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香味觸。聲音俱無。亦是說法。有感斯通。皆在言外。又奚拘泥天樂鳥樹必作人言耶。況往生者。俱具天耳。又有彌陀威德加被。解諸衆聲。複何疑哉。
彼佛國土。無叁惡道。
經雲。無叁惡道。顯然尚有叁善道。如是得非仍居六道。未出輪回欤。曰否否。蓋往生之人。程度既不相同。說法自分次第。娑婆本師。法分五乘而演。極樂慈父。爲契群機。亦必如是而說。初機衆生。未得無漏智慧。只解人天之法。便同人天。迨聞修開悟以後。果證聲緣菩薩。方稱聖者。魏唐所譯大本雲。彼佛國淨土。本無人天之別。惟順余方。示有叁界。據此。可知一生極樂。確超輪回。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往生衆生。功有深淺。根有利鈍。大德于生前先已證果。報盡往生者。固所多有。而凡夫具足惑業。于命將終。十念往生者。亦不乏人。所以九品邊地。顯示往生種種不同。有得有證者往生。可不論已。而功淺十念之流。雖得往生。在未聞法要以前。豈非惑業具足。仍同凡夫。故此法門。曰帶業往生。見佛聞法。此分心念叁寶。文有二處。須分別觀。一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一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前者初聞。尚屬勉強。後系澈悟。乃歸自然。以六塵說法之後。自得心開也。到此境界。不但娑婆之六塵。不系于心。即極樂之六塵。亦不系于心矣。且衆生之不能出離叁界。爲纏于分別俱生見思二惑耳。既自然而然心念叁寶。是二惑漸斷。階入聖域。從此而後。始能得到蒙佛授記。一生補處。
按本經六塵說法。共有叁分。其間尚含有勝處加行。供佛功德。以及真實證得等事。各有次第。義至微要。其初先成四種淨觀。衆生享樂色香觸塵之時。指出寶池蓮花四色四光。此四色光。乃修八勝處定之四種淨觀色。其法略謂觀外青色。轉變自在。使少爲多。使多爲少。于所見之青相。不起法愛。余黃赤白。亦複如是。觀想既成。此定已就。必久精勤。非可率得。彼土衆生。徜徉池上。四色蓮花。形如車輪。小則十裏。乃至六十萬裏。一花觸眼。淨觀已成。此世數十寒暑苦功。尚多杳茫。彼土刹那遊戲。便得于無意之間也。再則獲勝功德。于享樂味塵之時。先承神足。供他方佛。誠以厚植福慧。要須遍事多佛。聞法悟證。獲得授記。釋迦世尊。于過去劫。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觀世音菩薩。亦曾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各經典中。諸佛菩薩。類如此事。不一而足。然必曆經多劫。方能成辦。娑婆凡夫。生逢無佛。欲植功德。實莫所由。彼土衆生。常以清旦盛花。供養十萬億佛。一食之頃。圓滿廣大功德。複時時處處。普薰以叁七道品。終使衆生。證得自然念叁寶心。而多有一生補處也。
佛德無量分第六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
各注釋家。每將彌陀光明所照世界。舉出數目。此只是頂上圓光耳。若所放之光。則不能以算數計量。曰無量。曰照十方國。分明盡虛空遍法界皆涵蓋在內。大本彼佛所放光明。照遍東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觀經彼佛圓光。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于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亦有衆鳥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然則娑婆極樂。距十萬億土。何得雲遠。以此土當在彌陀光攝之中。有光斯有化佛。化佛與法佛報佛。一而叁叁而一也。念佛之人。一念相應。即浸入彌陀光海。得與化佛爲侶。奚必曰。命終往生。方侍彌陀哉。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只說壽命長久。不說永不變滅。得非仍有生死耶。曰彌陀壽命。焉有限量。因經謂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既雲現在。顯然尚未入于涅槃。在此時期。權雲有此一段壽命。人民指往生未證補處者言。已無分段生死。尚有變易生死。故仍可曰壽命。蓋諸有漏(漏者煩惱異名。漏泄又留住之義。令叁毒常由六根漏出、留住叁界。)十善五戒五逆十惡等善惡業因。由我執以爲助緣。感得六道輪回果報身。是凡夫之分段生死。諸無漏(反于有漏)善。如戒定慧等業因。由未斷法執以爲助緣。感得叁界以外之淨土果報身。是斷見思二惑羅漢聖者之變易生死。即地前菩薩未破塵沙。十地未破根本無明。尚得稱曰。有變易生死。因其迷想漸滅。證悟漸增。迷悟遷移。亦是無常。故皆曰變易。然與四生(胎卵濕化)流轉者則迥不同。而具縛凡夫。未斷諸惑。由念佛力。得生西方。是以有漏心。亦感得叁界外之淨土。較諸修他法門。必斷諸惑。方能證得。已大便宜。以彼限于壽命。惑未曾斷。不免分段生死。動經僧祇耳。
成佛以來。于今十劫。
此特爲壽命長久之句。提出證明。未來者說固難知。已往者舉征可信也。
往生發願分第七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前文曰皆是阿鞞跋致。乃全稱肯定之辭。此曰多有一生補處。乃不盡然之謂。然則一生不得補處。是有二生多生欤。曰既經變易生死。可曰有二生多生。但除此以外。尚有二說。大本四十八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度脫一切衆生故。遍遊佛國。修菩薩行者。雖生他國。終不受叁途苦。永不退失善根。又雲。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夙願爲衆生故。以大宏誓願。入生死界。度脫有情。隨意而作佛事。即不一生補處矣。此一說也。至上根利器。見佛聞法。直證菩提。猶宗門頓悟。不曆祇劫。即至一生補處矣。他根尚須漸修。幾經變易。此又一說也。
