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门。或轻视之。本不足异。坐井观天。拘于见也。是法超出八万四千法门之外。名曰门余大道。看似平常。理实微妙。当时与会诸贤。尚且如聋似哑。无一人启请宣说。岂后世执深小智之人。所堪了解。六方诸佛。同出证赞。足征惟佛与佛。乃能究尽。凡测圣界。直等盲人数星。盖六字洪名。本如来果海实相。无上甚深。释迦世尊。悲悯末法众生障深孳重。虽说种种法门。各有畏难。终渺成就。乃以澈底悲心。运用善巧。教持名号。借果修因。以果能摄因。因亦该果。才念一句洪名。早契弥陀三昧果海。一念成佛。至为奇特。所谓不可思议也。设可思议。当日世尊与六方诸佛。决定详为演说矣。若必解后始信。恐须劫经僧祇。方有其分。岂非错过。切愿闻斯法者。依圣言量。生信起行。莲邦非虚。弹指可现。但办肯心。必不相赚也。
此段经文。不但专为证信。且能佐助行者易得一心。盖心乱者。皆是牵于欲尘。本经既为六方恒沙诸佛现身称赞。后文又曰。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是凡起心念佛时。即为六方恒沙诸佛现身称赞护念时。一称洪名。四维上下。遍现诸佛。行者身居其中。六根所接。无非皆佛。有尘皆净。无欲不消。心纵外驰。仍不能超出佛境。能作如是观想。不一而一矣。
古德云。修净土者。虽专念一佛。但阿弥陀翻为无量。是念一佛。即为念无量诸佛。此不过就理上立言耳。今一称弥陀。而六方恒沙诸佛。一时顿现。是事上确亦如此。持一佛名。既省心力。又节时间。便能于无量千万佛所。遍种善根。获不可思议无量功德。此等大便宜。闻而不修。真非狂即愚矣。
释迦世尊。于此土劝修此种法门。六方恒沙佛土之佛。各于其国均劝其众生亦修此种法门。此经在此土固为释迦世尊所说。六方恒沙诸佛。既各于其国同声赞劝。亦即六方恒沙诸佛所同演说。是此法门。已尽虚空遍法界矣。大本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大集经云。过是以往。无量寿经亦灭。惟余阿弥陀佛四字。师地论云。劫尽之时。阿弥陀佛四字。世间无能念全。经论所云。不过皆指此土而言。若夫本经。既已普遍恒沙佛土。乃是永无灭时。此法门之伟大庄严功德光寿。尚有出其上者耶。
闻法信愿分第十
闻是经受持者至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闻经受持。发愿往生。志切生死。固得不退菩提。至于受持而心存福报。及仅闻佛名之人。如何亦能不退菩提乎。须知入芝兰室。观色嗅香。纵各不同。惟具有一兰花印象。遇值三宝。求福求慧。虽亦有殊。必当存有三宝观念。仗此观念。薰入识田。种子迟早总起现行。况又有诸佛护念之力。故曰皆得不退菩提。夫复何疑。
此处闻经受持。闻诸佛名。皆为诸佛护念。是一种利益。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是一种利益。经云。若能归依三宝。受持一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胜利。(一者昼夜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将隐形护守。二者常得观音等二十五大菩萨而为保祐。三者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者一切恶鬼夜叉罗刹皆不能害、毒蛇毒药悉不能中。五者水火冤贼刀兵枪炮杻械牢狱横死悉不能受。六者先作罪业悉皆消灭。七者夜梦吉祥、或见阿弥陀佛胜妙金身。八者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祥。九者常为世间一切人民恭敬礼拜、犹如敬佛。十者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西方三圣金台接引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受胜妙乐。)即为诸佛护念之功。乃现世所获利益也。一旦种子发起现行。心羡极乐。念即往生。万修万去。生皆阿鞞跋致。即为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功。乃将来所获利益也。
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
前文所云闻者。自系初闻起信。所云受持。亦只诵持而已。然亦获得大益。但此等初机。或心止福报。于微妙大道。不敢承当。则辜负世尊彻底悲心究竟度生本怀。故特标出欲生极乐并非艰难。能于信行之外再加发愿。即可成办。信愿行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三者具备。定得往生。下文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三句。证明凡发愿者。皆得往生。亦即是证明欲往生者。必须发愿。去来今之学人而得往生者。无不如是修也。
