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常識課本
李炳南老居士著述
小序一
小序二
第一課 總體
第二課 教義
第叁課 教主略史
第四課 叁藏結集
第五課 七衆弟子
第六課 世界
第七課 世界數量
第八課 界分內外
第九課 大小乘
第十課 五乘說法
第十一課 因緣果
第十二課 因果通叁世
第十叁課 本性
第十四課 煩惱
第十五課 菩提
第十六課 涅槃
第十七課 漏無漏法
第十八課 五眼
第十九課 六神通
第二十課 叁皈依
第廿一課 五戒
第廿二課 十善業
第廿叁課 四谛(一)
第廿四課 四谛(二)
第廿五課 叁十七道品(一)
第廿六課 叁十七道品(二)
第廿七課 叁十七道品(叁)
第廿八課 叁十七道品(四)
第廿九課 叁十七道品(五)
第叁十課 叁十七道品(六)
第卅一課 十二因緣
第卅二課 六度
第卅叁課 宗派(一)
第卅四課 宗派(二)
第卅五課 宗派(叁)
第卅六課 入寺須知
小序一
“佛法”是什麼?他原是一種“覺悟學”。吾人處在宇宙間,萬事萬理,好像都帶著神秘。你看著是黑,結果他卻是白;你看著是圓,結果他卻是方。差不多總給你猜的相反,所以人就感覺著苦悶了。
佛法就是對于宇宙人生,萬事萬理的一個解答者。因他有這等的重要性,所以人人都應當去研究。不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千頭萬緒,頗爲複雜,佛法也就顯得玄妙了。
有一般人,嘗責備佛法,立論太高,陳義太深,極不通俗化,所以不易普及。且不要錯怪!這並不是佛法本身問題,其實是宇宙森羅萬象,本不簡單。佛法要解答這許多問題,自然就顯得高深了。
但是,佛法雖然頭緒複雜,義理高深;假能尋一條線索,提幾條大綱,作一個初步的介紹,先使學者得到一個輪廓,或可就引起探討的興趣,這是編這本書的意義。古人說:“登高自卑,行遠自迩。”大家要想深入佛海,這本書也未嘗不可作個津梁。
這本書的編輯,就是本著上面說的意義。材料取綱要,組織取條貫;並且詞采語體,篇采簡短。舉綱要,有條貫,就可得一個輪廓;語體便是通俗化;篇短免去用腦厭煩。用他教課或是自修,似乎都還適用。這本書雖然才叁十六課,也等于廣大的佛法,縮了一個小影。說是見了一斑固可以,說是見了全貌也可以。
中華民國(四十二年)歲次癸巳冬至日編者識
小序二
佛經叁藏,浩如煙海,求學的人,差不多都存著望洋興歎的感想。況且“佛事門中,不舍一法”,所有宇宙萬象,自是應有盡有。這樣說來,不但數量繁多,內容也就很複雜了。一般學人,莫說叁藏精通,就是在具體上,能有大概的正確認識,這人的佛學,也就算是善知識。
話雖這樣說,但是發大心求深造的人,還是很多。我的看法,經典繁多,只要時間允許,費上四五年的功夫,耐煩讀下去,便可圓滿;內容複雜,只要世間學術博洽的,也能融會貫通,得到解決。
除此以外,卻有很大的兩塊攔路石,每每爲他阻礙前進,這確成了嚴重問題。一是“真如實相”難明難悟,一是“術語名數”難記難解。說到欲明真如實相,那就得靠著多聽多問、思維體驗,等等條件幫助開悟;因無迹象可尋,困難感覺大。若求了解術語名數,只要分類摘出,加以說明,一看一聽,便能明白,了解以後,記憶也就容易了;因有迹象可尋,困難感覺小。
這本書的編輯,術語名數成分比較多;因一大藏經教,處處離不開術語名數。初步佛學,術語名數似乎就是根基,也就是通常知識;如果術語名數記憶不忘,了解清楚,真如實相明悟,也就快接近了。
更應知真如實相是大道,術語名數是學問。從根本上講,學佛貴乎明道,其次才是學問。但是大家讀了這本書,當然可稱是有學問,不過還希望進一步,再求明大道!
中華民國丁酉(四十六年)年十月編者謹志
佛學常識課本
第一課 總體
“佛”是印語“佛陀”的簡稱,在中國文字是“覺”的意思。此覺與普通說的覺不同,因常人的覺多是錯覺;此覺乃是對一切事理,能真正證明的實智。任何人能證得實智,就是佛。
“法”是種種事物及道理的總名;在這裏講是專指佛的教法,就是教內一切經典。因爲經中說的就是種種事物及道理,所以稱之曰法。
“僧”是印語“僧伽”的簡稱,譯成中文是“衆”的意思。叁人以上曰衆。僧字也是比丘叁、四人以上的名辭。但是今日相沿,比丘一人就稱他是僧,這也未嘗不可。例如古時兵製,萬二千五百人爲軍,若指其中一人叫他軍人,亦講得通。
“佛”是來救度衆生的,“法”是佛度衆生的工具,“僧”是佛的傳教度衆代表人。
第二課 教義
佛家的教義,以“慈、悲、平等”叁事爲根本;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叁事爲行持。前叁事是體,後叁事是用。
給與衆生一切安樂,是名曰“慈”。救拔衆生一切憂苦,是名曰“悲”。但是與樂拔苦的目標,是不分那一類的有情,也不分別親故怨仇,這樣的存心,名曰“平等”。必須有平等心,慈悲方能作到圓滿!
