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并非主体,坚固执著此身是我本体,名曰“我执”。诸法因缘生,或因用而假设,固执为实,名曰法执。兹恐初机生有误会,单将“法执”设喻解之。身有病须药医之,心有蔽须法除之。若病愈再药,药即成病;蔽除再法,法即为蔽。但我辈初机,心蔽正厚,亦正需法之时,切不可借口“法执”,无惭无愧,懈怠放逸也。
问:五浊恶世之劫浊见浊,怎样讲还不明白?(慧招)
答:劫作时分讲,有增减之别,增时人寿加增,高到八万千岁;减时人寿递减,少到十岁。减时如到二万岁时,即是浊乱之时矣。见有五种,皆是浊垢不明,即“身见”“边见”“戒取”“见取”“邪见”等。
问:观世音菩萨在此娑婆世界,卅二应身寻声救苦,西方三圣亦有观音菩萨,此二尊是同或异?(慧铨)
答:是一。法华经云:游此娑婆世界。西方现者乃其报身,此地现者乃为应身耳。
问:觉行圆满,才能成佛,觉是自觉,行是度他,就像释迦牟尼佛,莫说后来这些众生,未经他老度化,就是他老涅槃的时候,还有的是不信佛的,这何能说是普度众生,觉行圆满呢?(慧铨)
答:佛度众生,并非只度一次,缘世界无量,众生无量,业力牵引此死彼生,彼死此生,无有已时。佛应身世间,亦无已时,如释尊来此娑婆,已有八千余次之多。所谓圆满者,指一个时期之机熟众生,皆被度尽而言。喻一树之果千颗,生熟有异,必分期采摘也。今日熟五十颗,则来摘五十,明日熟百颗,又来摘一百。今明两日所摘,皆可向人说:应摘者已尽矣。
问:世俗脑筋好的人大家都称赞是聪明人。但是佛家是讲智慧不说聪明,那么智慧与聪明不同在那里?(宽珠)
答:对于万事万理,真而且正之察照及决断,是智慧。脑筋灵敏,而为私欲固蔽,取舍或不正者,是聪明。此亦粗言之也,详分太为费辞。
问:“南无”二字是什么意思?(慧亮)
答:是二字为梵音;译成汉义,为皈依,敬礼,求救度等。
问:“无我”作何解释?如何修养?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抱著无所谓的态度,漠视自己的存在,也可以说是“无我”吗?(王炯如)
答:我字作主宰之体讲,人身乃四大假合之集团,实无有主体,故曰人无我。一切事物,俱是众缘和合,而现假相,均无主体,故曰法无我。居士所举者,乃是懈怠及放逸,为学佛者最大忌病!
问:四相之首—我相。凡修持者,当先去之。惟经论中亦间有提及我字者,如“唯我独尊”,又“常乐我净”之我字,如何解释?(赵永超)
答:说“我”字者,范畴可分为三:其一我见我慢我名,此二邪一假,乃凡夫颠倒执著说我也。其二尔我彼此,随顺世俗,以期言语不混,是方便说我也。其三圆显法性,全彰净德,法性净德,权称真我,此言语道断,不可说而强名说我也。“惟我独尊”,“常乐我净”,上二我字,属于第三范畴。
问:有云定业不可转,不定业可转,请问如何是定业,如何是不定业?(钟钧梁)
答:种因力强,又遇增上缘,使因已熟,而成果者,为之定业,反之则不定业。
问:十二因缘中之“六入”,不能明白,请详细示知!(慧德)
答:六入即是六根。根言其体,入言其用,谓是能接入六尘之种种器体耳。
问:方便有余土,是已断见思二惑,未断尘沙无明,得到的罗汉境界。但是“有余”二字不能明白?(慧德)
答:尘沙无明未断,是谓有余。
问:杂阿含经内“瞿昙”两字作何解释?“四摄”是哪四摄?(潘玉泉)
答:瞿昙有数讲,居士所问者,或是佛姓一种。四摄者: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
问:一切智与一切种智是同是异?还有妙智慧及真智妙慧,这是总称佛智,或有所分别,请示!(萧慧心)
答:知一切法空者,名一切智,是声缘证得者。诸佛道法,菩萨道种智,声缘一切智,皆能照见实相,全备斯智名一切种智,是佛证得者。真智对权智而言。妙智慧及妙慧,不过对智慧之赞叹辞耳,此其区别。
问:五阴炽盛,听了很难明白,并说他是前七苦的根本问题,更不清楚,请用简单话解释,可不可以?(慧心)
答:此一术语,本极复杂,如求简单解说,自无不可。若因简单解说,便能详明,恐非易事。兹试诠释如下:“是说假(色)身及妄识心,时时(受)到环境之逼迫及诱惑,就念(想)著分别排除或贪染,因是假身妄心,似电流(行),刹那刹那,不断造作,而发生变化。且如猛火,越烧越盛,不能停止。既有如是因,所以才有前七苦如是果。句内之色、受、想、行、识,名曰五阴。
问:金经第九分云:“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此“乐阿兰那”请开示!(翟孟秋)
答:此是梵语,译为无诤声,寂静,意乐处,过离处等义。即是寺院之处也。
问:罗汉本无量无边,按经云常随众千二百五十人具,皆是大阿罗汉。因何有十八罗汉之说?此十八罗汉其名云何?其事云何?其造像有何依据?(翟孟秋)
