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義蘊▪P4

  ..續本文上一頁門。或輕視之。本不足異。坐井觀天。拘于見也。是法超出八萬四千法門之外。名曰門余大道。看似平常。理實微妙。當時與會諸賢。尚且如聾似啞。無一人啓請宣說。豈後世執深小智之人。所堪了解。六方諸佛。同出證贊。足征惟佛與佛。乃能究盡。凡測聖界。直等盲人數星。蓋六字洪名。本如來果海實相。無上甚深。釋迦世尊。悲憫末法衆生障深孳重。雖說種種法門。各有畏難。終渺成就。乃以澈底悲心。運用善巧。教持名號。借果修因。以果能攝因。因亦該果。才念一句洪名。早契彌陀叁昧果海。一念成佛。至爲奇特。所謂不可思議也。設可思議。當日世尊與六方諸佛。決定詳爲演說矣。若必解後始信。恐須劫經僧祇。方有其分。豈非錯過。切願聞斯法者。依聖言量。生信起行。蓮邦非虛。彈指可現。但辦肯心。必不相賺也。

  此段經文。不但專爲證信。且能佐助行者易得一心。蓋心亂者。皆是牽于欲塵。本經既爲六方恒沙諸佛現身稱贊。後文又曰。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是凡起心念佛時。即爲六方恒沙諸佛現身稱贊護念時。一稱洪名。四維上下。遍現諸佛。行者身居其中。六根所接。無非皆佛。有塵皆淨。無欲不消。心縱外馳。仍不能超出佛境。能作如是觀想。不一而一矣。

  古德雲。修淨土者。雖專念一佛。但阿彌陀翻爲無量。是念一佛。即爲念無量諸佛。此不過就理上立言耳。今一稱彌陀。而六方恒沙諸佛。一時頓現。是事上確亦如此。持一佛名。既省心力。又節時間。便能于無量千萬佛所。遍種善根。獲不可思議無量功德。此等大便宜。聞而不修。真非狂即愚矣。

  釋迦世尊。于此土勸修此種法門。六方恒沙佛土之佛。各于其國均勸其衆生亦修此種法門。此經在此土固爲釋迦世尊所說。六方恒沙諸佛。既各于其國同聲贊勸。亦即六方恒沙諸佛所同演說。是此法門。已盡虛空遍法界矣。大本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憫。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大集經雲。過是以往。無量壽經亦滅。惟余阿彌陀佛四字。師地論雲。劫盡之時。阿彌陀佛四字。世間無能念全。經論所雲。不過皆指此土而言。若夫本經。既已普遍恒沙佛土。乃是永無滅時。此法門之偉大莊嚴功德光壽。尚有出其上者耶。

  聞法信願分第十

  聞是經受持者至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聞經受持。發願往生。志切生死。固得不退菩提。至于受持而心存福報。及僅聞佛名之人。如何亦能不退菩提乎。須知入芝蘭室。觀色嗅香。縱各不同。惟具有一蘭花印象。遇值叁寶。求福求慧。雖亦有殊。必當存有叁寶觀念。仗此觀念。薰入識田。種子遲早總起現行。況又有諸佛護念之力。故曰皆得不退菩提。夫複何疑。

  此處聞經受持。聞諸佛名。皆爲諸佛護念。是一種利益。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是一種利益。經雲。若能歸依叁寶。受持一佛名者。現世當獲十種勝利。(一者晝夜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將隱形護守。二者常得觀音等二十五大菩薩而爲保祐。叁者常爲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四者一切惡鬼夜叉羅刹皆不能害、毒蛇毒藥悉不能中。五者水火冤賊刀兵槍炮杻械牢獄橫死悉不能受。六者先作罪業悉皆消滅。七者夜夢吉祥、或見阿彌陀佛勝妙金身。八者心常歡喜、顔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祥。九者常爲世間一切人民恭敬禮拜、猶如敬佛。十者臨命終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西方叁聖金臺接引往生淨土、蓮花化生受勝妙樂。)即爲諸佛護念之功。乃現世所獲利益也。一旦種子發起現行。心羨極樂。念即往生。萬修萬去。生皆阿鞞跋致。即爲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功。乃將來所獲利益也。

  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

  前文所雲聞者。自系初聞起信。所雲受持。亦只誦持而已。然亦獲得大益。但此等初機。或心止福報。于微妙大道。不敢承當。則辜負世尊徹底悲心究竟度生本懷。故特標出欲生極樂並非艱難。能于信行之外再加發願。即可成辦。信願行叁。如鼎叁足。缺一不可。叁者具備。定得往生。下文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叁句。證明凡發願者。皆得往生。亦即是證明欲往生者。必須發願。去來今之學人而得往生者。無不如是修也。

