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些人不斷造惡業,能自覺悟的,實在很少。這事雖然複雜,佛經裏也有個簡單標准。這須分叁類來說。
第一是身的動作 犯的惡業有叁種:一、殺生,就是自出生以來,直接間接殺的生物。二、偷盜,就是檢取非本分應得的財物。叁、邪淫,就是不合理的行淫,正式夫婦若不論時間,不管地點,也是邪淫。擡手舉足,造這樣的業,豈不是個惡身?若能不犯這叁種惡業,才能稱是“身善”。
第二是口的動作 犯的惡業有四種:一、妄語,就是欺騙人不實的話。二、兩舌,就是對甲乙兩方挑撥是非。叁、惡口,就是罵人的穢語,及粗暴傷人的話。四、绮語,就是演說淫穢的話。搖唇鼓舌,去造這樣的業,豈不是個惡口?若能不犯這四種惡業,才能稱是“口善”。
第叁是意的動作 犯的惡業有叁種:一、貪,就是貪愛五欲,迷戀不舍。二、嗔,就是稍不隨意便生怨恨。叁、癡,就是迷惑顛倒,不信因果。起心動念,去造這樣的業,豈不是個惡意?若能不犯這叁種惡業,才能稱是“意善”。
第二十叁課 四谛(一)
“谛”是真實道理,絲毫沒錯的意思,有“苦、集、滅、道”四類,這須要分開說明。
“苦”是心、身受到的痛苦;種類很多,略說分“已定”、“未定”兩種。(甲)已定的苦有八:一、生苦,在母腹中作胎的時候好像坐牢獄。二、老苦,風燭殘年,身體衰敗,精神昏沈。叁、病苦,髒腑傷損,皮肉瘡癰,全身疼痛。四、死苦,絕命的時間,風刀解體,又好像生龜脫殼。五、愛別離苦,父母夫婦子女兄弟眷屬,不是生別,就是死離。六、怨憎會苦,冤家仇人,偏要時常遇到。七、求不得苦,希望富貴平安的事,隨了心願的很少。八、五陰盛苦,因有這假心、身,就時刻愛取欲塵,如火不息。(乙)未定的苦,就是水、火、旱、潦、大風、地震、賊盜、刀兵、牢獄,這些天災人禍。
“集”是心、身積聚的罪惡。心裏起的“貪、嗔、癡、慢”等煩惱(參第十四課),身口造的“殺、盜、淫、妄”等惡業。
“滅”是清淨寂滅。聲聞、緣覺得的小涅槃(參第九課),既除了已定、未定兩種苦,也脫了生死輪回出頭沒苦(參第八課)。
“道”是法要,也就是依著修行的門徑。在這一谛裏有叁十七道品,分爲七科,便是“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等,義理很繁多,必須專列一課,分別述說。
第二十四課 四谛(二)
四谛有兩重因果。“苦、集”二谛,是說的世間因果;“滅、道”二谛,是說的出世間因果。
苦、是得到的惡果;集、是造作的惡因;滅、是得到的樂果;道、是修種的樂因。這要明白:凡是受果,必有前因。
這個法門,是佛成道以後,在鹿野苑初次說的;連續著說了叁次,稱作“叁轉*輪”。
第一次,只說苦、是有逼迫性的;集、是有招感性的;滅、是可以證的;道、是可以修的。這次的說法,名曰“示轉”。上根的人聽罷,就覺悟了,起了信心。
第二次,說苦、汝應該知曉;集、汝應該斷去;滅、汝應該去證;道、汝應該來修。這次說法,名曰“勸轉”。中根的人聽罷,也得覺悟,發起信心。
第叁次,說苦、我已知曉了;集、我已斷除了;滅、我已證到了;道、我已修過了。這次說法,名曰“證轉”。下根的人聽罷,才有覺悟,肯發信心。
第二十五課 叁十七道品(一)(此即前課四谛法之道谛)
(甲)四念住
“念”是觀念,“住”是安住。這是用智慧把妄心安住在某一處,不讓他迷惑散亂,使對宇宙人生得一個正確認識。
(一)“觀身不淨” 自身後來有九種現相,宜于常常提念:一、死,二、脹,叁、青瘀,四、膿爛,五、壞,六、血塗,七、蟲啖,八、骨鎖,九、分散。觀他有五法,即“種子、住處、相、體、畢竟”,俱不清淨。
(二)“觀受是苦” 身、心本有八苦交煎;逆境現前,更有饑渴、寒熱、勞役、刀杖的逼迫,這是苦上加苦,名曰“苦苦”。偶有假的樂來,總是要散的,散時仍感覺苦,名曰“壞苦”。不苦不樂的境雖好,但是刹那變遷,保持不住,這還是苦,名曰“行苦”。
(叁)“觀心無常” 念頭起滅,變遷無常,對于一件事,忽然歡喜,忽然又厭惡,一念才去,一念又來,好像波浪滾滾,這樣就教八識田裏撤下許多生死種子。
(四)“觀法無我” 這“我”字當主體解。應知一切事物,皆是衆緣和合,現出一個假相,並無自體,這是萬法的真相。
第二十六課 叁十七道品(二)
(乙)四正勤
“正”指正當的事業,“勤”是不懈怠的去作。凡一切善的事業,皆是正當的;惡的事業,就不是正當的。
善的事業,須要勤作;惡的事業,更須要勤斷。並且要把“身、口、意”叁業合起來省察,才得究竟。
