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並非主體,堅固執著此身是我本體,名曰“我執”。諸法因緣生,或因用而假設,固執爲實,名曰法執。茲恐初機生有誤會,單將“法執”設喻解之。身有病須藥醫之,心有蔽須法除之。若病愈再藥,藥即成病;蔽除再法,法即爲蔽。但我輩初機,心蔽正厚,亦正需法之時,切不可借口“法執”,無慚無愧,懈怠放逸也。
問:五濁惡世之劫濁見濁,怎樣講還不明白?(慧招)
答:劫作時分講,有增減之別,增時人壽加增,高到八萬千歲;減時人壽遞減,少到十歲。減時如到二萬歲時,即是濁亂之時矣。見有五種,皆是濁垢不明,即“身見”“邊見”“戒取”“見取”“邪見”等。
問:觀世音菩薩在此娑婆世界,卅二應身尋聲救苦,西方叁聖亦有觀音菩薩,此二尊是同或異?(慧铨)
答:是一。法華經雲:遊此娑婆世界。西方現者乃其報身,此地現者乃爲應身耳。
問:覺行圓滿,才能成佛,覺是自覺,行是度他,就像釋迦牟尼佛,莫說後來這些衆生,未經他老度化,就是他老涅槃的時候,還有的是不信佛的,這何能說是普度衆生,覺行圓滿呢?(慧铨)
答:佛度衆生,並非只度一次,緣世界無量,衆生無量,業力牽引此死彼生,彼死此生,無有已時。佛應身世間,亦無已時,如釋尊來此娑婆,已有八千余次之多。所謂圓滿者,指一個時期之機熟衆生,皆被度盡而言。喻一樹之果千顆,生熟有異,必分期采摘也。今日熟五十顆,則來摘五十,明日熟百顆,又來摘一百。今明兩日所摘,皆可向人說:應摘者已盡矣。
問:世俗腦筋好的人大家都稱贊是聰明人。但是佛家是講智慧不說聰明,那麼智慧與聰明不同在那裏?(寬珠)
答:對于萬事萬理,真而且正之察照及決斷,是智慧。腦筋靈敏,而爲私欲固蔽,取舍或不正者,是聰明。此亦粗言之也,詳分太爲費辭。
問:“南無”二字是什麼意思?(慧亮)
答:是二字爲梵音;譯成漢義,爲皈依,敬禮,求救度等。
問:“無我”作何解釋?如何修養?對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漠視自己的存在,也可以說是“無我”嗎?(王炯如)
答:我字作主宰之體講,人身乃四大假合之集團,實無有主體,故曰人無我。一切事物,俱是衆緣和合,而現假相,均無主體,故曰法無我。居士所舉者,乃是懈怠及放逸,爲學佛者最大忌病!
問:四相之首—我相。凡修持者,當先去之。惟經論中亦間有提及我字者,如“唯我獨尊”,又“常樂我淨”之我字,如何解釋?(趙永超)
答:說“我”字者,範疇可分爲叁:其一我見我慢我名,此二邪一假,乃凡夫顛倒執著說我也。其二爾我彼此,隨順世俗,以期言語不混,是方便說我也。其叁圓顯法性,全彰淨德,法性淨德,權稱真我,此言語道斷,不可說而強名說我也。“惟我獨尊”,“常樂我淨”,上二我字,屬于第叁範疇。
問:有雲定業不可轉,不定業可轉,請問如何是定業,如何是不定業?(鍾鈞梁)
答:種因力強,又遇增上緣,使因已熟,而成果者,爲之定業,反之則不定業。
問:十二因緣中之“六入”,不能明白,請詳細示知!(慧德)
答:六入即是六根。根言其體,入言其用,謂是能接入六塵之種種器體耳。
問:方便有余土,是已斷見思二惑,未斷塵沙無明,得到的羅漢境界。但是“有余”二字不能明白?(慧德)
答:塵沙無明未斷,是謂有余。
問:雜阿含經內“瞿昙”兩字作何解釋?“四攝”是哪四攝?(潘玉泉)
答:瞿昙有數講,居士所問者,或是佛姓一種。四攝者: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
問:一切智與一切種智是同是異?還有妙智慧及真智妙慧,這是總稱佛智,或有所分別,請示!(蕭慧心)
答:知一切法空者,名一切智,是聲緣證得者。諸佛道法,菩薩道種智,聲緣一切智,皆能照見實相,全備斯智名一切種智,是佛證得者。真智對權智而言。妙智慧及妙慧,不過對智慧之贊歎辭耳,此其區別。
問:五陰熾盛,聽了很難明白,並說他是前七苦的根本問題,更不清楚,請用簡單話解釋,可不可以?(慧心)
答:此一術語,本極複雜,如求簡單解說,自無不可。若因簡單解說,便能詳明,恐非易事。茲試诠釋如下:“是說假(色)身及妄識心,時時(受)到環境之逼迫及誘惑,就念(想)著分別排除或貪染,因是假身妄心,似電流(行),刹那刹那,不斷造作,而發生變化。且如猛火,越燒越盛,不能停止。既有如是因,所以才有前七苦如是果。句內之色、受、想、行、識,名曰五陰。
問:金經第九分雲:“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此“樂阿蘭那”請開示!(翟孟秋)
答:此是梵語,譯爲無诤聲,寂靜,意樂處,過離處等義。即是寺院之處也。
問:羅漢本無量無邊,按經雲常隨衆千二百五十人具,皆是大阿羅漢。因何有十八羅漢之說?此十八羅漢其名雲何?其事雲何?其造像有何依據?(翟孟秋)
