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P19

  ..續本文上一頁度應化者,亦有化身來集者。

  問:佛說金剛經皆不著相,彌陀經皆教著相,以何分別?(鍾陶)

  答:彌陀經爲叁根普被,初不破相,因初機相不易破,不妨善巧方便,從著相入手耳,並非皆教著相也。經中起首即曰:從是西方,繼爲廣說六塵等是著相處。金剛經爲直顯真如,故道主破相。經中有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全稱肯定,空一切相處。

  問:忉利天王是迦葉佛時有卅叁女造塔得的福果,然則迦葉前是沒有忉利天嗎?(智榮)

  答:天王是有情身,忉利天是器世間,天王主此器世間,自有時限;亦猶人間機關長官,此卸彼補。知此,則造塔得報之天王以前,早有忉利器世間。

  問:慈悲與愛顧相似而實異,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願聞其說!(智梁)

  答:慈悲是理智作用,愛顧是情感作用,愛有分別,慈尚平等。

  問:地藏土菩薩說地獄名號及罪報惡報之事,是否主持地獄及管轄閻羅王,佛法能消除罪業,似不在有管轄與否?(蒿石)

  答:管轄系政治用權,佛菩薩對一切衆生,只施教化度脫,並不作政治領袖。地藏菩薩悲願廣大,欲度盡地獄衆生,因常往地獄施教,並無管轄閻羅之事。

  問:古今來聖賢英傑,如孔、孟、文、史等,其死後亦受輪回乎?抑不受乎?又佛說人死後四十九日內中陰身托生投胎,但相傳人死後爲鬼,有曆數十百年而存在者?此種鬼魂是否系由中陰身所托,已經一度輪轉?(張劍芬)

  答:孔子境界我不能測。當時孔子之高足,尚說夫子之性與天道,不可得聞。其他有漏善業賢哲英傑之類,報合人天,當然未超輪回。鬼乃六道之一,系經過中陰階段,有小神通,可記前世,因我執關系,尚現生前之相。

  問:十方諸佛菩薩,莫不日度衆生,似乎衆生(包括人類)宜漸減少;何故有史以來,此世界的衆生,反日見增加呢?(賴棟梁)

  答:以六道論,人眼見者人畜而已。余四道有善有惡,諸天來此作人畜是謂墮,鬼獄來此作人畜是謂超。得度更有五乘之別,並非一超皆聖。眼見耳聞之成聖者,不及十百,未見未聞之四道墮超來此者,何止萬千?此加多之原因。再以無盡虛空無量世界論,其間優劣極不一致,各土衆生牽于業力,于諸世界互相墮超,此不減少之原因。試舉一喻:國家創製刑律,本爲刑期無刑(設刑而期不用),而監中囚人,雖有趙錢孫李假釋或期滿放出,監外竟仍有周吳鄭王填入,例此可明。

  問:四月八日各寺浴佛,既說世尊法身是一塵不染,何必用人代他沐浴?(林夢丁)

  答:誠如所雲,法身無相,安用浴爲;此不過後世弟子,追念往昔,藉此儀式,表示敬心而已。

  問:韓愈辟佛最厲,但聞結果又奉佛,這一段故事,老居士聞否?(廖先生)

  答:事卻有之。有韓先生給大顛和尚之信可據。但韓先生是名利中人,即便奉佛,亦是隔靴搔癢。

  問:媽祖,關帝,城隍一類的神,是屬于阿修羅道呢?還是天道?世人殺生祀神,這殺生的罪過,應歸神負?抑是人負?(維寶)

  答:媽祖于史無考,傳聞專在江海救生,多積善功。關帝崇尚忠義,爲國捐軀。“佛祖統紀”曾謂受戒于智者大師,今佛寺中多奉爲護法伽藍神,此二者當屬天道。城隍本無一定之人,前在帝王時代,似是威德鬼類,有福報者。殺生祀神,罪由祀者擔負,緣神並未向人要求肉食故。惟各書亦有記載神因多受血食,致累超升之事,不過較祀神者薄乎雲爾。可見殺生祀神,兩不獲益。

  問:李老先生,讀了您上次的佛學問答,使我們這些初信佛教的,好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克服了迷津!真是又感激,且歡喜!現在我也有幾個問題,寫在這裏請您指教!我們臺灣地方,信佛教的人雖然很多,但大半都兼信媽祖城隍,或天帝等神道,一般家庭裏,雖然大多供奉觀音菩薩,但卻又與聖母土地並列,且聽說清水鎮有一所觀音廟,每逢二、六、九月觀音聖誕,全鎮竟大開殺戒,像祀城隍一樣的熱鬧。請問老居士,這些信徒也能稱作佛教徒嗎?信了佛教,又是否可以再拜神鬼?其後果是升天呢?還是生西?像清水鎮的觀音廟,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去製止他們殺生祀菩薩?(譚逸民)

  答:尊問須分五段答覆:一、信佛兼信城隍、媽祖、天帝,家中觀音與媽祖並供,這是多神教,並不是純粹信佛者。二、清水鎮的觀音廟,殺生供奉觀音,違犯佛戒,大是錯誤!決不能稱爲佛教徒,只可算一個不明教理的敬佛人而已。叁、信佛以後,再拜鬼神,尚無不可。因佛家教義,衆生平等。只限于拜,不過對他有禮貌而已。若仍歸依信奉,就是大錯了!(周安士遇見神廟,對他念佛,祝他早歸叁寶,修淨往生,其法甚善)。四、生西有生西之法,並不是每一個佛教徒都能生西。升天也有升天之條件,也不是供供天拜拜神就能升天。五、清水鎮觀音廟,殺生祀菩薩,只可由發大心的佛子前往善勸,使他明理悔罪!

