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識課本▪P4

  ..續本文上一頁是“未來”世的二種果。

  第叁十二課 六度

  “度”的意思,是說衆生在生死苦海裏,要度到涅槃樂岸上。有六種方法,按著去作,就可達到目的。

  (一)“布施” 是用自己財物或某事,分布施給對方。略舉叁種:

  一、財,用財物赒濟缺乏的。二、法,說法使人得益。叁、無畏,救拔衆生的厄難。

  (二)“持戒” 是應止的應作的,都遵守戒律去辦。事相甚繁,略說叁聚:

  一、攝律儀,所有戒條謹持不犯,就是“諸惡莫作”。二、攝善法,就是“衆善奉行”。叁、攝衆生,就是“救護衆生”。

  (叁)“忍辱” 是忍耐一切逆境的逼迫。略舉二種:一、耐世怨害,忍受有情侮辱戕害等事。二、安受衆苦,忍受時緣饑渴寒熱等事。

  (四)“精進” 是磨勵身心,進修前後五度。略舉叁種:

  一、披甲,發了大心,不畏一切,好像穿上铠甲,不怕沖鋒。 二、有勇,聽到難斷的事,難能的事,心不怯懦。 叁、不退,遇到任何障礙,決不退轉。

  (五)“禅定” 是止住散亂的妄心,使他寂靜觀照。方法繁多,不能枚舉。修那一門說那一門,不修,說也不懂。在這裏只好舉出叁大類的總名,略知他的大概而已。

  一、世間禅。二、出世間禅。叁、出世間上上禅。

  (六)“般若” 是證得的智慧。略舉叁種:

  一、實相,離一切虛妄的性體。二、觀照,能以照察實相的真智。叁、方便,能以分別諸法的權智。

  第叁十叁課 宗派(一)

  佛教分爲各種宗派,這是我國學者見到佛法如海,爲著便利修習,各擇一條路,去求專精,並非樹立門戶,是此非彼。各宗命名,有取地、取人、取法的不同。現下雖尚有十宗的名目,實際上已經有數宗很少有人研究了。

  (一)“成實宗”(也名空宗)诃犁跋摩法師造《成實論》,很與大乘的學理相似,大旨是“成立修多羅中實義”的意思。姚秦時代,鸠摩羅什大師譯出,才創立的。

  (二)“俱舍宗”(也名有宗)俱舍譯爲藏或繭,是包含的意思。印度小乘,異論紛紛,後經結集爲《大毗婆沙論》;世親菩薩依著折衷作《俱舍論》,義爲“解釋發智”。陳代真谛、唐代玄奘兩位法師,譯來我國,才創立的。

  (叁)“禅宗”(也名心宗)禅是“禅那”的簡稱,譯爲“靜慮”的意思。梁代達摩祖師西來創立的。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大概悟後方許起修,雖說不立文字,但這一宗多是研讀般若類的典籍。

  (四)“律宗”(也名南山宗)是依著佛製,淨除“身口意惡業”的一種方法。創始的是唐代終南山道宣律師,依著《四分律》作主要典籍。

  (五)“天臺宗”(也名法華宗)隋代天臺山智者大師,取《法華經》爲根本經典,創立這一宗,發明“一心叁觀”的妙理。對于判教解義,都有精確的體系,各宗演教,也多采他的方式。

  第叁十四課 宗派(二)

  (六)“賢首宗”(也名華嚴宗)唐代杜順和尚,取《華嚴經》爲根本典籍創立的。到了第叁祖賢首大師,又加了一番整理,格外顯得精采。發明“一真法界”,是此宗的奧義。

  (七)“慈恩宗”(也名法相宗,近稱唯識宗)這一宗所依的主要經典,是《楞伽》《解深密》等經,及《成唯識論》,主張“轉識成智”。唐代慈恩寺玄奘法師翻譯弘揚,才創立的。

  (八)“叁論宗”(也名性宗)龍樹菩薩造《中論》、及《十二門》,提婆菩薩造《百論》。這叁種書,大概是說明“大乘之中實的義理及破執破障”的意思。姚秦羅什大師譯出,才創立的。

  (九)“密宗” (也名真言宗)密是“秘奧”的意思,爲佛的最深境界,非到“等覺”不能明白,取“叁密相應,即身成佛”的方法,根本典籍是《金剛頂經》、《大日經》等,唐代金剛智及不空兩師創立的。但現在中國流行的,卻是藏、蒙密教,更分紅、黃、白等派。

  (十)“淨土宗” (也名蓮宗)晉代慧遠大師創立的。取《彌陀》《無量壽︾《觀經》叁種爲主要典籍,主張“四法念佛,帶業往生極樂”。這一宗的方法,因爲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在家的人修習,尤覺方便。

  第叁十五課 宗派(叁)

  這十宗的次序,乃依照明季吹萬老人《釋教叁字經》。該書在清代時候,經過印光大師重訂,以後又由楊仁山居士刪改。這次序或有取意,茲用淺意揣測,試說如下:

  (一)按宗乘說 分二小乘,七大乘,律是通小通大。這自然應先小後大,所以成實、俱舍在前,律夾中間,其他在後。

  (二)按教義說 禅學傳佛心印,法是最高,故列在大乘的起首。淨學普被叁根,法是最廣,列在最後,這好比車有雙輪。其余列在中間,好比輿的軌轸等件。“輿”有載乘的功能,“輪”有運轉的力量。

  (叁)按行持說 戒律是諸行根基,知禅明宗以後,列在以前,使先正本。學貴求解,臺賢相性,都是教理南針,列在其次,使明教相。解後尤貴實行,密淨是專講修持方法的,列在最後,使知歸宿。

  這十宗的律、淨兩宗,皆是具普通性的,就是不問何宗,都須受持戒律,皆可兼修念佛;因著無戒行萬德不立,有念佛成就最穩。

  第叁十六課 入寺須知

  佛教團體,最重紀律。受了戒的人,習過威儀,自然動作合禮;普通學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譏笑。特爲寫出幾條通常規矩來,作個參考。

  (一)入寺 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迤邊行走。入殿門裏,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爲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二)拜佛 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向兩旁的墊橙,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頭前行走。

  (叁)閱經 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典,自可隨便坐看。須先淨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作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經上。

  (四)拜僧 見面稱法師,或稱大和尚。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一禮,就不必再繼續強拜。凡人禮佛、坐禅、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

  (五)法器 寺中鍾鼓魚磬,不可擅敲;錫杖衣缽等物,不可戲動。

  (六)聽經 隨衆禮拜入座,如己後到,法師已經升座,須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談話。如不能聽畢,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佛學常識課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