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香味触。声音俱无。亦是说法。有感斯通。皆在言外。又奚拘泥天乐鸟树必作人言耶。况往生者。俱具天耳。又有弥陀威德加被。解诸众声。复何疑哉。
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经云。无三恶道。显然尚有三善道。如是得非仍居六道。未出轮回欤。曰否否。盖往生之人。程度既不相同。说法自分次第。娑婆本师。法分五乘而演。极乐慈父。为契群机。亦必如是而说。初机众生。未得无漏智慧。只解人天之法。便同人天。迨闻修开悟以后。果证声缘菩萨。方称圣者。魏唐所译大本云。彼佛国净土。本无人天之别。惟顺余方。示有三界。据此。可知一生极乐。确超轮回。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往生众生。功有深浅。根有利钝。大德于生前先已证果。报尽往生者。固所多有。而凡夫具足惑业。于命将终。十念往生者。亦不乏人。所以九品边地。显示往生种种不同。有得有证者往生。可不论已。而功浅十念之流。虽得往生。在未闻法要以前。岂非惑业具足。仍同凡夫。故此法门。曰带业往生。见佛闻法。此分心念三宝。文有二处。须分别观。一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一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前者初闻。尚属勉强。后系澈悟。乃归自然。以六尘说法之后。自得心开也。到此境界。不但娑婆之六尘。不系于心。即极乐之六尘。亦不系于心矣。且众生之不能出离三界。为缠于分别俱生见思二惑耳。既自然而然心念三宝。是二惑渐断。阶入圣域。从此而后。始能得到蒙佛授记。一生补处。
按本经六尘说法。共有三分。其间尚含有胜处加行。供佛功德。以及真实证得等事。各有次第。义至微要。其初先成四种净观。众生享乐色香触尘之时。指出宝池莲花四色四光。此四色光。乃修八胜处定之四种净观色。其法略谓观外青色。转变自在。使少为多。使多为少。于所见之青相。不起法爱。余黄赤白。亦复如是。观想既成。此定已就。必久精勤。非可率得。彼土众生。徜徉池上。四色莲花。形如车轮。小则十里。乃至六十万里。一花触眼。净观已成。此世数十寒暑苦功。尚多杳茫。彼土刹那游戏。便得于无意之间也。再则获胜功德。于享乐味尘之时。先承神足。供他方佛。诚以厚植福慧。要须遍事多佛。闻法悟证。获得授记。释迦世尊。于过去劫。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观世音菩萨。亦曾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各经典中。诸佛菩萨。类如此事。不一而足。然必历经多劫。方能成办。娑婆凡夫。生逢无佛。欲植功德。实莫所由。彼土众生。常以清旦盛花。供养十万亿佛。一食之顷。圆满广大功德。复时时处处。普薰以三七道品。终使众生。证得自然念三宝心。而多有一生补处也。
佛德无量分第六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
各注释家。每将弥陀光明所照世界。举出数目。此只是顶上圆光耳。若所放之光。则不能以算数计量。曰无量。曰照十方国。分明尽虚空遍法界皆涵盖在内。大本彼佛所放光明。照遍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观经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亦有众鸟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然则娑婆极乐。距十万亿土。何得云远。以此土当在弥陀光摄之中。有光斯有化佛。化佛与法佛报佛。一而三三而一也。念佛之人。一念相应。即浸入弥陀光海。得与化佛为侣。奚必曰。命终往生。方侍弥陀哉。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只说寿命长久。不说永不变灭。得非仍有生死耶。曰弥陀寿命。焉有限量。因经谓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既云现在。显然尚未入于涅槃。在此时期。权云有此一段寿命。人民指往生未证补处者言。已无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故仍可曰寿命。盖诸有漏(漏者烦恼异名。漏泄又留住之义。令三毒常由六根漏出、留住三界。)十善五戒五逆十恶等善恶业因。由我执以为助缘。感得六道轮回果报身。是凡夫之分段生死。诸无漏(反于有漏)善。如戒定慧等业因。由未断法执以为助缘。感得三界以外之净土果报身。是断见思二惑罗汉圣者之变易生死。即地前菩萨未破尘沙。十地未破根本无明。尚得称曰。有变易生死。因其迷想渐灭。证悟渐增。迷悟迁移。亦是无常。故皆曰变易。然与四生(胎卵湿化)流转者则迥不同。而具缚凡夫。未断诸惑。由念佛力。得生西方。是以有漏心。亦感得三界外之净土。较诸修他法门。必断诸惑。方能证得。已大便宜。以彼限于寿命。惑未曾断。不免分段生死。动经僧祇耳。
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此特为寿命长久之句。提出证明。未来者说固难知。已往者举征可信也。
往生发愿分第七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前文曰皆是阿鞞跋致。乃全称肯定之辞。此曰多有一生补处。乃不尽然之谓。然则一生不得补处。是有二生多生欤。曰既经变易生死。可曰有二生多生。但除此以外。尚有二说。大本四十八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度脱一切众生故。遍游佛国。修菩萨行者。虽生他国。终不受三途苦。永不退失善根。又云。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夙愿为众生故。以大宏誓愿。入生死界。度脱有情。随意而作佛事。即不一生补处矣。此一说也。至上根利器。见佛闻法。直证菩提。犹宗门顿悟。不历祇劫。即至一生补处矣。他根尚须渐修。几经变易。此又一说也。