答:有法住記一書,上載十六尊者,受佛之櫊,永住此世,度化衆生。後人有將十六尊者之名重覆加入者,亦有加入迦葉尊者等,並不一致,此十八羅漢所由來也。寺殿中因以設像焉。
問:贊本師釋尊有“人天教主叁類化身”之語,是哪叁類化身?(奚子爲)
答:佛本具“法報應”叁身,若只雲化身有叁類,或指無量相好之勝應身,叁十二相之劣應身,五趣種種之化身。
問:“戒定真香”之香贊,有“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之語,這“昔日耶輸”四字作何解?(奚子爲)
答:昔日作“過去的時間”講,耶輸指世尊爲太子時之夫人,名“耶輸陀”。
問:贊普賢菩薩有“十願導歸繼能仁”之語,作如何解?(奚子爲)
答:華嚴經中有普賢菩薩行願品,載菩薩發十大願王,導衆生往生極樂。“能仁”即釋迦佛,繼者接續也。
問:叁十七菩提分之五根,是信、進、念、定、慧,而四神足則爲欲、進、念、慧,這“欲”字應作如何解?其換用此欲字之意義何如?(奚子爲)
答:欲字是對某事甚深樂意,而又極希望之義。五根狹指四谛,泛指諸法之用功。四神足之四個字,是專爲禅定用功說也。
問:請示般若之意義!(王可標)
答:中文譯曰智慧,但此義爲一切智慧之中之無上第一智慧也。
問:佛經中及法界安立圖中之“天帝”是誰?是否爲大千世界主?抑或佛主?(支世榮)
答:按叁界共分二十八層天,這是一個大千世界的豎說;若橫說就數位多了。今且從豎面簡單說:最下層爲四王天,有天王四;二層爲忉利天,有天帝叁十叁;向上二十六層各有天帝一。佛經中說天帝之處不一,要問天帝是誰,須查某處如何說法,方能認出是說某層天帝也。
問:摩醯首羅在佛衆中之地位如何?其來曆如何?(支世榮)
答:此是第二十四層色界最頂之一天帝也,即是大自在天,印度外道崇奉之。佛宗派中有種密宗,雲此天爲大日如來之應身,如是而已。
問:摩醯首羅既居梵天中,當大千世界毀滅時,梵天亦毀,爲何獨其不毀?此大千世界尚未成時他住那裏?(支世榮)
答:若依密宗解釋是佛應身,便是有來有去,有始有終。若僅以此天而論,壽命至一萬六千大劫盡時,尚難脫死。據此,縱世界不毀,彼亦須毀滅也。大千非一,此大千未成,彼識當在其他大千中。
問: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爲什麼不在天竺傳道下去,何以要轉到東土來傳法?(林良柱)
答:彼土衆生,福報已薄,邪見漸增,外道繁起,佛緣殆盡。此土自漢晉以來,朝野崇信,根多大乘,不避艱險,往求法者舉踵相接,是知佛法之弘廣,機在震旦,故東來也。然此只就世相說,若如宗門問祖師西來意,即另當別論。
問:在佛學裏頭有說“八萬四千法門”,但又有一種說“不二法門”,像這樣兩種說法的法門,是怎樣的講解?(林良柱)
答:此須分答:一者、十使互具成一百,經曆十法界,各起一百則成一千,身口七支則成七千,又曆叁世成二萬一千。又多貪、多嗔、多癡、等分之四心、各具二萬一千,共成八萬四千塵勞,然于此皆有對治之法,故曰八四法門。二者、八萬四千法,不出一心,能悟入一實平等之理,則無一切分別,故曰不二。前者如說樹之萬葉千條,後者如說樹之亭亭一本。
問:家人賣雞,敝人念家畜不能做什麼善因,將其賣身之錢,一部分獻納修建佛堂。所有功德皆回向歸在家畜,未知它可能得功德乎?(李永茂)
答:身命供養叁寶,當有功德。此事原爲不得已之舉,但能長養放生乃佳耳,此亦可稱方便。
問:欲和貪有何差別?福德和功德有何差別?(李永茂)
答:欲字在佛典中有好壞二義。“欲勤心觀”四種神足,授戒已緣事故不能出席,所行之與欲,受欲、說欲,十八不共法中之欲無減等皆是好義。如欲染、欲塵、欲愛等皆是壞義。貪字是惡心所,根本煩惱之一,但有惡而無善。福德功德者,福是報加自己,功是益加他方,皆其差別也。
問:六塵中之“法”系指什麼?與何者相關聯而相應?(潘思旭)
答:萬事萬理,都可雲法。六塵中所舉之“法”,與意相應。既雲是塵,自指外境。概分爲叁類:曰本質,曰帶質,曰獨影。意所取之法,獨影境也。
問:七衆內之式叉摩那一衆是指未受優婆塞戒之男女否?或是帶發老太婆在寺內修行的?(顔寬文)
答:式叉摩那,系受過十小戒之沙彌尼,而學習六法,預備再受五百大戒者。
問:欲意皈依佛門手續怎樣辦理?(杜自然)
答:寫一姓名簡曆,向比丘僧請求皈依,或量力供養(有無皆可),極爲簡單易辦。
問:在家衆與出家比丘同師時彼此怎麼稱呼?又出家比, 丘向高過一輩(與自己師父同師)的在家居士稱師伯,而高過一輩的在家居士對出家比丘以師伯自居,是否合乎佛製?(杜自然)
答:在家人屬外護,雖與僧衆同師,只是皈依,非是法嗣。出家晚輩對之縱加尊稱…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