(一)已經生起的惡業,要勤懇的把他除斷。(二)還未生起的惡業,勤懇的防備,不使他發生。(叁)還未生起的善業,勤懇的使他生起。(四)已經生起的善業,勤懇的再使他增長。
第二十七課 叁十七道品(叁)
(丙)四神足
“欲、勤、心、觀”是四種禅定。“神”是神通,“足”是身的兩足,這是比喻話。身能起立,全依兩足;神通的發生,全是依靠禅定。
上來的四念住、四正勤,修圓滿了,就可發生四種善根:一、暖法,聖道比火,見火必先和暖;見道以前,也有一番和暖氣象。二、頂法,好比到了山頂,說不定要進要退;是說行人雖然進到高處,仍要提防退轉。叁、忍法,決定四谛是最勝的法,把心安住了。四、世第一法,有漏的智慧,已達到極處,再進一步,就得無漏智慧。但是這四善根的進級,仍是要修觀四谛作成的。
在四善根上,依著很勝的希望力,修到的定名“欲”;依著精進力修到的定名“勤”;依著一心止住力修到的定名“心”;依著觀察力修到的定名“觀”。能修到這四種定,自然會發神通。神足的名稱,是總合因果來說的。
第二十八課 叁十七道品(四)
(丁)五根五力
根力都是譬喻。“根”譬樹木有根,才能生長;“力”譬樹根堅固,才能茂盛。二緣和合,才能開花結果。求道若能立住根本,再得了堅固力,才能得到道果。
(一)信根,信四谛聖道,合叁十七道品等,理皆真實。(二)進根,精進求道,決不休息。(叁)念根,把心安住在道上,不起雜想。(四)定根,心與道合,不向外散。(五)慧根,視察四谛的義理,很能了悟。有這五個字,就是道心長了根。
(一)信力,是不受一切外道邪說誘惑,不爲環境改變。(二)進力,是能不怕困難,打破一切,勇猛前進。(叁)念力,是偶起雜念,立即斷去,不使他相續。(四)定力,是內心不動,且能離開外境的攪擾。(五)慧力,是能破除無明,心得解脫。如能作到這樣,就是五根生了力量。
第二十九課 叁十七道品(五)
(戊)七菩提分
“菩提”是覺的意思,這是得了無漏智慧,修行的七種方法,也名曰“七覺支”。
(一)“擇法覺” 一切事理,要用智慧觀察,能以明白,那是真假,不致錯誤。
(二)“精進覺” 佛法固須精進,要能明白,無益的苦行,不去妄作。
(叁)“喜覺” 心得佛法,自然喜歡,這名“法喜”。要能明白,法有了義,有不了義,必須認得准確,不可顛倒。
(四)“除覺” 煩惱必須斷除,要能明白,煩惱與菩提非一非二,不可錯損菩提。(此一另解法)
(五)“舍覺” 一切境界,如夢如幻,要能明白,虛妄不實,既已舍去,不宜再去追想。
(六)“定覺” 禅定有世間禅,出世禅多種,要能明白,世間的禅,報盡還墜,不了生死,不可貪著。
(七)“念覺” 這念有觀察的意思,好比醫生診病;前六覺好比藥品。修行要定慧平均,定偏了就昏沈,當該用擇、進、喜來提起;慧偏了就浮動,當該用除、舍、定來安穩。
第叁十課 叁十七道品(六)
(己)八正道分
“正”是不偏邪,“道”指涅槃的法門。這八種道,就是無漏的法。
(一)“正見” 四谛各有四行相觀,合成十六行觀,名曰“無漏行觀”(甚繁不述),能修此觀,見解才得正確。
(二)“正思維” 用無漏智發動思維,不是識心發動妄念,這種思維,能以斷惑證真。
(叁)“正語” 是口不說“妄語、惡口、兩舌、绮語”四種惡業。
(四)“正業” 是身不犯“殺、盜、淫”叁種惡業。
(五)“正命” 出家衆戒五種邪命(詐現異相、自說功德、占相吉凶、高聲現威、說得供養),在家衆不作惱害衆生,或迷惑衆生的職業來謀生活。
(六)“正精進” 是對趨證涅槃的道,勤加修行。
(七)“正念” 是專念證心的正道,合萬行的助道法。
(八)“正定” 是修出世間禅定,遠離有漏禅定。
第叁十一課 十二因緣
“因”說事的原素,“緣”說果的促成;這是窮究衆生涉曆叁世,輪回六道的由來。
(一)“無明” 是本性從無始一念不覺,起的煩惱。
(二)“行” 是依著無明造的善惡事業。這是“過去”世的二種因。
(叁)“識” 是過去二因,混合入胎的神識。
(四)“名色” 是神識依父精母血生起的胎體。
(五)“六入” 是二、叁月後漸長成六根。
(六)“觸” 是胎出生以後,在二、叁歲時,與外界的接觸。
(七)“受” 是六、七歲時,漸能分別苦樂。這是“現在”世的五種果。
(八)“愛” 是十歲以後,依苦樂的感覺,愛把苦離開,愛把樂接受的一種思想。
(九)“取” 是成人以後,愛欲發展,便執取不舍一切的造作。
(十)“有” 是依愛的思想,取的造作,遂有了種種的業力。這是“現在”世的叁種因。
(十一)“生” 是依著現在的業力,牽著將來去投生。
(十二)“老死” 憂悲苦惱,是既有了再生身,就免不了受這些悲苦。這…
《佛學常識課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