无上正等正觉。有因果之别。在信解行时为因地。在证后为果地。此一分之先后两段所言三藐三菩提。皆指因地。故曰不退转。若夫已到果位。尚何有退转可言哉。
互赞感发分第十一
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净土法门。唯佛究尽。人天声缘事度菩萨。渐修大士。皆不能知。故不置信。诸佛证明赞劝以后。闻者方始欢喜信受。是诸佛不可思议功德一也。诸佛说诚实言。教劝恒沙佛土众生信是经典。而是经因以普宣恒沙佛土。是诸佛不可思议功德二也。诸佛护念此经。因而护念受持之人。是诸佛不可思议功德三也。诸佛为护念此经。因以名彰。为众生所闻。得以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四也。全文见于本经第九第十两分中。皆系释迦世尊金口宣扬。称赞诸佛功德之语。
能于娑婆国土至是为甚难。
娑婆国土之众生。若透视之。其行无非杀盗淫妄。其心全是贪嗔痴疑。是以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形成尔虞我诈。倾压排挤。弱肉强食之习俗。考究古今中外历史。一切生类。无日不在扰乱悲惨中。不过祸乱发生不在一地而已。居于此等世界。饥寒窘困。炎凉横加。暴力逼迫。刀兵贼戕。智人虽有厌离觉心。甚少安修缘分。纵得小安之境。又为五欲诱惑。六尘牵缠。心不作主。随顺流转。终不能跃然跳出。是此世界不问境遇顺逆。皆多障道。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以本有无始以来杂妄薰习。恒与身俱之俱生见思二惑。再加生后邪师邪教邪思薰成之分别见思二惑。二者封蔽。愈蔽愈迷。愈迷愈蔽。以故沉溺其间。不能自拔。世尊慈悯。演说种种法门。不外教人断惑。惑断真即显矣。斯之谓解脱。而真能断惑。岂易言哉。达摩祖师云。了此心源。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定得无生。复云。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到者。亿万劫中。希有一人。横说空间之广。竖说时间之长。能依法起修。修而能证者。不几近龟毛兔角。而况此土。种种障缘乎。释迦世尊。偏能于此成佛。此难非复寻常。读经至此。切勿视作普通赞语。滑口而过。要起警觉心。知是暗示此世众生欲求出要。惟有净土法门。尚有其分。如修他法。便等蚁子上山矣。世尊亦且自承得证甚难。末法众生。舍此不修。自量智慧忍力。得非上齐佛祖欤。
四土九界。一切世间有情。论到智慧。其中自多超绝之流。然诸惑不断。二障未消。总不能澈证真实。如与佛智相较。何啻萤火之与日光。净土法门微妙之义。彼等世智。决难窥量。不解其然。或有笑道。吾人若遇此流。误为知识。随其知见。以为转移。则恐如意宝珠。轻轻弃去。故释迦世尊在诸佛作证以后。仍具婆心。再重提警一句。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即是暗示一切世间有情。其智均不及此。经曰。依法不依人。吾辈只宜依经为准。一切坐井观天之有情。未足取法也。
流通普度分第十二
欢喜信受。
世尊说已。一切与会之菩萨声缘。无量诸天。无量大众。顿然悟入。疑情全消。故欢喜也。
回向偈
我释此义已 爇香三宝前 香云遍虚空 以及未来际
化为恒沙佛 齐发海潮音 九界含识类 尘刹皆不遗
福慧一时足 咸登金刚台 方寸未曾移 何有十万亿
一切器世间 尽摄弥陀土 宝树及莲池 天乐众香光
凡种种庄严 等无有差别 人皆成补处 地无有娑婆
无有法可说 无有生可度 我愿实如是 至心用回向
阿弥陀经义蕴终
阿弥陀经义蕴题偈
姑苏灵岩行人传智
净土妙法门 吾佛大悲心 利钝悉全收 三根皆普被
言简而意赅 无问而自说 最契末世机 莫如弥陀经
炳南李居士 现作维摩身 以文字般若 放作大光明
深入而显出 著弥陀义蕴 博采群经注 复加妙答问
抽丝以搏茧 披沙而拣金 分虽作十二 合信愿行三
信则信金口 诚言无虚论 娑婆多恶浊 目前苦刀兵
西方纯七宝 衣食自然成 化鸟宣妙法 胜友伙于云
弥陀垂金臂 常放光接引 愿则厌火宅 欣得宝莲生
行则持圣号 念念存于心 效法古圣贤 勇猛恒精进
普导于同伦 速出大火坑 先化于台湾 继以及各省
推行全世界 咸返古家乡 因请如岑公 法眼而鉴定
行人预末座 一睹大欣庆 爰题撰六八 用表思归忱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