少動中之弊。二、遇不平事,當作眷屬觀,則忿心自平,再念以強壓弱終遭惡報,則憫心生,能與排難解紛則大家歡喜,更爲上善。拔刀相助,益增糾紛,忿懑于心,自招煩惱,于人于己,均無利益。叁、遇可憫事,恻然于心,此是大悲流露,乃菩薩心腸,當于對方,作可能之援助,以求心安。
問:佛學深得很,雖然智識階級,還是難解難說,何況淺學無術的我們,有什麼法子來開智慧呢?我以爲提倡采用“贊歌”而把佛教普及到大衆之間,比念佛念經的老方法容易而感趣味,可否?(呂正涼)
答:用贊歌增加興趣,引人學佛,確有必要。佛教未嘗不用此法。各大經中如法華、華嚴、無量壽等經,內中偈頌甚多,都可譜成板眼歌唱,而後來作功課。上香有香贊,還有各種佛贊,又有祈禱回向類的贊,瑜伽焰口中歌偈尤多,均爲增人興趣而設。至念佛經一節,原非引掖之意,念佛乃屬內修專功,念經方能了解教理,此爲研行根本問題。歌贊如戲劇中之音樂,佛經乃戲劇中之辭旨,兩不可廢也。
問:釋迦牟尼佛最先原是凡人,他因何能知道有西方淨土?且又知道修佛的方法去修成佛呢?他昔時也是否修的五宗內的一宗?這一類的問題須看何書,能否找到?(劉定熾)
答:釋尊多劫早已成佛,爲度娑婆衆生,示現來此,所以一切皆知,且所有經教,皆系現成道相後所說,此尚有何疑?有釋迦牟尼佛應化事迹一書,可以參考。(臺灣達虛法師編有韻文釋迦傳雖簡也可知其大概)
問:念珠有何作用,多少粒,分幾種,是自製或可買到?(劉定熾)
答:念珠爲持誦之用,各經所載有異同,其數大概分爲九種:(甲)一千零八十,表示十界各有百八法相。(乙)一百零八,表示百八煩惱或百八尊者等。(丙)五十四,表示修生之五十四位。(丁)四十二,表示住,行,向,地,等,妙,四十二級果位。(戊)二十七,表示聲聞乘二十七聖賢。(己)二十一,表示本有十地,修生十地,及佛果。(庚)十四,表示十四忍。(辛)叁十六,乃百八數叁分之一。(壬)十八,乃叁十六數二分之一。此二種爲攜帶便利,並無取意,上列各種,中國內地學人只采百零八及十八兩種,其余之數,日本學人尚沿用之。
問:世所謂四大金剛其地位若何?何以必須四數?(汪先生)
答:四大金剛不知何指,是否指佛寺之天王殿而言?此中所供,中爲彌勒,旁爲四天王,或世人呼爲金剛。如果指此,則爲答之:即第一層天分爲四方,各有其王,常護佛法,數故列四,其地位較卅叁天低耳。
問:天王共多少位?是否叁十叁天各有主持?(汪先生)
答:每一世界有二十八層天,世界無量,天王亦難言數;叁十叁天爲第二層天,即忉利天,帝釋所居,俗曰玉皇大帝。其天四方,平列各有八天,合爲叁十叁數。各有其主,以我國古代國製作喻,易于明了,帝釋如周朝天子,余如列國君侯。
問:佛教對于婚喪的儀式是怎樣?(沈翰初)
答:婚喪禮節,各因地方習俗,佛教徒並無特別。不過出家人之喪禮,有其特製,與世俗不同。在家人不在此限,但亦有一個小範圍,如婚禮向佛致敬,請有道德之人證婚,說不邪淫戒。喪禮不延外道超薦,不作求神鬼燒紙箔等迷信事。至于宴客不問婚喪,宜用素筵。治廚不得殺生,假爲環境不許,亦須采用五淨肉(即不見殺、不聞殺、不爲我殺、自死、鳥殘)。
問:夫婦母子,有的說是前世因緣,有的說是前世怨仇,究竟哪一說爲對?(林慧蘭)
答:因緣本有善惡兩性。怨仇者自是惡因緣,反之則是善因緣。但因緣乃由心造,即可由心而轉,故家人間的愛憎,有時亦生變化耳。
問: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須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方得降生,此年數由何時起算?(廖一辛)
答:由釋迦佛涅槃後起算。
問:以何法普勸苦海衆生,得能回頭是岸?(潘國榮)
答:此須應機說法,並無定式。如對無成見之人,說因果,勸念佛,亦自大佳。
問:西遊記是人人都知道的,請問唐僧和孫行者、豬八戒等是否有據可考?(王介一)
答:西遊記惟唐玄奘法師是曆史上鼎鼎大名之人,余皆小說寓言。