  問:只聞以香花供養佛菩薩,不聞以蠟燭供養也。請問燃燭供佛者是何意義?(陳佛子)

  答:供具中原有明燈一種,表顯智慧光明,燃燭不過代替明燈之意。

  問:普門品上說“設複有人,若有罪,若無罪,紐械枷鎖,檢系其身,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這些話更是疑問了?若說無罪,因爲是被冤枉了,倒也情有可原;但若有罪的,也只要念彼名號即得解脫,這豈不是菩薩鼓勵衆生犯罪?因爲犯了罪只須稱念菩薩名號,便可解脫的。請教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慈福)

  答:古偈雲:“罪若起時將心忏,心若亡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持名持至妄念全消,方稱一心。據上偈文,妄消即是忏悔,菩薩垂茲,予以自新,猶之法律假釋,過後如不悛改,其殘余罪業,遇緣仍受苦報。假釋既非鼓勵犯罪,忏悔獲救,理無不合。

  問:蒙章嘉大師題贈“道崇相莊”四字,不知爲佛所題,或爲學佛的人所題,自不能相混,請予分別解答!(檀島一僑胞)

  答:甲、爲題佛像的解答:“道崇”的道是證的道果;崇是最高的意思。茲再把他的含義略略解釋:空間有靈知的動體(俗名動物)共有十種界線,名曰十法界。這十法界,又分爲四聖六凡兩類,聖人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凡夫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自修羅以下,談不到甚麼道。人與天算是凡夫小道果,聲聞與緣覺算是叁乘二乘聖道果,菩薩是大道果,佛是至高無上的極道果,故贊“道崇”。(注聲聞緣覺就是羅漢)。“相莊”的相是相貌,也叫做形相。莊是莊嚴兩字的簡稱。莊即作端莊講,嚴是威儀整齊,合起來講,就是妙相莊嚴。因爲佛的相貌,與衆不同,見過寺廟裏佛像的,才能曉得。佛有叁十二種特別相,如頂上有肉髻,發作螺旋文右轉,兩眉中間有白毫盤旋似珠(俗名佛頂珠),齒有四十,胸前有卍字等,事太繁不能枚舉。佛因有此種種奇妙的形相,所以自然莊嚴,故稱相莊。

  乙、爲題贈學佛的解答:“道崇”既爲佛徒,自必學佛的道理,所修的道,當然是至高無上的,此不過與佛,有已修已證的分別。“相莊”人既學佛,當然心就羨慕佛,一切言行舉動,自必具足規矩法度,雖無叁十二相,但神情態度,一定是很莊嚴的,能令人一見起敬。

  問:“劫”共有幾種?每種“劫”時間區別如何?例如非想非非想定:經八萬大劫仍墜輪回,初地至七地須經兩大劫,此二種劫各時若幹?(羅德彰)

  答:劫之演算法,各經論微有不同,名目亦多,如小、中、大、一裏、萬裏、磐石、芥子、阿僧祇等,茲以通常者錄下。人壽十歲,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爲止,再如前法下減,減至十歲爲止,此一增一減之數,爲一小劫。合二十小劫爲一中劫。合四中劫爲一大劫。阿僧祇者,十萬爲億,十億爲兆,十兆爲京,十京爲垓,如是十十加增,爲一總數,此總數再倍倍加增,至第一百二十,爲阿僧祇。余難悉備。菩薩成佛,即指此阿僧祇而言。自十位至十回向證須一僧祇,自初地至七地,證須一僧祇,七地至等覺,證須一僧祇。

  問: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其內容如何?(羅德彰)

  答:此系修菩薩行,次第證果之階段,再加入等覺妙覺,共爲五十二種,等妙即是補處佛,此五十二級,各有名字,亦可略解,然亦繁矣。若問內容,能言者僅是耳。若夫修證向果入住出等之法,非片言之事也。

  問:釋迦牟尼佛的名是譯音抑另有意義,在家時曾聽人雲是“救世慈悲”之意確否?菩薩呢?叁寶是佛法僧寶否?各作何解?(丘高秀)

  答:是譯音,其義爲“能仁寂默”;菩薩亦是譯音,義爲“覺有情”。釋迦牟尼佛及十方叁世佛,皆稱佛寶;釋佛所說一切經律,皆稱法寶;出家之比丘,具六種和合,故稱僧寶。

  問:佛經上講的正法、像法、末法,祈釋之!(童心)

  答:佛去世之五百年內,法儀未改,有教有行,多有證得正果,稱正法時期;後一千年中,道法訛替,雖有教行,像似而已,稱像法時期;再後萬年中,如日沈西山,只有微末之影,辄多有教無行,稱末法時期。

  問:查日本辭苑裏的“內院”曰:是兜率天的內部,彌勒菩薩居處,此兜率二字何釋?(童心)

  答:兜率譯爲妙是,謂此天享受五欲妙樂,皆能知足也。

  問:在家二衆,曾受五戒者,對已故尊親之忌辰,以及現生父母之壽辰,于該紀念日中,普佛回向後,可否仍搭缦衣持具,向已故尊親之靈位,或現生父母之前,頂禮祝福?(寬禅)

  答:向過現父母頂禮祝福,爲人子本分,自應爲之。惟不得搭缦衣持具,緣此衣等,乃佛家重器,專爲禮叁寶及修法所備,不許濫用。

  問:諸行無常,萬法無我。此二句意義如何解釋?(張寬心)

  答:“諸行”指一切有爲之法;“無常”謂遷流變化而不恒久。“萬法”謂一切事理;“無我”謂無主體,即衆緣和合,方有此事理也。

  問:我執法執,此二執在佛學書籍常常看到。意義如何?(慧香)

  答:人身四大假合…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