  無上正等正覺。有因果之別。在信解行時爲因地。在證後爲果地。此一分之先後兩段所言叁藐叁菩提。皆指因地。故曰不退轉。若夫已到果位。尚何有退轉可言哉。

  互贊感發分第十一

  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淨土法門。唯佛究盡。人天聲緣事度菩薩。漸修大士。皆不能知。故不置信。諸佛證明贊勸以後。聞者方始歡喜信受。是諸佛不可思議功德一也。諸佛說誠實言。教勸恒沙佛土衆生信是經典。而是經因以普宣恒沙佛土。是諸佛不可思議功德二也。諸佛護念此經。因而護念受持之人。是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叁也。諸佛爲護念此經。因以名彰。爲衆生所聞。得以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四也。全文見于本經第九第十兩分中。皆系釋迦世尊金口宣揚。稱贊諸佛功德之語。

  能于娑婆國土至是爲甚難。

  娑婆國土之衆生。若透視之。其行無非殺盜淫妄。其心全是貪嗔癡疑。是以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形成爾虞我詐。傾壓排擠。弱肉強食之習俗。考究古今中外曆史。一切生類。無日不在擾亂悲慘中。不過禍亂發生不在一地而已。居于此等世界。饑寒窘困。炎涼橫加。暴力逼迫。刀兵賊戕。智人雖有厭離覺心。甚少安修緣分。縱得小安之境。又爲五欲誘惑。六塵牽纏。心不作主。隨順流轉。終不能躍然跳出。是此世界不問境遇順逆。皆多障道。古德雲。愛不重不生娑婆。以本有無始以來雜妄薰習。恒與身俱之俱生見思二惑。再加生後邪師邪教邪思薰成之分別見思二惑。二者封蔽。愈蔽愈迷。愈迷愈蔽。以故沈溺其間。不能自拔。世尊慈憫。演說種種法門。不外教人斷惑。惑斷真即顯矣。斯之謂解脫。而真能斷惑。豈易言哉。達摩祖師雲。了此心源。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定得無生。複雲。聞而能行者。恒沙衆中。莫過有一。行而能到者。億萬劫中。希有一人。橫說空間之廣。豎說時間之長。能依法起修。修而能證者。不幾近龜毛兔角。而況此土。種種障緣乎。釋迦世尊。偏能于此成佛。此難非複尋常。讀經至此。切勿視作普通贊語。滑口而過。要起警覺心。知是暗示此世衆生欲求出要。惟有淨土法門。尚有其分。如修他法。便等蟻子上山矣。世尊亦且自承得證甚難。末法衆生。舍此不修。自量智慧忍力。得非上齊佛祖欤。

  四土九界。一切世間有情。論到智慧。其中自多超絕之流。然諸惑不斷。二障未消。總不能澈證真實。如與佛智相較。何啻螢火之與日光。淨土法門微妙之義。彼等世智。決難窺量。不解其然。或有笑道。吾人若遇此流。誤爲知識。隨其知見。以爲轉移。則恐如意寶珠。輕輕棄去。故釋迦世尊在諸佛作證以後。仍具婆心。再重提警一句。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即是暗示一切世間有情。其智均不及此。經曰。依法不依人。吾輩只宜依經爲准。一切坐井觀天之有情。未足取法也。

  流通普度分第十二

  歡喜信受。

  世尊說已。一切與會之菩薩聲緣。無量諸天。無量大衆。頓然悟入。疑情全消。故歡喜也。

  回向偈

  我釋此義已 爇香叁寶前 香雲遍虛空 以及未來際

  化爲恒沙佛 齊發海潮音 九界含識類 塵刹皆不遺

  福慧一時足 鹹登金剛臺 方寸未曾移 何有十萬億

  一切器世間 盡攝彌陀土 寶樹及蓮池 天樂衆香光

  凡種種莊嚴 等無有差別 人皆成補處 地無有娑婆

  無有法可說 無有生可度 我願實如是 至心用回向

  阿彌陀經義蘊終

  阿彌陀經義蘊題偈

  姑蘇靈岩行人傳智

  淨土妙法門 吾佛大悲心 利鈍悉全收 叁根皆普被

  言簡而意赅 無問而自說 最契末世機 莫如彌陀經

  炳南李居士 現作維摩身 以文字般若 放作大光明

  深入而顯出 著彌陀義蘊 博采群經注 複加妙答問

  抽絲以搏繭 披沙而揀金 分雖作十二 合信願行叁

  信則信金口 誠言無虛論 娑婆多惡濁 目前苦刀兵

  西方純七寶 衣食自然成 化鳥宣妙法 勝友夥于雲

  彌陀垂金臂 常放光接引 願則厭火宅 欣得寶蓮生

  行則持聖號 念念存于心 效法古聖賢 勇猛恒精進

  普導于同倫 速出大火坑 先化于臺灣 繼以及各省

  推行全世界 鹹返古家鄉 因請如岑公 法眼而鑒定

  行人預末座 一睹大欣慶 爰題撰六八 用表思歸忱

  

  

《佛說阿彌陀經義蘊》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學常識課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