怎樣是“諸惡莫作”?就是事無大小,只要有害衆生,便避兔不作。怎樣是“衆善奉行”?就是事無大小,只要有利衆生,便努力去作。怎樣是“自淨其意”?因衆生的心意是染汙的,不斷虛妄分別是非人我,所以自害害他;若能修到不起妄念分別,染汙的心就轉成清淨的心,斷惡生善才能圓滿!
第叁課 教主略史
教主名釋迦牟尼,是中印度迦毗羅國淨飯王的太子,母是摩耶夫人,國城在恒河支流羅泊提河岸。太子俗名悉達多,生時距今二千五百余年,舊說二千九百余年。
印度階級很嚴,分爲四等:一、婆羅門主持宗教,二、刹帝利爲王族掌理政治,叁、吠舍爲商賈,四、首陀羅爲農人奴隸。太子即是刹帝利種,娶夫人名耶輸陀,生子名羅侯羅。
太子少年遊覽田野,見農夫勞苦,更見耕地出蟲,鳥來啄食,因此察知動物界生活,多是害他存自,很覺痛心。又因出遊見到老者、病者、死者,覺到人生,空、苦、無常,遂決意尋求解脫。
太子到了十九歲,決心舍去富貴出了家,在雪山苦行六年,坐菩提樹下證了佛果,說法度衆四十九年,後在拘屍城外娑羅雙樹下涅槃。
第四課 叁藏結集
佛滅度以後,諸弟子恐怕佛說的法日久失傳,又怕有人攙入異見邪說,所以有結集的組織。
結集的法,是多數的比丘組織一會,推一人升座,衆人發問,使其答複,再問會衆證明不錯,就記載出來,定爲佛典。但是結集並非一次,各經說法所以不同。大概的情形,可分叁說:一是王舍城外七葉窟,五百阿羅漢結集,阿難誦經,優波離誦律,富樓那誦論,大迦葉爲上首,名“界內上座部”;未及入窟的,尚有多人,也組織結集,婆師婆爲上首,名“界外大衆部”;這是小乘的結集。文殊、彌勒二菩薩,將阿難在鐵圍山升座,說出菩薩、聲聞、戒律叁藏,是大乘的結集。金剛手菩薩、阿難尊者,又記出金、胎兩部大經,這是秘密結集。
第五課 七衆弟子
衆生皆可學佛,不分在家出家,學佛一律平等,因爲戒相少示差別。出家的男女衆有五類:一、比丘,男子受過二百五十大戒的。二、比丘尼,女子受過五百大戒的。叁、式叉摩那尼,是沙彌尼欲受五百大戒以前,先學六法的,比喻學校預科的製度。四、沙彌。五、沙彌尼,男女受過十小戒的。
在家的男女衆二類:一、優婆塞;二、優婆夷。即男女受過五戒的;但雖未受五戒,曾受叁皈依的,亦是佛弟子。
“比丘”的意義有叁,爲“乞士、破惡、怖魔”。“沙彌”是“息惡行慈”的意思。“式叉摩那”是“學法”的意思。“優婆塞、夷”是“親近、奉事叁寶”的意思。
第六課 世界
“世”是去來今,“界”是方位,這是豎說時間,橫說空間,也就是說天地的意思,更表明天地原是遷流變化無常的。世界先以須彌山爲中心,最下層是空輪,層層向上是風水金等四輪體,金是指含金質的固體地形。
從地面向上,至須彌山之半,是第一層天。至山頂爲二層天,再往上有四層天,因這六層天,都有男女飲食之欲,所以稱是“欲界天”。再向上有十八層天,分爲四禅,只有莊嚴形色,所以名爲“色界天”。再向上還有四層天,不著形色之相,所以名爲“無色界天”。
須彌山四方有四個大星球,有八個中星球,有數萬小星球,前人稱名曰“洲”,外圍層層有七山八海,更有鐵圍山爲外廓。
第七課 世界數量
合計須彌、鐵圍兩山環抱的大小星球,及七山八海,下自空輪向上,一直到色界的初禅天爲止,這名“一個世界”。以這樣一個世界的橫豎範圍爲標准,集合一千個世界,上至色界二禅天爲止,名“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的範圍爲標准,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上至色界叁禅天爲止,名“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的範圍爲標准,集合一千個中千世界,上至四禅天爲止,名“大千世界”。因此數中有小千、中千、大千的分別,所以有叁千大千之名。
這樣的叁千大千世界,非止一個,是無量無邊說不窮盡。這無量無邊大千裏的六道衆生,也是說不窮盡。但是世界是不斷“成、住、壞、空”的遷流,衆生也不斷“生、住、異、滅”的演變。
第八課 界分內外
叁界本來無常,在內的衆生又被一切煩惱纏縛,不得自由,不斷生死,所以稱叁界爲“火宅”,稱衆生爲“凡夫”。
凡夫共分六類:一、天,二、人,叁、阿修羅,此叁強稱曰“善道”,因著雖處火宅,尚享有小安樂;四、畜生,五、餓鬼,六、地獄,此叁直稱曰“惡道”,只是受苦罷了。
總起來看,衆生煩惱未盡,生死不斷。被業力牽引,此道死,彼道生,往來奔馳,似車輪般旋轉不息。偶生善道,雖享小樂,也是暫時不究竟的。
若能除盡煩惱,就能脫離六道,超出叁界,斷了生…
《佛學常識課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