修持正行分第八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大本观经。俱云临终十念。即得往生。此处何以又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乎。盖佛力固不可思议。而众生业力。亦是不可思议。是以同为念佛之人。有生有不生。非佛不普加垂引。其不生者。乃为业力所障。如人行日下。手掩其目。不睹光明。实自遮蔽。非日不照。故修净者。必须持戒修福。非戒福可得往生。藉戒福以消障也。或谓如是说者。便与带业往生之义有乖。曰是不然。带业往生者。乃识田含藏之旧种子。不加增上缘。无由而起现行。念佛之新种子。净缘常薰。念念增长。先起现行。故得往生。旧种仍未断灭。故曰带业。若误解此旨。往生有碍矣。本经揭出此义。特促后学猛醒。读者不可不三致意焉。
执持名号。
修净本有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四法。而三经亦各有其专主。大本主广修功德。观经主以心作观。小本主执持名号。各有妙用。各有难易。其间虽有相通之处。究各有其本质。不必一定兼修。多招费力。本经不云其他。只言持名。显标此是单行一门。故古德多有主张单持圣号一法。近代灵岩印光大师。亦主此说。所谓径中又径。而其要诀。全在心念、口诵、耳听。三处相应。自入三昧。清妙空大师十二字念诀。口念、耳听。心念、心听。神念、神听。若至神念神听。岂非寂之至照之至。即心念心听。已是六根都摄。能口念耳听。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乱境界。得手功夫。夫复何疑。正是归来坐对梅花嗅。春到枝头已十分。
若一日至一心不乱。
七日为时少也。不乱定也。此克期顿证得定之法。为持名功行之极则。古人谓有理与事一心不乱之别。今亦可就功与行两端而分之。先以功一心不乱言之。按梵语之训定有三。一曰三摩地。此云等持。谓心住一境。平等维持。但于境转故通定散两位。二曰三摩钵底。此云等至。身心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是定非散。三曰三摩啰哆。此云等引。谓等至之心。能引功德。亦是定非散。又修止有种种行相。按杂集论谓最初摄所缘。系于内心。故曰内住。其次相续内缘心动渐细。等似于住。故曰等住。其三若念外驰。即复敛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其四经上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其五由于所缘色等散心起过患想。而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调顺。其六由于所起恶觉散心深见过患。而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静。其七所有散心率尔起时。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极寂静。其八于此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胜三摩地。故曰专注一境。其九如是善修习故。不由加行。远离功用。定心相续。离散乱转。故曰平等摄持。此九种行。初之四行。为一阶段。从第五起工夫渐深。至第七又为一阶段。此后发起身心轻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观此则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谓持名至一心不乱。即同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两位。实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较诸通途法门。难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诵耳听。不必如止观次第而进。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纵不至此境界。只信愿具足。亦得往生。不过仍希众生取法乎上而已。
复次。则言行一心不乱。万事随缘。不取不著。厌离娑婆。息心净土。一句洪名。不事杂修。是为一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恩爱不牵。怨仇不憎。此身尚觉为累。况乎身外。是为不乱。念常尔者。是此土机缘已断。净域莲胎已成矣。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修行之人。亦有临终之时。往生一事作不得主。或生恐怖。或起贪恋。正念一失。便忘念佛。皆由平素工夫不切。至此心便颠倒。发生障碍。佛虽慈悲。亦不相应。非佛不来。乃是自不肯去。咎谁归欤。若然十念往生者。平素有何工夫。何有一心不乱。须知是人夙生定有善根。临终方遇大善知识。前来开示。教以念佛。初闻能信。直下念佛。撒手万缘。自己肯去。信愿行三。一时具足。便成心不颠倒。故能相应。得以往生。惟此亦是偶然之事。种种因缘。必皆凑巧。未可借口以图徼幸也。行者平素纵不能作到功一心不乱。而行一心不乱。却要薰成多量种子。方不致唐捐其功。前文必劝以一心不乱者。正防临终颠倒害事耳。
同赞劝信分第九
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今人不信净土法…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