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常识课本▪P4

  ..续本文上一页是“未来”世的二种果。

  第三十二课 六度

  “度”的意思,是说众生在生死苦海里,要度到涅槃乐岸上。有六种方法,按著去作,就可达到目的。

  (一)“布施” 是用自己财物或某事,分布施给对方。略举三种:

  一、财,用财物赒济缺乏的。二、法,说法使人得益。三、无畏,救拔众生的厄难。

  (二)“持戒” 是应止的应作的,都遵守戒律去办。事相甚繁,略说三聚:

  一、摄律仪,所有戒条谨持不犯,就是“诸恶莫作”。二、摄善法,就是“众善奉行”。三、摄众生,就是“救护众生”。

  (三)“忍辱” 是忍耐一切逆境的逼迫。略举二种:一、耐世怨害,忍受有情侮辱戕害等事。二、安受众苦,忍受时缘饥渴寒热等事。

  (四)“精进” 是磨励身心,进修前后五度。略举三种:

  一、披甲,发了大心,不畏一切,好像穿上铠甲,不怕冲锋。 二、有勇,听到难断的事,难能的事,心不怯懦。 三、不退,遇到任何障碍,决不退转。

  (五)“禅定” 是止住散乱的妄心,使他寂静观照。方法繁多,不能枚举。修那一门说那一门,不修,说也不懂。在这里只好举出三大类的总名,略知他的大概而已。

  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

  (六)“般若” 是证得的智慧。略举三种:

  一、实相,离一切虚妄的性体。二、观照,能以照察实相的真智。三、方便,能以分别诸法的权智。

  第三十三课 宗派(一)

  佛教分为各种宗派,这是我国学者见到佛法如海,为著便利修习,各择一条路,去求专精,并非树立门户,是此非彼。各宗命名,有取地、取人、取法的不同。现下虽尚有十宗的名目,实际上已经有数宗很少有人研究了。

  (一)“成实宗”(也名空宗)诃犁跋摩法师造《成实论》,很与大乘的学理相似,大旨是“成立修多罗中实义”的意思。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大师译出,才创立的。

  (二)“俱舍宗”(也名有宗)俱舍译为藏或茧,是包含的意思。印度小乘,异论纷纷,后经结集为《大毗婆沙论》;世亲菩萨依著折衷作《俱舍论》,义为“解释发智”。陈代真谛、唐代玄奘两位法师,译来我国,才创立的。

  (三)“禅宗”(也名心宗)禅是“禅那”的简称,译为“静虑”的意思。梁代达摩祖师西来创立的。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大概悟后方许起修,虽说不立文字,但这一宗多是研读般若类的典籍。

  (四)“律宗”(也名南山宗)是依著佛制,净除“身口意恶业”的一种方法。创始的是唐代终南山道宣律师,依著《四分律》作主要典籍。

  (五)“天台宗”(也名法华宗)隋代天台山智者大师,取《法华经》为根本经典,创立这一宗,发明“一心三观”的妙理。对于判教解义,都有精确的体系,各宗演教,也多采他的方式。

  第三十四课 宗派(二)

  (六)“贤首宗”(也名华严宗)唐代杜顺和尚,取《华严经》为根本典籍创立的。到了第三祖贤首大师,又加了一番整理,格外显得精采。发明“一真法界”,是此宗的奥义。

  (七)“慈恩宗”(也名法相宗,近称唯识宗)这一宗所依的主要经典,是《楞伽》《解深密》等经,及《成唯识论》,主张“转识成智”。唐代慈恩寺玄奘法师翻译弘扬,才创立的。

  (八)“三论宗”(也名性宗)龙树菩萨造《中论》、及《十二门》,提婆菩萨造《百论》。这三种书,大概是说明“大乘之中实的义理及破执破障”的意思。姚秦罗什大师译出,才创立的。

  (九)“密宗” (也名真言宗)密是“秘奥”的意思,为佛的最深境界,非到“等觉”不能明白,取“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的方法,根本典籍是《金刚顶经》、《大日经》等,唐代金刚智及不空两师创立的。但现在中国流行的,却是藏、蒙密教,更分红、黄、白等派。

  (十)“净土宗” (也名莲宗)晋代慧远大师创立的。取《弥陀》《无量寿︾《观经》三种为主要典籍,主张“四法念佛,带业往生极乐”。这一宗的方法,因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在家的人修习,尤觉方便。

  第三十五课 宗派(三)

  这十宗的次序,乃依照明季吹万老人《释教三字经》。该书在清代时候,经过印光大师重订,以后又由杨仁山居士删改。这次序或有取意,兹用浅意揣测,试说如下:

  (一)按宗乘说 分二小乘,七大乘,律是通小通大。这自然应先小后大,所以成实、俱舍在前,律夹中间,其他在后。

  (二)按教义说 禅学传佛心印,法是最高,故列在大乘的起首。净学普被三根,法是最广,列在最后,这好比车有双轮。其余列在中间,好比舆的轨轸等件。“舆”有载乘的功能,“轮”有运转的力量。

  (三)按行持说 戒律是诸行根基,知禅明宗以后,列在以前,使先正本。学贵求解,台贤相性,都是教理南针,列在其次,使明教相。解后尤贵实行,密净是专讲修持方法的,列在最后,使知归宿。

  这十宗的律、净两宗,皆是具普通性的,就是不问何宗,都须受持戒律,皆可兼修念佛;因著无戒行万德不立,有念佛成就最稳。

  第三十六课 入寺须知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

  (一)入寺 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著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二)拜佛 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橙,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三)阅经 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自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作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四)拜僧 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就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五)法器 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六)听经 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先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佛学常识课本》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