修持正行分第八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大本觀經。俱雲臨終十念。即得往生。此處何以又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乎。蓋佛力固不可思議。而衆生業力。亦是不可思議。是以同爲念佛之人。有生有不生。非佛不普加垂引。其不生者。乃爲業力所障。如人行日下。手掩其目。不睹光明。實自遮蔽。非日不照。故修淨者。必須持戒修福。非戒福可得往生。藉戒福以消障也。或謂如是說者。便與帶業往生之義有乖。曰是不然。帶業往生者。乃識田含藏之舊種子。不加增上緣。無由而起現行。念佛之新種子。淨緣常薰。念念增長。先起現行。故得往生。舊種仍未斷滅。故曰帶業。若誤解此旨。往生有礙矣。本經揭出此義。特促後學猛醒。讀者不可不叁致意焉。
執持名號。
修淨本有實相、觀想、觀像、持名四法。而叁經亦各有其專主。大本主廣修功德。觀經主以心作觀。小本主執持名號。各有妙用。各有難易。其間雖有相通之處。究各有其本質。不必一定兼修。多招費力。本經不雲其他。只言持名。顯標此是單行一門。故古德多有主張單持聖號一法。近代靈岩印光大師。亦主此說。所謂徑中又徑。而其要訣。全在心念、口誦、耳聽。叁處相應。自入叁昧。清妙空大師十二字念訣。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若至神念神聽。豈非寂之至照之至。即心念心聽。已是六根都攝。能口念耳聽。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亂境界。得手功夫。夫複何疑。正是歸來坐對梅花嗅。春到枝頭已十分。
若一日至一心不亂。
七日爲時少也。不亂定也。此克期頓證得定之法。爲持名功行之極則。古人謂有理與事一心不亂之別。今亦可就功與行兩端而分之。先以功一心不亂言之。按梵語之訓定有叁。一曰叁摩地。此雲等持。謂心住一境。平等維持。但于境轉故通定散兩位。二曰叁摩缽底。此雲等至。身心安和謂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是定非散。叁曰叁摩啰哆。此雲等引。謂等至之心。能引功德。亦是定非散。又修止有種種行相。按雜集論謂最初攝所緣。系于內心。故曰內住。其次相續內緣心動漸細。等似于住。故曰等住。其叁若念外馳。即複斂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其四經上叁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其五由于所緣色等散心起過患想。而調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調順。其六由于所起惡覺散心深見過患。而攝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靜。其七所有散心率爾起時。即便製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極寂靜。其八于此精勤加行。無間無缺。相續安住勝叁摩地。故曰專注一境。其九如是善修習故。不由加行。遠離功用。定心相續。離散亂轉。故曰平等攝持。此九種行。初之四行。爲一階段。從第五起工夫漸深。至第七又爲一階段。此後發起身心輕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觀此則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謂持名至一心不亂。即同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兩位。實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較諸通途法門。難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誦耳聽。不必如止觀次第而進。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縱不至此境界。只信願具足。亦得往生。不過仍希衆生取法乎上而已。
複次。則言行一心不亂。萬事隨緣。不取不著。厭離娑婆。息心淨土。一句洪名。不事雜修。是爲一心。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恩愛不牽。怨仇不憎。此身尚覺爲累。況乎身外。是爲不亂。念常爾者。是此土機緣已斷。淨域蓮胎已成矣。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修行之人。亦有臨終之時。往生一事作不得主。或生恐怖。或起貪戀。正念一失。便忘念佛。皆由平素工夫不切。至此心便顛倒。發生障礙。佛雖慈悲。亦不相應。非佛不來。乃是自不肯去。咎誰歸欤。若然十念往生者。平素有何工夫。何有一心不亂。須知是人夙生定有善根。臨終方遇大善知識。前來開示。教以念佛。初聞能信。直下念佛。撒手萬緣。自己肯去。信願行叁。一時具足。便成心不顛倒。故能相應。得以往生。惟此亦是偶然之事。種種因緣。必皆湊巧。未可借口以圖徼幸也。行者平素縱不能作到功一心不亂。而行一心不亂。卻要薰成多量種子。方不致唐捐其功。前文必勸以一心不亂者。正防臨終顛倒害事耳。
同贊勸信分第九
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今人不信淨土法…
《佛說阿彌陀經義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