答:有法住记一书,上载十六尊者,受佛之櫊,永住此世,度化众生。后人有将十六尊者之名重覆加入者,亦有加入迦叶尊者等,并不一致,此十八罗汉所由来也。寺殿中因以设像焉。
问:赞本师释尊有“人天教主三类化身”之语,是哪三类化身?(奚子为)
答:佛本具“法报应”三身,若只云化身有三类,或指无量相好之胜应身,三十二相之劣应身,五趣种种之化身。
问:“戒定真香”之香赞,有“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之语,这“昔日耶输”四字作何解?(奚子为)
答:昔日作“过去的时间”讲,耶输指世尊为太子时之夫人,名“耶输陀”。
问:赞普贤菩萨有“十愿导归继能仁”之语,作如何解?(奚子为)
答:华严经中有普贤菩萨行愿品,载菩萨发十大愿王,导众生往生极乐。“能仁”即释迦佛,继者接续也。
问:三十七菩提分之五根,是信、进、念、定、慧,而四神足则为欲、进、念、慧,这“欲”字应作如何解?其换用此欲字之意义何如?(奚子为)
答:欲字是对某事甚深乐意,而又极希望之义。五根狭指四谛,泛指诸法之用功。四神足之四个字,是专为禅定用功说也。
问:请示般若之意义!(王可标)
答:中文译曰智慧,但此义为一切智慧之中之无上第一智慧也。
问:佛经中及法界安立图中之“天帝”是谁?是否为大千世界主?抑或佛主?(支世荣)
答:按三界共分二十八层天,这是一个大千世界的竖说;若横说就数位多了。今且从竖面简单说:最下层为四王天,有天王四;二层为忉利天,有天帝三十三;向上二十六层各有天帝一。佛经中说天帝之处不一,要问天帝是谁,须查某处如何说法,方能认出是说某层天帝也。
问:摩醯首罗在佛众中之地位如何?其来历如何?(支世荣)
答:此是第二十四层色界最顶之一天帝也,即是大自在天,印度外道崇奉之。佛宗派中有种密宗,云此天为大日如来之应身,如是而已。
问:摩醯首罗既居梵天中,当大千世界毁灭时,梵天亦毁,为何独其不毁?此大千世界尚未成时他住那里?(支世荣)
答:若依密宗解释是佛应身,便是有来有去,有始有终。若仅以此天而论,寿命至一万六千大劫尽时,尚难脱死。据此,纵世界不毁,彼亦须毁灭也。大千非一,此大千未成,彼识当在其他大千中。
问: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为什么不在天竺传道下去,何以要转到东土来传法?(林良柱)
答:彼土众生,福报已薄,邪见渐增,外道繁起,佛缘殆尽。此土自汉晋以来,朝野崇信,根多大乘,不避艰险,往求法者举踵相接,是知佛法之弘广,机在震旦,故东来也。然此只就世相说,若如宗门问祖师西来意,即另当别论。
问:在佛学里头有说“八万四千法门”,但又有一种说“不二法门”,像这样两种说法的法门,是怎样的讲解?(林良柱)
答:此须分答:一者、十使互具成一百,经历十法界,各起一百则成一千,身口七支则成七千,又历三世成二万一千。又多贪、多嗔、多痴、等分之四心、各具二万一千,共成八万四千尘劳,然于此皆有对治之法,故曰八四法门。二者、八万四千法,不出一心,能悟入一实平等之理,则无一切分别,故曰不二。前者如说树之万叶千条,后者如说树之亭亭一本。
问:家人卖鸡,敝人念家畜不能做什么善因,将其卖身之钱,一部分献纳修建佛堂。所有功德皆回向归在家畜,未知它可能得功德乎?(李永茂)
答:身命供养三宝,当有功德。此事原为不得已之举,但能长养放生乃佳耳,此亦可称方便。
问:欲和贪有何差别?福德和功德有何差别?(李永茂)
答:欲字在佛典中有好坏二义。“欲勤心观”四种神足,授戒已缘事故不能出席,所行之与欲,受欲、说欲,十八不共法中之欲无减等皆是好义。如欲染、欲尘、欲爱等皆是坏义。贪字是恶心所,根本烦恼之一,但有恶而无善。福德功德者,福是报加自己,功是益加他方,皆其差别也。
问:六尘中之“法”系指什么?与何者相关联而相应?(潘思旭)
答:万事万理,都可云法。六尘中所举之“法”,与意相应。既云是尘,自指外境。概分为三类:曰本质,曰带质,曰独影。意所取之法,独影境也。
问:七众内之式叉摩那一众是指未受优婆塞戒之男女否?或是带发老太婆在寺内修行的?(颜宽文)
答:式叉摩那,系受过十小戒之沙弥尼,而学习六法,预备再受五百大戒者。
问:欲意皈依佛门手续怎样办理?(杜自然)
答:写一姓名简历,向比丘僧请求皈依,或量力供养(有无皆可),极为简单易办。
问:在家众与出家比丘同师时彼此怎么称呼?又出家比, 丘向高过一辈(与自己师父同师)的在家居士称师伯,而高过一辈的在家居士对出家比丘以师伯自居,是否合乎佛制?(杜自然)
答:在家人属外护,虽与僧众同师,只是皈依,非是法嗣。出家晚辈对之纵加尊称…
《佛学问答类编 (通问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