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一念清淨,心無所著,不論過去有無善根而言)一語,成爲今日僧俗之口頭禅。但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及楞嚴經六結之喻二點佛理而論,放下屠刀固能成佛,然必須假修,乃非立地成佛,或曰上述乃屬漸教,以頓教而言,可以立地成佛。楞嚴經文雲:理則頓悟,事非頓除,依此解釋,乃是頓理,而非頓事。又以阿羅漢、菩薩而論,當已放下屠刀,心念清淨,但仍須曆劫修行方能成佛。設若無須假修,心淨即佛,則無阿羅漢菩薩之假名可立矣。況“釋迦”示現亦經菩提樹下靜坐六年,始得開悟成道。彼屠夫者,何幸無須假修,一念清淨立地成佛,無始積習皆無現行,即因即果,殊屬使人迷惑?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語,究系民間故事,毫無實據,迷人自擾?抑或有佛典可稽,請釋以正法聞。(羅德彰)
答:此有因成與果成之別,倘多劫修持,尚未徹悟,一聞佛音,頓悟無生,此果成也;一聞百悟,直下承當,永不再退,此因成也。頓實由漸,如食餅數枚,飽雖最後一餅,而實則後餅之飽,正有賴于前數餅也。
問:韭蒜蔥皆是植物,世俗說它是葷不是素,其說如何?(吳妙榮)
答:植物有惡臭者,名之曰葷,若是動物,則名曰腥,請看葷字屬于草部,腥字屬于肉部,當能會其字義矣。
問:肺病以近年科學之發達,經研究因有菌而致病,其經西醫認爲細菌是有生命,他能借人身以血氣而繁殖千萬,其産生愈多肺病愈危,久能置人于死地,對人損失之大,能消滅之乎?如近年發明之鏈黴素等肺病特效藥,皆可治病菌于死亡者,此爲犯殺否?此罪是屬于發明者抑或醫生呢?(吳亮輝)
答:遇虎吃人,操械殺虎而救人,是激于一時之仁心,製止強暴,與欺他愚弱,而故魚肉者,動機不同。悟此,本問題可自解矣。
問:吃長素的人或優婆塞可以買愛國獎券嗎?(李永茂)
答:此是國家經濟政策,國民有擁護之義務,既不犯戒,有何不可。
問:戰禍殺機,空前浩劫。正方興未艾,晚身爲軍人,以爲教化只能度上智初覺者,而欲急救目前之浩劫,不得不以殺止殺,雖屬治標,然所謂暴不鋤去,則良不得安,不知與佛旨有違否?(蔣南海)
答:身爲軍人,職要護國佑民,禦侮止暴,等同降魔,亦是對衆生施以無畏,但以消滅對方戰鬥力爲主,不宜濫殺。
問:有已皈依叁寶而不素食,和有素食尚未皈依的人很多,這種人們能說正信者嗎?(呂正涼)
答:皈依叁寶不吃素,是信行不能合一。可以習吃叁淨肉,以便漸漸斷絕,若單吃素不皈依,便不能說正信,因各種外道,亦多有素食者。
問:專施慈善,戒身不殺,戒心不貪,但不念佛也不皈依佛,並且不崇奉天神等教,亦能成正果否?(洪逸聰)
答:當得不究竟之人天小果。
問:贊歎人家的時候,有言過于實處,是否犯妄語?(維寶)
答:是妄語之一種。于己所知,隨意增益,浮誇虛飾,名不實語。
問:我佛以殺戒爲重,不但不殺,且要放生。我國現將饑荒矣,當設法增産(必除蟲害)以救之,假如蝗蟲襲來,將如之何?又疥癬的皮膚病,患之則遍身搔癢,癢的原因,即皮膚裏面有甚多疥蟲或癬蟲活動所致。若不用殺蟲劑以治他,不但自己不愈,且能傳染他人。若欲治愈,則將殺死無數疥蟲之生靈則如之何?再其他傳染性之有害人類之細菌生靈,除用殺以外,未知有妙法以避免之?若當惡疫流行之時,蔬菜消毒必殺害無數生靈,豈不是大犯殺戒嗎?(廖一辛)
答:此事以事前預防發生生機爲最上之法(如常洗衣不生虱除汙水不生蚊蟲,不投食品于地免聚蟲蟻之類),設已發生,能舍己施他則忍之,否則設法驅之,或禱佛加被使其自去,務求力之能辦,心之所安。
問:敝人自二十歲自動吃素,由去年入軍中生活,開始吃不純潔之素菜,此罪以何法彌補?(潘國榮)
答:存心…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